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风云人物

狄仁杰一句话解决女皇武则天最棘手难题

发布时间:2015-02-12 栏目:专题 投稿:复杂的绿草

仁杰(630—700),字怀英,汉族,唐代并州太原人,唐朝杰出的政治家,武则天当政时期的宰相。

武则天以阴谋手段夺得了天下,当了十多年皇帝之后,碰到了一个棘手的事情,就是谁当继承人的问题?起初,武则天并不想议论这个问题,历史上的教训够多了,弟弟逼兄长让位,儿子杀父皇自立,为了政权、利益,骨肉相残,没有一点人情味而言,武则天对此心有余悸。可是,到了晚年,身弱体衰之后,这个她本不想考虑的问题,是非考虑不可了。

武则天的意思,她是想立自己的娘家侄儿武承嗣或武三思为继承人,但这两人都不争气。武承嗣没有头脑,缺乏机智,缺少教养,只是一个头脑简单的武夫。而武三思呢?虽然比起武承嗣来是有心计,但由于自幼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对国家治理、历史鉴戒等事情一窍不通。又加上他给武则天的情夫冯小宝和尚当了多年随从,跟着这老淫棍学了不少坏毛病,在长安时搞得名声极臭。

那怎么办呢?要不就立自己和高宗李治生的儿子李显或李旦?但这两个小畜牲在高宗去世后相继被武后扶上过皇位,他们一上台后都图谋从自己手中夺回大权,建立“李氏天下”,看来是儿子大了向父不向母啊!如果再把皇位让给他们俩,说不定他们又会向自己算账,分什么“李氏天下”和“武氏天下”的。思来想去,她觉得还是立武氏子孙好些,虽然他们才学能力差些,但总不致会为“李氏天下复辟”。

主意打定,她利用对奕机会与自己最信赖的智囊狄仁杰商议。武则天就是这等精明,像这样令臣下棘手问题,她总不在上朝等严肃场合问臣子们,那时他们注意力集中,对自己的言辞字斟句酌,生怕招致横祸,故不会实话实说。若在其他休闲场合,比如对奕、赏花等时,即兴谈起来,臣子们没有准备,来不及编谎话,最容易突出真思想。而武则天自己对某事拿不定主意时,最爱听别人的大实话,以供自己参考。这不,在与狄仁杰对弈紧张时,武则天突然问狄仁杰:“你说是立武三思等为太子好呢?还是李显等为太子好呢?”

仁杰是何等人物!他见武则天近来无故沉思,就知道她在为何事挠头,而自己对这一问题如何应对,狄仁杰早已思谋好了。听见武则天问,狄仁杰装作还沉浸在棋局上,随口答:“当然是李显兄弟们了。”狄仁杰摸透了武则天的脾气,她喜欢听人猝不及防时的应答。

武则天闻听狄仁杰说出这话来,大出所料,她原以为狄仁杰会顺从她拥立武氏子孙的。于是忙问:“为什么?”

仁杰这时才从棋盘上抬起头来,慢条斯理地说:“立后嗣,一是为国家有人承大统,二是为先帝宗庙有人祭祀,您想,武氏兄弟立宗庙,是祭祀他的祖先、祖父母、父母,怎能祭祀他的姑母呢?”

是呀!武则天突然一惊,这个连不识字的村妇都明白的道理,怎么以饱读史书而自负的自己从没想到呢?看来自己原先的想法得重新考虑了。

仁杰武则天陷入沉思,知道点中了她的软肋,又猛击一记:“陛下想想,是自己的侄儿亲呢?还是自己儿子亲呢?儿子身上流的总归是母亲的血呀!母子亲情,是任何别的感情也代替不了的。春秋时,郑庄公母亲帮小儿子夺君位,惹得郑庄公把她囚禁起来,但没多久,母子又和好如初了,亲情难间呀!”

这些话,使武则天又沉思了半响。最后,她还是下了决心做个皇帝母亲,免得死后没人祭祀,成为饿鬼,在地狱中受苦。于是,她把被自己废为卢陵王的儿子李显召回京师,立为太子。后来,李显再次当了皇帝,他就是唐中宗。

赏析:武则天目的是为了让最信赖的智囊狄仁杰说真心话,所以有意在他们两人对奕时突然提出问题。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狄仁杰猜透了武则天的心思,便将计就计,装着随便回答,其实是早有准备。当武则天反问时,狄仁杰以封建血统这一当时社会里被普遍接受、认可的正统思想,说明了立李显兄弟为太子的必要性。这样,狄仁杰巧妙地说服了武则天,李家夺回了大唐江山。

在狄仁杰为相的几年中,武则天对他的信任是群臣无法比拟的,她常称狄仁杰为“国老”而不名。狄仁杰喜欢面引廷争,武则天“每屈意从之”。狄仁杰曾多次以年老告退,武则天不许。入见,常阻止其拜。武则天曾告诫朝中官吏:“自非军国大事,勿以烦公。”久视元年(700年),狄仁杰病故,朝野凄恸,武则天哭泣着说:“朝堂空也。”赠文昌右丞,谥曰文惠。唐中宗继位,追赠司空。唐睿宗又封之为梁国公。

仁杰的一生,可以说是宦海浮沉。作为一名封建统治阶级中杰出的政治家,狄仁杰每任一职,都心系民生,政绩卓著。在他身居宰相之位后,辅国安邦,对武则天弊政匡正,在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盛世的武则天时代,作出了卓越的贡献。狄仁杰不仅是一个相当合格的司法官员,也堪称是封建社会的道德楷模。

相关推荐:

秦观:婉约派一代词宗 游走在官场与风月场之间

朱由检求治心切,但国事已不可为

太上老君是隐形boss?《西游记》中与太上老君有关的法宝

对秦国功勋卓著的蒙恬 最后却蒙冤而死

他捐献全部家产,毛主席叫他留一点,他坚定说:“一点也不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