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古代紫禁城里的皇帝和嫔妃如何度过寒冬

发布时间:2015-11-23 栏目:专题 投稿:专注的灯泡

过去北京的冬天,比现在要寒冷很多,而且漫长。那时候,一年中有将近150天都是寒冷的冬天。在没有暖气的古代,北方人冬天怎么取暖,生活在紫禁城的皇亲贵胄又如何抵御严寒呢?清朝的皇帝通常会在西郊的园林度过夏天,在紫禁城里度过冬天

第一道防线 宫墙

紫禁城内的建筑,通常以院落为单位。每个院落都会有单独的围墙。这一道又一道的围墙,除了分隔空间的功能外,既可用来防火,同时又可抵御冬天的寒 风。此外,紫禁城内的大部分宫殿都坐北朝南,这种设计本身就有利于依靠自然日照取暖。再者,大部分宫殿都建有厚厚的墙壁和屋顶,也可以达到较好的保暖效果。

早期的地暖 火炕与暖阁

紫禁城内宫殿大多设有火炕,炕下有火道,其结构与今天北方农村中的火炕相似。另外,宫殿内暖阁的地面也可以加热,其结构与火炕也类似,这就是早期的地暖。

炉坑内设有炉膛,并与殿内烟道连通,由专门负责司炉的太监蹲身在此点燃柴炭,殿内循环的烟道就会产生热流,烘热地面,殿内温度随之徐徐上升,以达御寒之目的。坤宁宫东暖阁,如今还保留着这种设施。殿前的炉坑口覆盖着包着铁板的木盖,至今可见。

精致的“暖器” 熏笼与手炉

紫禁城的宫殿内,冬季还会陈设炭炉用来取暖,称作熏笼熏笼制作十分精美,分为盆和笼两部分。大的熏笼重达数百斤,通高1米多,或3足,或4足, 有的是青铜镏金的,有的是掐丝珐琅的,十分华贵。如今,在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干清宫、坤宁宫内,都可以见到当时陈设的熏笼

除了大的熏笼,还有一种小的炭炉,随手可以提动,放在脚下暖脚的叫脚炉,用来暖手的叫手炉,它们的制作更加精美讲究。当然,这种小的炭炉只有帝、后 及妃、嫔们才能使用。手炉通常是放置在火炕上或炕桌上的,手炉上端设有提梁,根据主人的意愿,可以由太监或宫女随时移置到适宜之处。

好炉配好炭 紅罗炭

紫禁城内炭炉中烧的木炭,是最优质的“红罗炭”。这种炭由涿州、通州、蓟州、易州及顺天府所辖的宛平、大兴两县用硬实木材烧制。成炭以后,运送到西安门外(今称此地为红罗厂)存贮,按尺寸锯截,盛入涂有红土的小圆荆筐,再送入宫内使用,所以名为“红罗炭”。

紫禁城内房屋数量多,人口也众多;在漫长的冬季,所需用木炭数量相当可观。清代乾隆年间,宫内按份例供应木炭,每日供应的标准是:皇太后,120斤;皇后,110斤;皇贵妃,90斤;贵妃,75斤;公主,30斤;皇子,20斤;皇孙,10斤。

服饰很重要 冬服

冬天自然要换上保暖效果更好的服装,皇帝也不例外。在服装的纹饰上,冬夏差别不是很大,区别主要是在材质上。冬季的龙袍,会用黑狐皮制作,用紫貂皮等滚边,保暖效果更佳。帽冠则用熏貂和黑狐皮制作

舌尖上的溫暖 火锅

紫禁城内的火锅可分为两种:其一为组合式,由锅、炉支架、炉圈、炉盘、酒精碗五部分组成,可同时烧煮食物,也可单独用锅温热食品。其二为锅中带炉,炉内烧炭火,把水烧开以涮煮食物,和我们今天吃的火锅类似。这简直是全中国人民抗寒利器啊有木有!

火锅在清朝是著名的宫廷大菜,涮食的菜品也是非常丰富,其中以羊肉、鹿肉、狍肉为主。

资料来源:观察者网

欢迎热爱乡土的朋友,

加小编52xx.cn进群交流

投稿请发邮件至邮箱52xx.cn

相关推荐:

明朝号称三百万军队都去哪了

《旧唐书》简介:唐朝的史书为何有新旧之分

曹操临终遗言为何不谈事业只拉家常

揭秘古代'三寸金莲'由来和其背后的历史隐情!

中国古代最刁钻的选婿测试题是出自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