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桐城方言中的人称代词

发布时间:2016-10-10 栏目:专题 投稿:尊敬的小白菜

桐城(安庆)方言中的人称代词非常特别,不仅与别的方言语系大相径庭,比之相近的其它地区江淮官话和赣方言,差别也不小。故此,有专门研究之必要。

一、第二人称

桐城方言中的第二人称最为特别,有一个自成音节的舌尖浊鼻辅音,即-n(恩)。从发音上看,近似于侬、你、您,但明显有所不同。关于这个字的来源,学者们的观点并不一致。

观点一:吴语说。实际上,吴语的第二人称通常为侬、奴、耐、倷,-n(恩)的用法几乎没有。这些学者认为,-n(恩)实际上是“侬”传到别的地方的音变。他们的理由有三:(1)虽然江淮官话和赣方言吴语差别较大,但相通的地方也不少,特别是人称代词,比如表示第三人称的“渠”,吴语很早就已经使用;(2)-n(恩)与“侬”在发音上太过于相近;(3)江淮官话和赣方言表示第二人称的普遍用法并不是-n(恩),可见这极可能是外来语。不过,本人并不同意这种观点,理由同样有三:其一,吴语中的“侬”从“奴”演变而来,出现应当比较迟,而且最初用来表示第一人称,甚至用来表示人称复数,比如我侬、你侬、他侬;其二,人称代词是常用语,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别的地方的人为什么要放弃原来自己的用法而改用吴语;其三,现在使用这一用法的大多为赣方言地区,同样没有充足的理由证明,这些人是吴语地区的移民。

观点二:赣语说。现在使用-n(恩)的,基本为赣方言地区和与之接壤的部分江淮官话方言区,可见,-n(恩)应当属于赣方言。但是,有三个问题至今无法破解:(1)这个字到底怎么写,是一个独立的字,还是别的字的音变?(2)为什么这种用法方言区非常狭小?为什么别的赣方言地区和江淮官话方言区没有这种用法?(3)这个字的源头到底在哪里?看来,现在想彻底搞清这个问题有点难。

细察之下,赣方言地区和江淮官话方言区的人源流比较复杂。窃以为,说-n(恩)的人,大多应当为北方移民。所以,-n(恩)的来源,好象应当从北方方言中寻找才是正途。而在北方方言中,与-n(恩)发音相近的是“您”,而不是“你”。这个字在金元散曲中出现,但不作第二人称尊称,而是个俗字,与“恁”字通。“您”字作为第二人称尊称,大概起源于清末,是非常晚的事。我主张,为了与现在的“您”相区别,干脆将-n(恩)写成“恁”。当然,这纯粹是一家之言。

二、第三人称

桐城方言中的第三人称并不一致,城关官话用“他”,东乡、南乡和西乡的一部分用“渠”。从地域来看,桐城说“渠”的地区靠近安庆,近而靠近江西。所以,“渠”明显是来源于赣方言。不管“渠”本身属于赣方言还是吴方言桐城方言的“渠”从赣方言而来,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

很多人在字典中发现,这个字不读作“客”,也不作为第三人称。这是因为,“渠”的标准写法是“亻渠”,现在的“渠”是个俗字。在赣方言中,一般不写作“渠”,而是写作“佢”,读音依旧是“客”。

三、人称复数

在普通话中,表示人称复数用“们”,比如:我们、你们、他们、同志们。但在桐城方言中,表示人称复数时不用“们”,而是“jie”。《桐城县志》中标为“节”,比如小伢节、老爹节、奶奶节;安庆方言中标为“几”,比如我几、他几、大伙几。

应当说,这种写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其一,读音相同或相近。其二,这两个字都可以表示复数。其三,“节”一般作为量词,它可以表示疑问,如“多少节”“哪节”;可以表示实指,如“这节”;可以表示数量,如“三节”。从逻辑和语法上讲,也可以表示泛指复数,只是方言中并不多见。其四,“几”一般作为疑问词,并不表示泛指的复数。但方言用法历来比较随便,作为人称复数也不是没有可能。

但是,我总感觉,这两种写法似乎都不太准确。道理有二:

1、这两种写法在别的方言语系中难以找到,在赣方言江淮官话中似乎也没有,这实在是过于离奇。

2、桐城话与安庆话不仅属于一个语系,而且写法大多相同。可以推测,这两种写法并不表示它们来源于两种形成路径,只是大家根据读音揣摩的两种不同写法而已。也就是说,即使真的有离奇的写法,也只有一种,不应当有两种。

那么,桐城方言表示人称复数的“jie”,到底应当怎么写呢?让我们先来看看所有方言语系中关于人称复数表示方法。归纳如下:几人、家、家底、俩、底(中原官话);大家、两人(徽语);班(帮)人、等人、家人、些人、多人、侬、班侬、家侬、些侬、多侬、多、等(吴语);人、兜、俚、党、班、多畬、侪(客赣语);侪人、伙人、各侬、伙(闽语);两个、每、家(江淮官话);些(西南官话);都(晋语)。

在赣方言江淮官话中,与这个字发音相同或相近的,应当是“侪”。实际上,这种写法更多的不是在赣方言中,而是在闽语中。这并不表明我们桐城人是福建移民,而是因为闽语中保留了大量古语和古音。要注意的是,在普通话中“侪”不读作“jie”,而是读作“chai”。

四、尊称

一般来说,按照“年尊辈长”“自贱他尊”的规矩。如果你称呼别人,即便别人年龄比你小,也要按辈份来称呼;如果别人称呼你,你辈份长按辈份称、你年龄长按年龄称。比如,称呼一个年长的晚辈,不能叫大侄子,而应当叫大哥哥。为了避免辈份和年龄不一致造成的尴尬,在实际生活中一般要“跟着晚辈称”。比如,称自己的女儿,一般叫大姑、二姑。

当然,还可以按照亲属关系来称。桐城方言中对父亲的称呼很不一致,大致有:爸爸、伯伯、椒椒、大大、爷爷。由于过去是个大家庭,称呼适用于较广的范围。假如你是大家庭中某一辈的老大,大家庭中的所有晚辈都叫你“伯伯”,你自己的儿子也叫你“伯伯”;同理,假如你不是大家庭中某一辈的老大,大家庭中的所有晚辈都叫你“椒椒”,你自己的儿子也叫你“椒椒”。

相关推荐:

花木兰【第十一场】

你对于黎族竹文化有多了解?

昭通大龙洞古戏台有什么布局?昭通大龙洞古戏台建筑简介

隆丧厚葬反应了什么样的社会走向?隆丧非孝介绍

祠堂的历史发展是什么?祠堂建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