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临沧佤族礼仪习俗集萃

发布时间:2016-10-22 栏目:专题 投稿:欢呼的黑夜

一、传统礼仪

(一)敬酒礼仪。敬酒先敬年长者。集体饮酒时,让某一老者代表在座各位滴酒于地,酒词念罢众人同饮,第一杯先斟敬于在座之最年长者。斟酒要专人,双手以敬,行礼方式由下而上到饮者嘴边。

(二)敬舅礼仪佤族民间,人们敬重舅父胜于敬重父母,拜年第一要求得到舅父(或其后代)主持处理丧事。

(三)妇女礼仪。庄重场合,妇女在男人面前走动,要低头躬腰,双手按住飘裙,小步徐行,男女路上相遇,女朝下侧让男方于上侧。

(四)拜年礼仪。拜年佤语估补(grǖb)是一年一度小辈向长辈拜访的一项礼仪活动。根据各地的宗教信仰、节庆日的不同,拜年时间一般分别为佤历大年的初二,公历元月的初二,所谓小辈的亲生父母和舅舅、婶婶,拜年时,小辈一般要携带自己的妻子(丈夫)儿女,带上米饭怡和、熟记忆之、芭蕉一梳、糯米粑一盒、一包烟、一瓶酒、三节甘蔗、猪肉一传、一节百部(或一条毛巾),一早前往长辈住所拜访。拜年过程,小辈向长辈鞠躬并握手,然后倒出温水给长辈洗手,洗手时小辈男者前行搓洗,女者随后揩擦。事毕,请长辈坐于桌前,说小辈给长辈拜年,求得恩惠和保佑。长辈给小辈以回敬送些什物和零币。

(五)做客礼仪。走亲访友,礼物可多可少,可有可无,但带点酒,男怕是一斤半斤也可,所带之酒须得礼节性交给主人,否则就会失礼。如此,主人须得以自己的酒迎接,滴于地、念酒词,祭告祖宗,表示迎客之意,否则,也会视为失礼。再将客人带来的酒滴于地祭告祖宗,说明客人来由来意。最后大家共饮。

(六)待客礼仪。贵客来,主人要即刻接过客人背包,挂在挂钩上,适当存放好其它所带物件,然后殷切让座。客留期间至少要杀给一只鸡,作为主菜,将头敬于主客,以示敬重。

二、涅荣

“捏荣(nyaexrom)”意为喝水。佤民族历来好客,尊重别人,不管是生人或熟人路过门前的时候,他们都会说“捏荣”,实意为“你走累了,坐下来休息一会,喝一口水。”简单的一句话却代表深深情意,这可以说是佤族文化佤族性格,佤族精神的一种表现。

三、加林赛

加家林赛是佤族的一首歌名,这首歌在打歌的会场自始至终都可以听到,加时成双成对或排起队来的意思,林有玩笑,娱乐,歌舞等意,赛就像汉语歌词里的“吧,呀,啊,哎”的意思,整句话是说:“大家手牵手排起队来唱歌跳舞吧。”而它更深一层的内涵是:“大家都来吧,不要站在一旁观望,有这样美好的时刻,让我们共同歌舞,一起狂欢吧。人生只有一次,让我们用欢乐填满这一生,我们要用歌舞共同装饰我们的一生”。

四、司岗里

司岗里源自于古佤语,它是人类从“司岗”出来的意思。用现代佤语讲应改是“高爱布恳打司岗”(gaoheixbuikaingndaexsimgang)。现在,佤文化也被人们称之为“司岗里文化”,它是有一定依据的。首先,佤族从古到今,用司岗里传说教育和引导他们的后代,可以说是一本非常好的教科书。其二,“司岗”有团结的意思,是佤族祖先对社会的发展,对种族的壮大,对生存的需求留给后人的《警世通言》。对佤文化研究,应该从对司岗里传说的研究入手,因为它不仅是一本教育后代的教科书,它还反映出了佤民族的世界观、人生观、宇宙观、价值观,所以说我们认为,司岗里完全可以代表佤族文化,不仅体现出了佤族的古老文化,还预示着佤文化走向先进文化、优秀文化的方向。

五、梅依吉崇拜

梅依吉(mouig),从狭义上讲,它是《司岗里传说》中拯救人类,把第三批人类从葫芦里放出来,并保护人类的那个人,他死后,他的灵魂得到了人类的祭贡。由于佤族认为万物有灵,那些保护人类的魂灵就都被称为梅依吉,也就是神,有让人生病死亡的,所以被称为鬼。这样从广义上讲,梅依吉也就是保护神的意思。对神的崇拜可以说每个民族都有,梅依吉崇拜,除了有神的崇拜以外,同时也有对祖先的崇拜。所以它几乎包涵了佤族万物有灵的多神教的总体内容。因为这样,崇拜不同的梅依吉也自然有不同的方式和程序。如果说佤族文化可以称之为“司岗里文化”那么佤族的宗教也可以称之为“梅依吉宗教”或“梅依吉”崇拜。

