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范仲淹究竟是个怎样的人?范仲淹是一个真正的完人

发布时间:2014-09-12 栏目:专题 投稿:愉快的大白

范仲淹是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山朱氏,遂更名朱说。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授广德军司理参军,迎母归养,改回本名。康定元年(1040年),与韩琦共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采取“屯田久守”方针,巩固西北边防。庆历三年(1043年),出任参知政事,发起“庆历新政”。不久后,新政受挫,范仲淹被贬出京。范仲淹政绩卓著,文学成就突出。他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范仲淹是谁呢?每个中国人首先想起的可能是那篇流传至今的《岳阳楼记》,脑中响起的也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句子。可范仲淹不仅如此。历经寒暑六十四载,范仲淹的一生,是不断挑战自己、同艰难环境斗争、内圣外王的一生。

范仲淹两岁丧父,家境贫寒,母亲改嫁于长山朱氏,将范仲淹更名为朱说,后因此被朱家子弟讥讽。知耻近乎勇,范仲淹开始奋发读书,为自己、为母亲争一口气。想自立门户,读书是唯一可行的路。范仲淹先是苦读于醴泉寺,每天煮两升小米粥,待粥凝结后,划分成4块,早晚各2块,拌点腌菜充饥,在读书疲倦发困时,就用冷水洗脸,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三年。

真宗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范仲淹23岁,为学业更进一步,他来到了当时著名的应天学院读书,凌晨舞剑,白日读经。其时,“公处南都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枕。夜或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饘粥不充,日昃始食”,范仲淹仍然延续吃粥度日的习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有人知其是读书人的真种子,特地送给他美食佳肴,但范仲淹回绝道,“我已安于划粥割齑的生活,担心一享受美餐,日后就咽不下粥和咸菜了。”

有一次,真宗皇帝途径应天府,众学子雀跃欢呼,蜂拥着去看龙颜,有人去叫范仲淹,他不为所动,“将来再见也不晚”,以后朝中为官,面圣的机会多的是,这是他胸有成竹的信念。“长白一寒儒,名登二纪余”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27岁,得中进士榜,首次见到了皇帝,并先后结交了几个朋友滕宗谅、富弼、林逋。任一职,自当不负其任。

范仲淹在泰州任盐仓监时,见海堤失修,数万百姓有流离失所之患,于是当仁不让,范仲淹上书建议在通州、泰州、楚州、海州(今连云港至长江口北岸)沿海修一道堤堰,以保境安民。奏准后,范仲淹亲率几州民夫奋战在修堤一线,历经艰险,终于修成了坚固的海堤,后被百姓敬称为“范公堤”。因功被调到京城为官不久,因母亲去世,范仲淹回家丁忧,期间结识了他命中的贵人-南京留守晏殊,被其邀请主持应天府学的教务,范仲淹以身作则,一改当时学风松散的局面,并发现、培养了许多人才。

几年后,晏殊回京任参知政事,范仲淹也跟着来到了京城担任秘阁校理,得以与皇帝经常相处。当时,宋仁宗12岁登基已经8年了,可刘太后依然是垂帘听政,20岁的皇帝不由自主,朝中百官对此噤若寒蝉。但范仲淹认为,这与理不合,于是上疏要求刘太后还政,结果是石沉大海,得罪了刘太后不久,范仲淹也做不了京官了,被贬到西中府任通判。三年后,刘太后去世,仁宗立刻召回了范仲淹,但范仲淹一回来就和同宰相吕夷简扛上了。

吕夷简把持公器,营私舞弊,朝野遍布党羽,势力雄厚,无人敢触其锋芒。但范仲淹偏偏是义之所在,“自反而缩,虽千万人吾往矣”,他向皇帝上「百官图」,一一指出吕夷简的结党之实。小人的狡诈往往是防不胜防的,他们最大的本领就是内斗内行,最终范仲淹被贬为饶州知州,妻子也因病故去。他的朋友梅尧臣写了首《灵乌赋》劝他做个喜鹊,别学乌鸦那么多嘴惹祸,但范仲淹回复说,“宁鸣而死,不默而生”。在最黑暗麻木的境地,也总有极少数不随波逐流、用自己心血照亮长夜的人,他们是中国的脊梁。不为良相,就为良医。知道路在哪里,知道自己想要什么,范仲淹一生都在忠实地践行自己的志向。

1040年,西夏边患,因三十多年无战事,边防不修,宋军“兵无常将,将无常师”,一触即溃。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五十二岁的范仲淹马上被调任陕西经略安抚招讨副使、龙图阁直学士。对于敌人的势大侵扰,范仲淹既不贪功冒进,也不被动防御,“为今之计,莫若严戒边城,使持久可守;实关内,使无虚可乘。若寇至,使边城清野,不与大战,关中稍实,岂敢深入!”而是根据实际情况,一一实施作战计划,并最终多次击败西夏军队,让“西贼闻之惊破胆”,西夏人认为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范仲淹领军,军纪严明,凡是克扣冒功者,皆尽斩不赦,因其“夺戎士死战之功,误朝廷重赏之意”。范仲淹更为人称道的是他识人用人的本领,“任人无失”,如张载、狄青、种世衡等人才都得以启用。

