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方北辰:李敖先生阿斗“赦不妄下”的说法错了

发布时间:2016-02-11 栏目:专题 投稿:感动的小馒头

昨日接到友人询问,说是看到凤凰卫视中文台当日的节目中,播送了李敖先生8月27日参观上海世博会中国馆之后,题词云:“忧患一生,四处游走。来到沪滨,喜欢‘阿斗’。”又说李先生当场解释“喜欢阿斗”的原因:中国馆的外形象一只斗,还有就是阿斗是一个好皇帝,一般人以为他无能,其实《三国志》就赞美他“赦不妄下”,即不乱下大赦,这是讲究法制的表现,阿斗是中国历史上讲法制的好皇帝。问我历史上的阿斗刘禅,真的是不是这样一回事?

接到询问,觉得是有意义的问题。本可直接回复,但又担心友人所言有差错,于是上到凤凰网调出该节目宽频,仔细聆听李氏谈话之后,觉得友人所言属实。又发觉媒体上,对李氏自己的解释报道不一,因而将此问答放在博客之上,与博友共同分享。

首先,李敖先生将“赦不妄下”的赞美对象说成是阿斗刘禅,这是完全错了。“赦不妄下”之语,出自《三国志》卷33《后主传》传末的陈寿评语,评语说:

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閹竖则为昏暗之后。传曰“素丝无常,唯所染之”,信矣哉!礼,国君继体,逾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则革称“建兴”;考之古义,体理为违。又国不置史,注记无官,是以行事多遗,灾异靡书。诸葛亮虽达于为政,凡此之类,犹有未周焉;然经载十二而年名不易,军旅屡兴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没后,兹制渐亏,优劣著矣。

这一段话,一般读者难以理解。现将拙著《三国志注译》对此的白话译文引录如下:

后主在贤能丞相执掌朝政时就是遵循道理的皇帝,在被宦官迷惑的时候则变为昏庸的君主;古人说是“白色的丝和绢没有固定的颜色,就看你染什么色它就是什么色”,确实是这样啊!按照礼制,国君继位之后,要翻过年才改变年号。可是在后主继位的章武三年(公元223),当年就把年号改为建兴了;从古代的典章上来考察,这在制度和道理两方面都有所违背。另外,蜀国不设置专门记述本国历史的官员,本国的完整历史没有专人负责,所以做的事情大多被遗忘,发生的灾害和异常现象也没有记载。诸葛亮虽然擅长行政,但是像这一类问题的存在,说明他在政治上仍然有不周全的地方;不过在诸葛亮执政期间,经历十二年而不改变年号,军队多次出动而不乱颁布大赦令,政治见识不也很高明么!但是自从他死之后,在年号和大赦方面的制度就逐渐败坏了,而后主前后两段政治上的优劣也就从这里清楚显现出来。

这段评论的大意是说,后主刘禅是一个没有主见的君主,在诸葛亮辅佐他时是遵循道理的,到了诸葛亮死后宦官包围他时,又变得昏庸不堪。诸葛亮辅佐他时,虽然也有这样那样的政治缺陷,但是至少在不随意改变年号、不乱颁布大赦这两方面,诸葛亮政治见识是相当高明的。但是诸葛亮身死之后,这两方面的情况就完全不行了;而后主在位前后两段的政治优劣,也就由此显现出来。

由此可见,陈寿的“赦不妄下”,是就诸葛亮执政时的政治而言;所赞美的对象乃是执政的诸葛亮,而非阿斗刘禅。如果是刘禅本人开始就坚持法治的话,到后来又怎么会“兹制渐亏”呢?所以陈寿的这一评语虽然是放在《后主传》的末尾,然而赞美的对象却并非刘禅李敖先生在史学方面的治学态度,其实一向是很谨严的,这毕竟是他的本行。但是,在七十多岁的旅途奔波期间,又在媒体聚光灯的压力下作急就章,时间和空间都不容许他静心考虑,张冠李戴虽然不应该,然而确实情有可原。从来不犯错误的是神,李敖先生虽被称为“大师”,大师也是人,也会犯错。

这一问题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它涉及到国家的兴亡命运。自从秦始皇统一天下建立中央集权制的王朝以来,对于地域如此广大,人口如此众多的实体,治理必须有规矩,必须有法制,这没有疑问。但是法制从严,还是从宽,却是一门大学问。秦始皇采取从严,严刑峻法,“民无所措手足”,结果迅速崩溃垮台。西汉王朝建立,吸取前车之鉴,采取从宽,“无为而治”,不久又导致中央被削弱,吴楚等诸侯七国一起作乱反抗中央,西汉王朝差一点瓦解。接下来的汉武帝,又转而从严,加强中央集权,才得以度过危机。自此以后,关于治国究竟应当从严还是从宽,争论一直没有停过。而与此相关的大赦罪犯政策,是不是应当经常颁布,也就成为讨论的焦点之一。诸葛亮本人坚持“赦不妄下”,其后的辅政者,例如费祎,则不是这样。陈寿赞同诸葛亮的做法,所以给予赞美。后世对此,也有种种看法,例如成都武侯祠博物馆孔明殿前的那副著名对联“不审势则宽严皆误”,即是如此。

法制的宽严,必须“审势”而为。但是,更应当“审人”而定。严刑峻法,遭殃的固然是广大弱势群体;但是法制宽弛,放纵强势群体,最遭殃的依然是广大的弱势群体。汉武帝英明,就看到这一点。所以当他下诏将全国分为十三州,以州为监察区,每州的州刺史为朝廷特派使者,按照六条规定巡视各州所监察的各郡时,其中第一条针对地方豪强,其余五条针对各郡的行政长官,全部针对的是地方权豪强势群体。也就是说,他当时采用的是对强势群体从严,对弱势群体相对从宽的政策。西汉国势之所以在汉武帝时达到高峰,这种“审人”以定宽严的政策,也是主要因素之一。后来的西晋,则是反起来,对弱势群体严而强势群体宽,结果也成为垮得最快的统一王朝。这些历史兴亡的前车之鉴,实在值得当今我们深思。

相关推荐:

道光帝为何在禁烟后说林则徐误国误朕

陈桥兵变的故事 契丹的兴起和陈桥兵变的比较

东汉明帝刘庄究竟是怎么死的?

刘备“移籍”风波

朱元璋为何剥人皮做稻草人?用酷刑来对付贪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