六、叫魂习俗

叫魂,佤称古宽(gougkuan),佤族群众认为万物有魂,说魂一旦受到惊吓和侵害就会离开躯体而走失。防止和挽救的方法就是招魂。

(一)招谷魂。招谷魂(gougkuanhugoux),谷子在田地里生长成熟的过程中常有风雨侵袭、牛马践踏、禽兽破坏,人为浪费和偷盗等情况发生,谷魂往往会因此而去。为了收成,主人须得招魂。招谷魂一般在谷子刚要成熟得时节,方法是一个长者(招魂主持人)带若干随从到田地里取一两束谷穗,念谷魂咒词,喊它回家,为了让其顺当回家,促使其兴致,可带摇铃、芦笙、小口等,摇着吹着敲着回家,招魂到家,刚一跨进门槛,家里人齐声招呼:“回——(houig)!”以鸡蛋、烟、茶、米、盐、甘蔗、芭蕉、老鼠干巴、鱼条、猪肉等盛于招魂器具小篾浊或小簸箕迎之,杀鸡滴血于其上。念魂咒、煮鸡肉烂饭、看鸡卦确定谷魂来否。

(二)招人魂。招人魂(gougkuanbui)人受到惊吓、打击、侵害或是被打骂、或不慎而跌着、摔着或是生病,身体感觉不适,思绪混乱,常作恶梦等情况,往往被认为失魂。因此须得招之。招的方法是:带失婚人的衣帽或首饰一件到出事地点或方向捡一小个石头或一小片木渣,念魂咒喊着回家。失魂人若并未出过具体的事故,魂的走失只表现在身体的不适上,招魂时不用外出,在家门口招请即可。在家里一般用鸡蛋,所用物品同以上所述。只是有些地方还加杀红公鸡一只即可。念魂词、煮烂饭、看鸡卦(蛋卦和骨卦)。判定其魂招回与否。

(三)招家魂。招家魂(gougkuannyiieex)不用外出,请人在家门前念魂词,然后在家办理,所用物品依照以上所述,只是某些地方还用猪或鸡。请众人吃饭喝酒。鸡蛋看鸡卦,鸡看鸡骨卦,猪看肝胆卦和胰腺卦。有的人家还加酒菜,大摆宴席,这叫“招大魂”。招家魂一般是在家办某件大事之后举行,如婚事、丧事、节日之后等。

佤族民间常招的魂还有武器魂、工具、乐器魂等。认为不招其魂,这些东西还容易损坏、丢失、被盗、效用不灵。

七、江三不洛

关于江三木落的解释有一些出入,但我们认为还是以杨正仁老师在阿佤人民唱新歌里的歌词为准,就像中国古时候各地方的尺寸斤两不一致,秦始皇把它统一了起来,传说很久以前佤族地区也存在这种现象,所以在不同的地方卖东西斤两就会有很大的出入,江是秤的意思,而三木洛是一个人的名字,而三木洛是一个人的名字,江三木洛是三木洛的秤的德意思,因为在当时,人们对实物的衡量,认为三木洛的秤秤过的东西是相对公平或实惠的,渐渐的人们也就习惯以三木洛的斤两来衡量实物,并到处宣扬三木洛的斤两是最公正的,不管买,还是卖都最公平的,在阿佤人民唱新歌里,其意就是我们党的政策就像三木洛的秤一样公正的,人人都是平等的,江三木洛其实它就是非常好的意思

八、蜂桶鼓舞

佤族蜂筒鼓舞别具一格,一般是在和贺新房和重大节庆的时候才跳。它以韵律的强弱来调整所有打歌人的脚步,从而达到舞步统一的作用。这体现了佤族一个注重团结的民族。在战争上或狩猎的时候以鼓声来指挥所有的行动,起到了凝聚力的作用。当前,蜂筒鼓在佤族社会生活当中很少见,是我们应该抢救的一项文化遗产。

2004年10月《曼来蜂筒鼓舞之乡》北临沧市政府公布为临沧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九、关于分星星肉的传说

佤族认为是“赛梭”家族带领他们走南闯北,见桩立寨,但是家族之分是从分星星肉开始的。说是有一个星星掉到地球上,大家分星星肉的时候,为了方便,就先分成五大份,分别分给寨子不同的地方,然后再一家一家的平分。这是佤族家族和姓氏产生的传说,也是当前很多专家和学者认为最具古人类文化发展的一大特点。所以佤族分星星肉的传说是我们研究家族和姓氏产生的一个很好的资料。

