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中国人心目中的诸葛亮,是一个被绑架的历史人物

发布时间:2015-01-30 栏目:专题 投稿:开朗的发卡

中国人心目中的诸葛亮,并不是真实的诸葛亮,而是一个绑架了的历史人物,或者说诸葛亮根本就是只一个符号。

历代帝王绑架诸葛亮,诸葛亮便成了忠君的代表。帝王们巧妙掩盖了一个事实:诸葛亮把持了蜀汉朝政,把后主刘禅当作了傀儡。

历代文人绑架诸葛亮,诸葛亮便成了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楷模。文人们忽略了一个事实:诸葛亮一生颇多不顺,而且一直都是在赔本赚吆喝。

普通百姓绑架诸葛亮,诸葛亮便成了用兵如神的大军事家。百姓们总不能明白一个道理:诸葛亮之败不在于天命,而在于孔明的智慧不足。

那么,第一个绑架诸葛亮的人是谁呢?我认为就是诸葛亮本人。早在诸葛亮躬耕南阳的时候,就常常抱膝长啸,以管仲、乐毅自居。管仲以治理国家而见长,乐毅以攻城拔寨而为先。诸葛亮自以为身兼此二人之长,显然是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诸葛亮还借助自己的亲友们,成果地把自己包装成了“卧龙”。诸葛亮的老丈人黄崇彦、诸葛亮姐姐的公爹庞德公、庞德公的朋友司马徽、诸葛亮的朋友徐庶一干人等,都对诸葛亮的自我绑架予以过一臂之力。这次绑架的结果,便是赢得了刘备的信任。于是诸葛亮出山了。

诸葛亮不只是绑架自己,而且也在绑架历史。由他所把持的蜀汉政权,竟然“国不治史,注记无官”。结果搞得陈寿在写《三国志。蜀书》时,竟然找不到足够的史料。于是,杨戏的《季汉辅臣赞》这种赞美诗集便被大量引入了《三国志。蜀书》中。

诸葛亮为什么不修国史?除了他忙于征战、无暇修史以外,最关键的原因在于他要把握话语权。他只想听歌功颂德的话,敢提意见的人不是被杀,就是被废为平民。这一点可通过《三国志。蜀书。刘彭廖李刘魏杨传》间接推论出来。

在三国中,吴、魏虽也有粉饰自我的倾向,但远不及蜀汉那么严重。吴主、魏主都曾和自己的太史令有过认真的谈话,并表明了他们对历史的尊重。所以《吴书》、《魏书》均记载了曹操、孙权的大量劣迹。而在《蜀书》中,刘备、诸葛亮的缺点被掩盖了。后代人被《三国志。蜀书》蒙蔽,所以贬吴魏而褒蜀汉的人越来越多。

传统观点认为,《三国志》作者陈寿尊魏为正统,所以不会从美化诸葛亮的角度来绑架历史。唐朝房玄龄则认为陈寿贬低了诸葛亮的才华,他在《晋书。陈寿传》中说:“寿父为马谡参军,谡为诸葛亮所诛,寿父亦坐被髡,诸葛瞻又轻寿。寿为亮立传,谓亮将略非长,无应敌之才。”当然也有人认为,《三国志》对诸葛亮不吝溢美之辞,所谓陈寿贬低诸葛亮的说法实为不实之词,不可尽信。更多的人人为,陈寿不计前嫌,能赞誉一个处罚了自己父亲的人,说明陈寿“有良史之才”,也说明《三国志》是信史。史学界把《史记》、《汉书》、《后汉书》和《三国志》合称前四史,视为纪传体史学名著。

在我看来,陈寿诸葛亮的描述并非客观,而且它还是第一个绑架诸葛亮、拔高诸葛亮形象的史学家。

髡刑,剃发之刑,一种象征性的惩罚措施而已,这根本无法与司马迁所受的宫刑相提并论。在古代战争中,军败治罪是非常普遍的事情。曹操就曾颁布过“军败抵罪”的法令。街亭失手后,主将马谡被诸葛亮处死,作为参军的陈寿之父仅仅被处以剃发之刑,可以说是被轻判了。从这一点来讲,陈寿应该感激诸葛亮才是。所以他根本不会由此而贬低诸葛亮。从《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大量的溢美之词可以看出,陈寿的确是粉饰了诸葛亮的业绩。

三国志诸葛亮传》全文6000多字,记述诸葛亮事迹的仅有2000来字,而诸葛亮的言论和陈寿本人对诸葛亮的评价就有3000字的篇幅。也就是说,有关诸葛亮的记述缺少“干货”,水分很大。这与《三国志》对曹操、孙权等人的记述不同,对曹操、孙权的记述是以事为主,言论极少,评价更少。

三国志》所载诸葛亮之言论,有些是无法证实的,按说是不应该写入历史的。比如诸葛亮赴江东,对孙权施展激将法,其言语的可信度就较小。不排除诸葛亮向刘备汇报工作时夸大了自己成绩的可能性。《隆中对》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因为篇幅所限,以后我会就这一点展开来谈。

陈寿诸葛亮的赞誉,也总是无证可查。举例说明,陈寿认为诸葛亮“开诚心,布公道,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恶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但实际上,诸葛亮手下的冤狱并不少,死人是无法表达自己恶怨的,所以“刑政虽峻而无恶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的论断是不能成立的。

相关推荐:

汉哀帝第一男宠,断袖之癖创始人董贤最后是怎么死的

三国杂谈 三国魏晋的气候

王安石变法为何会失败?宋史称其“虎头牛耳”

汉景帝一代贤君背后的污点!揭汉景帝残忍的一面

张飞死因真相 :难道真的是睡觉的时候被杀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