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赵匡胤欲迁都洛阳,为何遭反对!

发布时间:2014-12-14 栏目:专题 投稿:完美的钢笔

公元960年,宋太祖赵匡胤攫取后周政权,树立大宋王朝,定都河南开封。思考到开封“局势松散,防维尴尬”,赵匡胤曾拟先迁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但遭到群臣及晋王赵光义竭力对立迁都计划搁浅。

自古统治者挑选国都主要依据军事、经济、地理位置三方面条件来思考。军事上请求国都所在地既能制内,又利于御外;经济上请求国都邻近区域经济兴旺,能根本解决国都的物质需要,只需少数仰给于远处;地理位置上请求国都坐落王朝管辖规模的中心区域,或有晓畅的水陆交通线路通向四面八方。

开封府主要的优势是居“全国之要会”,汴水河渠衔接江淮等地,经济富庶,但其缺陷是军事上无险可守,难以御外,有必要常驻数十万大军以替代山河之险。赵匡胤思考得比较全部,比群臣赵光义更有眼光,他认为如持续以开封国都,“不出百年,全国民力殚矣!”结果不幸而言中。

宋太祖曾拟迁都

欲西迁据形胜之地 开封坐落黄河中游的南岸,地处中原和华北大平原的西部边际。它北据燕赵,南通江淮,西峙嵩岳,东接青齐。河流在这里作放射状向南北分流,可开凿运河,衔接南北河流。

因战国时的魏国,五代时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以及北宋和金朝后期,都曾建都开封,所以开封素有“七朝古都”之称。就地理环境而言,自古统治者择都大多选取龙盘虎踞、山河四塞、有险可守的形胜之地,很少挑选地形平整、难以防卫之地。而开封偏偏即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的本地。它之所以被统治者看中,关键在于它处在畅通无阻的“全国之冲”,交通便利,经济富庶,有利于“居中御远”。

早在战国后期,纵横家张仪曾对魏哀王说:“魏地四平,诸侯四通,条达辐辏,无有名山大川之限。”楚汉相争时期,谋士郦食其对刘邦说:“陈留(今开封一带)全国之冲,四通五达之郊。”所以刘邦置陈留郡。唐末和五代时,群雄逐鹿中原,开封的地理位置显得愈加重要。唐人韩宏说:“大梁(今开封)襟带河汴,控引淮泗,足以禁制山东。”后唐郭崇韬说:“汴州关东冲要,地有钱人繁”。石敬瑭对后唐皇帝李嗣源说:“大梁,全国之要会也。”公元936年,石敬瑭灭后唐,树立后晋,两年后便以汴州为东京开封府,定为首都。

随后,后汉、后周相继建都开封。宋太祖赵匡胤登上帝位时,沿用后周旧制,以大梁为东京开封府,洛阳为西京河南府。赵匡胤不仅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军事家,也是一位登高望远的政治家。在根本平定南方诸国及本地割据实力后,他思考到开封“局势松散,防维尴尬”,曾拟先迁都洛阳,后迁都长安,他说:“吾欲西迁,据山河之胜,以去冗兵,循周汉故事,以安全国也。”但这一计划遭到群臣和其弟赵光义竭力对立

对立迁都理由之一:

洛阳凄凉军食不充 赵匡胤于公元927年在洛阳夹马营出世,因而对洛阳有特别豪情。开宝九年(公元976年),赵匡胤下诏西幸洛阳祭祀六合,并计划从此留在洛阳

起居郎李符第一个站出来对立,他上书“陈八难”,书中称:“京邑凄凉,一也;宫阙不备,二也;郊庙未修,三也;百司不具,四也;畿内民困,五也;军食不充,六也;壁垒未设,七也;千乘万骑盛暑扈行,八也。”赵匡胤思乡心切,根本不管西行难不难,于同年三月丙子日从开封动身,在众大臣和卫兵簇拥下,声势赫赫前往洛阳

四月,赵匡胤一行抵达洛阳,在南郊举办合祭六合大典。此前洛阳区域接连一个月大雨不止,赵匡胤抵达后,雨就停了下来,举办合祭大典时晴空万里。大典结束后,本地父老说:“我辈少经乱离,不图今天复见和平皇帝!”还有人激动得泪如泉涌。赵匡胤见天公做美,大众归心,又见洛阳经过重建后宫室绚丽,心境十分开心,当日下诏大赦,并当面奖赏建造洛阳有功的河南府右武卫上将军焦继勋。

