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让慈禧太后掌握最高权力的——两枚印章!

发布时间:2014-11-23 栏目:专题 投稿:含蓄的小土豆

慈禧16岁入宫,在深宫之中,生活和挣扎了近60年,74岁才依依不舍地离开人世。

慈禧的人生法则是:谁让我一时不痛快,我要他一生不痛快。

1861年(咸丰十一年),慈禧皇太后联合恭亲王奕訢发动“辛酉政变”,掌握了清朝的最高权力。在整个过程不得不提到两枚印章同道堂”和“御赏”。

咸丰皇帝临终之时,留下两方印章,一是同道堂,一是御赏,一枚给了皇后钮钴禄,另一枚赏赐太子载淳<换句话理解其实是给了慈禧>,咸丰的意思是两宫一起议政,也就是一份文书只有印了这两个章才能生效。换一种方式来说,也就是咸丰很了解慈禧,知道慈禧是会抢权,在另一种意义上限制了慈禧。所以并没有直接给慈禧决定权,慈禧是在掌握一部分政权的同时,一点点抢走了皇后的权利,直到皇后的印章也落到了慈禧的手中,慈禧才真正的名正言顺的掌了权。

慈禧执政的“同道堂”、“御赏”印 ,咸丰皇帝临终遗命,只有两方印章钤盖之后,谕旨方才有效。东太后暴死后,这两方印章就完全落到慈禧的手中。

咸丰十一年(1861年)七月,咸丰帝奕詝病逝于热河避暑山庄,临终前遗诏立6岁的载淳为皇太子,任命载垣、端华、肃顺等8人为赞襄政务大臣,辅佐嗣皇帝处理政务。同时将“同道堂”、“御赏”两方小玺分别赐给载淳和皇后纽祜禄氏,并规定凡以后下发谕旨必须钤用此二玺为凭。

这是咸丰皇帝用寿山石印玺平衡两宫权力的苦心孤诣。咸丰皇帝将“御赏”章赐太子载淳,“同道堂”章交由皇太后保管。载淳于同年七月登基,改年号为“祺祥”,可是只过三个月,西太后慈禧便发动了政变,或杀或贬了几位顾命大臣,将政权连同两枚印章掌握到自己手中,改年号为“同治”,垂帘听政。

咸丰十一年(1861年),咸丰在避暑山庄的烟波致爽殿的西暖阁病入膏肓,临终前留下了三项遗命:一是让六岁的皇子载淳继位;二是任命载垣、端华、景寿、肃顺和军机大臣穆荫、匡源、杜翰、焦祐瀛为赞襄政务八大臣,辅佐年幼的载淳处理一切政务;三是赐给慈安“御赏”印,赐给载淳同道堂”印,据《热河密札》记载:“两玺均大行所赐,母后用‘御赏’玺,上用‘同道堂’玺,凡应朱笔处用此代之,述旨亦均用之,以杜弊端。”(由于载淳年幼,“同道堂”印便被其生母慈禧控制在自己手中,代子钤印,从而取得了干预朝政的权力)。

大臣如拟“上谕”或下“诏旨”,必须加印“御赏”和“同道堂”两方印章,代替硃笔,以钳制赞襄政务八大臣。当时,朝廷主要分为三股政治势力:其一是顾命大臣势力,其二是帝胤势力,其三是帝后势力。三股政治势力的核心则是同治皇帝,哪股政治势力能够同帝后势力相结合,它就会增加胜利的可能性。而朝廷大臣实际上分为两大集团:一部在承德,另一部在北京。即:前者是以肃顺为首的“承德集团”,后者是以奕为首的“北京集团”。三项遗命是咸丰为了江山社稷的安定长久而留的,目的在于各派政治力量彼此掣肘。他既怕恭亲王奕、大学士贾桢等人借皇帝年幼,压制自己的生前近臣,同时也怕八大臣权重专擅,日后为难小皇帝

但是,他却万万没有想到,这三项遗命必然会导致两个官僚集团因为各自的政治利益而发生火并。咸丰十一年(1861年)10月,奕和英国侵略者密谋后,借“奔丧”的名义赶到热河,和慈禧商议回北京去发动政变。奕回到北京后,笼络驻扎在京、津一带掌握兵权的兵部侍郎胜保,作好了政变的准备。在从承德回北京时,慈禧肃顺护送咸丰的梓宫走大路,她和载垣、端华则由小路提前4天到达北京。11月1日梓宫刚到北京,第二天一早就发动了政变,宣布解除了肃顺等人的职务,当场逮捕了载垣、端华,并派人去路上逮捕肃顺。不久,慈禧发布上谕,否认咸丰遗诏,下令将肃顺斩首,让载垣、端华自尽,另外五大臣则被革职或充军。

大臣的第一个重要罪状就是“不能尽心和议……以致失信于各国”,这也等于向侵略者表示,她是“尽心和议”的卖国贼。慈禧接着于11日宣布废除八大臣原拟的祺祥年号,改明年(1862年)为“同治”元年,表示东、西二太后共同治理朝政,慈禧之号也是从这时开始使用的。这一年正好是辛酉年,故又称“辛酉政变”。

古玩收藏交流:shimingcheng

相关推荐:

周恩来给毛主席的最后一封信

历史上的高宠 揭秘岳家军麾下第一猛将枪高宠

李清照的家世之谜: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的身世

他是开国宰相竟然因为一句话引来杀身之祸?

秦始皇多次遇刺 为何每次都能被解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