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书摘:官三代曹操奠定乱世霸业的家底揭秘

发布时间:2016-02-07 栏目:专题 投稿:魔幻的海燕

曹操的家世在《三国志·卷一 武帝纪》开头就提到了“汉相国参之后,桓帝世,曹腾为中常大长秋,封费亭侯。养子嵩嗣,官至太尉,莫能审其生出本末。嵩生太祖。”

上面这段中,第一个“汉相国参之后”可以直接省去,好的就这么说同姓同宗也不死没有可能,也许五百年前还真是一家但史无考稽,难听的就是无稽之谈。

汉朝中央政府秉承着老祖宗“忠”、“孝”、“信”的良好品德,对于为汉朝立下汗马功臣的大臣都给予封妻荫子的殊荣,尤其是萧何、曹参二人,刘邦的左膀右臂,即使嫡孙断绝也会在他们的旁系中选择继承爵禄者。

早在肃宗孝章皇帝建初七年(公元82年)的时候,封曹参之后曹湛为平阳侯,祭祀曹参,继承曹家荣耀,成为曹参嫡后,而又在和帝永元三年十一月(公元92年)下诏:

“高祖功臣,萧曹为首,有传世不绝之义。曹相国后容城侯无嗣。朕望长陵东门,见二臣之垅,循其远节,每有感焉。忠义获宠,古今所同。可遣使者以中牢祠,大鸿胪求近亲宜为嗣者,须景风绍封,以章阙功。”

和帝的这份诏书中提到的容城侯就是指曹湛,曹湛后来又被该封容城侯,曹湛没有后代,作为嫡传的曹参后人,也就断绝,只有支系旁支,而也未提到任何一人,在《汉书·曹腾传》中也未提到他是曹参的后人,而《续汉书》中记载曹腾是曹节的儿子,《三国志》说他是曹参后人,无非是想给曹操一个好的出生,即使曹腾是其曹参后人与曹操又有什么关系曹操不过是曹腾养子曹嵩的儿子,本身也并非姓曹,血缘关系为零。

西汉初年,曹参作为汉朝的开国大将以及第二任相国,被封为平阳侯,并且剖符为信,成为诸侯,剖符为信也就是后来“丹书铁卷”的雏形,可以世代享受爵位,所以重信重孝的汉朝政府到了东汉时期依然没有忘记这个约定。

曹操在其日后受于压力写的《述志令》又称《让县自明本志令》中提出了自己的出身,这本《令》是曹操一个非常坦诚的自白,其中第一部分就是自己的世家说了出来,言语非常谦虚,也影射了一些早年的自卑感:

“自以本非岩穴知名之士,恐为海内人之所见凡愚”

说自己出生卑微,没有办法跟那些世家豪族相比较,世家豪族就是指汝南袁家,弘农杨家之类的大家族。若是曹腾的祖上是曹参,曹操作为曹腾养子的儿子也会有一个值得骄傲的一面,而这里什么也没有。

既然曹操不是曹参的后人,那么后面提到的曹嵩就是他的生父,这里是毋庸置疑的,而曹嵩也是曹腾的养子,这也是事实,典史可据。三代以内的家族历史是不会颠倒黑白的,这也说明曹操名义上是个官宦之后,其实并非如此,只不过过继荣辱的关系,所以也被打击。因而被当时士大夫鄙夷的一个宦官家庭。

东汉末期,排宦成风,但是文人士大夫又没能力去消除他,只能是来用言语鄙夷。陈留的边让,是汉末一位著名的学者,曾诋毁过曹操曹操逮到机会就杀了边让。还有一个人叫桓邵的人,也轻慢过曹操曹操把他逼到广东交州,交州刺史士燮接到曹操的命令,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桓邵被完好无损的送到曹操面前,桓邵跪在地上哀声祈求,曹操还是毫不留情的杀了他。曹操虽然权位越来越高,但是也被这样的宦官家世背景而被士人打击。

