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王作均:光亮在裂缝处闪现

发布时间:2016-07-18 栏目:专题 投稿:刻苦的糖豆

画家王作

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教师,副教授、博士。

中国美术学院卓鹤君山水工作室创研班主导教师

中国美术学院山水画高研班导师。

“新学院派”艺术倡导者。

《游山归来饥肠空》水墨宣纸

偶然的机会,见到画家王作均几幅早年的作品,顿觉眼前一亮,线条墨色的运用、明暗的效果所体现的随意灵动,让人拍手称奇。画面上可以感受到画家创作时的随意轻松,而画法上,其用墨用色,更是在骨法用笔,传移模写的规程之外。其中有一幅创作于1985年秋的作品,画的是雁荡山边,饥肠辘辘的游人在沉沉暮色下围坐路边小吃的情形。炉火光照下的画中人物姿态各异,在朦胧的光影和袅袅炊烟的混和下更衬显出腾腾的暖意和晚餐的热闹。传统山水画里的人物通常只作为点景的陪衬,但这幅作品中里却成为了主角,而山峦屋舍则隐退成为人物活动的背景。作品中,画家不但没有套用勾皴点染、传移模写的传统法则,而是个性化地艺术地运用了墨的力量。描绘暗夜之景,墨不仅成为了塑形的手段,更充当了传递情绪的载体。夜山影影绰绰,山形树木笼在其中,暗沉夜色里的游人们借炉火之光围坐餐饮,姿态各异,既不清晰描绘又不丢失用餐人的生动,同时还在不大的画幅中绘出了一种沉沉的体量感,实在可贵。画家作品中运用了浓淡晕化、积墨皴擦的一些手法,表现出他对墨色极自信的控制力和运用能力。这幅作品气格清新,笔墨沉稳,画意浓厚,与那些众人一面的以传统技法精细描摹的山水画相比,更具艺术的笔墨意味和亲活力。画家所传达的情感意绪,不再是传统绘画里常见的淡泊隐逸之趣,更不见有些山水画家的无病呻吟和装腔作势,而是画家的生活热情和敏感视角以及充沛的生机和创造力。画中所传递出的艺术张力与生活张力浑然一体,圆融无间。再看这幅画的落款:“游山归来饥肠空,一九八五年十月游雁荡山脚下响铃头。”

《云图》生宣水墨

这是30年前王作均的作品,联想到“八五新潮”那个艺术青春自由的时代,画家20岁出头的年纪,正是青春飞扬的季节,有着无限的可能性。心态的自由与轻松自不必说,画面中自见画家随意涂写的飞扬神采。看得出,画家没有矜持再三的琢磨探究,更没有正襟危坐的冥思苦想,灵感往往在不经意间悄然而至,这样一气呵成的作品,是上天送来的惊喜,而这般惊喜对画家的一生往往产生致命的影响。这样的作品无疑似画家的青春日记,纪录着他艺术生命中曾经路过的印记。

《石涛意味》140cmx100cm水墨熟宣

《消闲时光》生宣水墨

隔了三十年的时光,今天的王作均重读旧作,会是怎样的心情,暂且不必去想,但有一件事是注定的,那就是这类创作在他此后的艺术生涯中产生了重要的催化作用。三十年的时间,生活样式、文化潮流、艺术倾向都发生了极大变化,年轻时的同学朋友们或已舍弃艺术之路另觅他途,或在绘画艺坛上成名成家,各自欢喜。而王作均这三十年,绘画艺术伴随着他,一直是他心里最崇高的东西。当初因为在浙江美院国画系山水专业成绩优秀,得到老师们的青睐,1987年毕业时得以留校任教成为国画系的山水画教师。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去美国留学,在旧金山艺术学院,他大量接触到西方的艺术思潮和流派,之后成为职业画家。见识了众多西方的文化思潮艺术流派,心理上经历过一次次的洗礼和冲击,也培养了他多元开放的心态,宽厚平和的心境。加之他考入浙江美院之前,就对素描、水彩、木刻、雕塑等艺术有过广泛的接触,他对艺术的理解,并不限于狭小的架上范围,他观念里的艺术空间是阔大的,多元的。

相关推荐:

南城话中的aabb式叠字词趣举

牛角发簪

十大国宝级古代酒具

不想当好皇帝的诗人不是好书画家

中国男孩的“暴力”游戏:以枪指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