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蜀:诸葛亮、吴:周逾、陆迅,三人之死的比较与影响

发布时间:2015-01-23 栏目:专题 投稿:激情的小刺猬

前些天,我曾发表三国关于武力问题的排行,也曾多次参与讨论。 今天我看了看帖子,看到不少对三国智力人物的评论,都是个舒己见,讨论是好事,三国也因此而更有趣,但我却看到一个最不能让我接受的一个帖子,发帖子的人说"诸葛亮鞠躬尽瘁,只不过是个野心小人而已"

看到这样的文字,我并没有想去看那篇文章,因为埋汰人没有这样的。。即使是武力中争议最大的赵云或者关羽。首先。做为一个三国爱好者,我觉得我应该在这里为亮哥维护一下人格,以祭他老人家,在天之灵。。。 现在看来,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评自己的想象,歪曲一些早已定型的史实,在武将中以有不少的例子,然而有过突出表现的智力人物也不会逃过此劫

首先说明一下,为什么比较,讨论中没有魏国智者,我要说的只是在三国之中比较重要的人物,因为上面三人都可以说是他们所属势力的顶梁柱,绝对不可缺少的人,而且必须是绝对忠仪之人,起码在自己的势力中,人们的评价很高

如果也要说魏国,首先,郭嘉早亡,还不能与论,荀域虽有某,但有不曾对魏重大意义,这也是与魏国谋士较多有原因,曹操本身就是个很出色的军事家,思想家,智力更是高。对曹来讲,所有的决定,其实都是处于他自己的意思。 以他的才智,做事是很有信心的,而且非常要面子,即使自己做错了,也不会承认, ,谋士对他来说只能起个提意见的作用, 谋士所提出的意见,也都是他可以想的到的, 听一下众人意见, 哪个最合自己的意思,最后自己觉得可以,就做最后决定。至于赤壁一败后,又把郭嘉拿出来说,只不过是想给自己找个台阶下罢了

司马懿是个很谨慎的人,我觉得,他能取得防守战最后的胜利,就是因为他的谨慎,作战期间,曾中过诸葛亮三次计,实在太不易,绝对性的一场大火,天又不灭他。(我个人认为,司马懿确实不是个简单人物,他知道自己斗智绝对不是诸葛亮的对手,所以提出防守战,只是坚守不出,基本上没与诸葛亮对持,这也让诸葛亮很难受,唯一中的三次计, 一次被空城计败走, 一次中了小计策,而且还是前思后想,最后下了好大的决定(结果中计), 还有一次就是中了火攻之计,老天下雨,不让他亡。。。

我对他的评价只能说,他不是一般的人物,, 他能看出,蜀国北阀就是走向衰亡的征途,能算出诸葛亮的大致死亡期限,然而防守是最好的办法,诸葛亮遇到他,算是蜀国的不幸,(然而诸葛亮也知道自己北阀不会有好结果,但因为收刘备托孤,为报答先主之恩,不得不逆天而行出师北阀)司马懿知道自己只要不犯大错,即使是托时间,北阀早晚也会失败,大家也都知道,对讨伐者来说,最好是速战速决,久攻不下也就意味着失败, 司马只要明白这一点,不给诸葛亮机会, 即使计谋在高深没测,也无用武之地,但也不能说司马懿基不给他机会,机会是自己争取的,诸葛也做到了,但只能说天亡蜀国,不亡魏。

司马懿所考虑到的,我相信三国中很多的谋士,对此局势心中都会很明朗,他只不过做了一个最简单最有效的选择,就是防守。。。 也让他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而比起忠仪的话,简直不能与上面三人做比较,他早有反心,待时机成熟,与其子窜夺了大权, 单凭这一点,我鄙视他,不能带他的

下面就是我要说的正题: 蜀:诸葛亮 and 吴:周逾 , 陆迅 (三人之死的比较与影响)

经常有人拿诸葛亮、周瑜陆逊来做比较,各言其理,我也不想被砖头砸死,所以只来比较一下三人的死!

诸葛之死:

章武三年(公元223年)的春天,永安。

刘备病危,自知命不久矣,于是从成都把诸葛亮召来,托付后事。

刘备对诸葛道:“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

诸葛哭泣着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

于是,由着诸葛的这句话,他自己就踏上了通往累死的不归路。

建兴元年(公元223年),刘禅封诸葛亮为武乡侯。不久,诸葛又领益州牧。所谓“政事无巨细,咸决於亮。”

后来便是数十年,无数次亲自带兵南征北战。

《魏氏春秋》中道:“亮使至,(司马懿)问其寝食及其事之烦简,不问戎事。使对曰:‘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揽焉;所啖食不至数升。’”

诸葛是个聪明人,聪明盖世,他将自己比做管仲、乐毅,聪明人一向不放心那些没自己聪明的人做事。可惜左右又没有自己看的上的足够聪明的才士,于是便有了事必躬亲。这样他不累死谁会累死?