曹腾在汉安帝刘祜是太子的时候就陪同太子刘祜读书的侍臣,而且跟刘祜的关系非常好,刘祜非常赏识曹腾给予了“饮食赏赐与众有异”的待遇,刘祜即位以后提拔为小黄门这是以一个职轻权重的职务,在还是在宦官当权的初期盛行的阶段,安帝刘祜也是在中黄门孙程的帮助下取得地位的,可见宦官集团在当时已经具备规模,而曹腾也在其中混出了自己的一个地位。在汉朝宦官拥立皇帝已经屡见不鲜了,而曹腾也恰巧遇到了这样的一个‘机遇’。

汉桓帝刘志,是在汉质帝刘缵被‘跋扈将军’梁冀毒杀之后,被推上皇位的,而能够被推上皇位,是由曹腾这个中常侍鼓动梁冀而来的。质帝被杀,皇位空虚,太尉李固提议立清河王刘蒜,清河王刘蒜的父亲刘延平过继给为清河孝王刘庆,也就是章帝的孙子,又比较年长,又出自汉章帝刘炟之后,在性格处事上要成熟很多。而梁冀要立章帝的另一个曾孙吾蠡侯刘志,刘志年少,不像清河王那么成熟,李固要立清河王是为了汉朝江山,而梁冀是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而此时曹腾依附梁冀势力,王爷的地位要比一个侯爷的地位高很多,论资辈王爷更进一步,但是这个关键性的决策中,曹腾扮演了推波助澜的角色,刘志被顺利推上皇位,而曹腾也被加封费亭侯,官拜大长秋,大长秋跟日后所说的大内总管类似,执掌后宫琐事,曹腾因为这件事而正式载入史书。

曹腾在此后做事愈加的沉稳,小心谨慎,不得罪任何人,由此经历了安、顺、冲、质、桓五帝,地位才能够长盛不衰。

曹腾做官很清廉,有一个蜀郡太守要巴结曹腾,太守是是想给自己找个靠山,制造一个好的背景,最好的靠山不是当权的士大夫而是宫里贴近皇帝的宦官们,因为宦官与皇帝经常接触,说的话要比大臣们更容易入耳。在送给曹腾的信被负责监察益州司法行政的益州刺史种暠(字景伯,河南洛阳人)发现,并且检举揭发上报朝廷,种暠原本是希望利用这件事对曹腾下手,除去宦官权利,达到以正视听的效果,但是被皇帝压了下来,原因就是“书自外来,非腾之过!”这也可以看出曹腾在皇帝心中的地位,第一是一个值得皇帝自己信任的人,第二是个正直的人。曹腾不仅没有跟种暠结仇,反而在日后与皇帝的交谈中经常说种暠的好话,让皇帝重用种暠这样敢于直言的大臣,这反倒让人很敬佩起来,祁奚举外不避仇的传统美德在东汉王朝又一次的上演。种暠最后也做到了司徒,成为汉朝的巩固之臣。

曹腾还举荐了当时著名的名士边韶,虞放,张奂等人。边韶是陈留人,当时著名的学者,张奂是汉朝后期的名将将,为度辽将军常年激战在外,后来做到了太常,其子张芝张昶都是中国书法界的名人,张芝更是有‘草圣’之称。

曹腾做人做官的态度,是很值得让人去学习的,善于抓住机会,能够保持清新的头脑,位高权重,却没有骄奢淫逸,很好的收敛自己,并没有向其他得权的宦官那样,跋扈专行,月满则亏,曹腾的态度让自己始终保持“亏”的形态,就少了“满则溢”的危险,亏是自损,而满就变成了家族的灾难。

曹腾一个宦官,是不应该有后代的,但是他却收养了一个人作为自己的养子,继承了自己的爵位家产。曹腾是有兄弟的,但是没有过继兄弟的子弟为自己的儿子,而是选用了别人家的孩子,想必当时曹腾在家族中是受到排挤非常大,致使他不得不在外寻找养子。

曹腾领养的这个孩子叫曹嵩字巨高,《三国志》用了“莫能审其生出本”来写曹腾这个养子的来历,但是在裴注《续汉书》中提到曹嵩是夏侯氏之子,夏侯惇的叔父,这个是唯一的出处,一般也被史学家认可,在后面的《三国志卷九夏侯诸曹传》中,夏侯惇是与曹仁写在一起的,很有可能是隐射曹腾与这两家的关系,而曹仁是曹操的族弟,本身就姓曹,而这个族系就是应该出自曹腾的父辈曹节一代。而不应该是曹嵩这辈,曹嵩本身不姓曹,这样就能明白。

