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闲话董卓的权臣之路

发布时间:2016-02-21 栏目:专题 投稿:魔幻的发夹

引子:董卓在《后汉书》和《三国志》都有传,可见历史地位之重。

众所周知,军阀割据导致东汉灭亡,而军阀割据的起因就是董卓之乱,也就是说,董卓引发了东汉灭亡的最终章。

在后世民间艺术形象,董卓摆脱不了残暴无道、肥胖、好色、愚蠢这些反面形象的标签,甚至《三国演义》还给他贴上中国历史政治斗争的最终奥义——“谋朝篡位”这个标签。

中国史书的造神和毁人叹为观止,聪明的人算无遗策,却又一个不小心挂了;蠢货却运气好的很,寿比南山,颐养天年;善良的人处处待人为善,却没有好下场;残暴的人坏事做绝,却报应来的太晚甚至没有。这让小朋友们都疑惑:为什么这个“坏人”还有那么多人帮助?长大以后,可能明白了:“要毁一个人,就把所有的罪恶送给他,要捧一个人,就把所有的善行都给他。”

——曹丕说:“我知道尧帝让位给舜帝是怎么个回事了。”大概也是这种感悟吧。

本文旨在从史书上探寻董卓政治历程,权谋手段。

(一)184年前的董卓

籍贯:凉州陇西郡临洮县人。

父亲:老爹董某(字君雅),在豫州颍川郡纶氏县担任过尉。(县级军官)

兄弟:兄弟三人,大哥早死,董卓排老二,老三董旻。

早年履历:

1,少年时,“后归耕于野”:种过田。

2,按《吴书》载:董卓早年在陇西郡担任官吏,负责抓捕盗贼,然后跟随凉州刺史成就击败骚扰百姓的胡人,由并州刺史段颎推荐至司徒府袁隗为掾。

3,“汉桓帝末,以六郡良家子为羽林郎”。《后汉书·百官》中介绍羽林郎,可知征凉州良家子是一贯传统。

4,“为军司马,从中郎将张奂征并州有功”。

5,“迁广武令,蜀郡北部都尉,西域戊己校尉,免。征拜并州刺史、河东太守”(184年止)

【评】从史书可见,董卓出自基层公务员家庭,早年家庭经济情况不咋地,少年时还要耕田干活。董卓成年后,凭借自身武力(卓有才武,旅力少比,双带两鞬,左右驰射。)一步步升迁,但都是武官职位,主要在凉州、并州有战功,再升迁为刺史、太守之类的行政长官。

不说董卓是否具备政治手段,但从他还是军官时,把赏赐分给部下这件事可以看出,至少他懂的:收买人心。

(二)184-188征战凉州

履历:

1。184年中,接替卢植,征伐冀州张角,失利,免职,接替者为皇甫嵩。年底,凉州韩遂等人反。

2。185年,皇甫嵩凉州,失利,7月免职。8月,张温出征凉州,启用董卓,拜破虏将军。此次出征持续到11月,征伐失利,而董卓是唯一不败的而还的将军,(时六军上陇西,五军败绩,卓独全众而还,屯住扶风)。

3。188年11月,韩遂进兵三辅,皇帝刘宏乘着洛阳阅兵后的余威,重启讨伐韩遂的计划,皇甫嵩再次领军,前将军董卓作为上次战役的佼佼者为其副将。陈仓之战后,韩遂退回凉州

【评】董卓在冀州征伐张角,真没什么好说的,打败了,被免职,按袁宏的《后汉纪》,他还跟卢植一样被判“死罪减一等”。其他也挖不出什么新鲜东西来,或者可以去看《三国演义》。

董卓征讨凉州,共打了两场,185年一次,189年一次,两次都是担任副将,而不是主帅,而且都是主动向领导提出自己的战略意见,而领导都只当他是放了个P。

话说,后世总有人把董卓说成凉州军阀,这是很不恰当的,一个没地盘的副将,顶多有属于自己的队伍,算什么军阀。朝廷一纸任命就可以让你和你的心腹兄弟们说拜拜,他若是军阀,他当时的领导皇甫嵩也算是了?显然都不是。

