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老梁说民国军阀:为政者不讲私德,袁世凯与曹操有得一比(图)

发布时间:2014-12-11 栏目:专题 投稿:羞涩的星月

节选自《老梁说天下4》,中国工人出版社

在梳理清朝末年到民国初年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的时候,我发现了一个事实,我们对辛亥革命前后这个时代人物的评价,基本来自我们学的中国历史教科书。这个教科书有的地方写得太过简略,而有的地方又非常偏颇。这个阶段,相当于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乱是乱,但是历史非常丰富。当然我本人不是历史学家,我也没必要去按意识形态从头再梳理这些东西,我只是把那个阶段一些呼风唤雨的大人物、一些有意思的事,还有一些未解之谜说出来,分析分析跟我们以往教科书里面认知的那些东西都有什么区别。那么说到晚清和民国初年的大人物,有不少人想到孙中山。但当时跟孙中山并称一时的还有一个大人物,这个人是谁呢?他就是袁世凯

一说起袁世凯,好多人第一感觉就是,那不是登基83 天的短命皇帝嘛,窃取革命果实、签订《二十一条》的那个大卖国贼。你听这些评价,没有一句好话。实事求是地讲,袁世凯肯定不是为国为民的大侠士、大英雄,但他也绝不是“卖国贼”三个字这么简单。这个人不仅是个能人,而且极有韬略。

袁世凯,出生于1859 年,1916 年去世,字慰亭,号容庵,河南项城人,也称为“袁项城”。袁世凯这一家,祖上三代都是通过读书进入清王朝做官的,可是到袁世凯这一代不行了,他对八股文这些东西不感兴趣。他愿意读什么呢?愿意读《孙子兵法》《六韬》这些东西。所以,他肯定没法通过考状元这种方式往上走。但是他家里世代为官,总有些后门、路子可以使,所以给他谋个差事不成问题。家里人就把他弄到淮军下边当个小队长。

淮军里边有个统领叫吴长庆,吴长庆跟袁世凯他爹是拜把子兄弟,是袁世凯的干爹。于是,吴长庆把他提拔为一个小队长,带到自己身边。这部队的人如果不打仗,很难晋升。1882 年,朝鲜发生了“壬午兵变”。朝鲜是大清的附属国,有了兵变,大清得派兵帮着去剿灭,就派吴长庆作为头领,带兵进朝鲜平叛去了。当时袁世凯是二十来岁的小伙子,生龙活虎,会带兵,而且打仗冲锋陷阵,也敢玩儿命。结果,他在那儿就立了功。他是吴长庆的干儿子,又立功,所以吴长庆把袁世凯的功劳写得花团锦簇一般,说他“治军严肃,调度有方,争先攻剿,尤为奋勇”,报为首功。于是袁世凯成了大清的平叛功臣。结果,朝廷里边从李鸿章到光绪皇帝,再到慈禧太后老佛爷那儿,都知道有袁世凯这么个人了。老话说“人走时气马走膘”,由于有这样的功劳,吴长庆直接把他提为自己身边的几个副手之一。没两年吴长庆病死在朝鲜这个时候,谁来负责朝鲜的事务呢?袁世凯声望很高,就这样,光绪皇帝亲命袁世凯为“驻扎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也就是大清的全权代表,位同三品道员。袁世凯当时才26 岁。你看现在,不少26 岁的年轻人还在啃老呢,工作都不愿意找。袁世凯在那个时候已经很有谋略,这是很了不起的。他在朝鲜,事实上是协助朝鲜当时的统治者。当时朝鲜垂帘听政的