官渡之战时,袁绍的宾客陈琳写了一篇檄文,檄文上说曹嵩是“嵩乞丐携养,因臧买位,舆金替宝,输货权门,窃盗鼎司,倾覆重器”,檄文这个东西本来就是打击对手的,自然是将敌人往最坏处说,定然有歪曲之处,对于史料而言价值并不是很高。

曹嵩仰仗他养父的地位,做上了九卿大鸿胪,又调到大司农的任上,大司农是一个肥差,掌管着全国的经济农业财政,手里握着东汉王朝的命脉,曹嵩在大司农的任上利用职务之便获取丰厚的暴利。

钱有了,就开始想权了,权之后才是高骛的名声,人死之后才墓碑上也会多一行比较有噱头的称呼,诸如:故汉太尉费亭侯曹讳嵩之墓!所以这个大司农又加上关系花了一亿钱,做上了汉朝的太尉,曹嵩的出价,几乎是当时卖官鬻爵的标准价位,汉灵帝因为私用滥用造成国库不足,于是就商议着开鸿都门榜明码标价卖官鬻爵一石一万,石念(dan)当时官阶的分段,最高的是三公万石。太尉是三公为是万石的官,理应这个价码。到了中平四年,因为黄巾之乱的洗礼,国库更加的空虚,开始出售爵位,关内侯的价位在五百万钱,卖官鬻爵达到了它的高潮。

曹嵩不费吹灰之力,就在当时人才济济的时代当上了太尉,当上这个全国军事会议的主席,这跟他的养父曹腾所积累下的影响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曹嵩这个太尉也没当多长时间,曹嵩在中平四年(年187)十一月以大司农升任太尉,第二年四月免职,时间很短促,这就跟当时的政治形势有关。太尉是管理全国军事的头,在四月份的时候,汝南地区的黄巾军攻下了汝南,曹嵩因为此时受到牵连,而被免职。当时掌权者走马观灯,交换频繁有的是因为天灾人祸,有的是因为地方起义,有的就是因为卖官鬻爵,爵位都是通过买卖而来,有买的就有卖的,所以也没有什么好值得留念的,当时一个名人叫崔烈,在地方做官的时候很有名声,但是却一直没做到三公,花了五百万钱买了个司徒,才算如愿以偿。可见当时管制不过虚职,实权都是在卖官的人手里,那些宦官的手里。

按照中平元年前后,公元184年左右,这给当时在洛阳做官的曹操帮助很大,曹腾当官有很大的一部分也为曹操营造了一个好的背景,典型的官三代。

曹嵩当官跟曹腾不一样,曹腾既然舍得花费巨资买给官当,那肯定是出于一种利益,天下没有做亏本的买卖的人,曹操在日后起兵的时候,就是依靠曹嵩积攒下来的家资,而且日后曹嵩被杀,也是源于钱太多,遭人贪婪所致。

曹操日后起兵可以说是曹腾曹嵩两代人打下来的基础,曹腾打好了人际关系曹嵩巩固了人际关系,并且提供了巨额款项资金。曹操不遗余力的使用这些祖上恩德,扩充实力,为自己赢得了一个好的开场。

曹嵩在记载中有曹操,曹德两个儿子,曹德在《资治通鉴卷第六十初平四年》有记载

“前太尉嵩避难琅琊,其子操令泰山太守应劭迎之。嵩辎重百余辆,陶谦别将守阴平,士卒利嵩财宝,掩袭嵩于华,费间,杀之,并少子德。”

曹德当时随同曹嵩曹操那里,途中遇难被杀。而曹嵩并非仅有两子,在《三国志卷二十武文世王公传》中也隐射了曹操的其他兄弟:

“郿戴公子整,奉从叔父郎中绍后”

“樊安公均,奉叔父蓟恭公彬后”

“东平灵王徽,奉叔公朗陵哀侯玉后”

郿县公曹整,樊城公曹均,东平王曹徽都是曹操的儿子,而曹整等人的叔父也就是曹操的兄弟,至于是不是同父同母的胞弟在曹操的诗文当中就加以了否定: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曹操自述自己是一个人,曹德就可能是他的同父异母的弟弟,不是至亲。

