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介绍几位京剧琴票

发布时间:2016-07-11 栏目:专题 投稿:长情的手套
浓浓戏韵,荡漾在票友脸上

“带上唱戏的家伙,咱们的生、旦、净、末、丑给苏老拜年可一个都不能少啊!都拿出各自的绝活来,好好乐呵乐呵。”这是十几个京戏老票友们在年前精心谋划正月初五的一场约会。

可别小看这些票友,生、旦、净、末、丑演员角色齐全,凑在一起就是一台戏。可谁知,唱老生又能拉京胡的苏老年初不幸患了中风,半身不遂,从此戏班子里少了他的身影,老生的角色也空缺了,这可急坏了一帮老票友们。

这不,正月初五一大早,兰石厂的王志明和家住西固今年66岁的男青衣刘景鹏、老旦穆怀琴、花脸老冉等一班人马带着各自的行头来了;家住铁路局的李志毅和王天佑带着京胡、二胡、锣、鼓出门了;扮演老生的韩大妈生怕记不住,特意在头天晚上将谱子工工整整地抄了一遍,也赶来了。不到上午11时,11个老票友齐聚在苏老家。

调弦、清嗓。随着锣鼓点不紧不慢地响起,王慎玲首先“登台”亮相,她先来了一曲《状元媒》片段,接着王志明献上了《赵氏孤儿》选段,紧接着穆怀琴表演了一段《打龙袍》,徐丽的梅派《凤还巢》,王德英的《龙凤呈祥》……真可谓好戏迭出。李志毅和穆怀琴对唱的《沙有浜》中的“军民鱼水情”,把大家带入现代戏之中,而刘景鹏表演的程派青衣更是声情并茂,将人物薛湘玲刻画得入木三分,11个人都拿出了自己的绝活。

喧天的锣鼓声、京胡声以及浓浓的京戏韵味穿透苏老家的门向四周荡漾。不一会,就吸引来了楼上楼下老老少少的邻居们,其他楼的人们也闻声赶来了。苏老家的人越聚越多,两间屋子挤满了人,没地方坐,也没有地方站,好多人只能挤在过道里听。这时大家相互的拜年声、祝福声与屋内的唱戏声此起彼伏,热闹非凡。欢乐的票友聚会,在人们的依依不舍之中渐渐散去……(兰州晚报记者苏丽华)

京胡操在手生活乐悠悠???记原山东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董凤基记者李延春)

日前,原省人大副主任、今年67岁的董凤基同志到青岛疗养时,也不忘带上自己的心爱之物??

?京胡,有空的时候就拉一把,悦耳的京胡声经常在八大关宾馆里回响。

董凤基是位不折不扣的“京剧迷”,不仅京剧唱得好,而且京胡也拉得棒。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后,拉着京胡京剧,是他最大的爱好。

京剧艺术是一门雅俗共赏、博大精深的艺术。我从小就喜欢京剧京胡,但参加工作后,很少有时间顾上自己的爱好。现在有时间了。就想让自己的水平再提高一步,2000年,我与老伴买了一把京胡,在家操练起来。我虽然已40年没有动过京胡了,但重新操起来,感觉还是那么熟悉、亲切。”董凤基说。

常言道,百日笛子千日箫,一把胡琴拉断腰。董凤基却凭借着自己的悟性和天资,在短时间内就熟练掌握了京胡的伴奏技巧。出于对京剧的喜爱,他练习伴奏的谱子,都是自己动手抄写。一张张抄写工整的戏谱,经常陪伴他走四方。传统京剧《空城计》、《借东风》、《红娘》等50余个谱子,他能不知疲倦地一气呵成。现在大部分京剧的背景和内容,他不仅熟知而且还能熟练操琴演奏。

说起识谱子,董凤基戏称:“以前从没涉猎过,都是近几年来自己‘懵’出来的。”

目前,董凤基是齐鲁京剧爱好者协会名誉会长,经常与省直机关的老同志一起切磋演技。“人到老年还是要有自己的爱好。有爱好陪伴,我们就不会感到寂寞。”董凤基深有感触地说。

一亩地里挑不出两根好琴杆张培公60把胡琴皆过半百

来源:北京娱乐信报

今年65岁的东方白马书画院副院长张培公,不但画得一手好画,还是个地道的戏迷。曾为梁小鸾、孙毓敏、高宝贤等京剧名家拉琴的他,近日还和科威特驻华大使凯斯合作了《空城计》。在他50多年的京剧生涯中,迄今收藏了60多把老琴,其中不乏名琴师杨宝忠等人的旧藏。

