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摸金校尉的由来 曹操也因此有了发家的资本

发布时间:2015-09-02 栏目:专题 投稿:幽默的宝马

看过盗墓题材文学作品的人,对“摸金校尉”这个称呼一定不陌生,因为他就是盗墓者的别称,为什么把盗墓者成为“摸金校尉”,那就得从曹操说起。

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由于常年的战乱,民不聊生,想要从百姓那里筹集足够的军饷几乎不可能,于是曹操就想到了一个主意,那就是对汉代的墓葬下手。于是摸金校尉就此诞生了。

汉代是中国古代厚葬之风的顶峰,这是曹操选择对汉墓下手的最主要原因,曹操军中间有一个特殊的队伍,这支队伍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他们不参与打仗,而是专门在晚上盗墓取财,贴补军用。也就应该能够理解考古界人士常称的“汉墓十室九空”的道理,也能体味出他们“汉墓考古靠运气”话语中的无奈。

曹操盗墓一个原则,那就是不盗掘帝王的墓,其实这也算不得一个原则,因为仅仅是汉代藩王的墓葬就足够曹操维持军饷,再说,如果盗掘了汉代帝王的墓,他就会留下更大的骂名。

陈琳曾经帮袁绍写过一篇讨伐曹操的檄文,曹操看后愣是把多年头痛的毛病气好了,可见言辞之犀利,檄文里面说:“又梁孝王,先帝母昆。而操率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略取金宝。所过隳突,无骸不露。”《水经注疏》中说:“操引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曹操因此靠这些财宝慢慢地壮大了自己的军队。

盗墓盗得多了,曹操就悟出了厚葬容易招来盗墓者这个道理。于是曹操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倡“薄葬”的统治者。公元218年,他颁布了一道《终令》,提出死后不要厚葬,要将自己埋葬在贫瘠的土地上,依照地面原有的高度作为圹基,陵上不封土,不植树。金玉、珠宝、铜器等物,一概不要随葬。

要知道,当时曹操虽未称帝,但权力与地位不亚于帝王,为什么他不但提倡“薄葬”,而且身体力行呢?推想原因有二:

其一,他一生主张节俭。据说,他对家人和官吏要求极严。他的儿子曹植的妻子因为身穿绫罗,被他按家规下诏“自缢”。宫廷中的帷帐屏风,破旧之后缝补一下再用,不可换新的。

其二,为了防止盗墓。大概是因为自己早年曾干过盗墓的勾当,也曾亲眼目睹了许多坟墓被盗后尸骨纵横,什物狼藉的场面,他不愿重蹈覆辙,所以一再要求“薄葬”。这个说法比较可信,他的儿子曹丕就曾分析过诸侯墓被盗的原因:“丧乱以来,汉氏诸陵无不发掘,至乃烧取玉匣金缕,骸骨并尽,是焚如之刑,岂不重痛哉!祸由乎厚葬封树。”郭太后也说:“自丧乱以来,坟墓无不发掘,皆由厚葬也。”

在力主和实践“薄葬”的同时,他还采取了“疑冢”的措施。传说,在安葬他的那一天,邺城所有的城门全部打开,72具棺木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同时从城门抬出。从此,曹操之墓的千古之谜随之悬设。这72座疑冢,哪座是真的呢?千百年来,盗墓者不计其数,但谁也没发掘出真正的曹操墓。

面对“曹墓不知何处去”的感叹,人们对曹操的奸诈多疑有了更深的认识。但是从另一角度看,曹操一生节俭,带头“薄葬”,是有积极意义的。在那战乱频仍、社会动荡的时代,身居高位的他,用隐秘的办法处理后事,也是迫不得已。这样做,既保护了自己,也使盗墓者无从下手,这也不失为一个明智之举。一千多年过去了,曹操的真正陵寝仍未现踪迹,也许永远是个谜中之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相关推荐:

揭秘三国时期真实的杨仪,心胸狭窄,德不配才

吕后残害刘邦的姬妾及儿子 为何能够容下薄姬和刘恒?

张学良拆北京王爷坟为张作霖造墓内幕,军长盗墓安排父亲现场监督

秦国灭亡,是因为龙脉断了!真相扑朔迷离!

为何说“只为王不称帝”是曹操一生最奸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