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装病夺政权——简析司马懿的“兵不厌诈”

发布时间:2016-02-10 栏目:专题 投稿:飘逸的大叔

五代时期,割据一方的地方军阀杨行密因宠爱夫人朱氏,重用她的弟弟朱延寿,结果朱延寿趁机尽揽军权,杨行密被完全架空了。杨行密心生一计,便装起瞎子来。开始他周围的人都不相信,杨行密走路时便故意撞到屋里的柱子上,久而久之,他的妾侍们便公开在他面前和情人嬉戏,杨行密强忍住心中的愤怒,假装看不见。通过这事,大家都相信他真的瞎了。杨行密看到时机成熟了,便对朱夫人说:"我事业虽然有成,眼睛却看不见了,这是天意。我的儿子们都无才能,不能继承我的事业,你叫延寿回来,我把家业都托付给他,我也就死而无憾了。"朱夫人大喜,便派人去叫弟弟回来。杨行密等朱延寿离开军队回来后,便命令手下侍卫把朱延寿杀掉,把朱夫人也赶出家门,又把那些淫乱的侍妾处死,重新执掌了军权。装病之为功可谓大矣。

司马懿在战场上与诸葛亮多年对抗,史家谓之"兵动若神,谋无再计";不过,在人生的战场上却不光只有战争而已,封建官场内部的权力争斗也算是其中之一,应用欺骗的手段来达到目的的屡见不鲜,政权内部的权力争斗更是残酷,兵不厌诈更是被运用到极至,像司马懿就是个中好手之一。他最为擅长的就是装病,可以说是兵不厌诈的具体运用,也是在斗争中屡试不爽的韬略。

司马懿生于179年,死于251年,字仲达,河内温县孝敬里人,即今河南禹县。出身世家大族,其祖父为颖川太守,其父司马防为京兆尹。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少年时的司马懿即聪明多谋略,博学洽闻,常慨然有忧天下之心。同郡人南阳太守杨俊以善于知人闻名,见了少年司马懿后,对人说:"此儿长大,定为非常之器。"青年司马懿也是名声在外,时任冀州别驾的崔琰就非常推崇司马懿的才能,他与司马懿之兄司马朗关系很好,有一次崔琰对司马朗说:"你弟弟聪明英断,有胆有识,你可比不上啊。"

汉献帝建安六年(公元201年),任汉司空的曹操也耳闻司马懿之名,正当用人之际,便派人征召他作司空府的从官。司马懿此时当然已经洞悉汉朝已经衰微,朝中大权落入曹操之手,可是,他一个世家大族之后又怎能去辅佐曹操呢?因为他知道曹操乃宦官之后,再一点,此时局势或许尚不是特别明朗,司马懿也是想继续观望一段时间,再作决定。因此司马懿借口患有风痹,不能正常活动,就把这事给推辞了。

曹操自己就奸诈百端,而且也知道自己的名声不怎么好,马上就想到这是司马懿的借口而已,感到司马懿辞不应辟召是对他的大不敬,自然非常恼怒。他立刻就派人扮作刺客,去验证司马懿是否真有风痹。刺客于夜深人静时,穿墙越屋来到司马懿的寝室,手挥寒光闪闪的利剑,刺向司马懿,警觉的司马懿察知刺客到来,立即悟到这是曹操所派来验察他的病情的司马懿知道此时自己如果反抗,即便侥幸逃得过刺客的手,也逃不出曹操的手,左右一样是死,他索性坚卧床上不起,装着风痹瘫痪的样子,面对利刃,丝毫不为所动。刺客见状认定是真风痹无疑,收起利剑,扬长而去了。尽管曹操诡诈无比,还是被这位青年蒙混过去。他的这一着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需要有对刺客来头和用意的准确判断,需要有在仓促之间当机立断的决策能力,又需要有面对利刃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勇敢精神,方可演出这场险剧。还有一次,司马懿叫人在院子里晒书,忽然天降大雨,嗜书如命的司马懿一时忘了自己装病,便起身到院子里收书。结果被一名侍女看到了,他便叫夫人被这名侍女勒死灭口。司马懿装病装的很到家,连最狡诈的曹操也被他欺瞒过去。可是病也会有好的时候,曹操却一直没有忘记他。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 六月,曹操为丞相,再次征召他为文学掾,并给使者下令说:"司马懿如再迁延盘桓,不肯应召,就把他抓来见我。"司马懿上次宁死不肯应召,只是因为自视为世代簪缨贵族,耻于为汉室奸臣效力,然而此时曹操掌握政权已成定局,曹氏代汉也只是时间问题了。而不应召就会有大祸临头,司马懿审时度势,乖乖的应召了。

