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天津方言与民间笑话

发布时间:2016-10-08 栏目:专题 投稿:潇洒的裙子

与普通话比较,天津方言最主要的是语音和声调的不同:从声母上看,天津方言一般是将普通话的舌尖后音zh、ch、sh,分别读为舌尖前音z、c、s,如“中”读为“宗”、“吃”读为“呲”、“山”读为“三”等;i和r混用,如:“人”读“银”,“肉”读“又”;如果是开口韵母自成音阶时,就要在前加声母“n”,如“爱”读“耐”,“鹅”读“né”等。天津方言的另一个特点是使用一些特殊的语词,如用途很广的“嘛”即什么、“哏儿”即有趣、“打擦”是指开玩笑等等。

天津俗语乐于以“鸟”喻人,多为贬义。如“林子大了,嘛鸟都有”,比喻大千世界各色人等、良莠不齐、优劣参差,在人际交往里出现任何奇人,发生什么怪事,都属正常。再如天津人说:“这小子也不是嘛好鸟!”从品德层面上对该人全盘否定,带有一种谐趣。“装大尾巴鹰”或“愣充大尾巴鹰”属于天津方言生动的比喻,讥讽那种好大喜功、扮酷装大、喜招摇、充好汉的人。天津歇后语“光叫唤不下蛋——废物鸡”,比喻吃嘛嘛不够、干嘛嘛不行的人,或讽刺占着茅坑不拉屎的人。

天津话有“外国鸡”这个词。所谓外国鸡,学名吐绶鸟,俗名火鸡,体型高大,重达十几公斤,头部皮瘤和喉部肉垂可由红变蓝变绿变白,变出多种颜色。火鸡由外国人带到天津租界,天津人初次见到奇异而丑陋的火鸡,大为惊奇,互相传告。后来,天津人从外国鸡头部颈部颜色的无常变化,联想到人的脾气秉性,就把脾气古怪、没准稿子、一时一变的人戏称为“外国鸡”。

天津民间故事以“傻子”为主角,尤以傻姑爷到老丈人家做客的笑话为多。旧时天津逢年过节,高跷会秧歌会最受沿途观众欢迎的是一对“丑角”——傻妈妈和傻儿子的精彩表演。傻妈妈手执大蒲扇,傻儿子拿着大糖墩儿,两人随着锣鼓点面对面地扭着,出尽了洋相。天津话中人们常说的“傻”字号人物形成了系列,如“傻小子”、“傻闺女”、“傻姑爷”、“傻老婆”、“傻老爷们儿”、“傻巴儿”、“傻帽儿”、“傻老儿”等。

民间流传的笑话而形成的天津俏皮话数量很多,如“消防队不换岗——晕斗儿了”。民国时期天津成立新式消防队后,在大胡同东边建一座40米高的瞭望塔,由消防队员按时值勤观察火警。瞭望塔顶端如旗竿上的刁斗,故名瞭望斗。换岗的人没来接班,上面值勤的人因时间过久而晕倒于斗内,故曰“晕斗”,用于形容头脑不清醒。再如“赵老二偷房檩——顶这儿了”,传说赵老二偷人家一根房檩,扛起来就跑,失主追来时恰好前面的房子要倒,赵即将房檩顶在危墙上,表明不是偷而是抢险救急。“顶这儿了”指到此为止,无所长进。“周先生过河——躺下了”,私塾教师周振清在大户人家任教,与一婢女相恋,夜间冒雨私奔。欲渡河,深夜无人只得解缆自渡,但苦于不谙驾舟之术。时风雨大至,深恐落水,乃卧于舟底,听任其漂流,最后辗转登岸。次日天亮,携妻远遁他乡,不知所终。后来天津人形容别人睡下、倒下皆曰“周先生过河”。

再如“刘二爷剥蒜——两耽误”,“白爷做姑爷——你想把我灌死?”,“马老显看告示——够呛”,“马三立看稻子垛——火烧连营”,“梅先生拔烟袋——不得已而为之”,“王二狠子挨刀——赶上新律条了”,“王奶奶哭孙子——凉了”,“王先生打鼓——点儿来了”,“邢三吊丧——不是人”等等,这些俏皮话的背后,都隐含着一个个生动的民间笑话

相关推荐:

81万名画赝品被退款 古玩不保真行规被颠覆

云南苗族传统习俗——押饭

哈尼族奇妙的取名礼俗

达斡尔族哈拉、莫昆的由来

婚姻饮酒有什么习俗?婚姻饮酒风俗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