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邢丘和武王伐纣有哪些历史渊源?

发布时间:2015-08-26 栏目:专题 投稿:迷人的冷风

邢丘,古邑名。春秋属晋,战国属魏。在今河南温县东。现更名北平皋村,位于河南省焦作市温县赵堡镇东南隅,濒临黄河北岸,处于温、武、荥三县交界之中心。东与辉县、获嘉县相连,西与博爱县、焦作市衔接,南至武陟县,北界东大河,分别与晋城泽州县、陵川县接壤,是海河流域的源头之一。在历史中,邢丘其实并不是“武王伐纣”的主战场,而是指挥所。因为伐纣过程中发生的不可思议之事,使得邢丘的神秘色彩意外浓厚。

大约公元前1046年一月癸巳(二十六曰),武王联系各个部落兴师伐纣,相约在孟津会师渡过黄河。在渡河之时,突然狂风大作,巨浪滔天,迎着船头打来。这时,武王坐在船头,左手拿着一把金黄色的大板斧,右手拿着一只悬挂白色旄牛尾巴的指挥竿,瞪大眼睛,把指挥竿向前指着说道:我既然担当了天下的重任,谁敢来违背我的意志。武王说完这话,顷刻间,大浪停息。于是,军队安然过河。

当大军行至邢丘(今修武县大文案)(史书记载,武王伐纣,到于邢丘,楯折为三,大雨三日不休),忽然前方连降大雨不止。武王与太公观察地形后,认为邢丘地理位置重要,进可攻、退可守,且距商军主阵地牧野70余里,是设置指挥部的理想之地。于是,遂命令部队停止前行,就地安营扎寨,将指挥部设在邢丘北,即现在大文案村北青云农庄附近。部队分别驻扎在今修武县城附近的磨台营、烈杠营、钓台营、朱营等地(上述村庄因周军驻扎而得名),屯粮于千仓村(今修武县千仓村),部队在宁邑(今修武县城,因修兵练武,后改宁邑为修武)修兵练武。

操练期间,周军发生两起灵异事件。一是士兵训练时,所用盾无缘无故折为三段;二是英勇骁战的部落首领牛王突发疾病死亡,再加上前方连日倾盆大雨不止,致使周军士兵私下议论纷纷,认为不吉利,造成军心不稳。为鼓舞士气,增强凝聚力,武王一方面高规格将部落首领牛王安葬于宁邑东北方向(今修武县城东北角),并要求周军士兵用手盛一把土献于牛王坟上,以示尊敬。目前此坟依然存在,被后人称为牛王冢,冢上有三间小庙,用于祭祀武王伐纣武王部落首领牛王安葬后,又请出文王的牌案,在邢丘筑台设案祭天和祭祀文王(邢丘因此改名文案)。

祭祀仪式上,武王列数了商纣王的许多罪状,鼓动士兵和将领要在牧野同商军决一死战。此时,突然一朵青云飘来,天空放晴,前方大雨停止,祭台上空出现一道彩虹,台下将士齐声高呼:“纣王无道,武王必胜”。祭祀结束后,武王随即兵发牧野,一举打败商军,攻下朝歌,纣王见大势已去,只好登上鹿台放火自焚。三月丁卯(初一日),周军俘获商臣一百余人,押至邢丘献给武王武王大喜,遂命令士兵放假三天,庆祝大捷,并在邢丘祭台上封赏参战有功之臣。由此可见,修武作为武王伐纣指挥部所在地、后勤保障之地、决战盟誓之地、封赏众臣之地,在武王伐纣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丞相和最后一个丞相分别是谁呢?

揭秘:3万年前神秘古人类手印之谜

明知投降必死的王直为何还要接受明朝的招降?

王的盛宴启示:韩信是如何被迫害致死的

宋江为何能让梁山好汉心甘情愿为自己卖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