提到的曹绍,曹彬和曹玉,曹绍是曹整的从叔父,从叔父就是指堂族父辈,而曹嵩曹腾的养子,曹腾收养的时候,仅收养曹嵩一人,而这个‘从叔父’也就是曹腾兄弟的后代,曹节的嫡系后人,曹腾兄弟四人,伯兴,仲兴,叔兴,季兴。曹腾表字季兴,排行老四。而曹绍极有可能是伯兴的孙子,曹家的嫡传。

而曹彬和曹玉也就是顺理成章的成为曹操的亲兄弟,文字中直接描写为“奉叔父”,毫无旁坠,单看他们的爵位,曹彬的谥爵是“蓟恭公”,曹玉是“朗陵哀侯”也能看出地位显赫,与曹操有嫡亲关系,曹整,曹均一个是在建安二十三年,一个是在建安二十四年去世的,所以曹彬的“公爵”就是魏文帝曹丕的追谥,曹玉也是如此。

曹操的兄弟曹彬曹玉都没有后代,曹操自己的儿子过继给他们,为他们传宗接代,但是单单少了曹德。曹德又名疾,曹操没有给他立后。这有两种解释,一个是曹德是庶出,就是曹嵩偏室生的,庶出的子弟一般都没有什么地位。第二曹德就是曹玉,曹玉谥号“哀”,“哀”在谥号中的意思是“蚤孤短折”和“恭仁短折”,两个都写了“短折”,短折就是早丧的意思年轻早逝。曹玉死的早,而曹德死的也早,这很有可能是一个人。

裴注《三国志卷〇九诸夏侯曹传》,中提到曹仁,曹纯,曹洪,曹真,曹休等人,曹仁是曹操的从弟,曹纯是曹仁的胞弟,这两人是亲兄弟。曹洪也是曹操的从弟,但是没有说明是曹仁的亲兄弟,只提到曹洪的伯父叫曹鼎,曹仁的祖父是曹褒,父亲曹炽,曹褒与曹腾是一辈人,曹炽与曹嵩是一辈人。而且曹炽后来被追封为陈穆侯。

曹仁跟曹操关系在宗族中是最为贴近的了,年纪上也与曹操相差无几,曹操对曹仁很是看重,曹操曾数次安排曹仁守备要地,为保护曹操势力的稳定及其发展有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是曹魏王朝的中流砥柱。

曹洪家的势力要比曹仁家强很多,而且是仅此曹操家的,曹洪家住在沛国老家,家资丰厚,沛郡第一豪族。在曹操起兵第一次败北之后,到扬州征兵,这一关系也是利用了曹洪家与当时扬州刺史陈温的关系,而且曹洪还为曹操提供了家兵千人,家兵属于地主私人武装,这样的私兵武装,就当时而言也是数一数二的。可见曹洪家的富裕是要超过曹操的其他亲属部将的,年轻的曹丕也曾向曹洪借过钱,但是被曹洪否决,这也是曹洪后来与魏文帝曹丕之间矛盾的原有。

曹休是曹操的族子,就是堂侄,曹休的祖父做过吴郡的太守,曹操对待曹休就如同对待自己的儿子一般,是曹魏第二代中的佼佼者。

曹真是曹操的养子,本姓秦,曹真的父亲是秦邵字伯南,跟随曹操一起起兵,被豫州刺史黄琬追击,秦邵替曹操而死。曹操于是收养曹真为义子,归入曹家家谱。

而夏侯家,夏侯惇,夏侯渊,夏侯尚等人,夏侯惇与夏侯渊是同族兄弟,是血缘比较远的堂兄堂弟的关系。蜀汉张飞曾掠夺了夏侯惇的侄女,生了一个女儿,就是蜀汉后主刘禅的敬哀皇后,张飞顺利成章的成为夏侯家的女婿,而张皇后姐妹二人,都嫁给了刘禅,生儿育女,夏侯惇的儿子夏侯霸逃到蜀汉的时候,地位也是皇亲国戚,刘禅还让自己的儿子给夏侯惇行家人礼,以示亲睦。

