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古建筑之精髓 "东方三大殿"介绍

发布时间:2016-08-10 栏目:专题 投稿:腼腆的柠檬

东方三大殿指: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曲阜孔庙大成殿;泰山岱庙的天贶(kuang四声)殿。

天贶殿

天贶殿为岱庙的主体建筑,“天贶”即天赐的意思,始建于宋大中祥符年间,元代重修时改称仁安殿,明重修后更名为峻极殿,民国初复称天贶殿。

天贶殿的修建,有一个近乎可笑的记载。据记载,宋真宗时,宋朝已是在风雨飘摇时期,宋真宗为了平息朝野的怨愤之情,巩固其统治地位,他采纳了副宰相王钦若策谋的“天降昭书”的骗局,于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率领群臣,车载“天书”来到泰山举行了隆重的答谢天恩告祭大礼,将泰山神封为“天齐仁圣帝”,并定于每年六月初六为“天贶节”。笠年,下昭扩建岱庙,又在原泰山神殿的基础上,建造了天贶殿。

天贶殿为皇帝下召修建,在建造规格上采用当时建筑中的最高样式,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九五之制”来建造。“九五之制”为开间九、进深五的制度,通常只有皇家建筑才可以使用。檐间悬挂“宋天贶殿”的巨匾,檐下八根大红明柱,柱上有普柏枋和斗拱,外槽均单翘重昂三跳拱,内槽殿顶为四个复斗式藻井,余为方形平棋天花板。

殿主祀泰山神东岳大帝,像高4.4米,头顶冕旒,身着衮袍,手持圭板,俨然帝君。“泰山神”是道教所信奉的“百鬼之神”,可主宰生死。唐代被封为“天齐王”,宋时封为“天齐仁圣安”,元朝又封为“东岳天齐大生仁皇帝”,明太祖登基后,认为给泰山神加封号是“渎礼不经”,故去掉所有封号,改称“东岳泰山之神”。龛上悬清康熙皇帝题“配天作镇”匾,与此相对的明间大门内上悬乾隆皇帝题“大德曰生”匾。像前陈列清代铜五供一套及铜缶、铜釜等。

殿内东、西及北墙壁上,有著名的道教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壁画全长62米,高3.3米,传为宋代所作。画面借描绘泰山神出巡时的浩荡宏伟场面,表现宋真宗东封泰山时的威严和气势,整幅壁画以大殿后门为界,东为“启跸图”,描绘泰山神出巡的场面;西为“回銮图”,描绘泰山神返回的情景。整个画面共有人物697人,其装束、仪态无一雷同,加以祥兽坐骑、亭台楼阁、山川河流、花草树木等,组成一幅瑰丽无比,气势雄伟的场面。画面笔力遒劲流畅,结构严谨,布局匀称自然,人物眉目传神活泼,衣着线条清晰,表情逼真生动,再加上色泽的绚丽协调,给人以极高的美学享受。造型生动形象,构图宏伟合理,堪称艺术珍品。

天贶殿前宽阔的大露台分上下两层,雕栏环抱,站在大露台上,大有豁然开朗之感。露台两侧各有一座御碑亭,内立乾隆皇帝拜谒岱庙的诗碑。中间是明万历年间铸造的大香炉。露台下古柏相夹的甬道向南延伸,尽头是一个方形石栏小池,俗称“阁老池”。

天贶殿后面是后寝三宫,中为正寝宫,面阔五间,两边为配寝宫,各三间,宋真宗大中祥符五年(公元1012年)诏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后,考虑到还缺个皇后,便于同年封了一个“淑明后”,并为“她”修建了后宫,从“嫔妃”则居住配寝宫。封建统治者为了达到“借神安民”的目的,真可谓“用心良苦,处心积虑了”。

太和殿

太和殿是中国现存最大的木结构宫殿,是故宫外廷三大殿中最大一座宫殿,也是建筑等级最高的宫殿。民间俗称“金銮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名为奉天殿。明嘉靖四十一年(公元1562年)改称皇极殿。清人入关后,清顺治二年(公元1645年)改为“太和殿”,“太和”二字出自《周易》“保合大和”,而太和的观念是上古天人和一观念的延伸,强调君臣之间、人与自然之间、各个民族之间的和谐。自建成后屡遭焚毁,数次重建。现存建筑为清康熙三十四年(公元1695年)重建后形制。

太和殿坐落在三层汉白玉台基上,台上设有日晷,为古代的计时器,嘉量,古代的标准量器,二者都为皇权的象征。铜龟、铜鹤各一对,龟、鹤为长寿的象征。铜鼎18座。太和殿“建极绥猷”匾,为乾隆御笔。

太和殿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屋脊两端的吻脊高3.4米。屋檐安放有10个走兽,为现存古建筑中独有,10个走兽依次为龙、凤、狮子、天马、海马、狻猊、狎鱼、獬豸、斗牛,最后一个走兽的名称为“行什”,样子颇像传说中的雷公,古建筑多为木结构,很怕火灾,将它放在最后一个,有防雷的象征。大殿面阔11间,进深5间,建筑面积2377平方米,高26.92米,连同台基通高35.05米,是故宫最大的宫殿。整个宫殿彩画均为最高等级的金龙和玺彩画。窗户为菱花格纹,下部为浮雕云龙图案,接榫处安有镌刻龙纹的鎏金铜叶。