皇后叫闵妃,袁世凯帮助她总领朝鲜的一切事务,把政务打理得井井有条。这等于是打完仗之后,帮助管理政务又立了功。这事下情上达,朝廷也知道了。而袁世凯出自官宦世家,对于官场这些事很清楚,怎么溜须拍马,怎么钻营,怎么阿谀奉承,他相当有一套。时不时赶年过节就打点打点,派人到北京去,有时候自己回去述职的时候也多加走动。当时主管军事和外交的李鸿章,主管人事的荣碌对他印象都非常好,时常地在太后面前给美言几句。李鸿章还称赞袁世凯“血性忠诚,才识英敏,力持大局,独为其难”,这算是了不得的评语了。一来二去,袁世凯成了朝廷里边的红人。因此,袁世凯清廷上下基本上给自己铺就了一条亨通的官运之路。

1894 年7 月19 日,也就是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夕,袁世凯化装成平民从朝鲜逃回国内。回国之后,他抓到了一个机会,就是朝廷要组建新军。因袁世凯朝鲜时期有“知兵”之名,当时北洋大臣李鸿章就保荐袁世凯负责训练新军。

本来这个位置有人占着,但是袁世凯生硬地凭着荣碌、李鸿章、李莲英这些关系,把他的对手都pk 下去了,让老佛爷恩准了他带兵。1895 年起,袁世凯在天津小站开始练兵。当时荣禄、李鸿章等奏派

袁世凯扩练定武军,更名为“新建陆军”。袁世凯训练出来的军队后来发展成为北洋六镇,成为清末陆军主力。他也在朝廷里变得越来越有实力。袁世凯带兵确实有一套,当时清兵战斗力不强,打仗不行,偷鸡摸狗、调戏妇女、抽大烟什么的挺拿手。袁世凯带兵一律不准沾这个,违令者斩,军纪严明。

所以当时他带的新兵的战斗力在清王朝里头算是顶尖的,而且这些兵对他死心塌地。为什么?袁世凯恩威并施。你别看我这个人很威严,违犯军纪我就宰了你,可你要有功我真赏;如果你有难,我作为统帅,时刻都想着你。后来袁世凯曾经被打回原籍,变成光杆司令了,清廷发现只有袁世凯能调动北洋军,别人调动不了。为什么呢?袁世凯安抚手下、收买人心的手段是一流的。

当时北洋军有两个关键人物,一个是冯国璋,另一个是段褀瑞。袁世凯自己家里的孩子管段褀瑞叫姐夫。为什么呢?段祺瑞的老婆张佩蘅是满清一位遗老的孤女,袁世凯把她收为干闺女,让家里人都管张佩蘅叫姐姐,张佩蘅视袁世凯为亲爹一样,把袁家当成娘家。因此,袁世凯家里人管段褀瑞叫姐夫,显得段褀瑞是袁世凯的家里人,所以段褀瑞对袁世凯是非常忠心的。

再比如冯国璋,袁世凯让家里人管冯国璋叫四哥。冯国璋爱吃肉,尤其爱吃红烧蹄子,就是肘子。袁世凯在家里吃饭时,如果厨子上了一盘肘子,袁世凯一看,说,你呀,盖上盖,把这碗拿给冯国璋。下人就这么拿过去了,怎么说呢?“冯爷,我家主人在家中吃饭,一看这个,知道这个菜冯爷最爱吃,就给您送来了。”你想想冯国璋能不感激涕零吗?袁世凯处处恩威并施,这些招非常管用,使他牢牢地控制住了整个北洋军。

而且袁世凯本人的表现,也不是大家想象的那样霸道。孙中山第一次见袁世凯的印象是什么?这人好,脾气很温和,态度很谦虚。这是孙中山对袁世凯的第一印象。你看袁世凯表面上是这个样子,但这个人城府极深,算计得非常精明。这集中体现在什么时候?就是戊戌变法的时候。历史书上写袁世凯开始跟光绪这些人打得火热,整天在一块儿密谋,可是最后告密,使“戊戌六君子”一命归天。说袁世凯是无耻的告密者,这说得对不对呢?袁世凯告密不假,可是前面是胡说八道。为什么呢?慈禧先发动政变,而后才有袁世凯告密,袁世凯为求自保告密,不是说一开始向慈禧告密才使慈禧发动政变,打败光绪这一派,最后把“戊戌六君子”都给送上法场了。