之所以将夏侯家列入曹操宗族内,是因为曹操的父亲曹嵩,据说就是夏侯氏的,跟夏侯惇等人是宗族关系因为一个模糊的线索,故而将夏侯惇列入这一栏中。

按照中国古代史书记载的规范,第一部分是皇帝的‘纪’、第二部分是皇后的‘纪’,第三部分是皇室嫡亲宗族的‘王侯列传’或者是‘世家’,在其次是皇家远亲宗族的‘传’或者是‘世家’,在后就是按照时间先后功劳大小的功臣‘传’,在其次是按照各界名望的分类,诸如‘宦官’、‘文苑’等。在后就是少数民族部分。在史书中也会添加‘表’、‘志’、‘书’之类的内容,大致是记录当时的社会资料。

而夏侯家跟曹操的堂弟曹仁、曹洪放在同一个‘传’中,表明了两者的关系,在曹魏宗族是享受同等的待遇的。能够享受同等待遇的也就是他们与曹操关系是一样的。而且在记录曹仁夏侯惇的这些人物的《诸夏侯曹列传》中,夏侯家是放在曹家前面的,而且夏侯惇的待遇也是要超过曹仁的,夏侯惇是曹操阵营当中第一个被授予侯爵的亲属,论疏远要在曹仁之上,所以这有让人经行了遐想,曹操是否就是郭颁《世语》中提到的夏侯子:

嵩,夏侯氏之子,夏侯惇之叔父。太祖于惇为从父兄弟。

因为曹嵩曹腾的养子,养于哪家,夏侯家是第一选择,无论从那种资料上来看,夏侯家与曹家的关系太过于密切,乃至于夏侯惇为曹操定罪下狱而不是曹仁或者曹洪!

夏侯尚是夏侯渊的堂侄,从小跟曹操的儿子们生活在一起,与曹丕称兄道弟,曹丕称帝之后对这位儿时好友倍受宠爱,加官进爵,成为文帝时期最具权势的夏侯家。

夏侯尚的儿子夏侯玄,在明帝,曹芳时期也是位权重一时的大臣,也是夏侯家族最后的一个参与大权的大臣,后来司马懿发动兵变而被杀。

夏侯家的地位,在曹操世代就是与曹仁曹洪一体,而且还要比曹仁曹洪更受推崇,魏国建立后夏侯惇是大将军,曹仁是车骑将军。司马懿铲除曹爽的时候,也顾及到了夏侯家,对夏侯家赶尽杀绝,夏侯霸才不得已逃到蜀国。

明帝时期,曹睿摆宴席,宴请家人,其中夏侯玄也出席了,而且是做在坐在毛皇后的弟弟毛曾的旁边,毛曾是皇亲国戚,即使如此夏侯玄也觉得羞耻,除了看不起毛曾的家庭背景是中等阶级,但也折射出夏侯家的地位,是有资格远在后家之上的,夏侯玄自然有些傲骨。

曹腾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宦官了,养育了曹嵩曹嵩生下了曹操曹腾在东汉宦官的地位仅此于蔡伦,蔡伦改进了造纸技术,名垂千古,但是在做人的态度上,蔡伦是远不及曹腾的,曹腾以其中庸之道,周游权贵与皇帝之间,深得信用,宦官中唯有吕常(后期宦官)能与其相比较。曹腾在魏明帝太和三年119年,被追为高皇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被追谥为皇帝的宦官,名扬千古。曹腾的墓在今天的亳州,1973年挖掘并且清理出来成为旅游景点。其养子曹嵩的墓也在其附近,加上2009年末挖掘的曹操墓,曹操一家算从见天日了。

 曹腾也在魏文帝曹丕黄初元年公元220年,曹丕称帝之后追谥为太皇帝。

曹腾曹嵩的发迹为日后曹操在东汉末期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除了依靠自己的能力运作外,其基础就来源自曹腾曹嵩网络布下的社会关系了。曹操通过这种关系屡次出仕,通过这样的渠道以达到他的人生目的,曹操的最初人生目的就如他的《让县本明志令》(《述志令》中提到的那样:“意遂更欲为国家讨贼立功,欲望封侯作征西将军”,只是因为后来一系列事情的发生,从而改变了其一生,变得褒贬不一。

