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李鸿章: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李鸿章主要有哪些功绩?李鸿章到底是一个爱国者还是一个卖国贼,如何客观的评价李鸿章?

发布时间:2014-09-10 栏目:专题 投稿:欣喜的曲奇

李鸿章在许多中国人眼中,就是一个签各种不平等条约的卖国贼,但是作为晚清重臣,李鸿章是淮军和北洋水师的创始人和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建立中国第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可以说有了李鸿章,才有了近代军事的概念。那么,应该如何客观评价李鸿章

李鸿章作为清廷的肱股之臣,面对西方列强纷至沓来,坚船利炮架在脖子上,朝廷内部腐败不堪,争权夺利。改革变法可以说是救国的一个必经之路了,而李鸿章就是正式提出“变法自强”的第一人,洋务运动也是李鸿章等人共同努力出来的结果。虽说洋务运动最终没有挽救中国,但是却给了中国尝试了一条自强的道路,也给清廷续命不少年。对于李鸿章,我们可以来看看他的一些主张。

1. 整顿军备,发展军工。在两次的鸦片战争中,清军的装备低劣彻底暴露在世人面前,面对西方的洋枪洋炮,往往要吃很大的亏,战败之后损失非常严重。在对太平天国的战争中,李鸿章、曾国藩等人和西方联合作战,对西方军队的情况也算是了解了,认识到清军与西方军队差距。部队装备更新,发展军工就是迫在眉睫的事情。江南制造局等一大批军工企业就开始发展,还直接向欧洲订购装备。聘请外国教官、全面换装淮军,也使得淮军一时间在清军各部队中装备最好,战力最强,原本的团练俨然成了国防军。

2. 发展民用工商业。除了在军工上进行工作外,在民用工业方面也开展行动,同时也是为了支撑军工企业的发展,必须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建立开平煤矿、轮船招商局等与外国公司进行“商战”。洋务运动到这个阶段也进入到了第二个阶段,从“自强”到了“求富”的阶段。可见李鸿章对于工业发展还是有一定的理解的,在那个时代已经很不容易了。

3. 发展教育,培养后备人才。洋务运动开始之后,各种西方的大机器,新的生产方式运用到大工厂当中,但是人才却跟不上工业发展的脚步,李鸿章也深感无人可用的尴尬,大规模用洋人,成本太高。为了改变这一局面,李鸿章开始了自己培养人才的道路,对于西方的教育制度,李鸿章也是很向往的,叹息道:“西洋水陆兵法及学堂造就人才之道,条理精严,迥非中土所及”。各类外交和洋务人才也由此开始进行了大规模培养。

4. 改善和外国关系,创造和平环境。面对“数千年未有之强敌”,李鸿章也认识到了彼此的差距,认为在火器上差距过大,一旦双方起冲突,结合前几次的交战结果来看,肯定又是惨败,只能按照既有条约小心行事,尽量不和洋人起冲突,承认列强在华权益。结合国内情况看,封建统治者认为的根本就是土地、人民,而洋人来所为的就是利益,并不是真正的要占领中国,因此清廷完全可以分一杯羹,维持住自己的统治,假以时日,发展壮大再进行驱逐。

如何客观评价李鸿章?

第一,教科书版/印象李鸿章

课本不厌其烦的描绘李鸿章,介绍他是为了批判他。李鸿章卖国贼,悍然出卖利权,与列强交好。当高中之前读之,心中愤懑的情绪也油然而生。举国何怕一战,怎么能如此迁就西方?屡次代表清廷全权签订条约,无疑是朝内软弱派的代表。虽然李鸿章一生有操练淮军、参与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提倡洋务运动、积极倡建近代海军、建立北洋水师等功绩,但不过被看作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而已。李鸿章此时被刻画成一个坏人。

当然,这和当时秉持的史观和历史背景有关系,属于政治宣传,不属于学术研究的范畴。历史人物评价标准是二元的,或大忠大贤,或大奸大恶,明显的好坏之别。

第二,本科所读书中的李鸿章

毋庸置疑,本科教育提高了认知能力。看了不少晚清史的专业书,引发了很多思考。此时心中那些卖国贼等字眼已经没有了。民国初年,梁启超就写了《李鸿章传》,给予了李鸿章高度的评价。那时候,读到了李鸿章年轻时代写的诗歌: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一万年来谁著史,三千里外觅封侯,可见意气风发之态。李鸿章去世,慈禧太后感慨:大局未定,倘有不测,再也没有人分担了,她失去了一位再造玄黄之人。

第三,史料中的李鸿章

真实的李鸿章,需要在史料中去认识、去解读。他多疑而用人不疑,谄媚而实心办事,软弱而不失大国气象。曾国藩就认为:少荃天资与公牍最相近,将来建树非凡,或竟青出于蓝也未可知。他知西来大势,识外国文明,想效法自强,有卓越的眼光和敏捷的手腕。李鸿章临终之时,桑榆晚景,诗中写道: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海外尘氛犹未息,诸君莫作等闲看。一个帝国的忠臣、无奈形象跃然纸上。

第四,体会生活后理解李鸿章

生当“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李鸿章,生前身后都遭到诟病。整个国民不止李鸿章,至少也应集体负责,为何要把国运归罪于一身呢。况且,人在制度下,很难能突破制度。舆论四起,君无错而定是李鸿章之罪,其个人压力与无奈可以想见,一生仅仅是“裱糊匠”而已。

近些年来,学术界与民间研究者关于李鸿章的书籍越来越多,成为一门显学。很多人认为这是“洗白”与翻案。我就不同意,李鸿章本来就白不须洗,只是一些研究者相对还原了真相而已。并不是说李鸿章毫无污点,而是对政治人物的评价应该择其主流,回到历史情境。

当我在看电视剧《走向共和》时,王冰老师把李鸿章的形象塑造的极为丰富。只能感慨一句:李中堂不易啊!正如梁启超的评价:当戎马压境之际,为忍气吞声之言,旁观者尤为酸心,况鸿章身历其境者。敬李鸿章之才,惜李鸿章之识,悲李鸿章之遇。此言非虚。

晚清举国皆骂李鸿章,但是要知道:若以中国之失政而尽归于李鸿章一人,李鸿章一人不足惜,而彼执政误国之枢臣,反得有所诿以辞斧钺,而我四万万人放弃国民之责任者,亦且不复自知其罪也。天下之间,唯庸人无咎无誉。这是梁启超的警示,我们亦须自省自查。总之,不要动辄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是很幼稚的评价与说法。

相关推荐:

程咬金的三板斧其实是骗人的?程咬金的武器是贵族专用?

解密:纣王为什么亡国 帝辛真的是一代暴君么?

赵匡胤落难发明羊肉泡馍:羊肉泡馍和赵匡胤的故事

揭秘:历史上连娶三个皇帝女儿的猛男究竟是谁

钱大钧: 好财不好色 阴差阳错娶了一对漂亮姊妹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