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我的相机镜头下的京剧情结

发布时间:2016-07-13 栏目:专题 投稿:自然的小蝴蝶

几年前我从单位退休了。工作了近四十年,我这人既没学会抽烟喝酒打牌搓麻,也不喜欢串们唱歌跳舞,在家无所事事,煞是无聊。但我平生有两大爱好,一是摄影,喜欢摆弄照相机,大约十来岁时(57--59年时吧)就偶尔玩过这玩意儿。以后有了机会和收入,就陆陆续续添置了些照相器材,前后算来大概也有十来台了吧。目前还保留了尼康D70s,佳能PowerShotS60两台数码相机,另外尼康FM2和理光GR1两台胶片相机我基本没有用过了。二是喜欢京剧,当然还包括其它一些剧种,如评剧、河北梆子、秦腔、湘剧等等,但特别喜欢京剧。这可能是从小养成的爱好。北方的农村逢年过节红白喜事就有戏班子演出,一唱就是几天,热闹的很,这是我孩童时代最欢快的时刻。五十年代初随父母来到湖南进城后,我也有到俱乐部和戏院看戏看文艺演出的机会和习惯。但说来又十分的惭愧,几十年的熏陶,我竟一事无成!谈摄影,拿不出一张象样的照片;谈京剧,也就始终停留在听戏看戏的初级阶段。看着票友们玩得起劲,我是又羡慕又嫉妒,直把自己的大腿拧的生疼。记得有一次单位组织文艺活动,同事们鼓掌要我上台“露一手”,我竟腿肚子打颤,扯着饿狼般的嗓子干嚎了几句,在众人的哄笑中下不来台。说来你可能好笑,即使这样,我却矢志不移,痴心不改。随着时间的推移,摄影京剧竟也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退休后,我在摄影京剧中寻找乐子,有摄影京剧的生活是幸福生活,有摄影京剧的时光是欢乐时光。我甚至常对大家叨念:“玩摄影听京戏是人生两大乐趣,对中老年人尤其如此”,我的话往往引起一部分人的哂笑。网友,我把我的隐私都告诉了你,你不会笑话我吧?不会就好,这样我才有足够的勇气继续说下去。反正是茶余饭后逗乐寻开心嘛,不然,这日子咋过呀!

大约是4个月前吧,一次偶然的机会,我来到长沙市窑岭湖南省京剧团的驻地。事实上,省京剧团与省湘剧院都在这个大院内。这两个文艺团体早已久负盛名,有着辉煌的历史,成立五十多年来创作和演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优秀作品,也为我国的戏剧事业培养出许多响当当的著名演员,拥有众多的粉丝。然而,近一二十年来,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和某些政策的失误,这两个剧团和剧种都面临着生存的危机,演出市场日益萎缩,优秀人才不断流失,经典艺术逐渐失传,这些现象无不让人痛心疾首。