人要出名靠两种方法,一种是笨办法脚踏实地的做事,一步一步做下去,一直做到别人承认为止,不过这样的机会很低。另外一种就是南山捷径,通过人捧人吹的炒作,陡然出名,现在的人跟热衷于这种办法,因为现在的人太多了,比牛毛还多,要出名就要搞出一些爆炸性的新闻,通过什么‘门’之类的,自然就能进入人们的视线中去了,进入视线那么就在通过包装,什么样的角色都能胜任了。就在东汉时期,这样类似的炒作也是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

曹操年少的时候,就被南阳郡著名的相士许邵(字子将)以及后来做了太尉的海内名士桥玄(字公祖)看中,认定曹操一个人才。当时盛行相人,一些有学问的人就依靠自己的阅历经验去评价一个人的好坏,而这在这个行业中,汝南的许邵是最出名的了,许邵跟他的堂哥许靖就经常在一起评价人,许靖和许邵也就成了当时著名的社会评论家。每月的第一天都要开评价会被称为“月旦评”,这种月旦评也就当时最大的时事评论,以事论人。

曹操能被桥玄看中,是靠一种人情关系得出的,曹操的父亲曹腾当时汉朝中央的大官中央九卿,桥玄是太尉,上下级的关系曹操自然有机会碰到桥玄,桥玄看到曹操通过与他的交谈,以及通过周围人对曹操的评价,对曹操这个年轻后生也是刮目相看也为他称奇,而且还说了:

“吾见天下名士多矣,未有若君者也!君善自持。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

堂堂一国的太尉,竟然要把自己的家属全部托付给了一个毛头小伙子,可见对他的器重与期待。

乔玄的两个女儿大乔小乔的容貌国色天香,很多影视剧就通过曹操早年与乔玄的相识折射曹操对乔玄二女的倾慕,不过以曹操的为人,虽然好色成性,但也算是一个顶天立地的君子,性之有道,断然不会有这样背负先言的举动。

曹操被许邵看中,也是一个机缘,这个机缘是乔玄给的,桥玄叫曹操去找许邵,因为许邵是这方面的专家,乔玄虽然是海内名士汉朝三老,但是在炒作这方面许邵更是天下第一的人物。许邵与他的堂弟许靖(字文休),两个人是这方面的专家级别的人物,人们对他二人也是期盼很高,就再后来刘备入住益州称制建号的时候,对许靖就加封为太傅,用许靖的名望为自己抬高在益州的身价。

因为许邵的评价要比自己的影响力更高。许邵见了曹操也不搭理他,曹操就不断的问许邵,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许邵被问的烦透了,就说出自己的看法: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曹操听了之后,非常的开心,这个评价可以说是一个令人非常满意的评价了,往好了说,是治国能手,往坏了说是乱世奸雄,对自己而言都没有损坏。这句话也成为评价曹操最为著名的一句话。

范晔《后汉书许邵传》也提到了许邵评价曹操的话:

“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这句话就跟前面那句:

“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两者意思大相径庭了,这是完全是相反的意思,清平世界里自己是一个祸国殃民的奸臣贼子,喜欢动乱的时代在才能如愿以偿的做到天下豪杰。不过这句话一直没被人提及,因为前面那句给人的印象太过于深刻,两者意思虽然相反,但都是说曹操一个有野心的人,对权利有很大的野心。

曹操之所以能被这两个人看中,这与他的能力有关,曹操这个人务实,不浮夸,比其他的公卿子弟都要强。曹操能文善武,年轻的时候不知深浅,就跑到了中常侍张让的府里,曹节,王甫,张让,赵忠等人封侯拜爵,亲族子弟遍布州郡,势力非常的大,与朝野的士大夫形成对立阵营,自成一党。由士大夫组成的党人和宦官集团曾多次发生冲突,在多次冲突中宦官都要略胜于党人。

曹操就趁着夜黑风高之色,偷偷潜伏到张让的内府里,似乎有什么企图,看样子是想刺激一下张让,结果做了一般就不巧被张让的下人发现,就连忙派人去追击,众人将曹操逼到院落里,曹操从腰间拿出一副戟,在手里挥舞着,追兵不敢靠近,曹操一蹬腿,翻过院墙逃走了。

