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转]蜀汉人物二题

发布时间:2015-01-25 栏目:专题 投稿:重要的含羞草

一、费袆之失

诸葛亮培养的第二代人才中,费袆是杰出的一位,品德、才华似都不错。

费袆观察力敏捷,长于说理。最早在与东吴的外交谈判中显示杰出的才能,连孙权都颇为折服,对费袆说:“君天下淑德,必当股肱蜀朝,恐不能数来也。”并以常持的宝刀赠送。费袆记忆力甚强,常能过日不忘,因此工作效率极佳。军事大事虽多,但费袆却应付得很轻松,仍有空闲和宾客饮酒嬉戏,从不耽误公事。费袆谦恭朴素,家中从不植财,两袖清风。儿子皆布衣素食,出入常不跟随车骑,和一般人无异。

建兴八年,随诸葛亮北征,任中护军,后迁升为司马,除日常工作,费礻韦 时常协调魏延杨仪的矛盾。魏延“善养士卒,勇猛过人”,是一位优秀的将领,独立作战能力甚强,长期被任命为前锋军团的统帅,但他秉性矜高,时人皆避之,不愿与他争锋,似乎只有诸葛亮指挥得动他。偏偏诸葛亮的参谋部,出现了一位怪杰——杨仪。这位财政及运输上的高手,深得诸葛亮倚重,成为最重要的左右手——首席参谋。史传记载杨仪心胸“狷狭”,恃才傲物,蜀军中只有他敢公开瞧不起魏延,以致两人形同水火,只要在一起开会,必争得面红耳赤,“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袆常入其坐间,谏喻分别,终亮之世,各尽延、仪之用者,袆匡救之力也。”这对蜀国诸葛亮北伐确是十分重要的。

诸葛亮去世后,魏、杨原来的矛盾迅速爆发,魏延被杀,杨仪自杀。费袆都参与其事,其表现颇令人疑惑。

诸葛亮病重,安排撤军,把规划和处理撤退工作的权力交给杨仪,让他不安的是杨仪魏延之间的意气之争,为了把可能产生的意外伤害降低到最低点,诸葛亮并未让魏延参与撤军规划,以免影响杨仪的指挥权。在临终前的秘密会议中,诸葛亮要求姜维、费袆协助杨仪撤军。他以书面指示魏延负责断后,姜维助之,并告诉杨仪等三人:“若魏延不服从撤军指令,不用等他,你们可指挥其他军团,先行撤离。”

可见,诸葛亮的确担心,魏延在他死后可能会闹事,但他相信魏延不会反叛,最多只是自己领军去和司马懿对抗。“亮适卒,秘不发丧,仪令袆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袆共作行留部分,令袆手书与已连名,告下诸将。袆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

魏延所云,都是他之性格会有的想法,并不出人意外。倘费袆晓之以理,做些说服工作,魏延虽心中不悦,想会执行撤军计划的。费袆走后,魏延完全乱了方寸。下令自己的军团,先行进入斜谷口南归,不愿做全军的断后工作。他愈想愈气,竟下令全军布阵于斜谷线的南谷口,准备迎击杨仪的退军。

魏延后被马岱追杀,当他的首级被带到杨仪面前时,杨仪起而踏之说:“庸奴!复能作恶不?”仇恨之心可谓甚矣。魏延一生勇猛而富胆识,却因和杨仪的争执,以致晚节不保,其悲剧下场,令人惋惜。

撤军之事终于完结。杨仪自以为功劳甚大,当继承诸葛亮之职秉政,但诸葛亮遗命中安排的继承人是个性豁达的蒋琬,杨仪转封为中军师,仍为幕僚长,没有统治的实权。杨仪认为自己比蒋琬资历深,能力强,功劳大,“于是怨愤形于声色,叹咤之音发于五内,”周围之人看他牢骚太多,纷纷回避。

费袆来看望他了。杨仪费袆可谓老同事,在处理魏延之事上又站在一边,便口无遮拦,又说起谁先谁后,说到气处,便没边了,“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令人追悔不可复及。”这话出自杨仪之口也不奇怪,如是真正的朋友, 费袆理当斥责杨仪的糊涂,妙的是费袆并不,而是“密表其言”,接下来便是杨仪被废为民,直到在狱中自杀。

