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古代战争的时候带兵的武将是否真有双方决斗的事情发生?

发布时间:2015-09-02 栏目:专题 投稿:烂漫的可乐

武将决斗事情在历史上也不乏少数,尤其在三国时期次数更加频繁,不过这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战斗方式确实容易出乱子。

古代演义小说,印象最深的莫过于“武将单挑”。两军交战之际,士兵排好阵型。双方将领,乘白马或红马,持长枪或大刀,着银盔或金甲。一方将领纵马出列,奔至最危险的第一线,高声喝道:“尔等鼠辈,谁敢出阵与吾交锋?”这时,对方的阵营里,既不能乱箭射他,也不用群起而攻击他,竟然也是一样,闪出一员骁将,奔至最危险的第一线,高声喝道:“汝是何人?速速报上名来,吾枪下不死无名之辈!”接着,就是两个人的单挑单挑的结果:不一合,或三五合,或数十合,一方将领被挑下马来。而士兵们也不做任何反扑,立即拱手认输,于是,战争结束。

给人的感觉就好像是,只要主将战胜,则全军皆胜,只要主将一输,则全军皆输。整个战争的胜负,竟完全取决于两个主将武艺的高低。士兵们仅仅起摆设作用,并没有任何实际价值。如果真是这样,那还要那些士兵做什么?难道士兵们只是站在一边看热闹吗?难道士兵们不会一拥而上,把单枪匹马的敌将捉住吗?

于是,就有人说了,在真实的战场上,武将单挑是完全不存在的,因为这根本不符合战争的基本规律。之所以在演义小说中会有武将单挑的情况出现,那完全是小说家的一厢情愿,其目的不过是为了内容精彩好看,吸引读者罢了。其实,也不尽然,在历史上的战争中,武将单挑事情还是有的,只不过没有小说中那样戏剧化,出现的次数也要少得多。还有就是,正史上所记载的单挑,往往都算不上真正意义上的“战争”,最多也就是决斗”而已。

比如春秋时期的战争就很讲礼貌,首先是攻方派出使者,说明为什么要打你。然后被打一方也要问为什么要打我。如果被对方问倒了,战争就打不起来。典型的例子就是齐国去打楚国,楚国的使者回答得好,战争就没打起来。决定要打了,双方约定好时间,挑好地方,大家吃完了早饭,然后开打。战争时间一般就一个早上,如果是大战的话,也不超过一天。头发白的和年龄小的,是不能杀的。敌军败退,也只能追一定的距离,超过就不能追了。晋楚两国有次打仗,晋军败退,一辆车坏了,走不动。楚军士兵就告诉晋军士兵该如何弄,果然按照楚军士兵所说,车子就又能跑了。于是晋军士兵跑的时候还甩了句:“我们逃跑没有你们有经验啊。”

其实在宋朝之前,武将单挑倒还是一件寻常的事情,唐朝及之前的军人很多都是抓壮丁来的。武装牧民还能够骑射战斗,临时征召的农民除了打扫战场啥也干不好,很多时候在战场上能够让这群人老实站在原地就不错了,所以很多时候最有效率的方式就是双方主将决斗,一旦斩杀对方的将领,胜负就定了。

三国时期的这几位简直就是决斗情有独钟。

一、北地王——刘谌

刘谌是刘备的孙子,性格和他的祖父(昭烈帝)也特别相似。当年邓艾偷渡阴平直逼成都门下,他的父亲刘禅决定投降,性情刚烈的刘谌哪里可以忍受投降之举,劝阻无效后自杀于昭烈庙之中。这是何等的气节!后世文天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他们的赤胆忠心化作一颗华丽的玛瑙石,永远镶嵌在华夏历史画卷之上。

二、虎狼兄弟——颜良文丑

颜良和文丑是袁绍手下的大将,武艺高超,有以一当十之勇。颜良文丑让人们熟知多亏了关羽,“斩颜良,诛文丑”的佳话家喻户晓。其实颜良文丑并不是酱油角色,但也正是因为他们武艺高超又被关羽所斩,反衬出了关羽的武圣威名。自己戎马一生,却为别人的威名做了嫁衣,着实令人惋惜。

三、不败战神——界吕布

吕布是三国杀的老牌武将了,最近经过了界限突破的强化,界吕布的强度大大提高。在三国中,吕布是武力值第一的武将,曾经作为一方诸侯势力甚至将曹操逼上绝境。他的缺点就是不会用人,情商太低又无忠诚可言,三国杀中技能更是如此,他的利驭很可能伤到队友!因此界吕布适合一打二,他不需要队友!

