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诸葛亮修身思想浅析

发布时间:2015-01-24 栏目:专题 投稿:烂漫的白昼

百年来,修身一直是士人们重要课题,也是其优良传统。孔子主张君子要“修己以安百姓。”(《论语宪问》)他认为“凡为天下国家有九经,曰修身也,尊贤也,。修身则道立。”(《中庸》)孟子进一步发挥孔子思想,提出家、国与天下之本在于“身”的主张,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要求“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平天下”(《孟子尽心下》)。中有专注“修身”,才能使“道立”,收到“天下可运于掌”的社会效果。孔孟之学说可谓“内圣外王”之纲要,《大学》则把其具体化。《大学》开宗明义,提出了“三纲领”与“八条目”之说。所谓“三纲领”,为“明德”、“亲民”与“止至善”,把内心之道德修养与外在之治理国家融为一体,以“内圣”作为“外王”之本。所谓“八条目”,为“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与“平天下”,讲的是由“内圣”到“外王”的途径。《大学》明言“自天人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前四目为“修身”之方法,后三目为“修身”之目的。可见,“修身”在孔孟学说中占何等重要地位。直至今日,“修身”亦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最重要课题之一。诸葛亮,作为三国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呕心沥血辅佐刘备、刘禅父子,在蜀汉的教化之功至今为人乐道,可谓家喻户晓。其“外王”已臻完美,其“内圣”也堪为楷模。令人痛惜的是因时代久远,陈寿等人编辑的《诸葛亮集》散佚颇多,现在只能从史籍中所残存其文稿、语录、甚或片言只语中,窥测其修身思想。虽无法完备,亦足以补益于当世。一、忠信立身,秤心处世《论语述而》言:“子以四教:文、行、忠、信。”《礼记儒行》言:“儒有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论语卫灵公》载孔子言:“言忠信,行笃敬,虽蛮豸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笃敬,虽州里行乎哉?”《论语颜渊》载子张问何以“崇德”,孔子答曰:“主忠信,徙义,崇德也。”《论语八佾》载孔子言:“君使 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论语学而》载曾子言:“吾曰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 不习乎?”可见,“忠”与“信”是儒家的重要伦理范畴,是士人修身的重要内容。诸葛亮堪称“忠”与“信”之典范。先说“忠”。在中国人眼里,诸葛亮除了是智慧的化身外,其忠君思想大概给人印象最深。《后出师表》虽载于张俨《默记》,我认为确为诸葛亮所作。在该表中,诸葛亮在叙述了刘备论其“讨贼”,而当时天下形势正宜“讨曲”的道理后,以“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所能逆睹也”来表明心迹。“鞠躬尽力(后人多写作“瘁”),死而后已”,是何等忠贞之言,足以惊天地,泣鬼神,可谓诸葛亮事君之道的明确表白。他在谈到为将之道时,亦指出:“人之忠也,犹鱼之有渊,鱼失水则死,人失忠则凶。故良将守之,立志而名扬。”(《太平御览》卷273引诸葛亮《兵要》)他认为忠诚对于一个军事统帅的重要性,可与鱼之与水相比,须臾不可离也。纵观诸葛亮一生的作为,可谓处处现忠情。从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刘备三顾茅庐,把躬耕于南阳新野的诸葛亮请出后(躬耕地在新野境内,详见拙文《从刘备的屯兵地看诸葛亮的躬耕地》,载《史学月刊》1995年第4期),诸葛亮就“许先帝以驱施”,决心追随刘备干到底。建安十三年,在曹操发兵南征荆州,刘琮望风而降,刘备落荒而逃,“倾覆”无归之际,诸葛亮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只身奔赴江东,说服了在降曹与抗曹之间犹豫不决的孙权与刘备结盟,组成联军,在赤壁大战中击败不可一世的曹军,为半生寄人篱下的刘备觅得荆州这块落脚点立下大功。此可谓危难之际见忠情。后来,刘备为关、张报仇,兴兵东征孙权。结果夷陵大败,羞愤而病故于永安城。