曹操见到司马懿,很是高兴,任命他为黄门侍郎,不久转议郎、丞相东曹属,后又升为主簿,并让他和魏太子曹丕游处,以增加太子的阅历和学识。曹操他的才干很赏识。但对他"内忌而外宽,猜忌多权变"的特点也看得一清二楚。他听说司马懿有"狼顾相"。为了加以验证,不露声色地召其前行,又出其不意地命他向后看,司马懿"面正向后而身不动",被验证果然有"狼顾相",据说狼惧怕被袭击,走动时常常回头看,人若反顾有异相,如同狼的动作,即谓之"狼顾"。司马懿的所谓"狼顾相"也许是他为人机密灵活而多疑忌所形成的习惯动作。曹操对此却十分厌恶,他又察知司马懿有所谓"雄豪志",即有潜在的政治野心,加之又曾梦见三马共食一槽,槽与曹同音。预示司马氏将侵蚀曹氏权柄。于是,更加猜疑司马懿;他忧心忡忡地对儿子曹丕说:"司马懿终将不甘心位居臣下。你接管政权后,他必将干预。"但曹丕与司马懿私交甚好,不仅听不进父亲的警告,还多方面保护司马懿使他免于被害。司马懿敏感地觉察到曹操他的猜疑,马上采取了巧妙的对策。即表现出对权势地位无所用心,漠然视之。而"勤于吏职,夜以忘寝,至于刍牧之间,悉皆临履"。完全是胸无大志,目光短浅,孜孜于琐碎事务和眼前利益者之所为。曹操经过长时间的观察,没发现司马懿有任何政治上的野心,也没有丝毫不轨的地方,这才放松了对他的防范。司马懿自己的机警终于得以在曹操手下安然无恙。

曹操死后,曹丕嗣位为丞相、魏王,封司马懿为河津亭侯,转丞相长史。建安二十五年200年 十月,汉献帝禅位于魏文帝曹丕,司马懿被任命为尚书。不久,转督军、御史中丞,封安国乡侯。黄初二年221年 ,罢督军,迁侍中、尚书右仆射。黄初五年224年 改封向乡侯加给事中,录尚书事。黄初七年226年 五月,魏文帝曹丕死去。司马懿与曹真、陈群同受顾命辅政,魏明帝曹睿继立,司马懿改封为舞阳侯,迁骠骑将军他的权势和声望进一步提高了。

太和元年227年 六月,魏明帝下诏命司马懿驻军于宛,加督荆豫二州诸军事的职权。十二月,新城太守孟达谋反。司马懿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神速出兵,讨平孟达

孟达原为刘备的宜都太守,因关羽兵败后困守麦城,一向对关羽不满的孟达坐视不救,还阻拦刘备义子刘封出兵救援,以致关羽被东吴生擒后杀死。最重桃园结义情的刘备焉能放过他,他只好率部曲四千余家叛蜀降魏,当时是延康元年220年 。魏王曹丕大喜,加拜散骑常传,领新城太守,甚为宠信。曹丕死后,孟达虽然降魏后受到宠幸,心却还在蜀国。此时刘备也早已病死白帝城,诸葛亮便多次和他通信,招他回蜀。和他毗邻的魏兴太守申仪和孟达不和,偷偷把他的情况密报朝廷,策言其必反。孟达虽然一心想归蜀,却还是担心诸葛亮会算他的后帐,又连通东吴,作为自己的退路,一时归蜀还是降吴,犹豫不决。蜀相诸葛亮"欲促其事,乃遣郭模诈降,过申 仪,因漏泄其谋,达闻谋泄,将举兵"。孟达诸葛亮的秘密书信来往如此频繁,加之诸葛亮为促使其反魏故意泄露消息,这就难以保住机密,遂被司马懿所派的暗探侦察得知。司马懿孟达入朝,孟达惧怕不敢前往,于是决定反魏降蜀。