那天早晨我是背着相机走进省京剧团大门的。不远处就可听见阵阵锣鼓和京胡的声音。我为之一振,问传达室的人,他说剧团每天早上都要练功,征得他的同意,我循着响声急切地朝前面大楼走去。这是剧团一栋主要的建筑,共有六层,内设办公、仓库、宿舍、五六楼是训练、排演厅,还有许多房间已对外出租办起了幼儿园,剧团窘境可见一斑。我三步并作两步小跑上了六楼,一间房里剧团的武场班子正在练锣鼓点。我打小就喜欢听这种节奏感极强的声响,从不认为它是一种噪音。其实,锣鼓是构成京剧音乐的骨架,是京剧演出过程中的灵魂。这种有节奏的敲击贯穿一出戏的始终,整场的唱念做打都由它来调度连接。因此有一种说法,“一出戏可以没有京胡,但不可没有锣鼓”,一场演出通常都是在锣鼓声中开始,又在锣鼓声中结束。剧团的武场班子基本由年轻人组成,在一位四十来岁的鼓师的带领下每天都要练一阵,为了不影响旁边琴师的操练和锣鼓的响声扰民(四周有居民宿舍),他们用布条将鼓锣蒙住。两位女琴师在另一头操琴,京胡和月琴是京剧的主要伴奏乐器,我对京胡拉出的旋律有一种特别的喜爱,那种余音绕梁的美音简直就如同天籁之声一般的美妙。进入另一张门就来到训练排演厅,早有一群年轻的演员练得汗流浃背了。厅内悬挂着“勤学苦练开拓创新振兴湖南京剧德艺双馨继往开来共建和谐剧团”的横幅。一位五十来岁的长者手握竹棍在辅导,他对每一个动作都要求得及其严格规范,不满意时,便将竹棍顿的“咚咚”作响,满意时则一脸的微笑。在这里,演员们主要是进行身段和做、打的基本功训练。京剧表演有着严格的程式,因此,演员的训练一招一式都有严格的要求。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这其实就是京剧演员生活的真实写照。我对京剧的舞蹈情有独钟,我一直认为,京剧的舞蹈动作是最优美的。和它的唱腔与念白一样,京剧的一招一式充满了韵律美与节奏美。应该说,中国传统女性的哀怨、温柔、娇媚、贤惠、闺秀等气质在京剧里通过舞蹈的动作表现得淋漓尽致。女演员都有着清秀的面容和匀称的体型,长期的练功艺术实践,使得她们在生活中的举手投足总不免透出一丝美感;面部和肢体丰富的表情或无意间发出的京腔京韵,总让人感觉那种高雅的气质令人赏心悦目。我常常抱怨当今的男人(尤其是孩子们)普遍没了男子气,奶油小生,心理脆弱,阴柔有余,阳刚不足,一身女人味,满嘴娘娘腔的大男人和小男人们充斥着我们的荧屏、银幕、舞台和生活的每个角落,从社会的发展来看,这应是一种民族的悲哀与无奈。这无意中又使我看到了京剧的另一个特点,即男人的阳刚与大气却在京剧表演中得到了充分的张扬。你看,在京剧中所有的男性角色都是硬派的,唱腔激扬慷慨,说话抑扬顿挫,动作有楞有角刀劈斧凿一般,即便最女性化的小生(《白蛇传》中的许仙等因剧情的需要则归于另类外)也是够男性的。如果你看了《龙凤呈祥》、《群英会》、《火烧赤壁》等三国戏中的周瑜的表演,一定会有“血性男儿多慷慨,英雄豪杰竞风流”之感叹!我也常常感慨当今的一些女同胞缺了女人味,言语粗俗,举止唐突,玩世不恭,不依不饶,如果你经常收看政法、都市频道的话,就能领教领教长沙女人的“风采”,我总有种“未见其人,已惧三分”的感觉。而京剧中的女人们却总令我同情与好感。她们在舞台上的一举一动一笑一怒都把握得那样的优雅适度。因此,我有理由呼吁,所有的男人与女人们都应好好的爱上京剧,多看看京剧,让男人们多些男人味,让女人们都是“女人”。

身处这些年轻的京剧演员中,我特别亢奋。受现场气氛的感染,握着相机的双手沁出了细细的汗水,我不断地按动快门,把我所见到的都一一摄入镜头,记录在数码相机的存储卡上。突然,一位气质高雅的中年女性走入了镜头,一双凤眼盯着我。常识告诉我,她应不属于练功的那一类演员。“不准拍照吗?”我试探着问,“欢迎,没关系的。你来采访?”原来她把我当成记者了,“我是来参观的,我是个摄影爱好者,也是个京剧迷。”我连忙解释并告诉她我对京剧的兴趣。简单的交流拉近了我们的距离,我对演员练功可能造成的干扰表示歉意,她没有责备的意思,而是大度地表示欢迎我今后还可以来参观拍照。直到这时,我才细心地观察身旁这位女性。她身材匀称,装扮得体,明眸皓齿,举止优雅,声音悦耳动听。后来我才得知,她就是李煦,当年也是个响当当的旦角演员,走上领导岗位后任省京剧团主管业务的副团长,是位颇有人望的实干家,剧团每天练功和排演她都在现场,平易近人,没有半点当官的架子,是那种很有亲和力的人。来京剧团参观我曾数次与李煦团长有过短暂的接触交谈,我感觉她对京剧的现状与前景充满了忧虑与无奈。是呀,凡是喜欢京剧的同仁谁又不是痛心疾首呢,真是感同此心,心同此情啊!

