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凭什么他的画像曾与毛主席画像并列挂在天安门城楼?来看看这个吧

发布时间:2014-12-22 栏目:专题 投稿:追寻的花生

1949年7月7日是抗战12周年纪念日。

这一天,人们对天安门进行了精心布置,在城楼上悬挂出了毛泽东朱德两大伟人的画像,两幅画像之间,是一颗巨大的红星。

这是历史上唯一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同时出现两位领袖画像

这一天,毛泽东平生第一次登上了天安门城楼,20万群众欢声雷动,热情沸腾。

在井冈山会师以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毛泽东朱德画像一直并挂在各党政军和群众大会上,可以说,朱德的地位和威望仅此于毛泽东

遥想1928年4月,当听说朱德、陈毅带领着南昌起义余部已经到了宁冈,毛泽东的心情是何等激动,他特地换下了穿惯的长布衫,找人连夜赶做了一身灰布军装,只为能够穿戴得整整齐齐,出现在大名鼎鼎的朱德面前。

萧克上将回忆井冈山斗争时也说,朱德部队中有很高的威信,部队朱德带点神秘式的信仰。

彭德怀也曾回忆起1928年12月11日红4军和红5军在宁冈新城举行会师大会的情景:战士们热烈交谈着,等待毛泽东朱德等人上主席台讲话,可是,这主席台是新搭建的,会议还没开始,就塌了。战士因此议论纷纷,有人不安地说:“这不吉利呀!怎么刚会师就塌台了呢!”朱德却挥了挥手,大声地笑着对指战员说:“不要紧,台塌了搭起来再干嘛!”就这么看似平淡无奇的一句话,霎时稳定了大家的情绪,会议继续热烈开展下去。而朱德这从容双关的话也给彭德怀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在以后的长期战争中,彭德怀曾三次用朱德这句话来激励部队。一次是在1929年1月红5军从井冈山突围,只剩下283人的艰难之际;一次是在1942年八路军总部被日军奔袭合围,八路军副参谋长左权牺牲后的危急关头;一次是在西北战场的西府战役中遭胡宗南和马步芳的骑兵夹击,紧急撤出宝鸡的惊险时刻。

彭德怀每到困难时刻,脑中都会想起比自己年长10岁的朱德总司令的形象,总司令那温和、宽厚、稳重的神态,一直激励着他昂然前行。

那么,朱德这种“很高的威信”和“带点神秘式的信仰”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在我军广大指战员和官兵中出现的呢?

实际上,朱德最初申请入党时,是遭到拒绝的。

话说,1919年五四运动后,朱德受到新思想的冲击,接触到马克思主义,便走上了为救国救民寻找真理的道路,他不惜辞去军职,开始了寻找党和真理的历程。

1922年6月,朱德在上海婉言谢绝了孙中山愿以10万元大洋委其组建新滇军的请求,拜访了当时任中国共产党总书记的陈独秀,并提出了入党的要求。

陈独秀回答说,像你这样的旧军队高官加入共产党,以前还没有过。如果你真想加入的话,必须以工人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并且准备为它献出生命,并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真诚的申请。

陈独秀的回答使朱德感到痛苦。

朱德后来回忆说:“我感到绝望、混乱。我的一只脚还站在旧秩序里,另一只脚却不能在新秩序中找到立足之地。”

朱德走后,陈独秀对身边的同志讲:“我们党绝对不能让军阀参加。”显然,陈独秀是因为朱德曾经当过滇军的旅长,把他归入军阀这一类了。

朱德要参加革命的热情不仅没有泯灭,反而更加热烈。

上海没能入党,朱德就远渡重洋来到法国,后来又到德国,追旅欧支部,在中共旅欧支部负责人周恩来等人的介绍下,光荣地参加了中国共产党。

入党这一年,朱德36岁,是共和国元帅中入党时年龄最大的。

朱德参加八一南昌起义,但当时他的地位并不重要。

在起义中,朱德没有基本部队

起义军主力十一军辖八个团,由叶挺指挥。二十军辖六个团,是贺龙部队朱德率领参加起义的,只有军官教育团三个连和南昌公安局两个保安队,五百人不到,只能算一个营。

南昌起义的总指挥前委书记是周恩来,前委委员里面有张国焘,有李立三,有叶挺,有刘伯承,有聂荣臻,甚至郭沫若都是前委委员,而朱德并非前委委员,担负的任务也简单——在南昌起义前夜,他负责出面设宴邀请国民党部分团级以上军官喝酒打麻将,拖住这些人,以保证起义顺利进行。

