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孙安、孙仁、孙尚香---关于孙夫人

发布时间:2015-02-02 栏目:专题 投稿:腼腆的硬币

东汉献帝建安十四年,二十九岁的孙权把自己的妹妹嫁给了四十九岁的刘备。虽然这其中包含着太多的政治意味,虽然这桩婚姻只维持了短短两年,这段英雄美人的故事却于千年之后仍为人津津乐道。孙安、孙仁、孙尚香---这位本没有在历史上留下多少记载的孙夫人被人们取了一个又一个名字,也就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中谱出了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三国志》

根据《三国志·先主传》的记载,建安十四年,刘备已控制了荆州的四个郡:武陵、长沙、桂阳和零陵,而且接受了庐江郡的曹军将领雷绪的来归,势力日益扩大。于是“权稍畏之,进妹固好。”孙夫人当时的年龄于历史上没有记载,但至少与刘备相差了二十岁。正如卢弼《三国志集解》中所说,孙权将妹“嫁此五十之老翁,史文‘进妹固好’四字,大可玩也”。二人年龄相差虽大,但也并非克服不了的障碍。真正成为问题的是两个人的个性。孙夫人大概是受哥哥们影响比较大,“才捷刚猛”,身边有上百个全副武装的丫环在闺房周围站岗放哨,以至于刘备“每入,衷心常凛凛”(《法正传》)。除了武装丫环,孙夫人还有一支男性卫队。这支队伍从东吴来到荆州,从语言到习俗都多少与当地军民有些不同。双方产生误会,有了摩擦,或者事态升级到如《赵云传》中记载的“纵横不法”也是相当有可能的。但即使孙夫人性格并非如此之强,她和刘备的婚姻亦难长久。对刘备来说,娶了孙夫人就等于要永远和孙权保持友好关系,永远尽量迁就孙权的利益。所以这位“才捷刚猛”的孙夫人进门不久,他就发现自己是将外忧添作了内患---“北畏曹公之强,东惮孙权之逼,近则惧孙夫人生变于肘腋之下(《法正传》)。

刘备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让孙夫人在公安城西(即孱陵)建了一座城,与她的武装丫环及男性卫队住在一起。“孙夫人城”的遗址至今仍在,成为二人失和的证据。

建安十六年,刘备应刘璋之邀到益州去抵御张鲁。刘备没有带孙夫人同去益州,却也将自己的儿子刘禅留给她抚养。此外,刘备又将孙夫人及儿子阿斗委托给了当时是留营司马的赵云。孙权在江东得到刘备去益州的消息后勃然大怒,认为益州应该是自己的地盘,刘备不该先去,于是“大遣舟船迎妹”(《赵云传》引《云别传》)。孙夫人亦没有多考虑便决定离开,带了刘禅与男女卫队上船。赵云与张飞“勒兵截江”,抱回了刘禅却终于没有留住孙夫人

至于孙夫人为什么要带走刘禅,正史上没有记载。孙夫人离开刘备之后的遭遇,正史上亦没有提及。毕竟,她是作为刘备的“孙夫人”被记入史书的。

谁知一女轻天下---《三国演义》

而在《三国演义》中,孙夫人刘备故事便要精彩得多。首先孙夫人有了名字---孙仁。演义第七回中写到“却说孙坚有四子,皆吴夫人所生:长子名策,字伯符;次子名权,字仲谋;三子名翊,字叔弼;四子名匡,字季佐。吴夫人之妹,即为孙坚次妻,亦生一子一女:子名朗,字早安;女名仁。”吴夫人的妹妹即为吴国太。虽然正史中并无孙坚次妻的记载,虽然我们可以查得孙仁其实是孙坚庶子孙朗的别名,但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于我们所喜欢的人,我们是要给她一个名字。

演义中的孙刘联姻是因为刘备荆州不还,孙权便与周瑜设计,假称以妹嫁刘备诓其过江做人质来换取荆州。诸葛亮识破其计,给随行的赵云三只妙计锦囊。于是刘备借乔国老说服孙母吴国太,在甘露寺相亲,弄假成真。而刘备在东吴招亲后乐不思归,在赵云依诸葛亮锦囊之计诈称曹操取袭荆州后方才自省,求孙夫人同回荆州。孙夫人便辞母与刘备潜逃。周瑜遣将追截,皆为孙夫人斥退。周瑜率兵继至时,刘备夫妻已被诸葛亮接回荆州。刘孙联姻本不在荆州而在今湖北石首县,所谓“先主纳吴女处”。江边的沙滩后来则有刘郎浦之称。唐代吕温曾作《刘郎浦》一诗:“吴蜀成婚此水浔,明珠步障幄黄金。谁将一女轻天下,欲换刘郎鼎峙心。”而演义五十回中写刘备和孙夫人逃出东吴来到刘郎浦时引用此诗,并将其中的第三句改成了“谁知一女轻天下”。从“谁将”到“谁知”,一字之易却颇见作者苦心。孙夫人刘备的婚姻便于演义中有了质的变化。

