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浅论诸葛亮到底是在何处七擒孟获

发布时间:2016-02-08 栏目:专题 投稿:鳗鱼魔镜

诸葛武侯七擒孟获之事,在国内几乎处处传闻,但诸葛武侯在何地七擒孟获,这在历史书籍中并无记述,各地传闻诸葛武侯七擒孟获之说在云南境内不少,但最终于何地七擒孟获并无史料证明。

据有关史书记载和后人推论,对诸葛武侯七擒孟获之地,在云南发表的文章所述的地址有三:一是认为诸葛武侯在滇西七擒七纵孟获;二是认为诸葛武侯曲靖七擒孟获;三是认为在滇池附近七擒孟获。这三种说法,各有根据。但这三种说法均无十足的根据和史料佐证。因此,可以说是一种推论而已。为弄清诸葛武侯在何地七擒孟获,本文就有关历史和证据阐述于下,以便共同探讨。

一、关于诸葛武侯在滇西之说的几个问题

关于诸葛武侯在滇西七擒孟获之说,据《嘉靖大理州志》记载;“诸葛寨一在州东三十里,地名豪猪洞,南山顶有石墙遗址,之是诸葛一纵孟获之寨,下有龙潭、石壁上有龙形、仰观有月日星辰之纹及人马挥霍之状,层现叠出,如雕然。孟获所据银坑洞,即此方诸峒也。”《嘉靖大理府志》又录“赵州孔明铁柱,在州南百里白崖,武候既擒孟获,回白崖立铁柱纪功,改益州郡曰建宁,即其地也,时为大白子国,今名迷渡。”明朝文人李元阳纂的《嘉靖大理府志》如此记述了诸葛武侯七擒孟获之事,后人流传至今是不足为奇的。而李元阳所纂的《嘉靖大理府志》仍是依前人之误而编纂的,因此是不可相信的。“之是一擒孟获之寨”。仅此一句话,说的应该是传说是诸葛武侯一擒孟获的寨子,语气是不肯定的语气,这是其一,其二是:“孟获所据银坑峒,即此方诸峒也。”此句为什么不可信呢?因“银坑峒”三字出自《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而言,而《三国演义》属于小说之范畴,所述银坑峒在云南各地均有,史料上是找不到的。可能当地产银叫“银坑峒”,因此与《三国演义》的“银坑峒”相吻合,以此认为是孟获的住址;因此,此说是不足为据的。

《嘉靖大理府志》所述“赵州孔明铁柱”,为诸葛武侯回白崖立柱纪功一事,诸葛武侯“五月渡泸、秋平四郡,”南征仅仅四个多月,“武侯既擒孟获回白崖立铁柱纪功”当然是不可能的,从时间上说,即便诸葛武侯不打仗也来为及立铁柱。此说此事应是后人牵强附会的。徐嘉瑞同志在《大理古文化史稿》中确认:“此柱文字,不言武侯,亦不言重铸,足见纯为世隆所立,且为唐代遗物……不必附会于诸葛亮也。”据郭松年《大理记行》中载:“(白崖)甸西南有古庙,中有铁柱,高七尺五寸,径二尺二寸,乃昔时蒙氏第十一主景庄王所造,题曰:‘建极十三年壬辰四月庚子朔十有四日癸丑铸’,土人岁岁贴金其上,号天尊柱,四时享祀,有祷必应。或以为武侯所立,非是也。”

从进军的路线看,《华阳国志·南中志》载“夏五月,亮渡泸,进征益州,生擒孟获。”《华阳国志·蜀志·李恢传》载“丞相亮南征,先由越巂,而恢案道向建宁”。据以上史书之记载,诸葛亮进军的路线也根本没有到过大理。那么为什么会有人说诸葛武侯在滇西大理七擒孟获呢?那就是这样一个道理:诸葛武侯既平南中,整个南中为蜀军所管辖,下级将领或平南中后的军队打着诸葛武侯的旗号占领了一些地方,或者驻军,甚至在当地做了一些平定的工作,后人传述了一些似是而非的事件,历代以讹传讹而流传至今。因此,从诸葛武侯进军的路线和史书的记载,诸葛武侯并未深入到大理,所谓“诸葛寨”、“银坑峒”、“赵州孔明铁柱”之说是不足为据的。