陈毅后来回忆说,朱德在南昌暴动的时候,地位并不重要,也没有人听他的话,大家只不过尊重他是个老同志罢了。

南昌起义之后,部队南下。因为挡在前面的基本上都是滇军,朱德以前当过滇军的旅长,就走在队伍的最前面,在前面开路。

朱德后来回忆说:“我从南昌出发,就走在前头,做政治工作,宣传工作,寻找粮食……和我在一起的有彭湃、恽代英、郭沫若,我们只带了两连人,有一些学生,一路宣传一路走,又是政治队,又是先遣支队,又是粮秣队。”

朱德对敌兵力分布的情况非常了解,又精心绘制南昌市区地图,南昌起义的总指挥前委书记周恩来因此说:“朱德是一个很好的参谋和向导。”

三河坝分兵,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率主力南下潮汕作战,朱德率领部分兵力留守当地,阻敌抄袭起义军主力的后路。

朱德就从这个时候开始成为中流砥柱的。

朱德率领的这“部分兵力”,是十一军二十五师和九军教育团,共计4000余人。经过三天三夜的阻击,部队伤亡很大,撤出三河坝时仅剩2000多人。

朱德完成了三河坝的阻击任务,准备南下与主力会合。

这时候,南下一些失散的官兵跑回来,主力南下作战失败,只有1200余人进入海陆丰地区,领导人分散突围,周恩来、聂荣臻去了香港,叶挺去了南洋,贺龙去了湖南,刘伯承去了上海。

那些官兵是这样说的:“主力都散了,我们不是主力还在这干什么?我们也散伙算了。”

部队眼看就要溃散。

关键时刻,朱德稳定了局势。

朱德说:“队伍不能散,主力打散了,但我们不能散,我们还有人,还有枪,有人、有枪就有办法。”

后来很多当时留在三河坝的同志回忆,部队勉强听取了朱德的意见,非常勉强。因为部队不是他的,是叶挺的二十五师,朱德只是负责临时指挥。叶挺主力在南下作战全军覆没,二十五师走投无路,朱德提出隐蔽北上,穿山西进,去湘南,大家就尝试跟他干干,队伍这才勉强没有散。

江西的天气非常炎热,部队一路走来,不断遭受地主武装和土匪的袭击,只好专择山谷小道上穿行,在林中宿营。

10月16日,队伍走到闽赣边界的石经岭附近的隘口,只剩下1500多人。朱德亲率几个警卫员从长满灌木的悬崖陡壁攀缘而上,出其不意地在敌侧后发起进攻。粟裕回忆说“当大家怀着胜利的喜悦,通过由朱德亲自杀开的这条血路时,只见他威武地站在一块断壁上,手里掂着驳壳枪,正指挥后续部队通过隘口。”

然而,一两场战斗的胜利并不能改变太多东西,情况仍然在恶化。

到了10月底,天气开始转凉,队伍还是短衣短裤,没有备装、没有食品、没有药品、没有弹药、没有给养,越走人心越散,越走队伍越散。

杨至成上将后来回忆说:“每个人都考虑着同样的问题:现在部队失败了,到处都是敌人,我们这一支孤军,一无给养,二无援兵,应当怎样办?该走到哪里去?”