在我参观的几次中,正赶上剧团重新排演《孙悟空大闹天宫》这出传统名剧。西游记的故事在中国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每到春节等喜庆节日的时候,就上演《孙悟空大闹天宫》《群英会》《龙凤呈祥》等热闹的戏剧已成中国的传统习俗。剧团这次重排《闹天宫》主要目的在于培养青年演员,让他们有次舞台实践的机会。参加排演的除了王建庭老师外,全都是剧团的年轻演员。王建庭老师是湖南著名的京剧演员,有湖南美猴王、湖南齐天大圣之美誉。他在舞台上塑造的美猴王形象,干净洒脱,微妙微俏,令人倾倒捧腹。由他来手把手的亲自调教与导演,也有使传统名剧得以传承的意味。可以说,这是我第一次零距离地观看专业演员的现场表演,气氛非常和谐活泼真实有趣,原来一场正式演出的背后竟要付出这么多的心血与汗水!王建庭老师要求严格,一招一式精雕细刻。青年演员任晋湘是孙悟空的扮演者,是王老师的爱徒。扮演那吒的毛剑峰,小猴的张木全和天兵天将、仙女的都是些二十来岁的孩子,他们在戏曲学院和戏校都受过良好的教育,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因此学起戏来并不感特别吃力,只是工夫尚欠火候。任晋湘的确是个好苗子,平常练功就十分自觉与刻苦,学戏的悟性很强,在这批年轻人中是个出类拔萃的人物,这次由他担纲来扮演孙悟空一角,也算名至实归吧。他演的美猴王的确也象摸象样,但与王老师比,总有点形似神欠的感觉,与前辈们比,这就是质的区别了。《闹天宫》是出更以工夫见长的戏,孙悟空是个拟人化的形象,面部表情、肢体语言特别丰富,武打动作激烈,唱段与念白极富特色,对演员的要求甚高。整剧情节简约明了,高潮迭起,风趣幽默,真正是一出老少咸宜的经典好剧!

李煦团长对我说,《闹天宫》将进行一次彩排,然后就正式对外演出,希望我到时来为剧组拍些剧照。我不假思索就应承了下来。我对摄影总有种莫名的激情与冲动。过后,冷静一想,又感到阵阵后怕,拍剧照?我能胜任吗?就凭我手中这套照相器材和不入流的摄影技术也敢承揽团长大人交给的“政治任务”?万一砸了锅,“发配沧州”事小,在美女团长前露了怯可就事大啊!唉,真是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呀。然而,我从内心是十分企盼着用相机记录下舞台上的《大闹天宫》的,可事不凑巧,不久,我却因私事在青岛住了俩月,等我回到长沙,彩排与公演早已过去了。对此,我总有种深深的愧疚,辜负了团长的希望与信赖,对不起这群生龙活虎的年轻演员

我喜欢在夜深人静时独自坐在电脑前浏览储存在硬盘上的照片,并一张张的品味和回忆,虽然没有一张是我满意的,但这毕竟是我的作品。有段时间,我老爱打开“京剧影像”的文件夹,那上面有我在省京剧团拍摄的照片。高雅的李煦团长,猴王王建庭老师,指导练功的老者,风华正茂的小生黄建军、周红,青年演员任晋湘、毛剑峰、张木全,那位京胡拉的挺好的女琴师,那位鼓佬,还有那群朝气蓬勃年轻人……一个个都是那样的鲜活和生动。他们的眼睛总流露出一种执著、渴望与期盼的眼神,我的思绪又自然的回到了京剧

