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历史解密

马谡何以得死罪?

发布时间:2016-02-26 栏目:专题 投稿:单身的店员

公元228年,诸葛亮开始筹划第一次北伐,大胆启用“知识型”人才马谡,让他率领一支劲旅抢先占领北伐战略要地街亭。结果马谡的表现令全军失望,还获了死罪,未等执行死刑,即被关死在军牢中。

一千多年来,马谡之死让很多后人不解,认为马谡不该死,古来就有胜败是兵家常事之说,若败军之将都得处死,那如何让当事人在失败中总结、成长!何来身经百战之说!别的不说,单以红军长征来说,谁不知道是被国军追起屁股一路跑完的,那红军将领谁还有脸活在世上!马谡之死,同样让我困惑了几十年,经过不断地学习,思考,如今还是悟出了些线索,提供感兴趣的同仁们参考。

一、马谡轻率违背命令。马谡受命之初,诸葛亮曾有明确要求,军到街亭,“当道立寨”。这要求为啥这么死呢,原来当时蜀军的克敌利器中有一种叫“诸葛连弩”,对付曹魏的骑兵极其有效,白试不爽。但这一利器的明显弊端是体积较大,结构复杂、操作难度大,机动性也差。其优势在于严阵以待,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的箭雨,给当面进攻之敌迎头痛击。若马谡到了街亭,当道立寨,深沟高垒,坚墙铁栅,再构筑连弩铁阵,严阵以待。魏军大队人马到了阵前,就等于光脚踢石板,短时间内是难于通过的。而且诸葛亮的本意只是让马谡守住街亭要地,让冲街亭而来的魏将张合所率五万魏军无法前进,保障诸葛亮本人率领北伐主力兵团和赵云率领的箕谷兵团等其他方向的蜀军进军顺利,各路北伐大军的侧翼、后方不受威胁,没有后顾之忧。

马谡率军到了街亭以后,发现道旁有山,竟执意让开大道,上山立寨。他振振有辞的呵斥劝阻的副将王平,说是诸葛亮要求太死板,不符合实际。大军上山立寨,可以居高临下,魏军一到山下,势必处于仰攻的不利态势,而自己大军占踞优势,可以下山歼敌,势如破竹,等等!

可几天后魏军到来,并没象马谡预料的那样,立即仰攻,其主将张合老谋深算,指挥部下一方面牢牢控制街亭通道,一方面对山上蜀军只围不攻,断绝水源。马谡大军在山上反而处于被动,几天之后,人、马不战自乱。待张合指挥大军攻山,马谡已不能组织有效反击。

二、蜀军失控溃散后,马谡则畏罪潜逃,后被抓回治罪下狱,判了死罪,未等执行,即病死狱中。

我个人认为,马谡所犯之罪,兵败事小,关键原因另有其二:

一是故意违规。马谡违令,放弃大道,这是放弃他这次率军出征的中心任务。虽然军中有“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潜规则”,但那只是指在紧紧围绕确保实现上级根本战略目的前提下而发挥的主观能动性。马谡别出心裁,放弃阻敌于道的根本任务,让敌人轻易通过战略要道,使上级的战略目的无法实现。马谡的主观武断导致街亭失守,赖此出击的其他几路北伐大军失去后盾,陷于两面受敌的不利态势,不得以只能选择收兵撤退,放弃精心策划的首次北伐马谡轻率违命,已经完全超出“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范围。同时,马谡放弃大道,上山立寨,不仅从客观违背了蜀军的装备实际,让“诸葛连弩”变优势为累赘。可能还被诸葛亮等人(包括魏延等)怀疑他在表面上以占踞有利地势为借口,掩盖他主观潜意识里害怕和敌人正面交锋,畏敌避战的军事机会主义倾向,这是为将的大忌。被力排众议重用他当先锋的诸葛亮彻底失望,认定他是只会表面功夫的浮躁之辈,决非思虑周密、毅力超群、能定鼎大局的栋梁之材。关键时刻肯定是成事不足败事有益,指望不上。西蜀偏处一隅,面对强敌,经不起这类中看不中用的人折腾,留之何用!被判死罪可能也与此有关。

二是要地失守。军事上,打胜仗是硬道理。虽有胜败是兵家常事之说,但马谡罪在兵败后不是与部下同年死,休戚与共,主动承担统率与指挥责任,组织部队有序后撤,减少有生力量损失,回后方再领罪受罚,而是逃避责任,私自脱离部队,潜逃贪生。这一条,许多人可能无法理解,但只要想想在此数十年前的张飞被吕布袭夺徐州后,立即率领残军,逃出徐州,找到刘备,先是悲奋述职,后是准备自杀。以及近十年前关羽失荆州后率领仅余数十骑,也是急奔成都,要与刘备会合。还有与马谡基本同一时期出兵的赵云,在箕谷失利,知道事不可为后,从容组织部队有序后撤,自己亲自断后,安全撤回后方复命领罚。就是几年后的魏延,在五丈原被杨仪等人逼“反”后,部下溃散,也是带领儿子等人要返回成都入朝伸冤等情形,就会大体明白马谡兵败后潜逃罪大恶极之性质和份量了。

相关推荐:

岳飞背后所刺的四个大字并不是精忠报国而是尽忠报国 那为什么会被传成精忠报国呢?

诺亚方舟之谜:世纪大洪水竟真实存在

中国一旦被逼说出了这四句话:就意味有人倒霉

解读朱元璋为何要杀刘伯温?揭明朝君臣争斗内幕

宋朝宋高宗在位时期为何从来不关注民生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