“招祸取咎,无不自己也。”观魏延杨仪生平行事,此语可谓确评。本来与他们尚能相处的费袆在关健时刻如能晓之以理,规以大局,魏、杨的狂傲之心该有所收敛,不至都如此结局吧。观费袆所为,近乎蜀国之安全系统人物,引出所需的言证,便飞驰而去。其所为,视上意而行,或别有所谋?都令人难以悬想,又不能不有所疑惑。细观史书,陈寿在字里行间是流露了些许弦外之音的。

费袆的结局也不好。费好饮酒。延熙十五年正式开府,成为众臣之首,正要发挥其才干之际,竟在一次宴会中酒醉,为魏国降将刺杀而死。

二、黄权父子的悲剧

三国是中国历史上人才辈出的时期,即使是国力较弱的蜀国,也有很多杰出人物。《三国志》中,黄权是着墨不多的人物,每次读到他的传记,都不禁掩卷深思。

黄权初保刘璋。赤壁之战后,刘备占据荆州。刘璋欲邀刘备进川以拒张鲁,黄权反对这一计划并陈说利害:“左将军有骁名,今请到,欲以部曲遇之,则不满其心,欲以宾客礼待,则一国不容二君。若客有泰山之安,则主有累卵之危,可但闭境,以待河清。”刘璋不听,遣使引刘备进川。事情的进展果如黄权所言,刘备夺取益州后,刘璋的部下纷纷归降黄权当然可以随大流归降,谁叫刘璋不听忠言呢?而黄权事实上闭城坚守,等到刘璋投降,才归降刘备。《三国演义》对此一情节颇多渲染发挥。后人评曰:“权既忠谏于主,又闭城拒守,得事君之礼。”

黄权归保刘备后,在夺取汉中战役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关羽遇害,刘备不顾众人反对,率军为关羽报仇,黄权是随征的将领。黄权提醒刘备:吴军善战,水军顺流易进难退。言下之意,一旦失败难于收拾,是很危险的。请为先锋,建议刘备镇后.刘备听不进去,把黄权派到江北防备魏军。陆逊火烧连营,蜀军转瞬间溃不成军。黄权后退无路,只好率部下归降魏国

蜀国执法者欲收黄权妻子治罪,好在刘备心里明白,“孤负黄权,权不负孤也”。此事传到魏国,成了黄权妻子已被杀,而黄权断定是误传,没有发丧。可见君臣是知心的。

传记写黄权与魏文帝初见面的对答简练传神。

魏文帝谓权曰:“君舍逆效顺,欲追踪陈、韩邪?”权对曰:“臣过受刘主殊遇,降吴不可,还蜀无路,是以归命。且败军之将,免死为幸,何古人之可慕也!”黄权说的是实话,内心是很沉痛的。刘备死讯传到,魏群臣咸贺而黄权独否。做到这点也不容易。

黄权魏国受到了礼待,传记写他与文帝、司马懿的应对,都显示了他的为人和才智。

绵竹之役是蜀国存亡的关键一役。邓艾率部队自阴平偷袭成都,刘禅命诸葛亮之子诸葛瞻率军对抗。结局是人人都知道的,诸葛瞻、其子诸葛尚均战死,诸葛瞻军团溃败,刘禅向邓艾投降。事实上,还有别的可能。当诸葛瞻率军队到达涪城时,停军观察,此时黄权之子黄崇力劝诸葛瞻尽速攻入险地,占取地利之便,不要让敌军攻入平地。诸葛瞻经验不足,犹豫不决,黄崇再三进言,甚至跪地哭求,诸葛瞻终不能依其建议。

邓艾军进入平地,士气大振,蜀军不能敌,诸葛瞻只好退守绵竹。在最后的战斗中,“崇帅厉军士,期于必死,临阵见杀。”

黄崇建言得用,蜀国或许还能多延存一些岁月吧。

江山易主,关键时刻,关乎一个人的进退荣辱,最能见一个人的品德、才识。看黄权父子的经历,可以说,这是两位有操守、见识的人,耐于客观时势,都没有充分地尽展才华。黄崇关键时刻的表现,一定与其父的言传身教有关。这父子俩是忠于蜀国的.黄权虽老死魏国,而入《蜀书》,让人感到并无不妥。

(张天行 中国哲学史学会副秘书长、哲学博士)

相关推荐:

揭秘:墨子竟然是中国最早的黑社会老大吗?

杨献嫁入皇室不受宠儿子差被堕胎最后却成为皇后

毛主席楷书离骚和行书离骚对比,每个版本都秒所谓的书法家

中华英杰魏武帝曹操

唐太宗为何在魏征死后,亲手砸掉他的墓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