临终之际,把诸葛亮从成都召至永安,“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于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诸葛亮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呕心沥血,竭力支撑着蜀汉一隅江山,且率军六出祁山而北伐,希望完成刘备恢复汉室一统江山的遗愿,最终“呕血”而终(同上注引《魏书》),不折不扣地实现了“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诺言。刘禅谥之“忠武侯”,名符其实也。诸葛亮不仅自己一生追求忠贞,他对部属也时时以忠贞来衡量。在《前出师表》中,他向后主刘禅推荐郭攸之、董允等人,首先看重的就是其“志虑忠纯”,为“贞良死节之臣”。他重用蒋琬,是因其“乇志忠雅”,可与其“共赞王业”也。(《三国志》卷44《蒋琬传》)。吕凯因“执忠绝域”而被其荐升(《三国志》卷43《吕凯传》)。姜维因“忠勤时事”而被共选为接班人(《三国志》卷44《姜维传》)开府以后,他要求椽属们“集众思,广忠义”,敢于秉持忠心指正自己的过失(《三国志》卷39《董和传》)。廖立因“无忠孝之心”而遭其弹劾(《三国志》卷40《廖立传》)注引诸葛亮集》,李严虽与其同为顾命大臣,亦因“受恩过量,不思忠服”(《三国志》卷40《李严传》注引诸葛亮“公文上尚书”)而受其弹劾。诸葛亮忠贞立身的信条亦深深地熏陶着他的后代。其子诸葛瞻在邓艾伐蜀时,败退绵竹,邓艾遣使以“封琅琊王”诱瞻降。瞻怒斩来使,然后壮烈战死,时年三十七岁。瞻之子尚,闻讯悲叹道:“父子荷国重恩,不早斩黄传,以致倾败,用生所为!”然后,“驰赴魏军”,亦战死,(《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注引《华阳国志》)。晋朝史家干宝为此感吧叹道:“瞻虽智不足以扶危,勇不足以拒敌,而能外不负国,内不改父志,忠孝存焉”(《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注引)“内不改父志,忠孝存焉”可谓真知灼见。无怪乎史家张辅在《名士优劣论》中发也这样的感慨:“睹孔明之忠,奸臣立节矣!”(同前)由于诸葛亮注重蕴育忠贞之气,因而成了中国封建政治家忠君的楷模。其忠君思想具有历史局限性是不可否认的事实,但亦应当看到,在国君是国家象征的封建时代,忠君亦即是忠于国家。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今天,很有必要把这种对国家忠贞不渝的精神发扬光大。再说“信”加前文所引,传统儒家常把忠信并提。此外,孔子还多处单独言信:“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小车无 ,其何心任之哉?”(论语。为政);“信则人任焉”(《论语。子路》);“宽则得众,信则民任矣”(《论语。尧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同“逊”)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左传。成公十七年》);“信由已专,而后功可念也。”(《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可见,在儒者眼里,“信”的修养,关系着一个人立身处世、为政、交友等的成败。诸葛亮一生中,亦很重视“信”。据《汉晋春秋》记载,晋武帝司马炎曾问及诸葛亮治国之术,臣子樊建对曰:“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赏罚之信,足感神明。”(《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注引)著名史学家袁准这样赞叹诸葛亮:“法令明,赏罚信,士卒用命,赴险而不顾,此所以能斗也。”(同上)陈寿在《三国志》中为诸葛亮作传时亦言其“科教严明,赏罚必信,无恶不惩,无善不著,风化肃然也。”可知,诸葛亮十分注重赏罚之信,深得部属拥戴。下面一事,最足为证。后主建兴九年(231),诸葛亮率军四出祁山伐魏。面对魏强蜀弱之形势,他“守在险要”,并采用“十二更下”之法,轮休士卒。战局紧张时,“参佐咸以贼众强盛,非力所制,宜权停下兵一月,以并声势。”诸葛亮认为不能失信于士卒,郑重地对参佐们说:“吾统兵行师,以大信为本,得原失信,古人所惜。去者束装以待期,妻子鹤望而计曰,虽临征难,义所不废。”好一个“统兵行师,以大信为本”!它使被催令离去的士兵“感悦,愿留一战”,当值的士兵也“愤踊,思致死命。”士兵们相谓曰:“诸葛公大恩,虽死不报也。”“临战之日,莫不拔刃争先,以一当十,杀张合阝,却宣王,一战大克,此信之由也。”(同上,注引《蜀记》)不独统兵为政讲大信,孔明亦重然诺之信。他在永安城受托孤重任时,发出“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的诺言,果然以忧劳“呕血”而死来实践之,亦最为可歌可泣。