刘备入益州,孙权是假称“国太病危,欲见亲女”才把孙夫人诓回了东吴。在毛本三国里,孙夫人最后的结局是吴蜀彝陵战后,“闻猇亭兵败,讹传先主死于军中,遂驱车至江边,望西遥哭,投江而死。后人立庙江滨,号曰枭姬祠。”芜湖西南江中的蟂矶上确有“灵泽夫人祠(又称孙夫人庙)”、“焦矶娘娘庙”(“枭姬”、“焦矶”疑为“蟂矶”之谐音),可见此种说法之深入人心。至于孙夫人究竟投江与否,倒不是个重要的问题。

只是细想来,“一女轻天下”的刘郎在孙夫人回吴后,既不迎其返蜀更不予以封赠。孙夫人仅因一句传言便为其投水,煞是不值。

但愿得吴蜀间干戈永宁---戏曲

实际上,早在《三国演义》成书以前,三国故事便已经以各种形式为人们所熟知。其中三国戏在中国戏曲史上,更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戏曲界所谓“唐三千,宋八百,数不清的三列国”,便说明了三国戏数量之多。而在这些戏曲中,孙夫人刘备故事也在作者们的笔下演化出了无数的可能性。

元代无名氏所撰的《两军师隔江斗智》中,孙夫人被取名为孙安。剧本中赤壁之战以后,孙权意欲夺回被刘备占领的荆州周瑜为此定下三计:赚城、暗杀、扣留人质。诸葛亮识破其机关,命张飞于城外截住送亲队伍截住,只放入孙安的车马。成婚之后,孙安爱慕刘备的帝王风范,与其恩爱非常而放弃了暗杀。刘备孙安回门省亲,诸葛亮以送暖衣为名,给刘备捎信一封诈称曹操将要攻打荆州孙权得到消息后欲借刀杀人,放归刘备周瑜连忙追赶,无奈刘备夫妻已换车逃跑,车中的人却是张飞。周瑜气得箭疮复发,昏死过去。

在这出剧中,孙安是在知道孙权周瑜之计的情况下嫁给刘备的。与演义相比,这条“美人计”准备得更加充分,部署得更加缜密,而失败得更加彻底。年轻貌美的孙安小姐前去执行诱惑刘备的任务,自己反倒被年近半百的刘备所迷惑,一叹。

其实提到孙夫人,大多数人都会联想起孙尚香这个名字。这个颇为雅致的闺名据说出自近代戏剧。在比较有名的京剧三国戏如《龙凤呈祥》、《别宫·祭江》中便都是称孙夫人孙尚香的。

值得一说的是,一九五七年黄桂秋先生出版的《别宫·祭江》中将“孙夫人投水”这一情节加以发挥,使孙尚香的形象在以往的基础上变得更为丰满。此剧从刘备命丧白帝城开始,描写孙权因之前先施美人计嫁妹,又以母病为名诓孙尚香回东吴都却都未能达成夺取荆州的目的,便决定趁此时机劝尚香入川奔丧吊祭,同时派兵在后以暗取西川。孙尚香识破孙权诡计,深痛自己两次三番成为兄长并吞西蜀的工具。为了避免吴蜀两地再动干戈,她进宫辞别母亲,来到江边祭奠刘备,然后投江而死。

孙尚香投江前唱道:“在江边只哭得泪流不尽,尊一声汉皇叔在天之灵。实指望好夫妻重圆破镜,又谁知半途中两下离分。......(中略)在江边只哭得心灰意冷,遥远的又只见万马千军。狠心肠投江死主意已定,但愿得吴蜀间干戈永宁。江水滔滔白浪滚,尚香难舍养育恩。哭一声老娘亲难尽孝顺。也罢!”被命运推至吴蜀斗争中心的孙尚香为免两国百姓又遭涂炭,将自己的满腔悲痛、怨怒与愧疚,都化作一声“也罢”付与了滔滔的东流水。与以往相比,《别宫·祭江》中的孙尚香形象更细腻、更悲壮,其个性更敢做敢为且深明大义,让人为其命运之多舛叹息的同时更为其胸襟与气魄所折服。