185年:张温没听董卓的话,输了,于是董卓自负,开会都迟到,根本不鸟张温,于是孙坚劝张温军法处置董卓,而张温不许。

188年:皇甫嵩也没听董卓的话,董卓本来抱着以前的心态,想看皇甫嵩吃败战的笑话,结果皇甫嵩赢了,董卓更觉得好没面子。以前打张角时,董卓输了,皇甫嵩赢了;然后打韩遂时,皇甫嵩输了,董卓赢了,此时心里稍稍平衡了一点。结果本年两人并肩作战,皇甫嵩自己干,赢了,董卓的心里当然灰常滴不爽啦!

话说,董卓这个人很记仇的,这也是董卓的人性缺点:刚愎自用。有种老子天下第一的心态,认为别人都不如他。哼~走着瞧!我会有证明比你强的时候!

后来,董卓这样的表现还有多次。例如,董卓成了相国之后,首先就把皇甫嵩整了一次,然后鸟了朱儁一次,而张温则给他找个借口咔嚓掉了。

再说张温拒绝处罚董卓一事,很多人都说张温这人差劲,软弱没能耐,治军无方。其实不然,道理很简单,设身处地的想想看:张温出征凉州,两路人马都打输了,唯一有战功的是董卓,这时能用军法杀董卓吗?显然不能!回去后怎么向皇帝交差?关于这事会不会有人弹劾:你张温没本事,不听董卓的建议,打输了,还找借口杀董卓掩饰自己的无能!

那自己能用简单的军法处置来解释吗?这就是张温首先考虑的问题,所以董卓肯定是不能杀的,这就是政治。孙坚以“穰苴斩庄贾,魏绛戮杨干”作为例子劝张温,这有可比性吗?我说没有!司马穰苴和魏绛都是在出征前杀将的,且庄贾和杨干寸功未立,杀了没有后患。司马穰苴和魏绛先斩后奏,得到领导认可就没事了;而董卓有军功在身,显然就不能杀了,杀了之后,张温还在长安,派人去洛阳向皇帝汇报,恐怕为董卓鸣冤的弹劾信跑的更快,这哪说得准?张温不可能拿自己的政治前途开玩笑的。所以说,孙坚是从治军的角度看待问题,而不懂政治的复杂性。

(四)189年董卓弄权(下)

董卓上台,赶走司空刘弘,自己担任司空。此时司徒位置是空的(丁宫七月免职,后继无人),太尉刘虞在幽州(兼任幽州牧),朝政只有司空董卓、太傅袁隗、何太后三人操控,后两人没有兵权在手,就是没有发言权,嗯嗯,董卓开始发话,当然,接着要巩固自己的地位。

第一件事:完善自己的身份证。

众所周知,董卓在洛阳没有政治基础,没有死党故吏,没有政治联盟,而董卓知道这点不足,于是自己开始攀亲,认定自己是刘宏的母亲——前董太皇太后(已死)的族人,于是,董卓成了“外戚”,顺便将董承(董太皇太后之侄)纳为部下,以示亲近。

接下来的问题,就是彻底消灭何氏集团,一山不容二虎,朝廷里是不允许出现两个外戚集团干政的,何况皇帝刘辩还是何氏集团的人!所以董卓废刘辩、扶刘协是出于根本的政治利益需求,这也是夺权的必经之路,没得商量。后面的事大家都知道了,废了刘辩,扶植刘协,最后还毒死了何太后。运气好的是,太傅袁隗积极配合,而不配合的卢植、袁绍、孔融都一边玩蛋去了~

第二件事:安抚士人

宦官和外戚之争,最着急的是士大夫集团,士人因党锢被限制很久,虽然近几年解除党锢,但朝政仍然被宦官掌控,士人期望重新执政的愿望迫不及待。董卓做了何进都没做的事,就是为几十年前党锢之争中牺牲的窦武、陈蕃昭雪,然后征召天下有名的士人:蔡邕、荀爽、陈纪、郑玄、申屠蟠。