更过分的就是每次出兵都是自己做主将,对其他大将又没有足够的信任。司马懿在给其弟司马孚来的信中说:“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虽提卒十万,已堕吾画中,破之必矣”(《晋书·宣帝纪》)。此话虽有夸大,但也反映了一定的事实。

不过其百年有“诸葛在时不觉其异,自公殁后不见其比”的说法,也说明了他的不可或缺。

周瑜之死:

赤壁之战后,周瑜与程普进军南郡,攻击曹仁。周瑜亲自“跨马擽陈”,结果被流矢射中右胁,伤口很大,重伤,只好撤军。随后曹仁听说周瑜伤重不能指挥,就带兵来反攻。周瑜自己从床上爬起来,召集将领,在军营巡视,激励士兵,曹仁进攻没有得利,又听说周瑜病愈了,便又无奈退兵了。

随后,周瑜孙权进言,言及取巴蜀,打算占据巴蜀后北连马超。孙权应诺,于是周瑜回江陵,为此项军事行动做准备,途经巴丘(巴陵)的时候病死。

周瑜是个纯粹的军事家,但是毛病就在于太激进,如果攻击曹仁的时候在部队后面老实的指挥,也就不会受重伤,而重伤好要是老实的休息,也就不会在曹仁败走后疮发。自然也就不会在随后病死在江陵路上。

陆逊之死:

做了丞相后,全琮的儿子阿附鲁王。陆逊写书信给全琮规劝,可惜反而为全琮所憎恨。(“卿不师日磾,而宿留阿寄,终为足下门户致祸矣。”

后来太子有“不安之议”,陆逊又上疏道:“太子正统,宜有盘石之固,鲁王籓臣,当使宠秩有差,彼此得所,上下获安。谨叩头流血以闻。”而且还觉得一次不够,便三番五次的上书,又要求回都城建业,想当面和孙权谈谈適庶之分,好让孙权知道得失。可惜孙权根本不理他。而且陆逊提拔亲近的几个人又犯了大事,(牵涉进太子孙和与鲁王孙霸的纠纷中)孙权就经常派遣使者责问陆逊,导致陆逊又气愤又郁闷,结果悲伤而死。(周瑜才三十六岁便死了,他活了六十三岁,对比一下已经很赚了。)

陆逊的毛病就是太认真,太较真。在当初被亲信的时候就屡次劝戒孙权,其实已经埋下伏笔了。后来已经不得亲近的时候,还是非要和孙权争个对错,又怎么会有好下场呢?

三个人的死,分别有其后果,综合来看,当属周瑜之死为大。

诸葛死前,蜀国无论经济还是军事都基本上形成了正常的运做,死后国家还是和以前一样正常发展。他的死并没有对蜀造成很大的转变,但带来的一大损失就是魏延的死,结果导致了蜀国只有一个姜维还可以做大将。(而且短期内还一直没得到权利)

周瑜辅佐孙策的时侯,东吴用的是扩张政策,后来连刘抗曹,赤壁一战而惊天下,战略眼光和战术手段俱佳,可谓兵法高手。而周瑜死后,东吴整体上形成了防守局势,鲁肃当权时也还联刘抗曹,而到了吕蒙手里,却硬夺荆州,杀了关羽,使得孙刘交恶,虽取得荆州,但后来再无当年赤壁联手之势。还惹下了刘备怒伐东吴,要不是吴有陆逊,蜀有诸葛亮恐怕三国早已归魏。鲁肃有周瑜的战略而少其战术能力,吕蒙战术能力却无战略眼光。可以说周瑜死后朝中再无可左右孙权想法的人在了。周瑜去世,孙权痛哭流涕,道:“公瑾有王佐之才,如今短命而死,叫我以后依赖谁呢?”他称帝后,仍念念不忘周瑜,对公卿们说:“没有周公瑾,我哪能称尊称帝呢?”

而且周瑜在死前已经在筹备入蜀,他的死,严重削弱了吴的军事力量,也使这次军事行动无疾而终。很快刘备入蜀,两分天下之计便这样夭折了。

陆逊比之上两人差得多。史书中记载朱然是一位能同陆逊机并的人材。“惟然,莫与比隆”。不过陆逊用兵为政都还可以,似乎处在周瑜诸葛的中间,政强于周弱于诸葛,兵强于诸葛弱于周。开始是吕蒙的偏师,破蜀公安南郡宜都,任宜都太守,抚边将军,华亭候,后来进为右护军镇西将军,最后居然接替顾雍做了丞相。可见军政两全。他死前就已经被孙权疏远了,死后对东吴的影响也是很小的。

最后给三个人的死做个结论!

瑜哥之病死: 英年而逝 ,天妒英才!

诸哥之病死: 积劳成疾 ,自作自受!

逊哥之病死: 忧国亡身 ,可怜忠厚!

相关推荐:

窦宪:北征匈奴汗国 勒石燕然 灭掉中国四百年的强敌 拥有不世战功 却被历史选择性的遗忘

阿拉贡的凯瑟琳的婚姻为什么会受尽屈辱

白崇禧与周恩来的往事 白崇禧与粟裕谁厉害?

谁是给关羽“刮骨疗伤”的神医

刘备的好口才:凭此竟两次在袁绍手下死里逃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