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孙权为何讨厌张昭

发布时间:2015-02-01 栏目:专题 投稿:勤奋的小蘑菇

孙策死前托孤于张昭孙策说过“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早年孙策张昭以师礼,张昭仍然很谨慎,到了孙权执政的时候,开始张昭也是比较老实,慢慢的就喜欢摆架子,动不动就吹胡子瞪眼的,这家伙脾气特别暴躁,孙权早期还能忍耐,但老是让下属搞的下不来台也太郁闷了,后来张昭越发无礼。孙权老了之后几次在说酒宴上羞辱张昭,但他杀了那么多看不顺眼的大臣,早期开国元勋们的后代几乎全部被安上各种罪名给喀嚓了,却让曾经主张降曹的张昭安享晚年,其实孙权心里还是很尊重张昭的,

君臣冲突最严重的一次是公元232年10月,辽东太守公孙渊叛魏臣吴,孙权大喜,遣使大加封赏。张昭等认为其降有诈,谏阻孙权孙权不能忍受,按刀大怒说:“吴国之士入宫则拜孤,出宫则拜君,孤之敬君亦为至矣,而数于众中折孤,孤尝恐失计。”张昭泪流满面,重念太后、孙策遗诏顾命之言,据理力争。孙权当时虽“掷刀致地,与昭对泣”,但仍拒谏不纳张昭称疾不朝。孙权知其所以,益“恨之,土塞其门”。张昭更为气愤,便从里面也以土封门,表示决不再出。不久,公孙渊杀吴使。事实证明张昭判断准确,孙权后悔不纳张昭之言,故“数慰谢昭”。张昭不出孙权“过其门呼昭”。张昭辞以疾笃。孙权放大火烧其门逼他出来,张昭不出孙权急忙救火,久候门外。张昭终被儿子扶出,“权载以还宫,深自克责。”

后人评论说,张昭在这里完全失去了臣子应有的态度。为人臣者,三谏不从则奉身而退,有什么要怨恨的呢?现在孙权后悔以前的错误而要求张昭原谅,他改变意见,屈己从人,没有继续错下去,这是他善于补过的好处。而张昭不是帮助孙权改正错误,使他以后避免过失,而是由于不用自己的建议而忿忿不平,归罪于君主,关门闭户违抗命令,坐着等待焚烧,这不是太荒谬了吗?这个评论是有道理的。

即东吴皇帝位后,就对张昭冷眼相看。但张昭依然故我。赤壁战前张昭主和,孙权当时只批评他“几误孤大事”,却一直耿耿于怀。孙权称帝后大会群臣,盛赞周瑜、鲁肃力主抗曹之功。张昭不失时机地举笏致贺,未及出言,孙权就说:“如张公之计,今已乞食矣。”可见,孙权早就对张昭不满。但张昭忠诚未减,刚正如初。他对孙权说:“昔太后、桓王不以老臣属陛下,而以陛下属老臣,是以思尽臣节,以报厚恩……志在忠益,俾命而已。若乃变心易虑,以偷荣取容,此臣所不能也。”

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他在赤壁时的投降路线,劝降。周瑜方才歇息,忽报张昭、顾雍、张纮、步骘四人来相探。瑜接入堂中坐定,叙寒温毕。张昭曰:“都督知江东之利害否?”瑜曰:“未知也。”昭曰:“曹操拥众百万,屯于汉上,昨传檄文至此,欲请主公会猎于江夏。虽有相吞之意,尚未露其形。昭等劝主公且降之,庶免江东之祸。

张昭主张求和的时候孙权与曹操的力量对比相当悬殊。

真实的张昭是令人敬佩的人,正派的人,尽心尽职的人,是敢于同权力作斗争的人,《三国演义》将张昭描写成一位畏首畏尾的投降派,一位目光短浅心胸狭隘酸腐文人,似乎有待商榷。

总结了几点,不足之处还望补充。

相关推荐:

妖后鼻祖倾世皇妃妺喜 据传与伊尹同谋灭夏?

人才培养:再谈诸葛亮的失误

真实的武则天:她的狼性是被皇后逼出来的

曹操麾下“四大金刚”

和珅死后他的巨额财产进了谁的口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