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哥特式教堂建筑的美学意蕴

发布时间:2016-09-21 栏目:专题 投稿:幸福的黑猫

每一种建筑风格形式,都是人类为表达某种特定的生存理念及满足其精神慰藉和审美诉求而创造出来的。因此,建筑物作为“凝固的音乐”不仅具有美学上的功效,更是人们心灵世界的一种物化形态。欧洲教堂建筑呈现多种风格,其中以空灵、高耸、尖峭的哥特式风格最为多见。

不在寻索,在静候

哥特式建筑肇始于法国,是14世纪至15世纪风靡欧洲的一种建筑形式。“哥特”的语义是粗野之人,因而哥特艺术起初是低俗艺术的代名词。在中世纪欧洲人的观念里,罗马建筑属主流范畴、居正统地位,其后兴起的建筑形式则被贬斥为“哥特”(野蛮)。但哥特式建筑逐渐为宗教界所关注和青睐,并强调哥特式教堂是上帝的居所,将人在空间上对神圣的向往,变成上帝对人显示他存在的场域,因此,哥特式建筑最早体现于天主教堂。随着社会心理的变迁和审美风尚的流转,哥特式也渐趋向世俗建筑扩展和渗透。

哥特式教堂建筑最突出的特点是彻底脱离了罗马建筑的影响,成为具有独创性的建筑结构体系。首先是采用了尖券、x形尖肋拱等建筑样式以减轻屋顶的重量,比罗马式半圆形拱顶更稳固,内部空间也更高旷。其次是形体向上的动势非常强烈,轻灵的垂直线直贯建筑全身。无论墙体还是塔身,都是越往上分划越细、装饰越多,且每栋哥特式教堂建筑顶上都有锋利的、直刺苍穹的小尖顶。擎天的高塔将内蕴外观皆丰富无比的教堂巨构与天地相契合,犹如自然中一片密闭的森林,除了令人心往神驰之外,也为人留下了长久的感动。另外,哥特式建筑的窗牖轮廓较之罗马建筑也大大增加,还有优美的彩色玻璃窗画,这种画也成为一些目不识丁的天主教徒们的“圣经”。圆形的玫瑰窗象征着天堂,《圣经》中的诸多圣者跃然玻璃窗上,酷似绚丽多姿的舞台画面。

欧洲著名的教堂多是某一时期哥特式建筑风格的代表。譬如,伦敦威斯敏斯特教堂巴黎圣母院是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的杰作;而科隆教堂米兰教堂等则堪称中、晚期哥特式建筑的典范。再如,梵蒂冈的圣彼得大教堂是巴洛克时期哥特式建筑的顶峰,伦敦的圣保罗大教堂是古典主义哥特式建筑的代表。这些教堂建筑由于工程浩大,从奠基到竣工一般都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少则几十年、百余年,多则数百年。科隆教堂1248年奠基,1880年最终落成,前后经历了六个世纪;米兰教堂始建于13世纪,到1965年安装完最后一扇门,历经700余年。哥特式教堂建筑之美令人赞叹,而它又透出何种的文化讯息和人文秘笈呢?兴建于12世纪至13世纪的巴黎圣母院,是欧洲早期哥特式建筑与雕刻的代表,其正面一对60余米高的塔楼格外巍峨壮观,上面雕有内容丰富而精美绝伦的宗教故事。而意大利的米兰教堂屋顶,每个塔尖上都有人像雕塑,这些雕像如同守护神一样日夜守卫着教堂

哥特式教堂带给人的,不在于寻索,乃在于静候。正如罗丹所说:“人们从大教堂带走的记忆,使人不由得不肃静;正是在这种肃静里,灵魂才能体验无上的欣慰和思想的快乐。”所以,教堂建筑并不在描绘任何的东西,在它那里,开放着一个世界,一个通往神圣之域的世界。

科隆教堂与两位“康拉德”

提起哥特式教堂,法国人一定会说“巴黎圣母院才是正宗”,但拥有科隆教堂的德国人可能要提出反驳,因为科隆教堂尖尖的高屋顶给人留下的印象更深,其“哥特味”也更浓。其实,无论巴黎圣母院、米兰教堂,还是英国人引以为荣的威斯敏斯特教堂,都是哥特式建筑的杰作,其风格样式各有千秋、难分伯仲。而相比之下,由16万吨石头堆积而成、如石笋般林立的科隆教堂,从奠基之始直到形成今日之规模,背后所蕴含的德意志民族精神确是其他建筑无法比拟的。1248年8月15日,科隆地区主教康拉德·冯·霍施塔登在圣母升天节这天为大教堂动工举行奠基仪式,标志着一个时代的开始。最初的工程从1248年到1322年的唱诗堂封顶开始,前期工程耗资巨大,以当时的技术条件来看简直难以想象。双顶教堂直上直下,既要保证底座地基的稳固,又要体现哥特式建筑独具的垂直线效果。据说,当时的人们是先修建直耸入云的柱子,再安装木制起重机,最后实行“高空作业”。今日的我们已无缘看到那空中楼阁般的脚手架,但仅从它长达14米的中跨也可想见这座建筑是如何拔地而起的了。木匠、泥瓦匠、石匠、搬运工乃至各种后勤人员日夜不停地加紧施工。尽管如此,人们还是担心“纤细”的立柱是否能代替承重墙将屋顶托住。为此,设计师巧妙地利用了罗马式大教堂建筑中的拱门设计,创造出有尖角的拱门、肋形拱顶和飞拱,帮助立柱共同支撑穹隆式吊顶——这正是哥特式建筑的精髓所在。1322年,地区主教海因里希·冯·维思伯格主持唱诗堂封顶仪式,工程告一段落。而现在高达157.38米的大教堂完成于1880年10月15日,这期间经历过近600年的停工期。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帝国强盛、财力雄厚,科隆教堂未尽的工程又被提上议事日程。德国人极欲表现自己的强国地位,下决心在原教堂基础上建一座世界最高的教堂。1864年,科隆市发行彩票筹集资金,直到1880年正式落成,科隆教堂不断被加高、加宽,终于形成了今日由两座“高塔”为主门,内部呈“十字心”为主体的建筑群。二战后期,大教堂受到了破坏。但战争结束后,时任德国总理的康拉德·阿登纳出于对家乡科隆的热爱,主持重修了科隆教堂,使其焕然一新。现在的科隆人对这两位“康拉德”——1248年的主教和1948年的总理的贡献都推崇备至。

科隆教堂内也是宝物多多,最著名的是重达24吨的大摆钟和一个中世纪的黄金匣——三王龛。大摆钟是世界各地教堂中的“巨无霸”,而三王龛则是由黄金、宝石和珍稀饰品组合而成的“宝中宝”。像科隆教堂一样,所有哥特式教堂处处充满着神圣的符号,如高耸入云的塔尖、宏伟的正堂、巨大的穹隆和支柱,精美的绘画和栩栩如生的雕刻等等。走进哥特式教堂,面对高耸直立、坚实厚重的内墙,人就显得格外渺小,而微弱、朦胧的光线,则使人深觉罪恶感的沉重。黑暗并不可怕,相反的,它好似带有召唤的姿态,像是准备向人明示某些东西似的,为等待和虔敬的心灵播下信仰。哥特式教堂建筑的庄严与堂皇,能够激发人们的崇高情感和澄澈思绪,从而把人引入静谧、肃穆与向上追索的境界之中。

相关推荐:

书法之隋唐五代书法

敦煌壁画中的菩萨为何衣着前卫?

方孝孺满门抄斩的故事

敦煌雕塑欣赏(8)

河北张家口有什么特色土话?河北张家口土话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