可见,重信用亦是孔明立身之道,对其处理军国大事颇多益处,亦为其人格魅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知道,作为一个领导者,在对待人、处理事时,能否做到公正,不仅是个人修养问题,而且关系着部属们凝聚力的高低,关系着事业的成败。作为一个成功的政治家,诸葛亮在为人处事中非常重视公正,他之名言“吾心如秤,不能为人作轻重”(《太平御览》卷429引诸葛亮《杂言》,该书卷376“轻重”作“低昂”),即为明证。最能体现其“秤心”的,莫过于“挥泪斩马谡”。建兴六年(228),诸葛亮经过多年精心准备,率军首出祁山,北伐曹魏。被其任命为先锋的马谡,违其节度,丢失军事咽喉街亭,直接导致了本次北伐的失败。裨将军王平先谏马谡于前,再临危不乱于后,极大地减少了蜀军的损失。马谡与诸葛亮的关系情如父子,在诸葛亮南征时因献策“攻心为上”而备受其重视。诸葛亮却没有因此而赦免他,毅然按律处斩。“蒋琬后诣汉中,谓亮曰:‘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乎!’亮流涕曰:‘孙武所以能制胜于天下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其仆。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也!’”(《三国志》卷39《马良传》注引《襄阳记》)马谡亦知诸葛亮“用法明”之苦心,故临终前给其写了这样一封绝笔信:“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马谡就死无怨无悔,且托孤于决定处死自己者,此亘古罕见之事也,故“于时十万之众为之垂泣。亮自临祭,待其遗孤若平生。”(同前)对王平,则“特见崇显,加拜参军。统五部兼当营事,进位讨寇将军,封亭侯。”(《三国志》卷43《王平传》)对自己用人不当的过失,诸葛亮也不原谅。他上表后主,自贬三级,从丞相退职至右将军,以示惩罚。可以说,非秉持“秤心”,不能做出如此赏罚分明之措施。弹劾廖立与李严,亦能说明孔明之“秤心”。李严虽然与诸葛亮一样是刘备在永安城的顾命大臣,但他在诸葛亮四出祁山负责后勤工作时,工作不力且诿过于人,更严重的是在后主与诸葛亮之间两面欺骗,直接造成了北伐大军粮尽退军的后果。其卑劣表演被诸葛亮揭穿后,“辞穷情竭,首谢罪负。”于是,诸葛亮依法弹劾之,废其为平民,“徙梓潼郡。”虽然如此,李严“常冀亮当自补复,策后人不能。”三年后,诸葛亮忧劳致死,李严希望破灭,“激愤”之下,亦“发病死”。(《三国志》卷40《李严传》)廖立跟随刘备父子多年,颇受亲重。但他狂傲自大,仍不满于自己的职位,因而颇为“狂惑”,“诽谤先帝,疵毁众臣”,影响极坏。诸葛亮上表弹劾此狂人为“乱群之羊”,废其为平民,“徙汶山郡”。史称廖立“躬率妻子耕殖自守,闻诸葛亮卒,垂泣叹曰:‘吾终为左衽矣’!”(《三国志》卷40《廖立传》及注引诸葛亮集》)二人对诸葛亮的严厉处罚并无怨愤,却都幻想着诸葛亮能再启用他们。谁知诸葛亮早逝,致使他们一人“垂泣”,一个“忧愤”而死,实为罕见。个中原因,陈寿在为诸葛亮作传后的评论已经道出:“(亮)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性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用心平而劝戒明”,诚哉斯言!张裔作为诸葛亮的部属,追随其多年,对其十分了解,曾对其作出这样的评价:“赏不遗远,罚不阿近,爵不可以无功取,刑不可以贵势免。此贤愚佥忘其身者也。”(《三国志》卷41《张裔传》)可见,无论是当时人还是后代人,对诸葛亮自谓之“秤心”有口皆碑,对这种“秤心”在为政或待人时所带来的效果亦羡慕不已。对今人来说,亦应当广泛效法。二、澹泊俭约,志存高远诸葛亮的《诫子书》是千古流芳的家训,共有两则,一则是告诫儿子不要沉湎于酒,另一则抄录如下:“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砺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太平御览》卷495)这段话谆谆教诲,反映了诸葛亮另一个修身思想澹泊致学,俭以养德。先说澹泊致学。致学要“澹泊”、“宁静”,就是要耐得住寒窗寂寞,坐得住冷板凳,抵得住红尘的诱惑,切忌“淫慢”与“险躁”。否则,“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将一事无成,只好“悲守穷庐”了。澹泊致学,诸葛亮亦身体力行。汉季纷扰,群雄并起,已有卧龙之誉的诸葛亮,东投孙权或北投曹操,都会贵达。但他甘于澹泊,“躬耕于野”,在清贫中继续读书,以丰富其知识,为日后辅佐理想明君刘备创造条件。选择妻子,亦体现其澹泊致学之思想。据习凿齿《襄阳记》记载,黄承彦为沔南名士,道德学问超群。一天,他对诸葛亮曰:“闻君择妇,身有丑女,黄头黑发,而才堪相配。”诸葛亮爽快地答应了,随即把丑妻接到家中,“时人以为笑乐,乡里为之谚曰:‘莫作孔明择妇,止得阿承丑女。’”