袁世凯当时不想站错队,两头好处都想捞。戊戌变法,我们现在说这是康有为他们几个跟慈禧老佛爷斗,其实不是那么回事,这是“帝党”“后党”之争。康有为、梁启超几个读书人在当时算什么呀?没有光绪的支持,什么事也干不成。所以袁世凯这时候就琢磨,我怎么办?慈禧是非常强势,但是慈禧是土没半截的人了,她没光绪年富力强啊,光绪要掌权了,那还了得?他不敢轻举妄动,但他怕万一慈禧这派占上风,自己也没好果子吃,所以,他当时转到天津静观其变。这是袁世凯非常高明的地方。就在这个期间,慈禧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后党”打败“帝党”,然后全城搜捕。最后谭嗣同不肯走,以谭嗣同为代表的“戊戌六君子”被送到菜市口问斩去了。

这个时候袁世凯内心也在煎熬,这慈禧上来了,我向不向慈禧说以前这些事?我要说了,好像过去也参与维新了,现在告密是马后炮吧。可是不说,万一给查出来不就坏了吗?他在衡量这事,最后一想,要保证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就得跟慈禧说这事,向慈禧忏悔,比如那时候我受这些读书人的蛊惑怎么怎么的。所以当时袁世凯当机立断,向慈禧这些事说清楚了。你说他是告密也好,说他是忏悔也好,总而言之,戊戌变法的失败,不是袁世凯一手造成的,是“帝党”太过软弱,也缺乏应变的本事。而且大权掌握在“后党”的手里,双方力量对比悬殊。

所以最后戊戌变法失败了,这跟袁世凯告不告密没什么关系。这时候袁世凯又重新得到慈禧、荣禄的信任,升为直隶总督。这个时候清廷已经没有多少人可以倚重了,袁世凯当时就成了朝廷的“擎天白玉柱,架海紫金梁”。

有一点我们不能抹杀袁世凯的功劳,那就是他对西洋制度、西方文化的研究并不比维新派差,并不比康有为、梁启超这些人差。他管事以后积极引进西方那些东西。比方说先后雇用了德国、日本的教官,并办了警、步、马、炮、工、辎等兵科,甚至设立了现代化的通信兵学校。同时他还大力兴建铁路。这些都是在袁世凯主政之下干的事。所以有人说,这个时候是资本主义的一个黄金期,没有袁世凯我们很难想象这时候能够迎来一次起码在技术上跟西方接轨的机会。

这个时候袁世凯也接受了西方君主立宪制的影响,他自己倾向于君主立宪。为什么呢?第一个袁世凯是个很有见识的人,眼下全国各地涌动着反对满清的这种浪潮,清王朝的势力也不好往下维持了,与其这样,不如主动变革搞君主立宪。同时,袁世凯小算盘打得叮当响,他知道君主立宪是什么,就是皇上成为国家象征,不掌握实权,等于是被架空了。把皇上架空了谁主政呢?哪个大臣在朝里掌大权,哪个主政。自己手里只要掌握着军队,事实上这等于自己操控了全国的权力。而且这样自己也有个保障,像维新变法那个时候,他依靠了慈禧,如果慈禧那时候死了,还不是光绪说了算,自己不倒霉了吗?那要是秋后算账,自己吃不了兜着走。所以把光绪架空,对他是有利的。

正当他忙活的时候,我们说计划没有变化快,1908 年,光绪、慈禧先后去世,3 岁的宣统皇帝登基,他爸爸醇亲王载沣成了监国摄政王,要收拾袁世凯。可是他不能杀了袁世凯袁世凯当时影响非常大,而且也算有功之臣,你怎么杀?听说袁世凯的脚有病,就下旨说袁爱卿身体要紧,准你回家养病去!其实就是把袁世凯给贬了,只让他挂两个虚职。袁世凯没办法,回老家了。