两天后,赵匡胤大宴群臣,随意恩赐,君臣共欢。在言谈中,赵匡胤屡称洛阳为形胜之地,居全国当中,流露出欲留居洛阳之意,群臣见皇上兴致正浓,不敢扫他的兴,其时没有谁开口进谏。赵匡胤见我们都不对立,认为迁都之事可如愿进行,却不知群臣虽外表不对立,但大多数人仍不愿意迁都

清明上河图(局部)

对立迁都理由之二:

开封漕运畅通无阻 迁都是牵涉到国家命运的大事,群臣有定见不行能不提,况且他们知道赵匡胤是十分尊敬臣下定见的明君,所以便使用各种时机向赵匡胤进谏。

一天,赵匡胤的老部下李怀忠见皇上略有空闲,便上前进言,他说:“东京有汴渠之漕,岁致江淮米数百万斛,都下兵数十万人,咸仰给焉。陛下居此,将安取之?且府库重兵,皆在大梁,底子安固已久,不行动摇。一旦遽欲迁徙,臣实未见其利。”

就其时局势而言,李怀忠这一番话的理由是很足够的,自后梁建都开封以来,几代统治者便不断开挖运河,以通漕运。尤其是后周世宗柴荣,屡次下诏开挖运河。显德四年(公元957年)四月,世宗下诏引导汴水北入开封五丈河,使齐鲁舟楫都能抵达开封;显德五年(公元958年)三月,下诏开挖汴水口,引导河水达于淮水,使江、淮舟楫畅通无阻;显德六年(公元959年)二月,柴荣命马军都指挥使韩令坤在开封东面引导汴水入于蔡水,“以通陈颖之漕”,又命步军都指挥使袁彦“浚五丈渠东过曹、济、梁山泊,以通青、郓之漕”。赵匡胤树立大宋王朝后,从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就着手在开封周围进行大规模水利建设,他首先指令开挖蔡河,使河流直达许镇,以通淮右之漕。第二年,又集结数万民工,从新郑引闵水与蔡河集合,使蔡河经陈、颖直达寿春。同年,又在开封城北进一步开挖五丈河和金水河,增加流量。

经不断疏浚和开凿后,底子构成以开封为基地的运河体系。江南之粟由江入淮,经汴水入京;陕西之粟由三门峡邻近转黄河,入汴水达京;陕西之粟由三门峡邻近转黄河,入汴水达京;陕蔡之粟由惠民河转蔡河,入汴水达京;京东之粟由齐鲁区域入五丈河达京。使开封便于获得全国各地的粮食和物资,处理首都开封数十万禁军和百万居民的粮食和物资供应疑问。这在其时是建都长安或洛阳都无法办到的。所以赵匡胤以为李怀忠的定见的确有道理,但即便如此,仍改动不了赵匡胤迁都的决心。

对立迁都理由之三:

安邦“在德不在险” 群臣的定见赵匡胤能够不听,可晋王赵光义的定见赵匡胤却不得不听,因赵光义是他的皇位继承人。当赵匡胤迁都洛阳和长安利在有险可守的主意通知赵光义时,赵光义说:“在德不在险。”赵匡胤一时语塞。赵光义离开后,赵匡胤对摆布说:“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全国民力殚矣。”

赵光义辩驳赵匡胤引用了吴起的故事。《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记载:“吴起事魏武候。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在德不在险。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夏桀之居,左河济,右泰华,伊阙在其南,羊肠在其北,修政不仁,汤放之;殷纣之国,左龙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在船上,吴起与魏武侯评论地舆要素和政治要素对国家安全哪一方面更首要的疑问,吴起以为,决定国家兴衰的底子要素是政治要素,而非地舆要素,上古时代三苗氏德义不修、夏桀修政不仁、殷纣修政不德,虽有险固的河山,也不能抢救其覆亡的命运,所以说安邦治国“在德不在险”。

眼看晋王和群臣都持对立定见,赵匡胤只好抛弃了迁都的方案。

接近黄河国都风险

四战之地往事可鉴 晋王赵光义赵匡胤说“在德不在险”,此事在宋史并没有记载,而记载在宋人王禹偁的《建隆遗事》一书中,被《续资治通鉴》等书采用。有人以为《建隆遗事》不行信,赵光义并没有说过“在德不在险”。但是不论赵光义有没有说过这句话,北宋没有迁都却是现实。并且北宋迁都确如赵匡胤所言隐伏着极大的危机,北宋赵匡胤去世后逐步走向虚弱最终被金所灭与开封的地舆位置有极端亲近的联系。