望帝魂归蜀道难---楹联与诗词

古往今来,描写孙夫人的楹联与诗词颇有不少,其中亦不乏佳作。

明代徐渭游芜湖灵泽夫人祠时留下的楹联便相当有名: 思亲泪落吴江冷 望帝魂归蜀道难其上联化用唐代崔信明名句“枫落吴江冷”,改“枫落”为“泪落”,描写远嫁的孙夫人对故国亲人的思念。下联用蜀望帝(古蜀王杜宇)魂化杜鹃,啼声似“不如归去”之典,写其返吴后的矛盾心情。且《吴江冷》,《蜀道难》均为乐府曲调名。对仗工整,情、史均切。

灵泽夫人祠亦有清代芜湖道杨庆琛的题联: 空江萍藻祀灵泽 故国松楸梦惠陵 萍藻皆为祭品,《诗经·国风》的《采萍》篇中便有关于采摘萍藻供祭祀的描写。松楸指松树和楸树,都是墓旁常植的树种。惠陵即刘备的墓。以上二联皆收于梁章钜的《楹联丛话》。梁章钜评云:“其妙皆在不著议论,而自然雅切也。”

孙刘联姻的湖北石首县绣林山建有蜀先主与孙夫人合祠。祠联云: 锦绣江山,半壁雄心敌吴魏 风云儿女,千秋佳话掩甘糜梁章钜评云:“联句固佳,而甘、糜连用,于古未闻,恐亦涉演义语。”甘氏(刘禅之母)为皇后,而糜氏是“夫人”身份。故梁章钜认为此二者并提有违古礼。其实于今天看来倒是没有什么所谓的,毕竟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无论甘氏糜氏皆是“陷在了长坂的刘备老婆”而已,全然没有光彩照人的孙尚香夫人来得重要。

诗词中清人严遂成的《孱陵吊孙夫人》颇值一提。这首诗并非叙述英雄美人的“千秋佳话”或是渲染孙夫人刘备的思念,而是以孙夫人的口吻道出了一个身处政治斗争漩涡中女子的哀婉心声: 中宫正位吴夫人 妹乃徘徊中断绝 阿兄误我母则亡 刘郎薄幸心如铁孱陵即孙夫人城所在地。诗中的吴夫人指的是刘备的穆皇后。穆后姓吴,谥穆,本是刘瑁遗孀。《三国志·穆皇后传》云:“先主既定益州而孙夫人还吴,群下劝先主聘后。”而有一种说法是:孙夫人听到了刘备又想娶穆皇后的风声所以返吴。《三国志集解》中便认为孙权遣船迎妹“实夫人见几之哲”。不管此种说法是否可信,“薄幸”二字刘郎可说是当之无愧。古来多少写孙夫人刘备的文章,便是这句骂得最为痛快。

清黄仲则的《灵泽夫人祠》则以游人的身份抒发议论: 空江日落暗祠门 仿佛云裳涕泪痕 一恸无由恩已绝 两家多故事难言 千秋杜宇休啼血 万里苍梧更断魂 终古湘灵有祠庙 流传真伪更难论暮色中寂寥的灵泽夫人祠让诗人想起此孙夫人不幸的命运。而这种不幸看似“无由”,实则“多故”。颈联中啼血之“杜宇”即前文提到过的蜀望帝;而“苍梧”指苍梧山,相传舜的妃子娥皇和女英因舜崩于苍梧山而投江自溺于湘江,化为湘水之神,即“湘灵”。此诗的颔联和颈联不仅对仗工整,用典雅切,其议论亦十分精辟。尾联则相当引人回味:千年之后,祠庙依然,而这些自千年前流传下来的传说却真伪难辨。相对的,虽然传说真伪难辨而祠庙依然。信则有,不信则无。芜湖有祠于此,我有传说于胸,管它千年前古事做甚!

相关推荐:

韩国国父为何不能回国掌权?其原因让人惊讶

中国史上最苦命的皇帝光绪:饿得去太监房中偷食物

曹操:违背历史潮流的“伪”法家人物

书生报国的悲剧——孔融

隋朝9岁公主墓为何能如此豪华?隋代小公主李静训生平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