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揭秘:中国古代为什么没有“感恩节”?

发布时间:2016-02-16 栏目:专题 投稿:自然的小懒猪

今天是感恩节,国人过洋节有几年了,周围小有点儿过节的气氛,无非是送送礼物,找个理由聚聚,也许和其他洋节一样,哈哈一乐就过去了,这感恩节啥滋味儿到了也没品出来。

我对美国的这个节日没多大兴趣,倒不是对第一批踏上美洲大陆的拓荒者缺少敬意,也不是因为对创建感恩节殖民者血腥的屠杀还有多少腹诽,实在是因为他们那个感恩节,在我的心里分量太轻了,因为流淌在我血液里的感恩情结实在是太重了。

中国没有感恩节,中国也不需要感恩节。

因为中国感恩情结是深藏骨子里的,是融化在教育里的文化的血脉里了。

首先,感恩中国教育的核心。

先来看看“教育”两个汉字德写法,“教”由孝字加上一个“文”字构成,这是个会意字,含义就是孝行之道即为教。“育”字在古代写作“毓”,拆开来就是上人下母,旁边加去掉三点水的“流”字,意思是母亲用乳汁、汗水、血液养育孩子,合起来就是用孝行回报母亲的养育之恩,这就是中国感恩,这就是中国教育,这就是中国文化。他让每一个人,时时刻刻,从小到大,都深深包围之中。

所以,孔老夫子如是说: “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中国人信奉孝、悌、忠、信、礼、仪、廉、耻的“八德”之中,孝为首位。

就是流传千年的中国式的感恩教育——孝道,它已超越了感恩层面的意义,上升至教育层面,上升到文化层面,也就具有了独特的普世价值和意义。

那么,什么是孝道呢?

《尔雅》给孝下的定义是:“善事父母为孝”。

《说文解字》的解释:“善事父母者 ”。

中国古代文化中,孝就是子女对父母的一种善行和美德,是晚辈处理与长辈的关系时应该具有的道德品质和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

孝道中国传统文化中不仅源远流长,而且还有专著,这也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

“孝”作为一个伦理观念正式提出是在西周。孝有两个含义有:一是尊祖敬宗。告诫人们不要忘了祖宗。二是传宗接代。

春秋战国是我国奴隶制走向灭亡,孔子认为要稳定社会秩序,必先稳定家庭,就提倡“孝”。

(这和当今社会状况有点相似,当代社会正处新的社会转型期,即从工业时代转向后工业时代,后金融及时代,社会思想也需要进行澄清和明正。孝道的现代意义和价值需要重新认识和发展。)

孔子认为孝敬父母要真心实意,如单纯在物质上满足父母,尚不足以为孝,更重要的是要“敬”,是父母得到人格的尊重和精神的慰籍。《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论语》中多次以孝悌连用,如:“弟子入则孝,出则弟。” 悌:敬兄,而敬兄长的实质,则是要求人们将家庭血亲中的等级推广到社会关系中去。

孔门中曾子不仅以其孝著称,而且在孝道理论方面无论从广度还是深度方面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并上升到人类社会一切领域的终极法则,“民之本教曰孝”。

在实践中,曾子主张孝道与个人道德修养要有一致性。认为提高修养的方法,在于孝的实践与内心的反省,要在实践中不断地参悟,不断地开阔心灵的领域。这便是曾子著名的那句话——“吾日三省吾身”的由来。

到了孟子时代,“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孟子离娄上》孝成了人生最高的道德。孟子所最为推崇的圣人是舜,“荛舜之道,孝悌而已矣”,孝道从此增添了政治化色彩。

后来,孝悌成为五伦的核心。这里插一句,中国文化的架构是“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细细想来,当代中国人的所有行为和思想都离不开这五个方面。寻照中国文化的渊源,对此结构加以解析,便可看出些端倪来。

其次,感恩中国文化的核心。

感恩教育是现代名次,从中国传统文化看,我国感恩教育可谓源远流长,只不过名称不同,在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中,孝道就是我国的感恩教育,并在在我国文化传承中占有重要地位。

钱穆先生认为中国文化本质上是一种“孝的文化”。这一结论不必详解,闭目静思,其中滋味自在心中。

既然孝是一种文化,那就需要有典印证。

当然有,位列儒家经典《十三经》之一的《孝经》便是,这恐怕是世界绝无仅有的,也可视为中国感恩教育的最早最系统的教科书。

《孝经》是儒家关于孝道的专论,核心内容就是“以孝治天下”,这样孝就被纳入道德体系中,已越出了儒家所倡导的家庭伦理的范围,成为传统中国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生活中贯通性、统领性的道德意识。

此后,孝文化便世代承袭,历百代而独存。全国规模的清明祭、春运潮便是有力佐证。

那么,传统孝观念有何现实价值呢?

