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揭开光环别后的阴影——小议法正的睚眦之怨

发布时间:2015-02-03 栏目:专题 投稿:独特的白开水

刘备夺取巴蜀和汉中的过程之中,倘若要问谁当居首功,答案似乎只有一个——法正。卖主求荣也好,弃暗投名也罢,总之,在蜀中郁郁不得志的法正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会,完了了他人生中的重大反击,他甚至一度取代诸葛亮,为成刘备身边最受器重的首辅重臣。

那段时间,不仅是刘备在政治和军事生涯的巅峰期,也是法正人生中最志得意满的日子。而多少年来,人们对法正的非议,也与这“得意”颇有干系。

以正为蜀郡太守、扬武将军,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三国志·法正传》

在一些人看来,咸鱼翻身的法正,宛如政治上的暴发户,“得志便猖狂”,倚仗权势,报复杀人,凌驾于国法之上。

这样的说法,严格说起来,确实没错。笔者也表示某种程度的认同,但另一方面,笔者以为,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必须放在历史环境当中来分析。法正果然是一个“无德”之人么,刘备又为什么要如此器重这样一个“无德”之人呢?这似乎还真是个问题。

三国时期叛变的大有人在,象法正这样影响重大的,不单只有他一个,官渡之战时的许攸,也算是一个。可两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命运,法正刘备那呼风唤雨,而许攸在曹操手底下却最终没能讨着好果子,为什么?

如果换了许攸法正这个位置,恐怕也要夸口:“此家非得我,则不得出入此门也。”,这种自取其祸的言论,法正没有,至少史料上没有记载。什么叫“小人得志”,许攸这样的,就是典型,而法正,绝不同于许攸笔者以为,法正的“睚眦必报”背后,其实是颇有些文章的。

所谓“一餐之德,睚眦之怨”,并非法正的发明,早在《史记·范雎传》里便有记载,范雎在秦国拜相之后,“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可见,有恩必偿,有仇必报,古已有之。法正与范雎在经历上也确实颇有相似之处,都曾经郁郁不得志,两人都算是书生谋国,法正虽然没有实实在在地拜相,但以其在刘备阵营中的地位,不过是有实无名罢了。

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虽有些书生意气,却也是性情中人之所为,从这一点看,陈寿的《三国志》确实传神地记载了历史上的法正,那是生活在一个为气任侠时代的法正一个快意恩仇的法正。而正是这样法正,才最合老流氓刘备的脾气和味口。秦王能为范雎报仇,刘备未必就不会为法正出头,所谓“擅杀毁伤己者数人”,背后撑腰的,兴许是刘老板也不一定,因此,当有人到诸葛亮面前数落法正的不是时,诸葛亮也只能打哈哈的份了。

笔者特别需要指出的一点是,法正“擅杀毁伤己者数人”,与他报“睚眦之怨”完全是两码事,法正绝不是因为与人有“睚眦之怨”而杀人,而是因为曾经被人“毁伤”。《三国志·法正传》中便记载了法正“为其州邑俱侨客者所谤无行”,以至于“志意不得”。

这种“毁伤”显然在法正心里留下了极大的阴影,甚至于使其人格受到了一定的扭曲,这才是法正杀人的原因。当然,笔者并不是想强调法正杀人的正当性,法正也完全不需要任何辩护,或许对于他来说,逍遥于法外,手刃仇敌,才叫快意人生,至于什么清名,任由世人评说好了,此种行状,在那个时代,实属正常。

另外值得一提的便是,法正在报“睚眦之怨”的同时,也念念不忘“一餐之德”,这类举动,不但远在战国时的范雎做过,在前汉,也有一位兄弟有此等行径,这便是韩信,相信大家都听说过韩信以千金报漂母“一饭之恩”的故事。或许,正是不断地上演的这些恩怨情仇,让历史得以流传。

韩信曾被刘邦任命为护军将军,所谓“护军”,有“尽护诸军”之意,说白了,便是统领诸军的元帅,而刘备豪取汉中之后,进位汉中王,以法正为“尚书令、护军将军”,俨然有追慕高祖之意,法正之位高权重,诸将皆未可比。

相关推荐:

贞观盛世竟不如隋炀帝时期富强?真相令人震惊

皇太极与海兰珠:帝王的爱也能刻骨铭心

他因喝酒惹怒了林彪,却成就了一位上将的横空出世

三国猛将守四方

爱才如命的一代枭雄曹操为何竟要处死吕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