这个剧种从产生、成长到成熟历经三百余年,她根植于中国这块文明的土壤,为中国人所喜闻乐见并痴心乐道;她以博大的胸怀相存并蓄,海纳百川,不断地吸收其他剧种的精华,丰富完美自己;她融汇贯通,将祖国数千年传统的文学、语言、美术、音乐、舞蹈集于一身溶为一体而雍容华贵。虚拟与夸张是京剧的最高境界,在这一点上,任何其它的艺术形式只能望其项背。欣赏京剧是愉悦的,她在使你的视觉与听觉得到满足的同时,你的大脑也展开了想象的翅膀,在无垠的时间与空间中翱翔。京剧是简约的,她甚至无须借助华丽的布景,变换的灯光,复杂的道具,众多的演员,就能演绎一场波澜壮阔,惊心动魄的历史的活剧。舞台上三步不同景,五步不同天,依剧情的进展,全在你的想象之中。明明舞台上只有三五人舞刀弄枪,但你“看到”的却是千军万马的激烈撕杀;明明舞台上帝王当中坐,将相两边排,但你却“看到”皇宫的金銮大殿巍峨壮观;明明只见王宝钏在台的一角低吟浅唱,但你“看见”的却是寒窑茅舍一间破房……京剧竟有这样的奥妙:人物的内心活动,观众一清二楚,而他的对手竟一无所知蒙在鼓里,《沙家浜》那场脍炙人口的三人对唱何等精彩!我曾想,京剧的这个表现手法,其它的艺术形式做得到吗?比如说电影吧,如何在同一时间内把阿倾嫂、刁德一、胡传魁三人的内心活动表现出来呢?思来想去,也只有加段“旁白”了,那原有的无穷韵味不就荡然无存了吗?坦白地说,就艺术层面来说,电影根本不是京剧的对手;电影演员艺术素养也无法与京剧演员相比。一部电影是否好看,并不在乎演员表演得如何,而在于剧情和电影的处理手法即蒙太奇的合理应用。尤其是当前一些所谓的“大片”,过分依赖电脑特技和后期制作,这只能叫“技术”而不叫“艺术”了。电影的是由一个个镜头拼接成的,拍得不好或者表演不到位,可一次又一次地重拍,演员的演技并不那么重要,普通话说不好,可找人配音,五音不全,可由他人配唱,自己没工夫,找个替身得了。可京剧就不行哦,唱念做打样样都要自己来,少一样都不行,舞台上可容不得半点瑕疵啊,这工夫本领可是了得,这些,电影演员能做到吗?好的电影或电视演员表演要真实,表情要适度,否则就显得作做难看,而京剧则要求演员表演要夸张,这是京剧的程式化所使然。比如“门”吧,电影里必须有一张实实在在的门,开门进门关门都是我们生活中的那套动作;而京剧台上你却看不见那扇门(不需要门),但通过演员开门进门关门的舞蹈动作,你又“看”见了那张门。又比如“哭”吧,电影要求演员必须是真哭(流不出泪水可用香皂水刺激眼睛),而京剧里的哭,演员的只能让泪光在眼匡内闪烁,但就是不能流出来,通过夸张的动作与表情把极悲与极乐的心情表现得恰倒好处。你看,这门也好,哭也好,唱也好,念也好,京剧总能使之升华为艺术。我也特喜欢京剧演出时现场的气氛,不必正襟危坐,可以摇头晃脑,可以击节低吟,演员与观众的交流是那样的融洽热烈,唱得好,给你声喝彩,大叫一声“好--”!什么忧郁、疲劳早已抛到九霄云外,少年得到熏陶,中年得到享受,老年返老还童,其乐融融,岂有它哉!