很多干部离队做了逃兵。

七十五团团长张启图后来在上海写了一份《关于七十五团在南昌暴动中斗争经过报告》,向中央陈述当时情况:“师长、团长均逃走,各营、连长亦多离开。”

当时的林彪就带着几个黄埔四期毕业的连长找陈毅,说:现在部队不行了,一碰就垮。与其等部队垮了当俘虏,不如现在穿便衣,到上海另外去搞。

队伍走到江西安远天心圩,师以上军事干部只剩朱德一人,政工干部一个不剩;团级军事干部只剩王尔琢,政工干部只剩陈毅,2000多人的三河坝队伍只剩下800余人,队伍面临一哄而散之势。

在这种人心涣散的情况下,朱德站出来说话了。

在天心圩的军人大会上,朱德沉着镇定地说“大家知道,大革命是失败了,我们的起义军也失败了!但是我们还是要革命的。同志们,要革命的跟我走,不革命的可以回家!不勉强!”“1927年的中国革命,好比1905年的俄国革命。俄国在1905年革命失败后,是黑暗的,但黑暗是暂时的。到了1917年,革命终于成功了。中国革命现在失败了,也是黑暗的。但黑暗也是暂时的。中国也会有个‘1917年’的。只要保存实力,革命就有办法。你们应该相信这一点。”

朱德的话语铿锵有力、掷地有声,重新鼓起了人们对革命的激情与信心。

陈毅后来说:“朱总司令在最黑暗的日子里,在群众情绪低到零度,灰心丧气的时候,指出了光明的前途,增加群众的革命信念,这是总司令的伟大。”

朱德讲话之后,陈毅也上去讲了话。他说:一个真正的革命者,不仅经得起胜利的考验,能做胜利时的英雄;也经得起失败的考验,能做失败时的英雄!

黄埔一期毕业的王尔琢这个时候蓬头垢面、胡须满腮,他向大家发誓:革命不成功,坚决不剃须!

想想看,为了反抗国民党的屠杀政策,中国共产党人从1927年4月中旬的海陆丰农民起义开始,先后发动了包括南昌起义在内的八十余次武装起义,但最后保留下来的就只有天心圩这支仅有800人的队伍

当时能有多少人想到?共产党人22年后能够夺取全国政权,天心圩的这800人里面会出现十大元帅之首的朱德、十大元帅之三的林彪、十大元帅之六的陈毅,名列十大将之首的粟裕!这支800人的部队后来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的重要基础,战斗力的核心!

也就是说,朱德力挽狂澜,稳定了局势,保留了革命的火种。

《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因此评价说,朱德“为中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朱德是当之无愧的“红军之父”!

井冈山会师后,红军在毛泽东朱德的率领下,经过长期革命战争的锤炼,逐步发展成为一支与人民血肉相连、坚不可摧的队伍,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为保卫社会主义建设,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

朱德的名字也因此与毛泽东的名字密切联系在一起。

朱德画像与毛主席画像一起并挂在各党政军和群众大会上是众望所归,朱德画像与毛主席画像在1949年7月7日同时出现天安门城楼也是全军全民热切的希望。

建国后,朱德年纪大了,又兼淡泊名利,甚至1959年还拒绝出任国家主席

在1957年4月30日,毛泽东就向党外人士公布了他不准备担任下一任国家主席的想法,并拱手拜托在座的诸位在各自的范围内透露这个消息,帮他“刮点小风”。毛泽东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德高望重的朱德为副主席毛泽东曾多次对朱德等人说:“去掉国家主席职务,专做党的主席,可以节省许多时间做一些党所要求我做的事情。这样对于我的身体状况也比较适宜。”

1959年4月2日,中共八届七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其中一项重要的议程就是向二届人大推举国家领导人的人选名单。按照惯常的做法,毛泽东不连任,就应该由上届国家主席朱德继任了。可是,朱德却说:“我提议刘少奇同志作为国家主席候选人更为适当……至于我的工作,历来听党的安排,派什么做什么,祈无顾虑。”以后在一系列公开和私下场合,朱德多次说过自己比毛泽东年长七岁,由他接替毛泽东国家主席不符合情理,更不利于党和国家的事业发展,再三坚持举荐刘少奇。

中共中央接受了朱德的提议。

于是,中央全会一致同意刘少奇为中共中央向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提出的国家主席候选人,而朱德为委员长候选人。

无怪乎毛泽东称赞朱德是:“意志坚如铁,度量大如海。”

相关推荐:

历史上的明太祖朱元璋:从和尚到皇帝

他霸占了父亲的皇后,他留下的四位皇后则被儿子霸占

揭秘:三国历史上杀死魏延的马岱究竟是什么来头

《铁道游击队》刘洪大队长的原因:抗日英雄洪振海

关羽的情商极低是不是败走麦城的导火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