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慈禧太后想退了?

发布时间:2014-12-21 栏目:专题 投稿:想人陪的信封

慈禧太后想退了

1886年7月11日(清光绪十二年六月初十),51岁的慈禧太后似乎失去了对权力的兴致。这一天,她在宫中召见小皇帝的亲生父亲醇亲王奕譞,还有领班军机大臣礼亲王世铎等满洲贵族中的当家人以及年仅15岁的小皇帝光绪。会议主旨就是商量自己不再垂帘听政,将大清国日常事务处置权还给小皇帝

慈禧太后这个时候提出由小皇帝亲政,其实就是功成身退,要在青史上留名,要用事实正告那些一直诋毁她政治人格的反对派:我那拉氏虽为女流,但绝不是权力贪婪者。因为那时,正是大清国的鼎盛时代,近30年的洋务新政带来了新气象,先前经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所消耗的国力大致恢复,大清王朝似乎重新回到了一个新的盛世时期。

我们之所以这样说,并不是刻意替慈禧太后翻案,因为历史事实俱在。

亲王奕譞

众臣不肯 吁请继续垂帘

太后的决定一宣布,小皇帝当即长跪恳辞,从他的立场,不论已经学到了多少知识,15岁就担负起大清王朝的政治责任,委实有点早,何况这个位置迟早都是自己的,有“亲爸爸”老佛爷在前面罩着,帝国一切用人行政,还是比较轻松愉快的。

而平庸无能的醇亲王奕譞及礼亲王世铎等亦以时事多艰,万几繁钜,恳请皇太后从缓归政,将小皇帝扶上马再送一程。

亲王、礼亲王再三恳请,但她主意已定,并不理会。后来的研究者对事实本身并没有提出多少不同看法,大都遵循“恶的历史观”,揣测太后归政诚意并不可靠,认为慈禧太后对权力的贪婪使她不可能真的放弃已经获得的至上权力。这种分析不过是臆想罢了。

奕譞请求太后继续听政未果,便向翁同龢等人商量对策,此在《翁同龢日记》都有记载。

7月15日(六月十四),奕譞先上了一个折子,折子的前半段吁请皇太后体念时艰,继续训政,即便要归政,也应该等皇上20岁时;后半段专言皇帝亲政后,宫廷一切事务仍请太后裁决。世铎等也奏请皇太后训政数年;在大清王朝统治集团中拥有重要地位的蒙古亲王伯彦纳谟祜等,也专折奏请皇太后从缓归政。这些请求,可以说是帝国政治游戏,是政治粉饰,是对皇太后的拥戴。

拿定主意却不得不又让步

但是,慈禧太后并没有改变主意,她表示:垂帘听政之举,实在是出于万不得已。十余年来深宫训导,欣见皇帝典学有成,特命明年正月内举行亲政典礼。这个决定经过反复审慎权衡,是最后决定,不容再有游移。慈禧太后坚决否定了奕譞等人继续训政的建议,不愿就这个事情再作任何讨论。

这一天,钦天监选择的黄道吉日提交上来了,小皇帝亲政典礼定于明年正月十五,也就是1887年2月7日举行。

慈禧太后归政,大概是没有办法回转了,军机处和各位王公大臣现在能够做的,就是劝说皇太后放缓步子,或者答应在归政后仍然为帝国重大事务操劳。7月17日(十六),军机处拟就一份奏折,首言“垂帘听政”虽然是大清过去几十年的权宜之计,但并没有违背大清规矩;然后赞颂了过去二十年,皇太后在大清王朝政治发展中的功德;最后言及外国交涉各种事务及战守机宜等,期望未来还能仰承皇太后政治经验和政治智慧。

光绪帝奕譞、 世铎以及各位王公大臣一再呼吁奏请下,慈禧太后于7月19日(六月十八)不得已答应勉为其难,同意在光绪帝亲政后再行训政数年。

慈禧太后原本期待功成身退,为她的时代画上一个完美句号,最终因为这些原因没有成功。

光绪帝

双轨体制

在各方压力下,慈禧太后收回成命,答应在光绪帝亲政后再继续训政若干年。她在决定接受群臣呼吁收回成命时,命令军机大臣世铎等专门研究在皇帝亲政继续训政的制度安排,以免发生权力冲突贻误大事。

根据当时的制度安排,光绪帝亲政后有一个政务处理见习期。在这个见习期中,帝国重大事项除礼仪性典礼由小皇帝出席进行政治历练外,但凡涉及政治决策、人事调整等重大事宜,在这个见习期也就是继续训政期仍由皇太后作最后把关,但小皇帝的参与确实是越来越多。这大概就是皇太后和满洲贵族重臣的期望,希望15岁的小皇帝在老太后的带领下在政治上逐步成熟,或许能够像奕譞所期待的那样,再过5年时间,待光绪帝20岁的时候,能够独立处理政务到那时,为帝国操劳30年的慈禧太后再从第一线退出。这样肯定更有利于帝国的稳定。

颐和园

慈禧太后的时代真的就此终结了吗?

1889年2月26日(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七),18岁的光绪帝大婚礼成。几天后,3月4日(二月初三),慈禧太后归政,光绪帝亲政慈禧太后在宫中继续住了一个半月,就在光绪帝的陪同下前往颐和园。一个属于慈禧太后的完整时代就这样结束了,属于光绪皇帝的时代就此揭幕。

这个过程中,我们不难看到,慈禧太后和传统中国千千万万的老太太没有什么区别,她们养育了儿子,然后培养他成才,然后为他娶妻成家,然后就把这个家交给儿子和儿媳。比较理智理性的婆婆,此后一般都不愿过多干预孩子的生活。从日常情理的视角,就不难理解慈禧太后的选择和放心离开,就不会产生那些无端的猜疑和臆想。

当然,人们还想问的是:慈禧太后的时代真的就此终结了吗?后来的历史不是已经证明这个终结是不可靠的了吗?

文 | 马勇 转自马勇(id:mayonghistory) 有删节 转载已获授权

相关推荐:

天下第一猛将罗士信和宇文成都谁比较厉害

他是中共历史上最危险的叛徒,毛主席亲发格杀勿论通缉令

生于乱世却活在梦中的袁术

孔四贞传奇:清宫中唯一的汉族公主孔四贞墓在哪

中国近代史上哪位文人新婚前夜非要母亲陪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