唉,我的思绪总也离不开京剧,不知是步入老年的变态抑或是对京剧的矫情与敬畏,每每想到京剧,总有一股凉凉的悲哀袭来,我无法排遣这种令人不快的感觉。京剧是怎么啦?为何到了今天一蹶不振,被人遗忘了?难道她已经走的了历史的尽头,行将退出历史的舞台?想到这里,我就一阵阵恐慌。是啊,京剧的存在与发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阻力与坎坷。数十年来过多的政治运动与干预,近年来跳跃式的社会转型与经济的快速发展,重经济,轻人文,重物欲,轻精神,社会的喧嚣,人心的浮躁,似乎都成了京剧、歌剧、话剧、严肃音乐存在的羁绊。一日成材,一曲成名,一夜暴富,急功近利成为人们思维的常态;快餐文化,低俗文艺大行其道。如今的人们,又有几人能心平气静地坐在剧场内专心致志地欣赏一场京剧演出呢?看见剧场的冷清与“天王”演唱会上人头窜动和“耶?”“耶?”的嚷叫,胸中的妒火就在燃烧,难受的很。诚然,京剧也有自身的原因,如何继承?如何发展?改革方向何在?愚以为改革只能在人才的培养,剧团的构架,教学的模式,分配的形式,演出的方式等体制与结构上进行探索;而京剧自身的灵魂与命脉“一百年不变”,只能很好地继承与发展,千万不能伤筋动骨。最近有几场演出,舞台上居然摆满了华丽的布景道具,既大大地压缩了演员表演的空间,也阻隔了观众想象的空间,这种画蛇添足,对京剧而言,不是“创新”,而是创伤。前年去外地旅游,看了一场演出,居然出现了这样的念白:“瞧这丫头,整日疯疯癫癫,没有家教,一点也不讲精神文明,跟个‘超女’似的!”“你的胆子也忒大啦,这事要是让皇上知道了,早就把你‘双规’啦!”这样的噱头,除了博得观众一阵发笑之外,对京剧又有何益呢?

京剧是种高雅的艺术,曲高和寡本是常态,但通过有关部门坚持不懈的努力是可以把京剧普及到人民中去的。政府应从政策和经济上大力扶持,剧团要把演出作为第一要务,提高演出质量,增加演出数量,送戏下校下厂,既可普及京剧知识,争取京剧观众,又可锻炼培养京剧人才。此外,还要大胆尝试新的门路,比如:针对目下许多年轻人(有许多是白领)喜健身,剧团的老师可到健身馆当教练,教他们学些京剧的身段与动作。在社区,许多退休与下岗市民喜欢戏剧,剧团可派人下社区进行辅导。剧团每天要练功,有时要排演,也可对外开放,让京剧爱好者来参观学习……事在人为,我真的不相信,京剧这样美好的艺术会沉沦没落下去。

哦,罗嗦的半天,还没有谈到与摄影有关的话题呢。这次在剧团我主要使用一台NIKOND70S数码单反相机,配一只DX18?70mm/f3.5-5.6的变焦镜头。光线主要从南面的一排窗子射入的自然光。考虑现场光线较弱,又是抢拍,就将感光度设定为ISO400,拍摄模式定为光圈优先。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我是不满意的。一是曝光时间(快门)太长,一般都在1/20?1/30秒之间,不宜凝固动作,许多照片虚了;二是虽然选定最大光圈f/3.5,但由于焦距的变化,光圈也发生漂移。当时我就在想,要是有一只恒定的大光圈专业镜头多好呀;三是取景与构图的功夫还不到家,与拍风景和肖像不同,京剧动感极强,要拍出人物的神态就要快,好在京剧有个“亮相”的动作,如果在演员“亮相”的瞬间迅速对焦按下快门,成功的把握相对就大些。有了这些体会,我想,如果下次还给我拍摄的机会,我一定会有所进步的。我有这个信心。

相关推荐:

道教俗神

普贤菩萨为何称名普贤?:

满族的文字文化及历史介绍

鸡尾酒名字的由来是什么

揭秘:元阳哈尼族的梯田究竟有多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