二、关于诸葛武侯曲靖七擒孟获之说的有关问题

关于诸葛武侯曲靖七擒孟获之说的理由是《华阳国志·蜀志》记载“会无县路通宁州,渡泸得堂狼县”,另一理由则是《纲鉴易知录》卷二十七载“战于盘东,七擒七纵,遂至滇池。”《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说“孟获前有李恢阻截,后有诸葛亮追兵,被包围于盘江上游(今曲靖、沾益一带)”,再一理由则是曲靖诸葛庙内有《消兵留碣》碑。以上理由可以证明诸葛武侯七擒七纵孟获曲靖发生。

以上说法有不当之处,并无证据可说明诸葛武侯曲靖何地七擒七纵孟获。“会无县路通宁州、渡泸得堂狼县。”只能说明诸葛武侯经过四川会无县渡金沙江到今曲靖管辖的会泽县境和昭通管辖的巧家县境,并不能证明七擒七纵在曲靖发生。

至于提到“战于盘东,七擒七纵,遂至滇池”。以此句话说明七擒七纵在曲靖,是不准确的。原因是,曲靖的地理位置不在盘江之东,而是在盘江之西。这是其一。其二,“战于盘东”的盘东并非南盘江之东,应该是盘龙江之东。如果“战于盘东”指盘龙江之东,那么,曲靖才在盘江之东,则不在曲靖。《云南古代史略》述:“孟获前有李恢阻截,后有诸葛亮追兵,被包围于盘江上游(今曲靖、沾益一带)。”假若是在南盘江,上游才在曲靖沾益一带,若在盘龙江上游,则在今嵩明县境之内。因嵩明是盘龙江的上游,另无其它的县。因此诸葛武侯七擒孟获于盘江之东,应在嵩明,而不在曲靖

关于《消兵留碣》碑的问题,在诸葛武侯平定南中之后,新建建宁郡,把郡治从晋宁迁到味县(今曲靖),设立康降都督。为说明南中的评定,刻《消兵留碣》碑为证是可能的,但此碑的刻立并不能作为诸葛武侯曲靖七擒七纵孟获的事实根据。

三、诸葛武侯到底在何地七擒孟获

诸葛武侯进军的路线看,诸葛武侯平定南中是分三路进军。第一路:东路派马卢为牂 太守,率军向东进攻朱褒。中路:派 降都督李恢由驻地平夷进攻雍闿。西路:诸葛亮率主力军进攻赵隽的商定。诸葛武侯准备由安上进攻卑水,雍闿、孟获准备由越隽郡境。当时,诸葛武侯计划等待高定军众集合,再为布置战阵,但当时雍闿突然被高定部曲所杀,于是,蜀军利用此时良机,追杀高定余部,孟获率部众回渡泸水,经堂狼向建宁撤退。此时,诸葛武侯才渡泸水跟踪追击。在此关键时刻,马忠攻下牂 ,向建宁进军。李恢又与孟获部战于盘东。诸葛武侯又从后面追来,三路夹击,说明战区确是滇东地区发生。《纲鉴易知录》卷三十七明确指出:“战于盘东,七擒七纵,遂至滇池。”《华阳国志·蜀志》又阐述了地理位置“会无县路通宁州,渡泸得堂狼县。”《三国志·蜀志·李恢传》进一步指明战区,“追奔遂北,南至盘江,东接牂 ,与亮声势相连。”以上这些论述都指明了战争的发生地——在盘江之东,滇东地区。但到底在何地七擒七纵呢?据《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所载,“……七擒七纵,而亮犹遣获,获止不去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遂至滇池,南中平。”此段记载,第一说明了地域在滇池之东,没有在滇池地方七擒七纵孟获,第二说明了诸葛武侯七擒孟获之后还准备再纵放孟获,但孟获此时悦心诚服,曰:“公,天威也!南人不复反矣。”到此时此刻,战争算是结束了。第三说明了七擒七纵的地点离滇池还有一段距离。

那么,到底在滇东域滇池附近的何处七擒七纵孟获呢?现就诸葛武侯在滇东的嵩明七擒七纵孟获提出如下看法和历史见证物。

(一)古盟台的证明。据康熙《嵩明州志》载《重修汉丞相诸葛武侯词记》中述“武侯擒孟获于崧山之下,筑台与盟,名曰‘盟台’汉建兴三年也。”明朝州守孙汝正以石刻“古盟台”三大字立于其上。现古盟台仍在,明朝所刻碑文仍在,只是字迹模糊(为沙石),碑文(5)记有七擒孟获的文字。