首先,传统孝观念中的“养亲”、“敬亲”具有普世价值。

很难想象一个人连给予自己生命的父母都不爱不敬,他怎么能生发对他人、社会、国家的爱呢?怎么会有健全的人格呢?

传统孝道中所讲的“养亲敬亲”思想在任何人类社会中都具有普遍适用性的,所以是人类社会一种永恒价值。

其次,“亲亲”、“敬长”观念有利于调整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

一切人际关系均是基于孝而发生的。家道、友道、师道都是源于孝道的。所以,孝是中国文化指向人际与社会历史的根据与出发点。

衡量一个人的忠诚度,以孝为标杆,立杆就见影。这是由文化根据的。一个不尊重父母的人,他会尊重别人吗?一个不尊重别人的人,能值得信赖吗?

孝道文化,是一个人骨子里的东西,终生很难改变。

当然,传统孝道也有一些不合适宜的地方,需要区别对待。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也出现过断层,孝道观念逐渐淡漠。特别是“五四运动”的矫枉过正和十年浩劫对孝道文化全面批判和全盘否定,使人们难以正确对待孝道文化的合理内核。

尽管如此,在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中国传统孝道文化中的优秀成分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此可见,中国传统孝道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尤其是在塑造文化方面可见一斑。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

文化中国特殊形式的感恩教育,对于我们教育机构和教育工作者来说,让孩子来说,拥有一颗感恩之心极其重要。

再次,感恩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起点。

古人的庆祝、祭祀、朝拜活动,无不出于感恩。正因为这些感恩活动的存续和延伸,才有古代文化的形成,直至文明。

没有感恩节的国家,大多有自己的宗教和信仰,也有系统的感恩教育

在宗教仪式中,感恩是第一仪式;

在华德福教育中,感恩是每天必行的餐前礼。

美国人没有自己的宗教,就弄出个感恩节来昭告天下,也算是一种文化的创新吧。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如果人与人之间缺乏感恩之心,必然会导致人际关系的冷淡。

孩子学会“感恩”,其实就是让他们学会懂得尊重他人,从小知道爱别人、帮助别人。

儿童教育专家郭建国教授说:“感恩之心是一种美好的感情,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孩子永远不能真正懂得孝敬父母、理解帮助他的人,更不会主动地帮助别人。”

在我们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让我们的孩子学会知恩、感恩,要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师长的教诲之恩,朋友的帮助之恩。这是家庭的责任,也是学校的责任,更是社会的责任。

学会感恩是我国每一位公民必备的素质。而现状是,青少年感恩意识的匮乏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在强化科学文化知识教育的同时,加强感恩教育非常必要。

学会感恩,是一种情怀,学会感恩,更是一种情操。

古人崇尚“滴水之恩,涌泉相报”、“衔环结草,以恩报德”,现代人不也心存此结吗?

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不懂感恩,就失去了爱的感情基础。

爱我们自己,就要爱我们得母亲;

爱我们的孩子,就要给孩子一颗感恩的心,纯纯的,浓浓的……

中国需要感恩,不需要用节日的形式固定。

中国感恩教育,是潜移默化的,是世代传承的。

文化中国式的感恩教育,我们身在其中。

感恩节是某种文化的浓缩,也是一种心理补偿。

感恩,而不谢恩,感恩节还有存在的必要吗?

每一天,我们都要感谢世界,感谢生活。

但,中国不需要感恩节!

相关推荐:

恭喜屠呦呦得诺贝尔奖,那她能得多少钱?为啥诺奖的钱永远发不完

明朝的户口本长啥样?

解密:为何世界七大奇观之一的亚历山大灯塔神秘消失

中国古代恐怖的冥婚是如何举行的? 古代变态婚俗

秘鲁的纳斯卡线遗址揭秘:外星人竟曾经来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