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清朝官兵身上有的是兵有的是勇 这两种官兵有什么不同的地方吗?

发布时间:2015-08-14 栏目:专题 投稿:着急的鱼

在各种清宫剧中清朝官兵都有着两种不同的服饰,一种是衣服上有着‘兵’字,一种是衣服上有着‘勇’字,同样是官兵,这两种官兵有什么不同地方吗?

史载,“兵”是清代国家的常备武装力量,包括八旗军和绿营军。八旗军分为满八旗、蒙八旗和汉八旗,这些都是大清的正规军,直接隶属皇帝,八旗兵为世兵制,在16岁以上的八旗男性子弟中挑选。“余丁”和不满16岁的“幼丁”,可以挑补为养育兵,即预备兵。

绿营军则是为弥补满军的不足而建立的汉人组成的汉兵。这种军队以绿旗为标志,以营为建制单位,故称绿营兵,也叫绿旗兵,简称营兵。八旗军同绿营兵虽然使命相同,都是保家卫国,但主次不同朝廷倚重不同

按定制:八旗兵大部分卫戌京师,为国家精锐部队,掌管京师安全;绿营兵则遍布全国各地,数量要比八旗兵多几倍乃至几十倍。通常影视剧上浩浩荡荡的大军都是绿营兵。

顺治以后绿营兵日渐取代八旗兵的主要地位。康熙年间大清朝建立不久,力图以和为贵,于是军备废弛,萎缩。八旗兵丁一劳永逸,长期处于养尊处优的地位,以至于三藩起事临阵磨枪亦难振军威,武力,故三藩之功实属绿营兵。雍正登基后,立志彰显满军尚武精神,乃三令五申“八旗为满洲根本”,大动干戈,整军治军,终于使得士气大振,维护了国家统治。

后来因为战争升级,清朝仅仅依靠绿营兵的战斗力肯定也是远远不够的,针对这个问题,当时的清朝朝廷机智地想到了,我们如果能够充分利用上当地乡亲们的力量,那效果就会极好了。因此,清朝朝廷地方上慢慢地就开始招募一些乡勇。这里的乡勇,说得直白点,就是一些临时性的武装力量。如果什么时候遭遇了格外艰辛、特别紧张的战争情况,乡勇们就会积极主动地配合着正规军军队一起直接参加战争,等到没有战事天下太平的时候,这些人就各自回到自己的家里,作为一名普通的老百姓普通地生活着。因此,我们说乡勇并不是清朝的正规军队、正规士兵,当时的清朝朝廷为了方便地把乡勇和正统的军队区别开来,在乡勇们的制服上就会刻印上一个“勇”字。

尽管在实际待遇上,乡勇当然比不了那些正规军队、正规士兵,完全可以说是有着云泥之别。然而,在真正的战场上,乡勇们一般都是最勇敢、冲在最前面的,反而那些所谓的正规士兵都是好吃懒做,根本没有什么战斗能力。

史载“勇”也是兵的一种。雍正,乾隆朝后遇有战事,若八旗绿营兵不足用,则就地取材临时招募的军队,战事完了后立即解散,不是国家正式的军队,即就是战事有功的也不久留用。直到清末太平天国时,曾国藩以团练起家,才改非正式的乡勇为练勇(即湘军),定兵制,发饷粮,称为勇营。从此,“勇”基本代替了“兵”成为国家的正规军主力。

勇的大量出现,是在清朝中后期,随着起义活动的增加,率属于王朝直接指挥的八旗绿营兵,已经不堪重负,战力也是江河日下。各种地方团练,民兵组织被武装起来,闲时老百姓,战时成士兵,最为鼎盛是在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都是属于勇,这个时候勇才是国家的常备力量。兵和勇最大的区别在于,兵是中央直属部队,听从中央朝廷的命令,而勇只听命与自己的上司,和唐朝是的藩镇是很像的。

勇营的特点是拿国家饷的私募武装,所谓“兵为将有”,士兵和军官只忠于自己的长官,不直接效忠皇帝。

一句话概括,“兵”是正规军,“勇”是小民兵。绿营军中“兵”的质量是比较高的,所以虽然是汉人也受到朝廷重视;“勇”就不一样了,干杂活的,情况紧急的时候也要参战,但是基本是送死。

再八卦一下另一个细节。清朝时期满汉之间分明鸿沟巨大,为什么汉人组成的绿营军能享有和八旗军一样的称谓?这就要往前追溯了。绿营军并不是清朝统治中原之后才建立起来的,而是在整个入关、征战的过程中慢慢“攒”起来的,其前身就是收编原明军、各地汉族军队建成的绿旗子营,叫做绿旗兵、绿营,说起来历史也比较长了。平定三藩之乱,康熙帝选择了信任汉将,绿营出力良多,这才让寻常士卒得以被称为“兵”。

但是兵和勇的实力对比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八旗军,在满人入关开始统治之后,逐渐成了一支以权贵子弟为主的腐朽队伍,不守军纪不说,连日常的训练常常都不能完成,其地位就渐渐被绿营军超过了。而绿营军也从上层开始腐烂,及至太平天国时期战力已经非常低下,平定太平天国居头功的曾国藩“湘军”,实质上是一个由乡勇组成的队伍。

其实正是这些地位地下的“勇”,才让大清得以延续,后来的历次同列强的交手中,都是这些“勇”在冲锋陷阵,“八旗兵”是靠不住的。

相关推荐:

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帝王,竟然是他

三国人物甘宁传奇的一生:由“锦帆贼”变成了英雄

许世友读的《红楼梦》竟然只有5万字,为什么?

清朝也有因为狷狂穷死的 还是备受慈禧太后青睐

三国顶级谋士的比较分析之荀彧郭嘉贾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