(二)《武侯祠碑记》载“嵩明,古崧盟郡,昔武侯南征,擒孟获秀崧山,筑台与蛮盟此,遂以名郡,台曰‘蛮盟台。’”嵩明,汉为古崧盟郡,宋为嵩盟部,元朝为嵩盟府,至元年间“知州高阿况改嵩盟为嵩明州”后于明成化年又改嵩明州,后才为县。仅“嵩盟”二字,即说明一个道理,就是联盟,谁与谁联盟呢?在嵩明历史中,仅存在汉丞相南征与孟获部的联盟,“松”与“嵩”通,“嵩盟”即“嵩明”,因“盟”与“明”字音相近。况且明朝史料明确说明七擒孟获的地点——“擒孟获秀崧山,筑台与蛮盟此”。

(三)刘文征纂《天启滇志》载“武侯南征至此,筑台与蛮盟,故名其地曰崧盟,盟台在州南。”《天启滇志》编纂时间在明朝天启年间,刘文征在《云南通志》的基础上所编纂,并不会无根据的编写历史,何况刘文征身为当时朝庭官员。

(四)秀崧山的证明。清康熙《嵩明州志》记述:“秀崧山在州东南三十里,俗名摇玲山,秀插霄汉,产诸药品,蜀汉孟获尝寨于此。”

(五)嘉靖三十三年,郡人杨钧在《重修汉丞相诸葛忠武侯祠记》中提到,“先民有言:武侯擒孟获秀崧山之下,筑台与蛮盟,汉建兴三年也。”

(六)《滇系》、《云南各族古代史略》记载:“孟获前有李恢阻截,后有诸葛亮追兵,被包围于盘江上游。”当时李恢进兵至滇池诸葛亮从后面追来,被围的孟获在盘江上游,盘龙江上游只能是嵩明,而不可能再找出另一个地点属盘龙江的上游

(七)《纲鉴易知录》二十七卷载:“战于盘东,七擒七纵,遂至滇池。”指明战区在盘龙江之东七擒七纵之后,才到滇池嵩明的地理位置正好在盘龙江之东七擒七纵孟获嵩明古盟台,遂至滇池,符合逻辑。

以上证据,足以证明诸葛武侯七擒孟获嵩明历史

古盟台现仍存在,是一土台,既擒孟获之后,从秀崧山行至县城筑台启誓,饮血盟誓、重修和好是可能的,秀崧山离县治地仅三十里,盟台与秀崧山遥相对应,若诸葛武侯七擒孟获之后不举行什么仪式而草率撤走是不可能的,因此建一土台,与孟获部结盟,永修和好的是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

当然,如果没一定的依据,古人想必不会胡编乱造的。何况,嵩明民间传说诸葛武侯七擒孟获的有关在嵩明历史仍在传播,有火烧腾甲军于盘蛇谷之说,有擒孟获秀崧山的传说,有启盟台的传说,“拌米墩”的传说,“小花鱼跳坝”的传说等等。传说不能作为史料来证实,但可参考佐证,因民间传说总有一定的原由,否则传说决不可能与历史记录相吻合。

诸葛武侯南征的时间上看,五月渡泸,秋平四郡,历经数仗,从四川进入云南昆明,四个月时间,大体只能走过这些地方,不可能深入大理、保山等地。

从进军的路线上看:“会无县路通宁州,渡泸得堂狼县”指明诸葛武侯从四川渡金沙江到巧家、会泽,再到滇池因此嵩明是必经之地。

从地理位置上看:“被包围于盘江上游”和“战于盘东”,均系嵩明因此诸葛武侯七擒孟获嵩明历史是有史料依据的,是站得住脚的,也是符合历史记述和地理位置的。

至于各地的传说,一擒一纵、二擒二纵、三擒三纵、……六擒六纵于何地也是要有史料证实的。

诸葛武侯既平四郡,即刻回到蜀国,从滇池晋宁迁县至曲靖,路经曲靖时写下《消兵留碣碑》也是可能的。但七擒七纵孟获嵩明历史应该是受到公认的。

相关推荐:

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逃命前为什么要杀掉珍妃?

永乐皇帝突然驾崩,朝鲜人服丧期间,王室却开始遴选美女

不一样的三国:乱世迷局群雄梦(1)

张居正为何对海瑞弃而不用:官场光凭道德远不够

古代最牛预言家 算命大师袁天罡都算准过哪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