袁世凯从籍籍无名开始,一直到利用自己的一些机缘、时势、心机,最终爬上了一个高位。可是人算不如天算,这个醇亲王载沣上台之后,袁世凯一脚踩空了,重新回到了起点。但是袁世凯这个人了不起的地方在于,他在这种劣势情况下心不乱,而是能够韬光养晦,隐忍而为,等待一个新的时机出现。

“养病”期间,袁世凯还写了《自题渔舟写真二首》,以抒发心志。其中的一首是这样写的:

百年心事总悠悠,壮志当时苦未酬。

野老胸中负兵甲,钓翁眼底小王侯。

思量天下无磐石,叹息神州变缺瓯。

散发天涯从此去,烟蓑雨笠一渔舟。

诗中,袁世凯以商代隐居洹上村的伊尹自比,表达了自己心中的志向。

就这样,等着等着,这个时机真来了。

袁世凯回家之后可没闲着,甚至在家里建了通讯处,随时跟过去的部下,也就是北洋军的段褀瑞、冯国璋他们保持密切联系。他在家里等了两三年,机会又来了。1911 年,武昌起义打响了推翻帝制的第一枪,辛亥革命爆发。黄兴、黎元洪在武昌起义之后迅速北上。这个时候满朝文武都慌了神,找谁呀?段褀瑞、冯国璋说,在这种情况下,不请袁世凯来,谁来都白扯。

因为满朝文武没人能调动北洋军,没招了,摄政王载沣发了一道令,代宣统皇帝拟好圣旨,请袁世凯来震压武昌起义。袁世凯还摆上谱儿了,你不是说我脚有病吗?我在家养病,我现在走不了了。这时候就差“三顾茅庐”式地请袁世凯了。而且袁世凯说,我手下是有兵,可无饷没钱。没钱怎么打仗啊?请朝廷发兵饷,好打仗。他逼得大清廷到什么程度?连隆裕皇后都把自己的私房钱拿出来当了军饷。袁世凯上任以后威风八面,为什么呢?跟袁世凯的北洋军正规军相比,虽然不能说起义的武昌新军是乌合之众,但战斗力肯定比不了常年训练有素的北洋军。所以袁世凯回去不到一个月,就把革命军打得节节败退。照理说乘胜追击没问题,但是袁世凯停下不打了,回头跟清廷说你还得拿钱。这些大臣一看要动自己的老本儿,就说这个仗不能再打了,宜谈和,否则天下大乱,于清廷不利。你看,又转回来了。袁世凯这时候为什么这么干呢,这又是袁世凯精明的地方。

此时的袁世凯好比汉初时候的韩信。韩信当时跟刘邦则刘邦胜,归项羽则项羽赢,他有充分的主动权,可是韩信并不是一个顶级的阴谋家、韬略家,最后还是跟了刘邦,闹了个在未央宫一命归天。当时韩信手下的谋士就跟他说,你应该自己独立。袁世凯就通过这种方式达成利益最大化,我现在是革命党得巴结我,清廷也得巴结我。我现在帮着清廷打仗,清廷就维持住了。我帮着革命党,你皇上就得给我滚蛋。所以这个时候,自己的分量最重,可以拥兵自重。于是袁世凯一边跟清廷要价,一边跟革命党要价。这个时候,革命党这边,黄兴和黎元洪纷纷给袁世凯写信,意思咱们联手推翻这个清廷,然后奉你为大总统。袁世凯没动,为什么没动呢?你俩说话不好使,我等孙中山呢。孙中山当时是临时大总统,结果孙中山最后给他发了个电文。孙中山说只要推翻专制政府,放弃君主立宪,其他一切都好商量。但袁世凯不是傻子,看到这封信心里就开始寻思了,他想骗我,这个人想推翻帝制是真的,想当大总统也是真的。帝制不推翻,他这个大总统也当不稳当,所以他才说服我,想借用我的北洋军队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这叫不战而屈人之兵。