殿内为72根大柱支撑其全部重量,这72根蟠龙柱明时为采自川、广、云、贵等地的楠木,清代重建时,已没有楠木,用采自东三省的松木做成。当中六根沥粉贴金云龙图案金柱支撑着藻井,藻井当中雕刻着蟠龙,龙口中衔有轩辕镜。轩辕意为轩辕皇帝之星,太和殿藻井中的轩辕镜,一是为了代表当朝皇帝的正统继承人身份,一是起到镇火作用。地面铺有金砖。名叫金砖,但不是用金子做成的,之所以叫金砖,有两种说法,一是说做一块砖的成本抵得上金子的价格,故称之为金砖。还有一种是说因其质地坚细,敲之若金属般铿然有声,故名金砖。

殿内正中为皇帝的宝座,位于轩辕镜下方。宝座前两侧宝象、甪端、仙鹤和香亭各一对。宝象象征国家的安定和政权的巩固;甪端是传说中的吉祥动物;仙鹤象征长寿;香亭寓意江山稳固。

太和殿为明清两朝皇帝举行大典的地方,皇帝登极、皇帝大婚、册封皇后、命将出征都在这里举行。此外每年万寿节、元旦、冬至三大节,皇帝在此接受文武官员的朝贺,并向王公大臣赐宴。清初,还曾在太和殿举行新进士的殿试,乾隆五十四年(公元1789年)开始,改在保和殿举行,但“传胪”仍在太和殿举行。民间传说的每天早上的早朝,则不在太和殿举行

大成殿

大成殿是曲阜孔庙的正殿,是祭祀孔子的重要场所,宋徽宗时尊孔子为“集古圣先贤之大成”而改名为“大成殿”。曲阜大成殿装饰华丽,为全国孔庙之首。与北京故宫太和殿、泰安岱庙天贶殿并称为东方三大殿

孔庙大成殿始建于宋天禧二年(公元1018年),原名为文宣王殿,宋徽宗(公元1104年)改为“大成殿”。现存曲阜大成殿为清代雍正年间重修,建在两层的汉石玉石基上,屋顶为黄琉璃瓦重檐庑殿顶,面阔九间,殿高24.8米,阔45.8米,深24.9米。屋脊上为九个蹲兽(最高为九个,只有故宫太和殿为10个蹲兽),起到装饰、保护建筑和祈吉祥、避火消灾的作用。彩绘为最高等级的双龙和玺彩绘。

殿前回廊下环立28根蟠龙石柱,均以整石刻成。大成殿两山及后檐的18根八棱石柱均为云龙浅雕,前檐的10根深浮雕龙柱最为精致,每柱二龙对翔,盘绕升腾,中刻宝珠,雕刻玲珑剔透,龙姿栩栩如生,无一雷同,堪称我国石刻艺术中的瑰宝。据说乾隆皇帝曲阜祭礼孔时,石柱用红绫包裹,不敢让皇帝看到,惟恐皇帝会因越制而怪罪。殿门外悬挂有清雍正帝赐的对联“德冠生民溯地辟天开咸尊首出,道隆群圣统金声玉振共仰大成”,清乾隆帝对联“觉世牖民诗书易象春秋永垂道法,出类拔萃河海泰山麟凤莫喻圣人”和“气备四时与天地鬼神日月合其德,教垂万世继尧舜禹汤文武作之师”两幅对联。正中悬挂着清雍正帝亲笔题写的“生民未有”匾额。“生民未有”出《孟子·公胜丑上》:“孟子曰:“自有生民以来,未有如孔子者。”意思是自从有了人类以来,没有像孔子那样的圣人。是对孔子极高评价。

殿内正中供有高3.35米的孔子像,为头戴十二旈冠冕,身穿十二章王服的周代帝王形象,这种孔子象服饰从清代开始使用。左右为“四配”(复圣颜回、宗圣曾参、亚圣孟轲和述圣孔伋)和孔子“十二哲”(位于殿内东西两端,每端各6位:东面为闵损(子骞)、冉雍(仲弓)、端木赐(子贡)、仲由(子路)、卜商(子夏)、有若(子若);西面为冉耕(伯牛)、宰予(子我)、冉求(子有)、言偃(子游)、颛孙师(子张)、朱熹(元晦)),其中宋代朱熹(元晦)不是孔子的身传弟子。

殿内正中悬挂着“万世师表”“斯文在兹”匾额,两边分别悬挂有“化成攸久”、“与天地参”、“时中立极”、“圣集大成”、“德齐帱载”、“圣功时中”、“圣神天纵”等匾额。

孔庙是祭祀孔子的场所,首位祭祀亲祭孔子皇帝为汉高祖刘邦,此后有11位帝王亲自到曲阜孔庙祭祀孔子(光武帝刘秀、汉明帝刘庄、汉章帝刘炟、汉安帝刘祜、北魏孝文帝元宏、唐高宗李治、唐玄宗李隆基、北周太祖郭威、宋真宗赵恒、清康熙帝玄烨、清乾隆帝弘历)。祭祀孔子时使用大祭祀时所用“太牢”之礼,祭品为猪、羊、牛各一头。

相关推荐:

汇报礼仪

辣椒在四川为什么叫海椒?海椒由来简介

咖啡

四川成都文殊院

100多年前的日本社会老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