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当代草圣”治水

发布时间:2016-07-28 栏目:专题 投稿:无聊的发卡

林散之先生素有“三绝”之誉,是诗、书、画三绝的艺坛大家。特别是先生的“散体”草书,气势奔放,独步当今,被誉为“当代草圣”。黄宾虹对林散之在书画艺术上取得的成就评价极高:“炉火纯青,登峰造极”。但少为人知的是,作为当代草书集古人之大成者的林老,还是一个水利工作者,他不仅在江浦曾从事和主抓农田水利工作多年,还欣然创作过一幅反映南京人民筑修长江大圩的国画长卷――《江浦春修图》。

在新中国成立前,因为有知识有名望,林散之就在家乡乌江(与江浦紧邻)被乡里推选担任了民间治水组织的领袖,可谓与水利结缘已久。林散之老家的林浦圩素有“东铁桶、西铁箍,林浦圩是个烂豆腐”之说,洪水来时常常发生破圩之灾。林散之看见乡民深受其苦,决意投身水利。1931年,林散之的家乡再一次遭受特大水灾,时年33岁的林散之应当地群众的要求,出任圩董,统管全圩的水利工作,同时带领乡民们兴修圩堤。当时,林散之的弟媳在政府的救济粮中舀了半瓢面粉,回去做浆糊糊鞋底。林散之得知后痛斥弟媳,又从家中取出半瓢面粉归还。他的秉公无私让他在民间声望极高。

新中国成立后,林散之来到当时的江浦县政府工作,就担任全县的农田水利委员会副主任一职,主抓水利。1954年夏季,浦口境内连续降雨53天,最后,江水终于从林散之的老家林浦圩首先破圩,江水横扫南京,江心洲、八卦洲、下关成为一片泽国,至于浦口,20万居民更是立刻房屋尽失、损失惨重。面对百年未遇的特大洪灾,林散之亲自组织人员上堤抢险,几次身陷险境,最终化险为夷。而在抗住了洪灾后的这年冬天,江浦县政府决定重修林浦圩,以彻底杜绝长江水害,林散之更是十分激动。

林散之虽然是文人,但是却很懂治水。1953年,林散之上任农田水利委员会副主任伊始,正遭遇百年不遇的大旱。河塘干涸见底,禾苗枯萎。而同时江水上涨,水位已经高过堤内农田,急需挖开江堤,放水灌溉。林散之找县委书记陈述自己的经验与建议,但此事非同小可,县委书记十分犹豫。情急之下,林散之对县委书记说:“要是出事,杀我的头!”由此书记召开会议,研究通过了林散之的建议,这一年整个江浦圩区获得了好收成。

当时,为了修建好大堤,浦口共调集江浦、靖江、泰兴民工5万余人投入到劳动中。虽然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十分艰苦,但人们的积极性都很高,肩挑背扛的同时还在不停地喊着劳动号子,场面热火朝天。林散之看到10多公里的大坝工地上,到处都是这样干劲十足的工作场景,深受感动。当天回去后夜不能寐,由此下定决心创作一幅反映劳动场面的国画。1955年春,《江浦春修图》终于完成,这幅画不仅反映了林老高超的绘画功力和出色的艺术成就,也饱含着他的切身体验和深挚情感。

江浦春修图》和一般的山水国画不同,这幅画以写意和写实结合的手法绘成,长江、远处的南京江岸,以及江浦的江岸山水沟壑,都是传统国画手法,展现“千里澄江似练”的壮丽风景,但仔细看近处的江堤细部,却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物人物有的推车,有的挑担,有的赶驴,有的倒土,有的敲锣打鼓……每个人物不过蝇头大小,却连衣褶也清清楚楚,且姿态各不相同。在这幅全长237.5厘米、宽33厘米的长卷上,林老一共绘有人物635人,另外包含30条牛、40余头驴、53间房屋、木船27艘、轮船2艘、自行车2辆等,真实地再现了劳动人民修堤时热火朝天的场面,画面中每个人平均身高只有3厘米,却都栩栩如生、分工明确。最为有趣的是,林散之还把自己也给画了进去。画面左侧的山道上,有两个干部模样的人正在行走,其中一人,一手拄拐、一手拎画夹,那就是林老自己。

相关推荐:

雷山乌江村牛王争霸赛 奖金创国内少数民族爬坡节之最(图)

温度和湿度对葡萄酒储存的影响

扬剧的由来 为什么扬剧是最具影响的地方剧种

赫哲族饮食 赫哲族传统饮食大盘点

康熙末年九王夺嫡激烈到什么程度之——精明反被精明误的八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