至于以后的事情,他随便找个借口,这也不行,那也不对,赖在大总统的宝座上不走,那还不容易。既然他利用我,我也利用他,既然他有威望,我就借他的威望使使,实在不行,最后用武力解决,那也不怕。所以,袁世凯从来不是赶尽杀绝之人,只要有回旋的余地,他就能用自己的韬略把这个事完美收场。他跟隆裕、载沣商量,开始做清廷这边的工作。

我们知道,在他的连劝带说忽悠之下,宣统帝在宣统三年(1911)退位。这一退位,袁世凯摇身一变,成了中华民国大总统。1912 年,民国元年,袁世凯就任大总统。任何一个朝代的改朝换代都要经历流血,包括西方,克林威尔在英国搞君主立宪,像法国大革命,都经过流血,可是清帝和平地退位了,这是历史上少有的。不得不说,这是袁世凯的一个功劳,终结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封建统治,也没有暴力流血的事件发生。

有不少人说,袁世凯窃取了革命胜利果实,其实,如果袁世凯的北洋军坚决跟孙中山对着干的话,后边什么结果还很难说。当然,历史不能假设,这又是另外一个问题了。

我们说,袁世凯在这里边有很大的投机取巧成分。可是天下之大,中国之乱,不光是有德者才能居之,有力者也可居之。试问当时的同盟会、湖北新军这些人,有能力一直打到北京,成立中华民国吗?他们没这个能力。袁世凯的北洋军当时依然是中国最强大的,所以这袁世凯当上了大总统。可是当了总统之后,袁世凯干出了一辈子最被人诟病的一件事,就是他当了83 天的皇帝

中华民国成立了,按照民主的方式,参议院、众议院两院议员有多少人? 841 个人。这841 个人各怀心事,你想往东,他想往西,你想打狗,他想骂鸡。开会的时候桌面上不有那砚台、墨盒吗?那砚台是石头的,墨盒是铜的。一句话没说对,来气了,抡起来就打过去了,打得一团糟。因为在大乱之后,国家初定,各种利益纷繁复杂,下边要往上走,上边要维持,中层来回窜,这个国家矛盾太多了。所以这个时候有不少人认为,还不如皇帝在的那时候呢,现在民主了,听谁的呀?因为我们知道,民主要有一个过程,要有一个规范的程序,刚一开始搞民主,一定是乱七八糟的。这是当时袁世凯复辟面临的一个历史状况。

这个时候,他身边好多人,包括黎元洪、冯国璋、段褀瑞,都一致建议,还是袁大总统当皇帝吧,树立个人权威,别搞这个参议院、众议院了。袁世凯在这种呼吁之下,判断力也出现了问题,上演了人生的一出闹剧。何为闹剧呢?我说三件事,你可以略窥一斑。第一件事,袁家有一个家族魔咒,凡是入朝为官的,算起来没有一个活过60 岁的。袁世凯当时已经58 岁了,离60 岁大限还有两年。这

时候,袁世凯心里也没底儿。怎么办?找风水师,找算卦先生吧。有个先生给他看了,说你呀,搬进中南海住,用帝王之气压一压你这煞气就行了。袁世凯就信了,搬进中南海了。中南海雕梁画栋,历来都是帝王所居之所,人在这地方住,心理上能不膨胀吗?何况全国大权归于一身。他就有了当皇帝的想法。

另外是卖国条约《二十一条》的签订,其实是袁世凯为了自己的利益,出让了一部分国家利益,而且《二十一条》签订前后非常复杂,袁世凯即使不当皇帝,恐怕这《二十一条》也得签,躲不开。