司马懿料定孟达必反,便火速带兵潜行,要在孟达犹疑观望之际解决他,为了拖延时间,他派人给孟达送去一封信,表明自己对他并无疑心,让他不要介意流言飞语,信上说:"将军昔弃刘备,托身国家。国家委将军以疆场之任,任将军以图蜀之事,可谓心贯白日。蜀人愚智,莫不切齿于将军诸葛亮欲相破,惟苦无路耳,模之所言,非小事也,亮岂轻之而今宣露,此殆易知耳。"司马懿此计果然奏效,孟达得书大喜,认为司马懿对他并不怀疑,因而犹豫不决,放慢了叛魏降蜀的速度。这就给司马懿争取了调兵遣将的必要时间。但诸将却认为孟达与孙、刘双方均有勾结,宜观望而后动。司马懿一概不听,他说:"孟达无信义,其反无疑。只是暂时尚犹疑,应当乘其未定而促决之。于是倍道兼行,八日到其所据上庸城下。此时东吴和西蜀都派出兵马救援孟达司马懿派手下大将分道拒之,自己率主力攻打上庸城。

孟达没有料到司马懿会不上奏朝廷便率兵前来,诸葛亮屡次提醒他,敦促他马上归蜀,孟达却不以为意,他给诸葛亮写信说:"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当表上天子,比相反复,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事足办。则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正当他以为计策万全时,司马懿已兵临城下。孟达惊惶失措。派人告知诸葛亮,惊叹道:"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司马懿率兵破除了孟大设在城外的木栅,便分成八路攻城,昼夜不停,十六天后,城内支持不住,孟达外甥邓贤、部将李辅等开门出降,孟达兵败被杀。司马懿俘获万余人凯旋而归宛。魏兴太守申仪自以久在边镇,便独断专行,"承制刻印,多所假授",朝廷不能制。司马懿便乘申仪亲来祝贺之际,把他抓起来,送回京城治罪。

太和四年230年 ,魏朝廷加司马懿为大都督,假黄钺。命他与曹真伐蜀。与进攻孟达急速猛厉的策略相比,司马懿诸葛亮对阵却稳如泰山,谨慎行事,持重相抗。

十二月魏明帝命令司马懿移镇关中,让他便道赴镇,不必回朝复命。司马懿刚到白屋,魏明帝病危,三日之内,诏书五至,催他回京。司马懿听说皇帝病危,从白屋乘追锋车一日夜行四百里,赶到京城,在嘉福殿卧室内拜见气息奄奄的魏明帝魏明帝拉着司马懿的手,将八岁的太子曹芳托付于他,命太子上前抱着他的脖子。司马懿顿首流涕,受遗命与大将军曹爽共辅幼主。明帝忍死等待司马懿,交付给他大事后便死去了,司马懿曹爽遵遗嘱立齐王曹芳为帝。

齐王曹芳即帝位后,身为辅政大臣的司马懿迁为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并由大将军升任太尉。与曹爽各统兵三千人,共同执掌朝政。轮番在殿中值班。并受到乘舆上殿的特殊优待。辅政之初,曹爽司马懿自己的父辈,兼且德高望重,故引身卑下,恭敬有加,不敢专断独行。后来丁谧等人劝道:"太尉有大志而甚得民心,不可推诚信任。"曹爽遂对司马懿猜疑提防。在丁谧谋划下,曹爽于景初三年239年 二月使魏帝下诏,表面推崇司马懿,从太尉转为太傅。外示尊崇,而夺其实权。使尚书奏事,先经曹爽。大权遂为其所专。曹爽又以弟曹羲为中领军、曹训为武卫将军、曹彦为散骑常侍侍讲。其余诸弟,皆以列侯侍从出入禁闼,贵宠无比。何曼、邓飏、李胜、丁谧等,为人华而不实,魏明帝在世深加抑黜,曹爽却任为心腹。为了提高威望,建立功名,曹爽不顾太傅反对,于正始五年244年 二月强行伐蜀,结果劳民伤财,无功而还。

曹爽及其党羽专制朝政,胡作非为。将洛阳野田、典农部桑田数百顷等国有土地分割占为私产。并承势窃取官物,向州郡敲诈勒索。曹爽的饮食车服,比于魏帝。妻妾成群,还不满足,又私取先帝才人及良家子女为伎乐。正始八年247年 四月,曹爽将太后迁于永宁宫,进一步专擅了朝政。兄弟并典禁兵,多树亲党,屡改制度。他们认为司马懿病重,不足为患,遂有无君之心。策划密室,图危社稷,约期举事。曹爽-伙的作为引起朝野的不满。人们以民谣谚语斥责曹爽的同党:"何、邓、丁,乱京城。"

