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孔明与李严两人关系详析──兼论刘备托孤用人安排

发布时间:2016-01-24 栏目:专题 投稿:虚幻的热狗

前言

固然猜测事件背后极富联想,但是仔细详验事件本身经过始末,更能认清来龙去脉。蜀汉自刘备崩殂后,孔明李严彼此互动微妙,但仍能从迷团中抽丝剥茧,彻底详理头绪。

一、主从关系

对于孔明李严两人的主从关系,可依三一律穷举如下:

(一)孔明李严上司领导。

(二)孔明李严平起平坐。

(三)孔明隶属李严节制管理。

实际上两人之间的关系,在前面三种可能的范围,只有其中之一可以成立,另外二个假设则为否定。光是两人之间关系,常令人混淆不清,因此才会有「争权夺利」、「派系斗争」、「权臣专制」及「违反刘备遗嘱」等各种臆度猜测出现,错把同僚平等(孔明李严并受托孤)、争权夺利(孔明向长官斗争)及领导指挥(李严统内外军事,对孔明以上管下)等情况三者并立,误解两人之间的又上又下的伦理,故产生各种矛盾层出不穷,以下就史料仔细探讨两人关系

最简单的相校索情,直接分辨官位及职称,时间以刘备托孤及刘禅嗣位前后为基础,列表如下:

|─────────────|

|孔明李严|

|─────────────|

|中央丞相光禄勋 |

|司隶校尉 中都护 |

|录尚书事 尚书令 |

|地方益州牧无|

|─────────────|

1.三公与九卿

首先蜀承汉制,因此政治制度延续两汉官制,中枢机要为三公九卿,其中丞相本为三公之一,但是光禄勋却为九卿之一,掌管宿卫宫殿门户(也就是现在流行语「卫队长」职位之一),甚至于光禄勋还掌管吊唁、监护丧事等杂七琐八之事。三公与九卿孰为高低,直接一目了然。再说孔明丞相之职,始于章武元年,即刘备称帝时,任职年资长久。再说李严刘备称帝时并不为光禄勋,当时的光禄勋为黄权,李严那个时候还在犍为郡当太守,正与盗贼博斗,后来刘备东征后,临终于白帝城时,李严始成为光禄勋,就任时间较晚。因此孔明所当的丞相,并非夺自前任丞相,或是铲除异己、踏过旧任的鲜血,因而得拜丞相

是以孔明高居三公,然而李严挤身九卿

2.司隶校尉与中都护

再来是司隶校尉,西汉时原为督察三辅、三河及弘农等七郡,刺举无须回避,可不论贵践径行劾奏。另外都护起源于边将守疆,开始于汉宣帝神爵二年,西汉一共出现一十八位都护,皆为西域沙场骁勇;另外东汉时诛杀郅支单于的甘延寿,官职即为西域都护,那位声名大噪的助手,不过为身居副校尉的陈汤,反而终身从未当过都护,而且还因擅杀矫兵被下狱囚禁问罪,可见边将注定要听命中央,即使御史大夫都能弹劾边将。因此都护本为两汉边将职称,处理地方军事,受中央节制。汉制军事大权,以中央层面,在三公有太尉、大司马或大将军,在九卿则有卫尉(掌南军)、光禄勋(掌侍卫),若论京兵的话,还有中尉(掌北军)、校尉(掌城门屯兵)。至于地方郡兵,则由郡尉或太守,此为承平时代两汉战事,除了战争时才由临时性的将军领兵。因此李严的中都护,按汉制没有军事大权,反而是司隶校尉始有监察之权,所以连曹操要亲领司隶校尉以控制百官,掌握生杀大权。

孔明以司隶校尉而监察京畿百官,李严的中都护却非汉朝编制内最高武官,反受节制。

3.录尚书事与尚书

其实光从录尚书事与尚书令之间,就可认定彼此从属高低。尚书令本为九卿之一的属官,掌管皇帝收发公文书函,《后汉书》将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及少府定为九卿。其中少府组织所属又有卿、太医令、药丞、方丞、太官令、守宫令、上林苑令、侍中、中常侍、黄门侍郎、小黄门、黄门令、中黄门、掖庭令、永巷令、御府令、祠祀令、钩盾令、中藏府令、内者令、尚方令、尚书令、符节令、御史中丞、治书侍御史、侍御史及兰台令史。尚书令只是在少府之内其中一名掌管文书的官吏,但是「录尚书事」则为加衔,也就是超越尚书台,总领台阁诸事。再看两汉三国掌权大臣屡屡多兼录尚书事,而少任尚书令,《通典》即评价录尚书事为「公卿权重者为之,职无不总。」具有对百官生杀予夺的权利。当曹操拥有录尚书事时,荀彧虽为尚书令,又岂能因此节制曹操?光从此点,便可得知「尚书令」受到「录尚书事」所指挥。