刚放下月琴,张培公又奏起胡琴

和科威特驻华大使合作来到张培公家中时,已是下午四点多。此前曾有朋友告诉记者,哪家窗前养了很多花,并有麻雀不断飞来,就是张培公家。如此寻去,果真不错。今年65岁的张培公是个闲不住的人,他和一些戏友组成了“樱花国际京剧联谊社”,每周要小聚两次,10多年来他们走遍大江南北,还特意到安徽去寻根问祖。“上周科威特驻华大使凯斯还参加了我们的活动,他唱《空城计》,我为他伴奏。”张培公说。??14岁就能一人演三角儿说到收藏胡琴张培公说要从学胡琴开始谈起,因为只有会拉胡琴的人才会收藏,不懂、没感情是根本不可能收藏的。“我父亲名叫张世华,他是中国四大名医之一汪逢春的弟子,作为中医的他非常喜欢京剧和绘画。他开药方,是在宣纸上用毛笔写字,然后盖章,本身就是一幅书法作品。我是独生子,从小父亲就不许我抽烟喝酒,而要努力学习琴棋书画,就这样,14岁时我已经可以唱《钓金龟》、《二进宫》,而且能够‘一赶三’,一人分饰青衣、花脸、老生三个角色。”说到这里,张培公不由激动地唱了几句。“生理期变声,到了30岁我的嗓子不行了,高音没有了,就开始改学乐器。”张培公介绍自己有两老师,一是杨似云,一是葛桐。“我跟杨似云先生学过《平原作战》,他原住宣武门外绒线胡同,‘文革’后去了美国,专门为华侨戏迷操琴。每到周末,家里是人声鼎沸,每个人唱过以后,都像喝了酒一样酣畅淋漓,给先生留下酬劳而后相约再会。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京剧。”张培公说。??杨宝忠胡琴已值6000元记者看到张培公家的墙上悬挂着五六把胡琴,因为是外行并不懂孰好孰坏,只觉年代已经久远。张培公介绍自己现在共有60多把胡琴,年代都在半个世纪以上。其中,年代最久的当数杨宝忠胡琴,诞生于上世纪40年代,后经专家估价达6000元人民币。

琴身里隐约可见名琴师杨宝忠的签名

上世纪70年代响应毛主席提出的“普及样板戏”指示,张培公成了自己所在“财贸文工团”的首席琴师,在当时王府井的吉祥剧院演出了200多场《红灯记》。由于当时商店里的胡琴已经脱销,领导就号召大家到民间收集。开会时,饰演李玉和的演员就说,家中有一把胡琴,是父亲留下的,为名琴师杨宝忠所赠。“就这样,我用这把琴演出了200多场,演出结束时,这位演员说‘您给我伴奏了这么多场,和这把琴也有了感情,希望您能把它传下去’,就把琴转赠给了我。”张培公说。??一亩地挑不出两根好琴杆记者问好琴有什么讲究,张培公就把中空竹筒做的琴身倒过来,记者在竹筒的内壁隐约看到“北平王府井,新音斋,杨宝忠”几个小字。张培公介绍,这把胡琴是当时的名牌,是杨宝忠自己做的。“‘宽松圆’是一把好胡琴的标准,也就是说它必须音域宽,声音有松有弛,圆润。”张培公指着手上这把杨宝忠胡琴介绍,俗称“担子”的琴杆是紫竹制成,上面有五节,每节的距离必须合乎规矩,这样的竹子一亩地挑不出两根。琴的轴头是黄杨木制成,琴膜则是蛇皮,黑色花纹如缎,周围白边如线,而且只能是蛇背上的皮,蒙在琴身上,从上到下五个蜂窝状的花纹必须是五个,俗话叫“五鳞通天”。胡琴的弓子是“一节弓”,这种竹子名为“江竹”,生长在长江边,只有一个竹节,拉琴时阻力小,不过因为这种竹子稀少,现在卖的胡琴的弓子多是两节的。张培公还展示了另外一把胡琴,此琴出自中国戏曲学院教授杨明华之手,琴杆所用竹子名叫“鳝鱼黄”。记者看到,淡黄的竹子上布满了很多淡褐色的花纹,十分漂亮,还真的很像鳝鱼。张培公说,自己和杨明华非常投缘,平常杨明华也制作、经营胡琴。有一次,到他店里,一眼就看中这把胡琴,但杨明华说琴身上已有裂口,不能用了。后来看张培公非常喜欢,就让他过一阵子来。等张培公后来再来时,琴已经修好了,裂缝竟再也找不到了。??装入皮囊防潮防晒“我见过徐兰源的胡琴,真棒!可惜现在这种琴已经没有了。”张培公介绍,徐兰源是梅兰芳的琴师,人称“铁弦”,他能用七种指法演奏一首曲子。此人的古典文学修养非常了得,他自己胡琴琴杆上刻有自创的《西江月》、《满江红》,然后在刻痕里填上国画颜料石青,俗称“垂青”,棕色的琴杆配上绿色的字,古色古香。琴杆顶端还镶了玉石。胡琴名贵,收藏者自然深谙保养之道。张培公介绍,需要防潮防晒,天气骤变要注意,必要时要装入皮囊中保存。特别是北方,天气干燥,要保证琴膜皮不塌,琴身竹不裂。夏天天气热,有时琴就会发出噪音,有人就稍微在琴膜上擦一点水。和其他藏品一样,胡琴也可把玩,琴杆越摸就越亮,有岁月韵味。

相关推荐:

“写意·苏州”中国画双年展将于12月20日开幕

陕西西安方言有什么词汇?陕西西安方言大全

北京话之歇后语

拉祜族传统房屋是啥样的?有何民族特点

遵义会议,为何是一场有准备的夺权行动?毛成为核心?净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