西夏边境对战中,范仲淹最为得意,也最被西夏痛恨的是他竟然在西夏人眼皮底下筑造了一座大顺城。进可攻,退可守。这座大顺城如附骨之疽,让西夏人寝食难安,以至于西夏国君元昊亲率强军攻打,想拔之而后快,却铩羽而归。除了建城和严密的防御体系,范仲淹还大力扶持旁边的羌人以制衡西夏,多交朋友、孤立敌人的战略从来都是明智的选择,风采无双的范仲淹被羌人尊称为“龙图老子”。战地时光,英雄也有怜子之情。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范仲淹的一阕《渔家傲·秋思》被人称为“真将军之叹”。局势逼迫之下,西夏被迫议和,范仲淹也奉旨回京,当上了副宰相一职。

为革除积弊,范仲淹开始主持「庆历新政」。为了全国十五路(相当于省)政通人和,范仲淹看着官员的名单,如果发现有不称职的,就一笔勾掉。身边的富弼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劝他道,“你这大笔一勾,可就有一家人要哭!”而范仲淹回答:“一家人哭,总比一路人哭好!”但革新总是会受到旧有利益团体的疯狂反扑,在一系列持续的阴谋陷害下,新政不到一年就失败了。欧阳修、范仲淹、滕子京等纷纷被贬,尸位素餐者对自己的利益从来都是不择手段去保护的,时事已经积重难返,范仲淹革除弊政的苦心孤诣,“奸邪不容”,转瞬间付之流水。

据丁传靖《宋人轶事汇编》记载,范仲淹三次被贬,每贬一次,都被时人称“光”(光耀)一次,第一次称为“极光”,第二次称为“愈光”,第三次称为“尤光”。欧阳修贬去滁州(对,醉翁亭记,想起来了吧),富弼贬至青州,滕宗谅贬在了岳州,而范仲淹先后被贬到了邠州、邓州,其年58岁,他的时间不多了。期间,为劝慰老友,也是自勉,范仲淹写出了《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传诵千年不绝。

1049年,范仲淹在调往杭州作知州的时候,拿出一辈子的积蓄购买了一千亩地,然后找人经营管理,收入分文不取,成立公积金,对范氏远祖的后代子孙义赠口粮,对婚丧嫁娶也均有资助,给族人以最低生活保障,这座范氏义庄成了史无前例的非政府慈善机构,并持续了八百多年,直到民国尚存。1052年,在调往颍州途中,多年积劳,身怀病患的范仲淹在徐州溘然长逝。

此时,范仲淹家里的积蓄已尽,一家人贫病交困,只能借官屋暂栖,这在宋代是很不可思议的,要知道,宋朝施行高薪养廉之策,“宋朝官员工资是清代的10倍、汉代的6倍。”,包青天原型包拯在任职开封府尹期间,收入包括正俸(工资)、茶汤钱、给卷(车马费)、厨料、薪柴,各项加起来,有如今的千万之巨。“公薨之后,独无余资。君国以忠,亲友以义,进退安危,不易其志。立身大节,明白如是。”终宋一朝,论知行合一,鞠躬尽瘁,问心无愧,“文武兼备”、“智谋过人”、“知兵善战”,舍范文正公其谁?

范仲淹死讯传开后,朝野上下一片哀痛,西夏甘、凉等地的少数民族都许多人聚众举哀,连日斋戒,凡是范仲淹从政过的地方,老百姓也纷纷为他建祠祭祀。多少年后,曾写出“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的元好问来到范仲淹的祠堂,崇敬地写下了:文正范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在朝廷则又孔子所谓大臣者,求之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范仲淹自述,“学默默以存志,将乾乾而希圣。庶几进退之间,保君子之中正”。连后来素来不服于人的王安石,也表示叹服,称范仲淹为“一世之师,由初起终,名节无疵。”经纬天地、刚柔相济曰文;内外宾服、守道不移曰正。范文正公,当之无愧!

范仲淹说:“人生忧多乐少,惟自适为好。”尽管是“忧多乐少”,范仲淹还是将那更多的“忧”留给了自己,而将那本不多的“乐”献给了天下。岳阳楼上的字字心血,正是范仲淹的人生实践。文章纵然能流传千古,而更令人感动的,还是其生活上的每一个细节,那种朴质刚直的精神,对他人、对百姓无微不至的关怀。这正是他巨大能量的源泉,是其锦绣文章流出之所在。直到如今,范仲淹的后代仍然人才辈出,家族兴旺,历经千年长盛不衰,成为历史的奇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

孙悟空到底是猴精,还是石妖?为何当猴王三百年,没生一个娃?

周总理向沈醉揭密:对付军统特务有绝招。事实令人吃惊

明武宗朱厚照简介 揭秘明武宗朱厚照的豹房秘史?

杨廷和简介 明代政治改革家杨廷和怎么死的?

刘永福简介 清朝军事将领民族英雄刘永福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