孔明身兼录尚书事,李严不过为尚书令,更显出两人直隶从属关系

先小结三项来看二人主从高低:孔明以三公尊贵,李严名列九卿之一,论阶级关系孔明凌驾李严孔明以司隶校隶监察百官,李严不过为中都护之杂号武官,在监督方面,孔明可随时纠举李严孔明身兼录尚书事,李严却为尚书令,以上下伦理,孔明直辖李严。光是本项比较,立分两人高低,何况多达三项比较,孔明项项皆优于李严

4.州牧与刺史

当然汉末三国地方权重,州牧刺史更具影响,就地方职称而言,孔明以领益州牧,已为地方大员。至于李严则未领州牧刺史,再从李严欲「求以五郡为巴州刺史」,表示李严现况不为刺史,所以欲割五郡割据自立,但是孔明对此要求没有点头答应,所以李严从未成为巴州刺史。州郡本有大小之分,益州与巴州之州牧亦可分高低,但是孔明李严相比更简单,因此从地位论起,身居州牧的孔明,与不为刺史的李严,就拥有地方大权而言,差别就在「有」与「没有」的分别。

地方统治上,孔明为益州牧,李严却不为州牧或刺史,李严孔明更无掌权影响力。

二、刘备遗嘱托孤

再来讨论孔明李严并受遗诏辅主,或许会有两人平起平坐的同侪之疑,其实不然。

1.地理遥远造成失职

因为《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先主病笃,托孤丞相亮,尚书李严为副。」正史白纸黑字已定正副,史料简单明了,刘备托孤二大辅臣:孔明为正,李严为副,来源有根有据。而且不必再假设、猜想、盘算可能、说不定或也许两人不分正副等没有根据的话,除非否定此段正史记载,或是装作忽略不识此段文字。相反地,若能找出叙述孔明李严地位平等的记载,便能支持两人地位相同的假设。刘备吩咐孔明李严托孤没错,但是封官给职却完全不同,从前面官位高低比较,马上立见真章,就算两人接受同官同职,也可分出高低,即使东吴所设的左右丞相,左右亦分尊卑,实际上李严位不及丞相,与孔明相比,不但不能称之官位相同,甚至于反受其节制。

虽然李严身为托孤大臣,但是却必须镇守边疆荒远,对于后主刘禅却无直接影响,从难以接近皇帝而言,李严更空有托孤虚名,并无照顾刘禅实情,严格地说,李严刘备托孤遗嘱失职。在永安镇守防吴,充其量只有保卫国土,间接卫戌首都,消极地防范外敌;但是中央若有叛变、民乱或争位等,边将难以驰赴宫殿而清君侧。再说主少国疑、大臣未附,中枢极需富有威望之人镇守奠基,这不是边将所能置身度外,而能相隔千里之遥而大加干涉。

而且李严远在永安,距离成都非常遥远,这点对李严坚守岗位的职责产生非常大的打击。首先,光禄勋本应领兵保护宫廷安全,一但李严无缘兵巡皇宫,只能驻留边境的话,实质上不可能尽职护卫皇帝。其次,尚书台为处理皇帝奏章等文书,若是尚书令人不在皇宫附近,所有文献、函令及奏章更不可能经过远在天边的李严,因此李严尚书令更无法实地掌握尚书台各项事务。最后,都护原为边将,已无法影响中央,若把中都护看成类似于中护军的将领,除了功能已与光禄勋重迭,而且针对一个驻留边境的边将而言,中护军亦无法戌守皇帝周围。因此李严光禄勋、尚书令及中都护都无法发挥应有的任务,全拜留守永安之赐,李严身兼此三官职,却为名存实亡。