单挑不仅在我国古代战争中发生过,日本古代也有过一阵每战必先单挑的传统。先是队前出一武力超群之部将,先鸣镝,然后冲阵,和对方的先锋单挑,一般武士皆以于主公马前一战为荣。

说到单挑,就要说说单挑中的暗箭伤人,《三国演义》里对这个很不屑。其实中国古代,这种事情干了也没什么了不起。但是在欧洲中世纪,这是犯法的,他们禁止在战斗中使用弩箭,目的是维护贵族骑士的“尊严”,然而遇到蛮族时就不管用了,因为蛮族不懂也根本不想遵守贵族们的规矩。说到底,单挑就是为了激励士气,也是武士们为了炫耀自己的本事,通常大家都会遵守单挑的规矩,如果不遵守,即使胜利了,也会为天下人所不齿。

那么,在真正意义上的战争中,究竟有没有出现过以主将单挑来决定整个战争胜负的情况呢?答案还是有的,那就是在古老的春秋战国时代。春秋战国时代,曾经流行过“车战”。车战,即武将单挑的原始雏形。人们知道,在大规模的集团军作战中,主将是不允许亲临第一线杀敌作战的。因此即可反知,凡需要主将亲自上前线杀敌的战争,其战争规模一般都不会太大。但是有的国家战斗人员并不十分多,在战争中总是处于下风,于是,为了在群殴中获胜,就发明了“战车”。

战车,由四匹马拉着,车上一般载三个人。主将持长戈居左,副将持长戈(或其他辅助武器)居右,中间是负责驾车的驾驶员。三个人和四匹马,都要裹上皮革,罩上铠甲,一应护具到位,全副武装(有时甚至马头还要带剑),这样才不至于冲进敌阵时轻易受伤。长戈有多长呢?一般是人体的三倍,大概至少也是五米开外的超长家伙!敌人根本难以近身。戈头前面那个既像矛又像镰刀的东西,可以刺、可以割、可以勾。作战的时候,无论对方召集了多少人也不怕。战车驾驶员熟练地赶着马专往对方人最多、最密集的区域猛烈地冲击。紧接着,战车上的两个身材壮硕、臂力过人的将领,一左一右,同时挥舞着超长的长戈,狂刺乱扫,就像在乱茅草堆里割草一样。所有的敌人都被视为草芥,将会在瞬间被搠翻在地。主将冲锋在最前沿,口里大喊着:“跟我上!”马上,紧紧跟随着战车的众多士兵,手持刀枪剑戟,快速地赶上前来,将那些被搠翻在地的受伤敌兵,一个个地就地处决掉。一辆战车如果带着一千个士兵进行冲杀,那么,干掉五六千甚至上万个敌人也就不在话下。如此强大的威力,完全取决于战车及两个操戈的将领。而紧跟战车士兵们,只能起到配合作用。他们心情紧张地紧紧跟随着战车,既不敢冲得太前,也不敢落得太后。战车胜,他们就杀敌立功;战车败,他们就作鸟兽散。因此,在古老的车战时代,作战的主力是将,而不是兵。当双方都有战车时候,就要比谁的驾驶技术更高,谁的将领武艺更强。而双方士兵都会自觉地躲在双方战车之后,谁也不敢轻易冒头。这样一来,两军决战,士兵在后,主将在前。两边的主将都在高呼:“跟我上!”两边的主将也都冲在了战场的最前沿。战车,专寻敌人的战车去冲;将领,专寻敌人的将领去杀。于是,整个战争就变成了战车战车的较量,将领将领的过招。如果某方的战车翻了,或将领死了,那么,胜败立见,战局立定,士兵们很自然地也就或逃或降。这大概就是武将单挑的雏形吧。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当战争规模越来越大、武器越来越先进的时候,将整个战争的胜负系于主将一人之身的做法,就是非常危险与愚蠢的了。

纵观数千年古代战争史,作战的方法在不断地淘汰与更新,武将决斗的事件越来越少,武器装备变得越来越精良,若是继续采取武将决斗的方式来定胜负则是会吃大亏。

相关推荐:

杨良瑶是谁?杨良瑶下西洋是怎么回事?

明武宗朱厚照为何被戏说最“胡闹”的皇帝

做这些梦预兆着什么?三国里面精心安排的十个梦!

曹操临终遗言为何不谈事业只拉家常

从周泰两番救孙权说到华陀与曹刘孙三方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