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世界文化遗产:承德避暑山庄和周围寺庙

发布时间:2016-08-11 栏目:专题 投稿:健忘的白羊

 

 ●中文名称:承德避暑山庄周围寺庙

 ●英文名称:themountainresortanditsoutlyingtemples,chengde

 ●批准时间:1994.12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遗产遴选标准:承德避暑山庄周围寺庙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c(ii)(iv)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

承德避暑山庄,是清王朝的夏季行宫,位于河北省境内,修建于公元1703年到1792年。它是由众多的宫殿以及其它处理政务、举行仪式的建筑构成的一个庞大的建筑群。建筑风格各异的庙宇和皇家园林周围的湖泊、牧场和森林巧妙地融为一体。避暑山庄不仅具有极高的美学研究价值,而且还保留着中国封建社会发展末期的罕见的历史遗迹。

●概况:

承德避暑山庄,又称“热河行宫”,座落于中国北部河北省承德市中心以北的狭长谷地上,占地面积584公顷。避暑山庄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雍正(公元1723~1736年在位)时代一度暂停营建,清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到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又继续修建,增加了乾隆(公元1736~1796年)三十六景和山庄外的外八庙。整个避暑山庄的营建历时近90年。这期间清王朝国力兴盛,能工巧匠云集于此。康熙五十年康熙帝(公元1662~1723年在位)还亲自在山庄午门上题写了“避暑山庄”门额。避暑山庄主要分为宫殿区和苑景区两部分。

宫殿区位于山庄南部,宫室建筑林立,布局严整,是紫禁城的缩影。包括正宫、松鹤斋、万壑松风和东宫四组建筑。正宫是清代皇帝在山庄时,处理政务、休息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松鹤斋寓意“松鹤延年”,供太后居住,建于乾隆年间;万壑松风是清帝批阅奏章和读书处,是宫殿区与湖区的过渡建筑,造型与颐和园的谐趣园类似;东宫在宫殿区最东面,原为清帝举行庆宴大典的场所,后毁于战火。烟波致爽殿:万岁照房北行过门殿,再北有殿七楹,进深两间,名烟波致爽,是正宫后寝部分的主殿,也是清帝在山庄的寝宫。康熙称这里“地既高敞,气亦清朗”,“四周秀岭,十里平湖,致有爽气”,故名烟波致爽,并列为避暑山庄康熙三十六景之首。四知书屋:原名依清旷,是清帝上朝、退朝途中,停留休息,更换朝服的地方,也是清帝作为一种破格待遇,接见亲信大臣和少数民族王公首领的场所。所谓四知,是知柔、知刚、知显、知藏,这是封建统治权术的概括和总结,乾隆曾在此处接见过六世班禅和土尔扈特蒙古首领渥巴锡。

苑景区又分湖泊区、平原区和山岳区。宫殿区以北为湖泊区。湖区集南方园林之秀和北方园林之雄,将江南园林的景观移植到塞外。区内湖泊总称“塞湖”,总面积57公顷。洲堤28公顷。塞湖有九湖十岛,九湖是:镜湖、银湖、下湖、上湖、澄湖、如意湖、内湖、长湖、半月湖。十岛有五大五小,大岛有:文园岛、清舒山馆岛、月色江声岛、如意洲、文津岛;小岛有:戒得堂岛、金山岛、青莲岛、环碧岛、临芳墅岛。洲岛之间由桥堤相连,今九湖尚有七湖,十岛今存八岛。平原区位于湖泊区以东,占地53公顷。南部沿湖有亭四座,从西至东依次是水流云在、濠濮间想、莺啭乔木、甫田丛樾。其它景观还有:萍香泮、春好轩、暖流暄波、万树园、试马埭、永佑寺、舍利塔。区内的万树园不施土木,仅按蒙古民族的风俗习惯设置蒙古包数座。乾隆帝常在这里召见各少数民族政教首领,举行野宴。平原区的西部和北部是山岳区,面积422公顷,占避暑山庄总面积的五分之四。山峦峻峭,属燕山余脉风云岭山系。自北而南有松云峡、梨树峪、松林峪、榛子峪等四条大的峡谷。峰冈崖坡之上,与山水林泉巧于因借,宜亭斯亭、宜轩斯轩、宜庙斯庙,康、乾时期在山区修建了40余处楼、亭、庙、舍,均有游览御路和羊肠步道相通。高耸的山峰好似天然屏障,阻挡了西北寒风的侵袭,是调节山庄气候的重要因素。康乾时期还在在山区修建了40余处建筑

避暑山庄外围的山峦之间,耸立着许多金碧辉煌的庙宇,如众星捧月,环绕山庄。清政府为了团结蒙古、新疆、西藏等地区的少数民族,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理,利用宗教作为手段,在避暑山庄外围,先后兴建了12座寺庙。因其中8座庙隶属于清廷直属的理藩院管理,故被称为"外八庙"(即口外八庙之意)。现在"外八庙"除包括溥仁寺、普宁寺、普乐寺、须弥福寿之庙、普陀宗乘之庙、安远庙、殊像寺等7处(另溥善寺已不存)外,尚有广缘寺、罗汉堂等。外八庙多为喇嘛庙。喇嘛教源于西藏佛教的一支,因蒙藏各族十分崇信,也得到清朝政府的尊重,乾隆帝颁布喇嘛教为国教,以此密切少数民族上层人物同中央的联系。清政府建立外八庙的目的也在于此。