地理位置上,李严位处边陲,早已注定无法参与中央。孔明决策于核心枢要,正好高举中央堂堂之旗。中央与地方相比,李严孔明难望项背。

2.「统内外军事」之疑虑

或许刘备遗嘱李严「统内外军事」一句话,曾让人误解为李严应为蜀汉军事首脑,但详情值得研究。

兵权统御视其官职,掌权不凭空话形容词,历史还曾经发生名号称为「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的名将,但是实际上此人不过为地方边土上,领有小支部队的小将领。不管再改名号叫头目、酋长,或换头衔叫校尉、将军,领兵效果一样,就算再改名目称为元帅、天王,实质上就是一小群人被一个人所领导。李严的「统内外军事」,就统治效力来说:内不达成都孔明,外不统汉中魏延,从常年驻留永安而言,只限于永安一地,不管李严换成其它响亮名称,实质上就是一名永安边将,可见李严的「统内外军事」,虚名胜于实质。

刘备并没有留下「军政分离」的指示(请举证),也没有规定李严一定要制衡孔明(请举证),甚至于没有授权李严掌握全国兵权(请举证)。至少从现今史料查无实据,不管从官职或军衔,李严各项事迹皆无干政的可能,从年轻时历经郡吏及边境讨贼,到驻守永安为止,中间缺席北讨汉中及东征孙权,李严刘备用兵重用都未必谈上,当然更无插手政治的必要性。纵然被赋与惊人的名号,但是实际上李严不过一个常年在外,驻守边境的武将。

南蛮叛变时,李严无法镇压,最后还是得让孔明丞相文职领兵南征;几度大规模用兵北伐,李严不曾将兵作战,倒是因为参与运粮时,发生造假欺骗等弊案而被贬成平民。李严无法南征北伐,又怎能称之「统内外军事」之军事首脑呢?从无权用兵及不能出师,就是李严毫无实权的最大证明,可见刘备临终安排,已经准备让何人掌握军事大权,何人不能掌握军事大权,清楚地呼之欲出。李严受命之三项官职,皆不如孔明所得之三项官职,因此孔明不必额外动手,即拥有主宰领导李严之权,但是李严无法刘备遗命而掌握兵权,从南征北伐之无力主事,可惜李严枉费「统内外军事」之虚名,如果李严真的以军事用兵闻名的话,为何李严不能参与刘备孔明时代的重大战役呢?

空有其名而毫无实权,边将李严无法向中央孔明分庭抗礼。

三、领导与夺权

若要说「夺权」,顾名思义就是侵褫原本属于别人的权力。

最有利的夺权是由下向上,其次为由同辈相争,最后是由上向下。孔明毋须向李严夺权,因为长官不须向下属夺权始能掌权,而且光凭丞相之尊即已足够统御麾下,对虚名无实的边将李严孔明不必向李严夺权就能以丞相之名直接指挥领导,所以不存在夺权行为。

三公不必向九卿夺权,录尚书事更是尚书令的直属领导,李严没有立场被夺权,光是按名目官职,就应该李严听命孔明李严唯一能向孔明可资争取的一点,只有二人并为托孤辅臣,甫始认为平起平坐,可惜刘备遗嘱已定二人正副,实质上李严又驻留边境,李严一点都没作到托孤无法藉此登天。

再来检视背景出身,李严原为刘表属下,后来转投刘璋手下,建安十八年,刘备举兵来袭,益州牧刘璋任命李严为护军,本意在绵竹率军抵抗刘备,不过李严毫无战意,立刻举军投降刘备。也就是阵前叛降的汉奸,见风转舵毫无忠诚可言。李严一人事三主,叛将出身的背景,凭什么可坐享其成,等着接收刘备集团呢?孔明还可说是献《隆中对》以立国策、联盟孙权共抗曹操、率张飞与赵云参与收川战事及内政治国之本领等可资参考。李严打算以何德何能接收益州及汉中呢?临阵背叛的本事吗?卖主求荣的不忠吗?李严虽有平定地方盗贼(是否官逼民反无从查考)的用兵,可惜没有机会见识大规模阵仗,亦未立下重大汗马功劳:刘备向曹操争夺汉中时,忘了重用李严前锋;刘备举国东征孙权时,不记得率领李严参战。如果李严真以用兵见长,为何刘备如此提防李严,是不放心重用叛将吗?