(《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注引)“食色性也”,娶个美妻,是普通男子的共同愿望。诸葛亮能冲破世俗见解,以风流倜傥才子身份,不惜被时人讥笑毅然娶一个黑皮肤、黄头发的“丑女”非为他,看重其“才德”,有利于增长自己学问也。诸葛亮此举,深得后贤钦佩。理学大师朱熹曾感叹道:“孔明择妇正(“止”之讹)得丑女,奉身调度,人所不堪。彼其正大之气,经论之蕴,固已得于天资。然窃意智虑之所以日益精明,威望之所以日益隆重者,则寡欲养心之助,与为多焉。”(转引自诸葛羲、诸葛倬辑《诸葛孔明全集》卷十七)所谓“寡欲养心”,正得其中三昧。诸葛亮澹泊致学的主张,对近年来弃学经商,荒学赚钱的浮躁学子们,理应成为“当头棒喝!”再说“俭以养德”。孔子曾言:“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奢则不孙(同逊),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饭蔬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同前)孔子的弟子子贡这样描述老师:“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论语学而》)孟子亦言:“养心莫善于寡欲。”(《孟子尽心下》)可见,俭约寡欲是儒家对士人的基本要求之一,若奢侈糜烂,养家则不能持久,为政则不能清廉而败亡,即夫子所谓“不逊”也。上引《诫子书》中,诸葛亮明确提到“俭以养德”,可谓与孔孟这种修身思想一脉相承,并且把它付诸实践。《三国志诸葛亮本传载有他上奏后主的一道表章,言:“成都有噪八百棵,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别无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治别生,以长尺寸。若臣死后,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此并非诸葛亮虚饰之词,有本传言“及卒,如其所言”为证。诸葛亮在与李严的一封信中,曾谈及自己的生活状况:“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北堂收钞》卷38)他积劳成疾,呕血去世前,曾“遗命葬汉中定军山,因山为坟,冢足容棺,敛以时服,不须器物。”(《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身为宰辅、“相父”,专决朝政十余年,却“蓄财无余,妾无副服”,力求死后“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死时又遗命薄葬,其俭约实在罕见。诸葛亮介导“俭以养德”,对部属影响颇大,一时俭约成风。将军邓芝“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三国志》卷45《邓芝传》)大将军姜维,“宅舍弊薄,资财无余,侧室无妾滕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乐学不倦,清素节财。”(《三国志》卷44《姜维传》)董和为股肱之臣二十余年,“死之日家无儋石之财。”(《三国志》卷39《董和传》)后任宰相费 ,“雅性谦素,家不积财。儿子皆令布衣素食,出入不从车骑,无异凡人,”(《三国志》卷44《费 传》)诸葛亮提倡澹泊俭约,并非甘于庸碌,不思进取,相反,他主张人生立世,“志当存高远》。”诸葛亮在《诫外甥书》中这样写道:“无志当存高远,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使庶几之志,揭然有所存,侧然有所感。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虽有淹留,何损于美趣,何患于不济。若志不强毅,意不慷慨,徒碌碌滞于俗,默默束于情,永窜伏于凡庸,不免于下流矣!”(《太平御览》卷459)要实现高远之志,他主张要“慕先贤,绝情欲,弃凝滞”,“忍屈伸,去细碎,广咨问,除嫌吝,做到“强毅”、“慷慨”、超脱“俗情”。只有这样修身,才能超越凡庸,成为一个对国家社会有用的。诸葛亮的确是一个“志存高远”的人。出山前,他“每自比于管仲、乐毅”,立志成为管、乐式的贤相良将。因而,他在致学时,对经书”独观其大略”,即注重经书所言治国之术,而不象好友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那样”务于精熟“(《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即只注重章句之学。为补益于自己的学问,利于实现自己的报负,他毅然超脱”俗情“,娶了富有才学的黄氏丑女为妻。纵观诸葛一生,可知其高远志向是安定天下,兴复汉室。这虽然有历史局限性。