第三件事:解除外地军团将领兵权。

皇甫嵩一直是董卓的心腹大患,董卓就用当初朝廷的手段:征召进京为官。果然,皇甫嵩不敢违抗,进京,连同京兆尹盖勋。

当年阎忠在冀州时劝皇甫嵩发动政变,皇甫嵩也不敢;皇甫郦劝他除掉当时的“属下”董卓,他也不敢;董卓专权后,自己有重兵在手,而盖勋又约他共同起兵,他也不敢!可见他为政治庸才耳。

当时三大州牧,刘虞、刘焉、黄琬。董卓把刘虞捧到大司马的虚职上,以示拉拢,然后同样的用征召进京的方法,黄琬也进京。如此简单一招,就化解了外在的威胁。皇甫嵩和黄琬都没有董卓抗旨不尊的胆色啊!

这三件事,体现了董卓非常出色的政治手段。后世李宗吾的“厚黑学”,在此时的董卓身上尽显,我尝试列举一二。

厚:四次抗旨不尊,在洛阳城外也厚着脸皮混入迎驾队伍。——脸皮薄才会被人摆布,厚脸皮才能把握机会。

黑:杀丁原,废少帝,灭何氏。——政治屠刀虎虎生风,顺者昌,逆者亡。

有朋友以“成王败寇”的逻辑方式,认为董卓最终失败了,所以他的所作所为无一是处。我说,这不科学。历史上有那么多混蛋,为什么都用“罪恶的方式”统治了那么久?!为什么正义长时间无法伸张?毁一个人,就把所有的罪恶都送给他——中国的史书一大特色。

来让我们看看董卓的罪恶:

1,纵容胡羌士兵抢劫杀人。匈奴人和羌人都是外族人,进入中原后的劫掠是天性使然,史书上比比皆是,这一点都不惊讶,应劭当年在将军府应对时也提出尽量不要用外族士兵,容易失控;但外族士兵强悍,又是将军们所喜欢,历代将军都有这个传统。关于管束,我们还能在史书上看到曹操手下的“青州兵”,刘焉的“东州兵”,都有抢劫扰民的记录,只不过写得简略,于是读者们没感觉,而史书上董卓士兵的暴行写的详细。——其实哪个不是有罪之人?!

2,虐杀战俘。理由同上,例如《三国志·程昱传》裴松之引《魏书》就提到曹操军有杀降的军法,此事史书上一笔带过,而将董卓的残暴行为详细写下来,凸显残暴。

在我看来,英雄和屠夫只有一线之隔。这也是“成王败寇”的逻辑根源。如果董卓没有失败,他这些劣迹在史书上同样也会一笔带过,或者一笔抹杀。——为了“英雄”的面子,再多的冤魂在史书上也只是轻若鸿毛。

(五)探究董卓的败亡

这是本文的最终章,笔者尝试总结一下董卓败亡的几个因素。

第一。政治基础终究薄弱,政治动作幅度太大,短时间内难以服众

例如后世满清入关,政治动作有限,而百姓大多是汉人,反抗行动此起彼伏,但反抗了几十年后,逐渐认同了这外来的异民族(满族)的统治。——时间可以磨平一切。中国百姓厌战,根本要的是安定,即使开始不服,如果压制久了,就习惯了,也就安定了。政治口号的影响力能影响一时,但比不过对安定的生活的渴望。假若董卓能维持上十年不倒台,袁绍等关东联军自然瓦解,无力继续对抗。

第二。早期就封官享乐,让士人失望

让自己做相国、做太师,让董氏家族全部封侯,我了个去~这些动作在士人看来:革了这么久命,迎来了又一个自私且疯狂的外戚,士人政治思想洁癖是不允许看到这种现象的存在的!于是士人的不满情绪与日俱增!其中最大的恶果就是,让政见不同的袁绍逃出洛阳,自立门户。

袁绍的号召力非常大,短时间内天下士人尽归之。连董卓扶植的冀州牧韩馥都选择做袁绍的后盾。——此时,袁绍是天下最出色的英雄,是士人们心目中唯一能抗衡董卓的希望!