开封自古为四战之地,周围又没有山岭艰险,建都于此,遇强兵侵略时怎么防卫就变成严峻的疑问。张仪说:“魏之地形,固战场也。”开封的地舆环境畅通无阻,水陆交通方便,在宋代作为经济基地一点疑问都没有,但作为政治军事基地条件尚不彻底具有。

别的,开封太接近黄河,在军事上也是个丧命的坏处。战国时秦国曾四次攻击魏国的国都大梁,公元前225年,秦军决黄河水灌大梁,成果城坏魏亡。

相对而言,洛阳的地舆位置比开封险峻得多。洛阳不只位居“全国当中”,并且附近群山环绕,担负邙山,面临洛水。东有成皋,西有崤函,北通幽燕,南对伊阙。“山河拱戴,局势甲于全国。”秦今后宋曾经有东汉、曹魏、西晋等王朝建都于此,声称“九朝古都”。正因为如此,宋太祖才有了迁都洛阳的想法,其起点乃是基于国家安全的思考。他以为建都洛阳,既有利于防卫,还能够省去很多冗兵,减轻国家的担负。后来范仲淹也意识到这个疑问,他说:“洛阳险固,汴为四战之地,和平宜居汴,既有事必居洛阳。”惋惜他的定见没有引起最高统治者的注重。

就德治和设险守国而言,德治当然应当放在首位,但设险守国绝不能忽略。正如清代专家顾祖禹所说的:“虽恃德不恃险,而设险重闭之义,亦未可略而不讲也……汴四战之地,受敌最深,梁末帝之祸甚于王假,靖康之辱几于石晋,况滔天之浸(指黄河)近在咫尺之间,言建都者,其亦有鉴于往事哉!”

北宋名将韩琦曾主张加固京师外城,以此加强京师的防卫,他说:“北戎势重,京师坦而无备,若一朝称兵深化,必促河朔重兵与之力战。彼打败,则疾趋澶渊。若京城巩固,戒河朔之兵勿与战。彼不得战,欲深化则前有坚城,后有重兵,必阻而自退。退而邀之,击之,皆可也。”谏官余靖表明对立,他说:“王者守在四夷,今无故而修京城,是舍全国而为婴城自守之计。”皇帝赞同余靖的定见,韩琦加固京城的主张被否决。

养兵太多担负沉重

依靠运河民力耗尽 已然开封无险可守,保障首都安全仅有的方法即是用军力补足。北宋开封一带常常驻军数十万,城里郊外连营设卫,以替代山河之险。很多冗兵聚集京师,大大增加了开封运河的依靠性。时刻一久,就形成政府财务开支担负沉重,大众困于徭役。

前面说过,宋太祖登基后屡次下诏开挖运河,为此不得不征用很多民力。赵匡胤了解民间疾苦,保护大众,不会轻易动用民力。建隆二年,他指令给事中刘载带领民众挖五丈渠。他对侍臣说:“烦民奉己之事,朕必不为。开导沟洫,以济京邑,盖不获已耳。”他知道京师依靠运河供应并非长久之计,所以才有迁都的计划。因为迁都方案受阻,运河开挖和保护便变成北宋自始至终的国家大事。正如张方平所说的:“国依兵而立,兵以食为命,食以漕运为本,漕运以河渠为主。”河道不行要继续开挖,河道淤塞要不断清淤,无休无止的开挖清淤动用很多民力,使大众疲于奔命。

开封运河的供应基地,政府的粮食和物资的首要来源地是长江下游。宋初,长江下游人口稠密,经济兴旺。自变成京师的粮食和物资首要来源地后,其开展遭到严峻影响。

全国大多数财富会集在开封,其他地方却越来越穷困,这正是赵匡胤所担心的。他预言:“不出百年,全国民力殚矣!”成果不幸而言中,过了不到百年,民力简直耗尽,富庶的长江下游区域经济开展停滞,北宋政府常常捉襟见肘,巨大的军费开支(占政府总支出的60%~70%摆布)使政府和人民都喘不过气来,财务上的“积贫”和军事上的“积弱”变成不行拯救的趋势。

1126年,金国见北宋已瘦骨嶙峋,发兵大举南下,围住开封。1127年,金兵占领开封北宋消亡。被金兵洗劫一空的开封从此风景不再,汴河航道逐步湮塞,南北交通要道的首要地位也渐渐损失,开封在历史上最昌盛的期间宣告完毕。

相关推荐:

三国历史上诸葛亮七擒七纵孟获只是一个神话?

中国知名导演李安的儿子和老婆是谁?

著名学者方北辰推翻演义重写三国人物传

李莲英为何受到慈禧万般宠爱?一项绝活他有

历史上最贪玩的皇帝:最终引起群臣暴动被杀惨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