普宁寺位于承德避暑山庄之北,因寺内有木雕大佛,又称大佛寺,建于清乾隆二十年至二十三年(1755~1758年)。此寺仿西藏三摩耶庙形式而建。全寺占地约2.3万平方米,主要建筑有钟鼓楼、碑亭、天王殿、大雄宝殿、大乘阁等。大乘阁高36.75米,外观六层重檐。阁内置木雕千手千眼观音贴金立像,高22.23米。阁四周有塔台等藏式建筑

普乐寺位于避暑山庄东北,俗称圆亭子。建于清乾隆三十一年(1766年),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建筑布局分前后两部分。前部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宗印殿;后半部为坛城。在高大的石坛城上,建圆形旭光阁,重檐伞式攒尖黄琉璃瓦顶,阁中置一立体曼陀罗,内供铜欢喜佛。阁顶有圆形斗八藻井,内有二龙戏珠,制作精美,金碧辉煌。北阁与北京天坛祈年殿形制类似。

普陀宗乘之庙位于避暑山庄正北。普陀宗乘是藏语布达拉宫的汉译,故又称小布达拉宫。建于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历经4年完工,仿西藏布达拉宫形制,庙的建筑布局利用山势,自南而北层层升高。主要建筑有山门、碑亭、五塔门、琉璃牌坊、大红台、万法归一殿等。大红台为主体建筑,台高42.5米,宽59.7米。万法师一殿在大红台中部,重檐四角攒尖鎏金瓦顶。此庙是外八庙最大的一处,占地面积约22万平方米。

须弥福寿之庙位于避暑山庄之北,普陀宗乘之庙以东,因班禅六世曾居此并讲经故又称行宫。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建,仿西藏扎什伦布寺形式。实际专为西藏政教首领班禅额尔德尼六世来承德朝觐,祝乾隆七十寿辰而建。庙的布局分前、中、后三部分。前有山门、五孔桥、碑亭、石狮、白台等。中部有琉璃牌楼、大红台、妙高庄严殿、吉祥法喜殿、红台。后部在山坡上,有金贺堂、万法宗源殿。妙高庄严殿为班禅居住、讲经之地。

殊像寺位于避暑山庄北面,建于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为汉族建筑形式。现存建筑有山门,单檐歇山灰瓦顶。山门前有石狮一对,山门内东西侧为钟鼓楼,再北是会乘殿,为该寺主殿,面阔7间,进深5间,重檐歇山黄琉璃瓦顶。

避暑山庄不同于其它的皇家园林,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按照地形地貌特征进行选址和总体设计,完全借助于自然地势,因山就水,顺其自然,同时融南北造园艺术的精华于一身。它是中国园林史上一个辉煌的里程碑,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杰作,享有“中国地理形貌之缩影”和“中国古典园林之最高范例”的盛誉。

文化遗产价值:

避暑山庄周围寺庙,以其自身所具有的突出普遍价值,构成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理由如下:

(一)避暑山庄中国清朝的园林式皇宫,具有丰富的社会政治历史意义

避暑山庄,是中国清朝皇帝为了实现安抚、团结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巩固国家统一的政治目的而修建的一座夏宫。避暑山庄兴建后,清帝每年都有大量时间在此处理军政要事,接见外国使节和边疆少数民族政教首领,使这里成为中国清朝的第二个政治中心。这里发生的一系例重要事件、重要遗迹和重要文物,成为中国多民族统一国家最后形成的历史见证。

(二)避暑山庄周围寺庙中国古代帝王宫苑与皇家寺庙完美融合的典型范例

避暑山庄周围寺庙产生于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盛世——康乾盛世,历经康雍乾三代帝王,历时八十九年,集中全国入力物力建造而成。它是帝王范囿与皇家寺庙建筑经验的结晶。它成为与私园并称的中国两大园林体系中帝王宫范体系中的典范之作。园林建造实现了“宫”与“苑”形式上的完美结合和“理朝听政”与“游息娱乐”功能上的高度统一。寺庙建筑具有鲜明的政治功用。

(三)避暑山庄周围寺庙,标志中国古代造园建筑艺术的巨大成就

避暑山庄周围寺庙,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帝王范囿和皇家寺庙群。它集中国古代造园艺术和建筑艺术之大成,是具有创造力的杰作。在造园上,它继承和发展了中国古典园林“以人为之美入自然,符合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传统造园思想,总结并创造性地运用了各种造园素材、造园技法,使其成为自然山水园与建筑园林化的杰出代表。在建筑上,它继承、发展、并创造性地运用各种建筑技艺,撷取中国南北名园名寺的精华,仿中有创,表达了“移天缩地在君怀”的建筑主题。在园林寺庙、单体与组群建筑的具体构建上,避暑山庄周围寺庙实现了中国古代南北造园建筑艺术的融合,它囊括了亭台阁寺等中国古代大部分建筑形象。展示了中国古代木架结构建筑的高超技艺,并实现了木架结构与砖石结构、汉式建筑形式与少数民族建筑形式的完美结合。加之建筑装饰及佛教造像等中国古代最高超技艺的运用,构成了中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观。

(四)避暑山庄周围寺庙是世界了解中国文化的实物资料

避暑山庄周围寺庙不论是造园还是建筑,它们都不仅仅是素材与技艺的单纯运用,而是把中国古典哲学、美学、文学等多方面文化的内涵融注其中,使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缩影。

如上所述,这样一座具有世界性突出普遍价值的艺术杰作,只有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加以保护才能使其得以永久传世并更好发挥其所具有的世界意义。

相关推荐:

台湾六堆客家年节习俗

实用商务送礼的礼仪

裕固族的称谓究竟是怎样来的?裕固族形成的是什么时候

山西皮影中的戏楼

云门山石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