当时直接签订《二十一条》的曹汝霖后来回忆,说袁世凯针对好多地方都跟他谈过,说《二十一条》不能都照日本人这个来,比方说日本人提出关于厂矿、铁路这些主权问题,袁世凯就嘱咐他,厂矿、铁路可以允许有一二处双方合办,但越少越好,而且这个厂矿大多数的主办权要掌握在中国人手里,铁路的行政权必须是中国掌握。至于说割让土地,袁世凯直接批示,说关于日本人要占福建,不行,自己的领土岂能给他人?这事万万不可答应。这些都是袁世凯通过自己手写的条文,直接传递给负责谈判的曹汝霖这些人的。这可不是替袁世凯辩护,你现在到天津查查史料,里边就有袁世凯直接给曹汝霖的红批文字。曹汝霖把那段真实的历史,通过自己的记忆留下来了。

第二件事更有意思,其实非让袁世凯当皇上的不是他本人,而是他大儿子袁克定。因为让自己爹当皇上,自己就是皇太子啊,过两年老爹没了我不就是皇上了?当时袁世凯犹豫不定要不要当皇上,他特别在乎什么呢?不光是国内舆论,关键是当时西洋诸国,比如英、日、俄这些国家怎么看待这事。袁世凯天天看那个《顺天时报》,揣摩这个意图。这个时候他大儿子袁克定,为了能够坚定他爸的信心,在外面弄了一个小作坊,做了一张假的《顺天时报》,这个报上的内容像模像样,头条什么的都挺像,但内容都是西洋各国热切盼望袁大总统登基宝座。袁世凯天天看,每个字地琢磨着。后来这事露馅了,袁世凯在家里执掌家法,把袁克定打得皮开肉绽。你看围绕着帝制,这事多有意思。

第三件事,这天中午袁世凯躺到这床上睡觉,袁世凯有个贴身的小丫环,进来献上一碗参汤,一不小心这碗掉地上摔碎了。这个碗是当年慈禧老佛爷御赐袁世凯的一个碗。袁世凯醒来一看,这个碗摔碎了,正要发怒呢,这小丫环特别聪明,怎么回事啊?小丫头说她看见一条龙。袁世凯一听转怒为喜,为什么?这说我是真龙天子啊,他特别高兴。

任何一个人,当登到权力顶峰的时候,难免出现一些昏庸的判断。

所以当时在这种情况下,袁世凯稀里糊涂地当了皇帝。结果仅仅当了83 天皇上就不得不匆忙退位。复辟哪儿符合人心?最后,袁世凯一命归天了。临死前袁世凯把儿子叫进屋说,这事怨我啊,不怨别人,你今后别听那几个人忽悠。有人就猜,那几个人是谁?有的说是满清那些大臣,想从中获利;有的说是像黎元洪、蔡锷这样的军阀,想让你登基,陷你于不义,然后再收拾你的;也有的说是英、日、俄那些各国公使,一个劲儿忽悠袁世凯……反正说什么的都有。

我给大家简单梳了一下袁世凯这辈子干的这些事。为政者不讲私德,我们不讨论袁世凯在道德上怎么样,只是通过他做的这些事能够发现,袁世凯其实和历史上的曹操有得一比——他很有韬略,会审时度势,知道怎么能把自己个人利益最大化,知道如何在复杂的局面之下,既保全又发展自己。可以说,他即使不是一个英雄,也是一代枭雄。如果仅仅用“卖国贼”“窃取革命胜利果实”这些字样来形容袁世凯,那不仅有失偏颇,而且也不符合历史事实。

相关推荐:

​李凤娘:南宋历史上著名的悍妇皇后 彪悍跋扈 掌控祖孙三代 狠毒起来皇帝都吓破了胆

在什么情况下,林彪给毛主席发电报“请主席头脑清醒考虑之”?

毛主席爱书如命,弥留之际还在读书,你知道那是一本什么书吗

三国演义之七大幸运星

乾隆皇帝风流成性但心中却始终只有孝贤纯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