司马懿失去军权后,知道曹爽猜忌自己,便又故伎重演,闭门装起病来,既不上朝,也不参与朝廷大事。曹爽贵族子弟习性,喜欢出城打猎,有时出城几天也不回来,他的手下屡次劝他不要留宿城外,以免城中发生军事政变。曹爽笑道:"我军权在握,有什么可怕的。"此人见自己劝不动,便又托曹爽的弟弟苦劝,曹爽从此收敛了许多。司马懿见计策收效不大,索性佯称病危。曹爽听到这消息后,自然欢喜异常,但也不敢相信,恰好河南尹李胜,经曹爽的表荐,回归故乡为荆州刺史,曹爽便让李胜假借去太傅府辞行,一探究竟。李胜在司马懿卧室里见到司马懿司马懿勉强坐起,手拿衣服要穿上,衣服却从手中滑落下来。司马懿又指着口,意思口渴,丫鬟拿来粥后,司马懿竟然拿不住碗,粥淌满胸口。李胜见状说道:"大家都以为太傅是旧病复发,没想到病得这样重。"司马懿故意装出上气不接下气的样子,李胜便说:"太傅,下官奉调为荆州刺史,特来向您辞行。"司马懿喘息说:"并州嘛。。。。。。君受屈此州,地近朔方,须好好防备。"李胜纠正道:"是荆州,并非是并州。"司马懿故意错说:"君是从并州来吗﹖"李胜又重复一遍说:"现奉调为荆州刺史。"司马懿似乎听清楚了,笑说道:"我年老体衰,又卧病在床,马上就要死了。我儿子司马师、司马昭,才浅识短,望君等念我旧情,多多照顾。"李胜回去后见到曹爽,把司马懿的情况报告给了曹爽,他说:"司马公尸居余气,形神巳经分离,无须顾虑了。"第二天又对别人说:"太傅的病好不了了,真叫人感伤。"曹爽认定司马懿旦夕即死,心里彻底解除了防备。

嘉平元年249年 正月,曹爽兄弟以陪同小皇帝曹芳拜谒高平陵为借口,带着御林军又离开京城去打猎了。一直装病等待时机的司马懿立即召集旧部发动了政变,他派儿子司马师屯兵司马门,占领了宫廷,然后上奏永宁太后废免曹爽兄弟,夺了他们的兵权。亲率太尉蒋济等勒兵屯于洛水浮桥。派人给魏帝送去罢免曹爽的奏章。表中尽数曹爽"背弃顾命,败乱国典、内则僭拟,外则专权,破坏诸营,尽据禁兵。群官要职,皆置所亲,殿中宿卫,易以私人"等罪。曹芳看完,交与曹爽曹爽看罢,目瞪口呆,立刻面如土色。其实此时曹爽还占据上风,他有天子在握,完全可以用天子的名义号召各地勤王,而他自己手中的御林军也完全可以一战,胜负之数尚未可知。可他却被司马懿的声望吓倒了,司马懿料定他是"驽马恋栈豆",所以一面逼他交出兵权,一面又指着洛水发誓:曹爽只要交出兵权,不但保证人身安全,还让他以列侯归第,富贵终生。曹爽不敢和老谋深算、久经沙场的司马懿决战,又相信"太傅老成重望,谅不会食言",便不采纳手下桓范等人让他调兵攻打京城的建议,乖乖地交出皇帝和部队。结果他不但被杀,而且和手下死党都被以谋反大罪灭了三族。司马懿借此机会,不但消灭了曹爽,而且把朝政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曹操一生辛苦夺来的江山又从此转到司马懿手上。

司马懿重返权力宝座后,眼前依然有许多难题有待处理。象重臣之一的征东将军王凌,就非常反对司马懿的专权,不久便举兵作乱。司马懿得知这次若处理不当,可能就会失去既得的权力。因此,他先向天下公布王凌的罪状,并宣称王凌若肯归降,便既往不究,还派人送一封恳切留用的信函给王凌。如此把王凌的心理扰乱后,就一举率领大军征讨,王凌自然不敌。王凌归顺后,便拿出司马懿给他的信函,希望免于死罪,"这不是违反了当初的约定吗﹖"但一切都已大迟了,王凌又成为败在司马懿手中那张兵不厌诈的牌上的一个。

兵不厌诈作为具有特色的中国式的谋略,在司马懿的手中可谓运用自如。兵不厌诈,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如不小心行事往往败在其中,居官场不可不察,居商场更不可不慎,中国兵书中的许多奇计都可作如是解。

相关推荐:

八路军神枪手参加阅兵:曾用三发子弹拔掉敌人据点

揭秘:清朝时期官员们都有哪些贿赂名目来贪污

强硬对外的明朝为何会出现个“隆庆和议”?隆庆和议明朝是赚了还是亏了?

台湾土话—台湾俗语之美生肖谚语(二)

龚玥《大高原》歌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