但他志存高远的修身主张及不实现志向“鞠躬尽力,死而后已“的不懈奋斗精神,很值得今人,尤其是年轻人借鉴。三、虚怀若谷,勤闻己短曾子曾言“吾日三省吾身”,讲的是要多内省自己的错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诸葛亮非常注意反省自己的过失,鼓励、要求部属们、朋友们指责自己的过失,以利于为政与为人。这种修身思想,主要表现在“四教求过”中。前三教皆与董和有关。其一曰:“夫参署,集众思广忠益也。若远小嫌,难相违覆,旷阙损矣。违覆而得中,犹弃弊跷而获珠玉。然人心苦不能尽,惟徐元直处兹不惑,又董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来相启告,苟能慕元直之十一,幼宰之殷勤,有忠于国,则亮可少过矣。”(《三国志》卷 39《董和传》)其二曰:“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前参事于幼宰,每言则尽;后从事于伟度,数有谏止。虽姿性鄙暗,不能悉纳。然与此四子,终始好合,亦足以明其不疑于直言也。”(同前)其三曰:“任重才轻,故多阙漏,前参军董幼宰,每言辄尽,数有谏益。虽性鄙薄,不能悉纳。幼宰参署七年,事有不至,至于十反,未有忠于国如幼宰者。亮可以少过矣。”(《太平御览》卷249)董和(字幼宰),“参署”诸葛亮七年,最能谏止亮的过失,“事有不至,至于十反(同“返”)。”因而在亮之所有故友,部属中,最受其激赏。徐元直与崔州平为亮出山前故友,胡济(字伟度)为亮之椽属,三个亦能“数有谏止”,“勤见启诲”,因而备受亮赞扬。亮另一椽属杨禺页,曾直言劝谏其要多考虑大政方针,不要埋头于文牍,“亮谢之”。后杨早逝,“亮垂泣三日。”(《三国志》卷 45《杨禺页传》注引《襄阳记》)由亮对此数子的态度,及号召椽属他们学习以“集众思,广忠益”的行动,可以充分体现其“不疑于直言”,希冀“少过”的博大胸怀。街亭失守后,诸葛亮又一次发布了如下求过教文:“大军在祁山,箕谷,皆多于贼,而不能破贼为贼所破者,则此病不在兵少也,在一人耳。今欲减兵省将,明罚思过,校变通之道于将来;若不能然者,虽兵多何益!自今以后,诸有忠虑于国,但勤攻吾之阙,则事可定,贼可死,功可跷足而待矣。”(《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注引《汉晋春秋》)这则教文,再次要求部属们,从“忠虑于国”的前提出发,“勤攻”其阙。三国时,曹操以“三令求贤”而流芳千古,诸葛亮“四教求过”亦足以与日月同辉。樊建言其“闻恶必改,而不矜过”,自非谥美之辞。此等高深修养,对其成就盖世功业,自然裨益良多,实足后之为政者作监。四、严以律己,勇担责任诸葛亮秉持“秤心”,执法甚严,对自己的错误亦不宽贷。街亭之败,直接原因是马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间接原因却是诸葛亮用人不当所致。因此,他在依军律挥泪斩马谡后,向后主上疏曰:“臣以弱才,明窃非据,亲秉旄铖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后主准其所奏,贬其爵三等,从丞相降至右将军。(《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在此疏与上文所引教文中,诸葛亮都毫不犹豫地承担了“授任无方”导致“不能破贼为贼所破”的责任,不诿过于人,体现其磊落坦荡之胸怀。其自贬三级的举动,与曹操“割法代首”,以法治军的举动有异曲同工之妙,反映了伟人们严以律己的共同胸怀。诸葛亮此等精神还表现在对子女的要求上。诸葛乔本为亮之兄、仕于孙权的诸葛瑾之子,因亮早年无子,被亮求为嗣子。建兴六年,诸葛亮一出祁山时,驻兵汉中,乔亦随军征伐。乔干些什么呢?由亮给兄瑾一封家信可知:“乔本当还成都,今诸将子弟皆得传运,思惟宜同荣辱。今使乔督五六百兵,与诸子弟传于谷中”(《三国志》卷35《诸葛亮传》注引诸葛亮集》)亮把“本当还于成都”的乔硬留下来,在山谷中干传运军资的苦差事,目的是要其与诸将子“同荣辱”。此举与毛泽东送毛岸英下乡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亦有异曲同工之妙,亦可为当今父贵子骄之当权者作鉴也。作为一代名相,著名的封建政治家,诸葛亮留给我们的思想财富很多,修身思想可谓其中璀璨明珠也。限于篇幅,本文只罗列其大者,亦可见其受传统儒学影响颇深,难怪理学宗师程颢称其有“儒者气象”(《二程遗书》卷18)。这些思想,无论对当今为政者,还是普遍人,尤其是年青人,皆可视作修身准则。如此,则无愧无诸葛先哲也。

相关推荐:

揭秘:三国史上刘表截杀孙坚后为何不乘机灭吴国

封神榜里的姜桓楚是谁?他最终被封为什么神位

汉代最昏庸的桓灵二帝:卖官 好色 嗜酒一无是处

抗战英烈张敬文:视死如归的哈尔滨市市委书记

为什么说武则天是历史上最残忍的小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