第三。迁都是败招

面对打着拥戴刘辩的旗号的关东联军起兵讨伐,董卓慌了手脚,竟然想到并坚决执行迁都计划。对于进入洛阳才几个月的董卓,这完全是一步险棋,因为压制了大量的反对声音,从而产生了大量的政见不同的敌对者。

实际上,关东联军人心不齐,难有作为。从头到尾只有曹操和孙坚两个人主动出击,曹操军一触即溃,孙坚倒是英雄,可惜被自己人抄了后路,又半途返回。可以想象,若董卓凉州军团的势力,守住洛阳这个大都城,对抗关东联军,不是难事。

第四。搜刮财富,百姓失望,不思进取,安于享乐

达到了权力顶峰的董卓,完全失去了当初夺权时的锐气和野心。他可能认为关东联军名存实亡,没有了压力,自己就去做高楼碉堡(郿坞),认为这样退也可守。实际呢?后来天下还有一个人也做这事,就是公孙瓒,最后在高楼里被袁绍包了饺子。

当然,董卓也采取了一些对抗关东联军的措施,例如派部将李傕等人去骚扰豫州等地,派士人团队去安抚关东联军。结果在豫州的李傕军团成了四处劫掠的盗贼一般,根本不像朝廷王师来平定叛乱,没有效果,只能增加当地百姓的愤恨;至于士人团队(韩融、胡母班等人)结果才到河内郡,就被一锅端,只有韩融活着,其余人都被杀了,更别谈劝降安抚。

这些失败,丝毫不能让董卓感到眼前危机,反而在后方搜刮百姓财富用于自己享乐,享乐的结果也是百姓受苦。一个失去危机感的英雄,就是一头狗熊,看起来很猛,还是躲不过猎人的伏击。事已至此,董卓不败亡,天理不容!

第五。亲信反水

虽然危机四伏,但董卓仍然稳若泰山,因为关东联军已经在窝里斗得不可开交了。长安城内的政变,也被董卓化解,何颙自杀,荀攸被关入天牢。后来的曹操不也被政变、刺杀搞过好多次,运气就是好,没事!

这里要说的董卓败亡的最后一个因素,就是亲信反水。这亲信有两人,一个是王允,一个是吕布

王允这个无间道很经典:董卓废少帝时,他不做声;迁都时,他积极参与支持;让人相信他有二心都很难。所以说,董卓栽在王允手里,不服不行。如同夫差栽在勾践手里,必须服气。

有人说,王允不是凉州人,是外人,如何能用?我说,这是一种“事后诸葛亮”的逻辑。

刘备入益州时,以法正为代表的益州士人不都集体报道了么;

曹操平官渡,还对沮授说:“孤早相得,天下不足虑。”

到了荆州,曹操又说:“不喜得荆州,喜得蒯异度耳。”

可见,用人是每个领导的必备课题,总不可能因噎废食,为了自身安全,非要用亲信。何况董卓的亲信都掌握军权(李傕、牛辅等人驻兵各地),用一个士人王允来辅政,有何不妥?何况王允都“跪舔”了,董卓真的很难再怀疑他的忠心。

吕布则不然,董卓信任吕布,则是最大的败笔,首先,吕布杀丁原投奔而来,这种带劣迹的货色只能限制使用,而董卓则成了第二个丁原,对吕布大见亲待。我们再看,曹操的侍卫:典韦——为护主英勇战死,许褚——在曹操身边形影不离,还看侍卫许他有想刺杀曹操的意图。

吕布能看什么?他看上了董卓身边的美女(《三国演义》为貂蝉)了!要是许褚看上曹操身边的女人,我估计曹操肯定让许褚玩蛋去~而且董卓脾气不好,朝吕布扔手戟,扔完了当没事发生过一样。这叫什么事?所以说,董卓栽在吕布手里,两个字:活该!

结语:正如史书上所有“半截英雄”一样,“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正是董卓的写照。

相关推荐:

三国名将张辽威震东吴 可为何在后世的名气始终难比关羽?

汉昭帝的皇后:史上最小的皇后为何没能生子?

樊哙的下场是什么?大将樊哙为何差点被斩首

程铁牛是怎么死的?程咬金的儿子程铁牛的故事

硕贵妃因何红杏出墙 揭开顺治皇帝的悲情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