辅佐孤儿及兴国大业,当然要托咐可靠信任之人,忠诚度及识人善恶,稍有差池,便是断送家承国业。孙策之托孤张昭,江东因之继承;魏明帝之托孤司马懿,中原却失江山。万一所托非人,寡妇孤子难保性命,李严的忠诚度如何,端视叛主求荣的过去,可知李严的忠诚度在刘备心目中值得考虑。

刘备如果真有均权制衡的构想,就该平衡权利分配。比方刘备赋给孔明中央治权,不妨加重李严兵权;若欲加重李严地方大权,就更该封李严领巴州牧或是益州牧等;或者孔明丞相,李严则可拜大司马;不然让李严录尚书事,而反让孔明尚书令;甚至于让孔明与李严共领丞相,或是各自开府治事。总之有太多的组合可以让两人均权,但是事实却为孔明为尊而李严为次的排列:孔明当三公的丞相,李严就当九卿光禄勋;孔明尚书事,李严就当直属麾下尚书令;孔明人在首都护主,李严就在荒郊守土;后来孔明身为益州牧,李严却求当巴州刺史而不得。

光从主从的排列,就可得知两人尊卑安排,系以孔明为正,而以李严为副。上下关系既然已定,后人臆度所谓两人互相牵制及均权制衡的安置,并无法执行。

结论:

绘声绘影于孔明斗争李严,烛影斧声强调荆州派系矛盾,三人成虎描述孔明夺权阴谋,彷佛误会李严为孔明上司,曲解刘备重用李严胜于孔明。然而仔细分析孔明与李严官职高低,娓娓道来彼此的主从关系,再从刘备临终遗嘱的安排,李严实在没有立场为蜀汉「兴灭国」及「继绝世」。正值外有魏吴觊觎,内无安定平静,特别是刘备安排孔明以文人政府治国,而不以边将李严以军阀干政,更显出稳定压倒动乱的重要性,比起东吴二宫之争互相残杀,或者魏室兵祸叛变不绝,蜀汉显然因刘备所托对人,使得国运更为平和而欣欣向荣。

或云孔明向李严争权夺利,但是实情从孔明领导李严而言,两人之间的政争冲突应为相反:从史实上孔明命令李严离开永安、率兵前往汉中,以及孔明调动李严运粮、从防守改为督运,从孔明上表罢黜李严、废为平民,这些史实皆可证明孔明领导李严;再从李严向孔明劝受九锡、以进爵称王,及李严向孔明要求割五郡、而为巴州刺史,甚至于运粮未继而欺君谎报军情、以诬告孔明,这些事实却显示出李严向孔明争权之野望。或曰孔明向李严夺权,但从以上六件史实,却反变为李严向孔明争权。

与其猜测此六件史实是否背后隐藏何种阴谋,或者政治斗争与矛盾冲突等事,不如直接检视六件史实的经过意义,更能清楚知悉实际。就拿孔明命令李严离开永安、率兵前往汉中之事,有人猜李严欲向孔明展示军威,有人认为李严显露率军自由行走,有人推测李严不甘受限永安而欲伸展手脚,甚至有人以为李严欲发动兵谏或政变等,只是未能成功因故不发之类。但是此事分明是李严受到孔明调度移防,从永安驻地行军前往汉中,是不是属下受到长官指挥,或者有无李严强烈抗议而孔明置之不理,总之孔明下达命令,李严乖乖听话,至于刘备遗命李严镇守永安等就不必多提,因应孔明要求,刘备所下的指示亦可变更,李严不容置喙。猜测背后代表的飞鸿雪泥,与查察表面上之实质经过,两者差别所在,正是为何孔明与李严之关系变得复杂多变的主因。毕竟幻想无限,恁意天马行空;然而史料有限,难以造假离题。

也许有人偏好从李严向孔明争权失败,注意两人矛盾所在;但是亦有人喜欢洞悉孔明治国处政,强调官职区分及史实经过。

相关推荐:

秦孝公广聚人才,商鞅巧思妙想实行新政。

德国发现有7000年历史古井:欧洲最古老的水井

谜团重重!中国第一位皇帝墓穴为什么不能挖

范增给项羽的锦囊为何在项羽死后才能实现

希特勒身着日本和服照(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