单说这件事,曹操带刀偷偷摸摸的跑到别人家里,还是权重一时的张让家里,按照张让的地位,曹操被杀八遍也不够,但是事情就这样被压了下来,第一点张让是看在曹腾的面子,张让是曹腾的后辈,张让尊重曹腾。第二点,曹操去的时候,是蒙面的,没人看到曹操的脸,逃过一劫。第三即使曹操当面说自己的来历,张让也不能将曹操真么办,因为曹操跟灵帝也又一层关系,无论是哪种假设,曹操有这个胆量,敢做别人不敢做的事情,别人只是在嘴里喊着杀宦官但是曹操出身宦官家庭,但是敢于直接面对。这是值得敬佩的。

曹操除了会武功,而且擅长兵法,遍览古籍兵法,而且还有自己的体会,自己的见解,抄写了一些古人兵法名叫《兵书接要》,又给《孙子兵法》做注《孙子略解》,能够给像《孙子兵法》这样的名著做注,可见其心得以及能力自然是熟烂于心。喜欢兵法军事是每个男子小时候的梦想,穿着军装飒爽英姿的冲锋陷阵好不气魄!

能文尚武的曹操不像其他世家子弟,当时洛阳城中的世家子弟一个是汝南袁家,一个是弘农杨家,两家都是四世三公的大家族,但是其子弟浮夸无用,只混沌于权势之中,并没有什么才学。所以现在很多人都担心富二代,因为一句老话说的好‘富不过三代’,就是事不过三的道理,官三代、官三代更是如此,一代不如一代,就像有人评价颍川陈寔家族,由长(亭长)到公(陈纪),虽然陈群是三国魏国的三公,但是权势到了子孙也就衰弱了下来,由公为卿,卿为长,最后莫落下去了。虽然是官三代的曹操,但是具有很强的上进心,不满足于现状,不吃祖宗的饭,要自己走出一条路出来。

曹操在起兵之前,四上四下。前后做了四次官,辞免了四次,直到最后起兵才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第一次是曹操二十岁的时候,熹平三年(177年)曹操被郡里举为孝,廉,孝廉是汉朝的用人选拔制度,官方称为“察举制”。察意思为在全国考察人才,举是推举孝廉,郡国户口人数在二十万以上的每年推选一个孝者和一个廉者,以补缺人用这也是汉朝主要的人才选拔制度。举意思为推举,推举的权利掌握在三公府大将军,以及州牧地方长官,被推举出来的称之为茂才,茂才又称为秀才,避讳汉光武帝刘秀名讳,改为茂才。这个茂才比科举制度的秀才价值高很多,可以直接入仕,出任地方官进入幕僚。当时茂才的地位也要比孝廉高出很多,更具有价值。

但是这种察举制在初次施行的时候,还是一个比较好的人才选拔制度,相对而言是比较民主的。但是到了后期,这种人才选拔制度就被官宦世家或者有名望的家族垄断,造成察举乱用。

在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汉政府曾对察举制进行了一次改革,这次改革的倡导者是当时的大儒左雄,左雄提议:

自今孝廉年不满四十,不得察举,皆先诣公府,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副之端门,练其虚实,以观其能,以美风俗。有不承科令者,正其罪法。若有茂才异行,自可不拒年齿。(《后汉书左雄传》)

这次人事改革划定了一个界限,就是要满四十岁的,不满四十岁的如果确实有大才也可以酌情考虑,但是这个‘大才’的标准在后来的一个叫徐淑的孝廉回答左雄的话中得出结论:“有如颜回,子奇,不拘年齿。”就是说这样的标准是以‘以一而知十’的颜回和‘子奇治阿’的子奇。同样左雄利用这句话又反驳了徐淑,褫夺了徐淑的孝廉。

因为这次的人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打击了那些滥竽充数的人,但是到了汉朝后期政局的混乱以及世家的跋扈,察举制再次暴露出它的缺点,就是能被当地世家垄断,所以在很多名望子弟在成年之后都会通过关系被察举为孝廉,从而步入试图。

