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他历事五帝,济救民命,积阴德换来阳报,活到九十八岁

发布时间:2014-12-27 栏目:专题 投稿:自由的小蘑菇

积德于人所不知,是谓阴德阴德,前提是做了善事不声张、不宣扬,否则是谓阳德。《淮南子·人间训》云:“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意思是说,暗中做有德于人的事,就能得到好的报应。北魏官员高允,就是一个积下深厚阴德之人,他不仅逢凶化吉,遇难成祥,而且活到十八岁,寿终正寝。

高允尽管是“贤俊之胄”,但大器晚成。北魏明元帝拓跋嗣时,高允在渤海郡为功曹小吏。太武帝拓跋焘时,四十一岁的高允任邺郡从事中郎。当时,正值春季,各州县监狱里囚犯众多,高允与中郎吕熙等人分赴诸州,共评狱事,“熙等皆以贪秽得罪,唯允以清平获赏”。别人借机索贿受贿,趁火打劫,中饱私囊,只有高允公平正义,两袖清风,无形之中保护了很多无辜百姓。次年,高允入朝,被提拔为中书博士,后升为中书侍郎。

元嘉十三年(436年)九月,北魏乐平王拓跋丕攻下秦、陇等地的城池后,部将建议烧杀抢掠一番,“不诛其豪帅,军还之后,必相聚为乱。……不有所掠,无以充军实,赏将士”。这个伤天害理的建议,拓跋丕居然同意了,眼看就是一场浩劫。随军的高允提出反对意见,“如诸将之谋,是伤其向化之心;大军既还,为乱必速”。拓跋丕顿时醒悟,“乃止,抚慰初附,秋毫不犯,秦、陇遂安”。高允一席话,让数十名守将免死,数十万百姓免难,这是多大的阴德啊!

除了反对杀戮抢掠,高允对民生问题也非常重视。当时,北魏“多封禁良田”,普通百姓只能在贫瘠的土地上耕作,粮食收成很低,遇到水灾旱灾,连肚子都吃不饱,这让高允忧心不已。元嘉十六年(439年)十二月,拓跋焘与高允闲聊时问高允,为政的第一要务是什么?高允见缝插针,“臣少贱,唯知农事。若国家广田积谷,公私有备,则饥馑不足忧矣。”建议将封禁的良田分派给百姓耕种,这样对国家、对百姓都有利,“帝乃命悉除田禁,以赋百姓”。

好人有好报。元嘉二十七年(450年)四月,著名的“国史案”发生,负责编修北魏《国记》的崔浩高允等数十人犯下了“暴扬国恶”的重罪,按罪当诛。死到临头,高允主动揽则,毫无推卸,感动了拓跋焘,高允被赦免。同时,高允还不惜冒犯天颜,积极营救其他人等,最后只有崔浩等少数人被判死刑,崔浩家族受到株连。拓跋焘原想大开杀戒,“凡百二十八人,皆夷五族”,后因高允所请,才刀下留人。用拓跋焘自己的话说,若不是高允,还要诛杀数千人。

拓跋焘死后,文成帝拓跋濬即位。拓跋濬能登上皇位,高允暗地里出力不少,配合陆丽等人做了大量工作,但赏赐都让陆丽等人占了,没高允什么事,对此高允毫不介意,“终身不言”。高允关注国事,关心民生,“好切谏,朝廷事有不便,允辄求见,帝常屏左右以待之”。大明二年(458年)三月,拓跋濬想征调四万人修建太华殿,高允表示反对,“一夫不耕,或受之饥,况四万人之劳费,可胜道乎!”劝说拓跋濬不要劳民伤财,荒废农耕,这事最终不了了之。

高允者,乃真忠臣也。”这是拓跋濬对高允发自肺腑的评价。鉴于高允直言进谏,一心为公,爱民如子,清正廉洁,拓跋濬提拔高允中书令,呼高允时不呼其名,而以“令公”相称。拓跋濬死后,高允又历事献文帝拓跋弘、孝文帝拓跋宏。升明二年(478年),八十九岁的高允告老还乡,随即又被拜为镇军大将军、中书监,并得到了“乘车入殿,朝贺不拜”的特殊照顾。永明五年(487年)正月,高允去世,“夜中卒,家人莫觉”,寿终正寝,享年九十八岁

历事五帝,出入三省,入朝为官五十余年,高允北魏王朝奉献了毕生心血,也积下了深厚的阴德。为官期间,经高允暗地里庇护的人难以计量,仅免死的就多达数千,这是何等的阴德!用高允自己的话说,“吾在中书时有阴德,济救民命。若阳报不差,吾寿应享百年矣。”仁心,仁政,忘身,济物,这是何等境界! “光宠四世,终享百龄,有魏以来,斯人而已”,高允成为名垂青史的有福报之人。《魏书》对高允的一生作了高度评价。有阴德者,必有阳报。(刘秉光)

相关推荐:

周总理逝世,朱德一个动作感动所有人,朱德临终前,让妻子做何事

汉高祖刘邦做了皇帝之后是怎样巩固政权的

蒋介石真假遗嘱揭秘:反攻大陆解救同胞?

袁崇焕自毁长城误国该被崇祯皇帝杀头?

三国后期一员虎将,虽然知名度很低,其能力却不在关羽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