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民国十大才女之萧红

发布时间:2015-01-08 栏目:专题 投稿:斯文的夕阳

萧红(1911年6月2日-1942年1月22日),著名女作家,原名张迺莹,1911年端午节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27年在哈尔滨就读东省特别区区立第一女子中学,接触五四运动以来的进步思想和中外文学。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了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为摆脱精神上的苦恼东渡日本,并写下了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了中篇小说《马伯乐》和著名长篇小说《呼兰河传》。萧红被誉为“30年代文学洛神”。

1931年10月,萧红从福昌号屯经阿城逃到哈尔滨。一个月后,在走投无路、万般无奈的情况下,与汪恩甲一起到道外十六道街东兴顺旅馆同居。半年后,萧红怀孕,临产期近,由于汪恩甲没有足够的钱(欠下的钱相当于现在的5万)交给旅馆,弃萧红而去。

萧红困居旅馆,处境艰难,只好写信向哈尔滨《国际协报》副刊编辑裴馨园求助,裴馨园与孟希、舒群等文学青年先后到旅馆看望萧红,裴馨园多次派萧军旅馆萧红送书刊,两人日久生情,互相爱慕。

1932年8月7日夜,松花江决堤,洪水泛滥市区,由于萧红旅馆的钱太多,旅馆仍然不让萧红离开。萧军趁夜租了一条小船,用绳子把萧红救下来,萧红得以摆脱困境,到裴馨园家暂住。不久她住进医院分娩,孩子生下后因无力抚养而送人,后夭折。出院后,萧红萧军住进道里新城大街(今道里尚志大街)的欧罗巴旅馆,开始共同生活。

因没有固定收入,二人仅靠萧军当家庭教师和借债勉强度日,生活非常困苦。但他们患难与共,感情融洽。

1932年11月,萧红萧军从欧罗巴旅馆搬到道里商市街25号(今道里区红霞街25号),有了自己的家。(萧红萧军,意思为“小小红军”)

我认为萧红最大的问题是她的不独立,从身体到精神上的。身体不好需要依靠是可以理解的,可是没有精神上的独立,自由便不再是自由。还记得她在跟聂绀弩说端木向她求爱时老聂同志劝她把精力放在文学创作上,不要成天情情爱爱的。可是萧红太需要依靠了,怎么能不成天情情爱爱的呢。身体上成人了心理上未成人,换一个时代未必悲惨,可是过上幸福生活的概率比旁人要小很多。

首先是来自父母本身的影响。 萧红,诞生于1911年清明。在一个被忌讳的日子出生,再加上是女孩,诞生便不为父母所爱。父亲脾气暴虐,动辄便是打骂。在萧红的描述中,父亲贪婪,对仆人甚至是亲人,都吝啬而疏远,几乎到无情的地步。生母也生性凉薄,对这个长女几无疼爱。有时萧红甚至故意激怒父母,作为孩童博取父母关注与爱的方式,结果是不被理解,换来一顿暴打。大概萧红童年稀疏可数的爱都来自于她的祖父,但祖父早逝,终究不能庇护她一生。然后是观念差异与自身性格带来的剧烈冲突。 父母虽精读诗书,但不幸的是传统思想依旧厚重,对待萧红,女子无才便是德始终为坚持的观点。而萧红又偏是个性倔强执拗,追求新事物,厌恶封建观念。观念的冲突加剧萧红与亲人矛盾,后来她执意读书,剪辫子,逃婚,更是让这个传统家庭自认为丢了面子,难以接受。父亲宣布与她断绝关系,甚至到了后来,她有孕在身,仍在哈尔滨的小黑屋里饥饿缠身时,父亲仍未主动出手相助。(萧红那么骄傲,怎么会主动向亲人求助)这无疑让她对亲情几乎绝望,对家庭亲人的认识也较常人冷漠。这同时也让她成长的比别人更坚强。童年缺爱的根源导致人生悲剧性的继续发展。1.缺爱导致对爱的强烈渴望,不计代价。在萧红渴望爱与关注的童年,亲情始终缺席,导致她成年后对爱的炽烈追求,哪怕一点,也近乎是贪婪的去攥在手里,不计任何代价。与萧军的感情便是一个很好体现。对萧军的爱,耗尽她的力气。有情能使饮水饱这句话在她身上发挥到极致。即使捉襟见肘,寄人篱下,她也想咬紧牙关撑过去。2.盲目对被爱的渴望,导致不懂如何选择爱,遇人不淑。萧红一生渴望爱,却没有一段修成善果。对于爱情,即使是一丝感动,也足以让她沉溺,进而做出盲目的付出与错误的选择。在她与家庭对峙时。未婚夫汪对她的一句承诺,承诺结婚后仍陪她念书,犹如她溺水之人抓住的稻草。她信了,考虑不全,却依旧盲目信的死心塌地,想托付终身。而汪本就是戏言常作,贪生怕死之人。最终的结局是怀着身孕,被抛弃在一个旅馆。而且因未付房租,甚至险些被房东卖做妓女。

端木也并非所最爱,只是在萧军对其拳脚相加的暴虐期,端午温文儒雅更是吸引。再加上端木对其的赞赏与认可,更是惺惺相惜。或许萧红经历萧军后,真是累了,她在明知端木性格懦弱,与自己差异仍与其结婚,嫁做人妇觅个息身之所,而不是因为有多么爱。

相关推荐:

揭秘孔子长相:身高2米21堪比姚明?

中国两千年帝制史空前绝后的宦官顾命大臣是谁?

从秦桧遗嘱《遗表》讲述历史上被误解的秦桧

100个鲜为人知的小知识:关羽是家庭暴力始作俑者

三国第一毒士贾诩为博高薪害死十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