曹操也是通过曹嵩关系而被当地郡政府选拔为孝廉,成为孝廉的曹操很快就得到了朝廷的正式任命。这是第一次当官,以被举为孝廉的名目,来到洛阳北授予了郎官,没有指出特定时什么郎官,个人认为是中郎,负责皇家警卫。郎官做满之后,被升任为洛阳北部尉,负责洛阳北边地区的治安管理。曹操在北部尉任上,修缮府衙,制定新条款,新办法实施后,曹操一件轰动一时的事情。

当时因为洛阳治安比较乱,就实行了宵禁,就是禁止晚上出来活动,曹操为了根治治安问题,制作了五色棒,一根棍子上涂有五种颜色,这样的棍子做了几十根,分别被悬放在署衙和北部的四个城门上,以示警示。

新官上任三把火,大家都让着三分,却就是有人不服气。灵帝宠幸的小黄门蹇硕的叔父,仗着自己侄子的地位,专横跋扈,犯了宵禁。也恰巧被曹操碰到,曹操毫不客气的把蹇硕的叔父给活活打死了。这事情传到了蹇硕耳中,却没有丝毫的办法去整治他。曹操是奉行国法,后台也很硬曹嵩在中央做九卿,没人敢惹,没有办法伤害他,就伙同其他‘被害人’家属,一起举荐曹操到顿丘,任地方官,顿丘在河南清丰一带。曹操接到旨意的时候,心中很是不服气,这个明升暗降的计谋,着实让曹操吃了一回哑巴亏。

曹操在顿丘县令(河南清丰)的位置上,还没做热乎,麻烦的事情又来了。光和元年(公元178年)曹操的妹夫——隐强侯宋奇,遇到一件很严重的事情而被诛杀,曹操也受到牵连,被免除官职回家反省这次除了曹操受到牵连,曹操的父亲曹嵩也同样受到了牵连。曹操的第一次出仕就这样结束。

宋奇是侯爵,杀一个侯爷也只有皇帝有这权利,而且是罪大恶极的那种,按当时宋氏之中有能力封侯的唯有汉灵帝的皇后为宋氏,而且与此同时也只有宋氏遭到打击,而且连带曹操下野,所以断定宋奇是灵帝宋皇后的兄弟或者同族,但是提到宋皇后被诛杀后是他的父兄遭到牵连,所以宋奇断定是宋皇后的弟弟或者哥哥。因为亲姐妹的关系而被封侯爵也是理所当然,宋皇后在建宁四年被立为皇后,成为灵帝的第一任皇后,后来因为失宠又被曾杀了宋皇后姑姑的中常侍王甫诋毁,被废为庶人,失去了爵位,忧郁而死。宋皇后的去世并没有抵消皇家对宋氏的敌视或者不满,宋皇后的父亲不其乡侯宋酆以及兄弟都受到牵连都被诛杀。宋奇也就是因为此时被杀。

从宋奇的案子来看,曹操的家世与皇家的关系,曹操是宋奇的妻子的哥哥,也就是说曹操是他的小舅子,而汉灵帝也是宋奇的小舅子,那么曹操跟灵帝也就成了连襟,也是一门亲戚,所以当初曹操翻张让家的时候,张让并没有刁难曹操。曹操跟汉灵帝刘宏也就有了一层亲戚关系,这层关系通过宋氏构筑,所以可以得出曹家当时势力之大,是仅次于汝南袁家和弘农杨家。当宋奇这层关系破灭后,曹家的影响力也下降了很多,但在京城依然是一大豪门,仅次于汝南袁家和弘农杨家。

无官一身轻的曹操过了一段舒适的日子之后,又被朝廷征为议郎,这次是看在他即将升任宰辅九卿的父亲曹嵩的面子走的后门。

当时正处于党人和宦官激烈斗争最为严峻的时刻,大将军窦武、太傅陈蕃除宦失败,党人遭到严峻打击,年轻的曹操虽有报国之心却无施展之处,只得安于旧事,碌碌无为。

过了一两年,深得韬光养晦之道的曹操抓住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乱世出英雄用在曹操身上在好不过。

相关推荐:

古埃及灭亡之谜:或因气候异常变化有关

近代日军为何如此钟爱“三八大盖”

诸葛亮为何偏偏选择实力最弱的刘备投靠?

清代文物造假现象猖獗:两广总督张之洞曾被骗

揭密:狄仁杰如何说服武则天没传位武承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