十、沧源崖画

自1965年发现沧源崖画以来,至今在沧源耿马境内共发现17处16个点,共有图像1100多个。

沧源崖画属于绘制型崖画

沧源崖画在世界上有名,是因为它有着许多自己的风格和特点,主要有五项:1、图像内容非常丰富,各式各样,栩栩如生;2、在世界崖画当中,没有发现像沧源崖画一样用一条线代表线路,这是沧源崖画的一大特点,值得我们深入研究和探讨;3、沧源崖画不仅表现出一度空间:也就是它的长度,二度空间:也就是它的高度,它与世界崖画一个最大的不同,它还表现出了三度空间,也就是它的深度,给人一种立体感,这就是沧源崖画里面人和房子为什么是倒立的,它要表现的就是一种立体感,是目前发现的时期时代具有立体感的唯一崖画。通过用炭14,dna和花粉孢子化石检测,证明沧源崖画已经有三千多年历史,是石器时代我们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4、在沧源崖画当中发现有4个手印,包括实手印和空白手印,引起了世界一些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从而促进我们崖画当中手印的研究;5、沧源崖画丰富的内容,可以说是佤民族在石器时代生活的真实写照,是我们研究佤族的历史和文化难得的宝贵资料,也是我们研究世界各民族在石器时代生活状况、思维方式和文化的很好的参考资料。

沧源崖画的魅力不仅在于它丰富的内容、栩栩如生的图像,还在于它似乎是一种信号,是一种呼唤,是一种代表,它很可能还收藏着许多秘密,还有待有志者深入的进行探索和研究,让它真正发出耀眼的光芒,为世界民族文化增添一抹色彩。

十一、安教

“安教(angjaox)”在佤语当中,“安”是“不”的意思,“教”是“不吉利”和“凶”的意思。日常生活中,万一被人无意伤害,道一声“安教’最高的谅解,意为不必道歉,不用多意等。该语体现出佤族一个宽宏大量的民族。在很多场合下,如果他认为你对他的伤害是无意的,意为叫你无需承担任何责任,包括自我良心的谴责。

十二、娘布洛

娘布洛施傣族与佤族的通用语,意为长生不老药。根据很多专家和学者研究,几乎世界上所有的民族在幼年时期或者在新石器时代,都有相信或寻找长生不老药的举动,这可以说是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必经之路,是古人类对生命的珍惜,对人生的爱护的一种体现。

长生不老药根本不存在,但是佤族在生活当中悟出了一种道理,长生不老药就是相互的祝福和帮助。所以说佤族一个随时把祝福放在嘴上的民族。祝福也许有些宗教色彩,哪怕是一句话,还是一捻泥土都可以代表他们真诚的祝福,祝愿你长生不老。在司岗里传说中,也提到了长生不老药对佤族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但是被月亮偷走了,所以地球上再也没有长生不老药。如果有的话,那就是相互关心,相互帮助,至少道一声问候。

十三、劳列

在佤语当中,“劳列(laohlie)”是诚恳能干之意,“列”是到顶和谢谢之意,在佤族的日常生活当中,“劳列”是时常不开口的口语,因为它还有一个内容,那就是“祝你什么都好的意思”。在佤文化当中,这句话不仅表示极高的感恩,还表示极大的宽容,可以说是佤族性格的具体表现。

十四、兰珠不让

根据科学研究一个人首先要牙齿好,然后胃才好,胃好才能消化好,消化好才能摄取丰富的营养,这样的人才能够身体长久健康甚至长命百岁。佤语“兰珠”意为长寿,“不让”是牙齿好的意思,这说明,佤族在很古老以前,对人的身体,对牙齿的作用,有了很深的了解,在公共场所,节庆祝福,他们都会说祝你牙齿好,祝你长命百岁。这就是“兰珠不让在”的内涵所在。

当前,在很多场所,不管是举行祭奠活动,还是逢年过节,如果人家对你说一声“兰珠不让”,对佤族来说这已经是最高的祝福和祝愿。

十五、独炫琴

独炫琴时佤族古老的民间乐器.佤语称之为:叮管堆叮西筝叮大等,叮佤语意为琴,管堆意为孤儿,西筝意为颤抖的琴是佤族唯一的弓弦乐器.独玄琴的琴劲分为两种形状:一种是弹性竹片琴劲另一种是方形木质琴劲.弹性竹片琴劲演奏时用大拇指推动琴劲既发出颤抖之音,增强乐器感染力尽显独玄琴的魅力,方形木质琴劲则没有这种功效(弹性竹片琴劲有千金,方形木质琴劲没有千金)。

独玄琴的部件是有琴筒(共鸣箱)琴杆传音板(竹笋壳)琴轴琴弓琴弦马子七个部件组成,实物高100厘米,琴筒长30厘米直径25厘米,内经20厘米,弦轴长20厘米直径3厘米。

演奏姿势分为坐姿和跪姿。

独玄琴调式为bb调(根音为啦)音色低沉古朴浑厚演奏起来如泣如诉.多适应于悲伤,清凉的乐曲.如孤儿调,我的爹妈在哪里等等,有时跳新房也奏(新房调)。

佤族先民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发明创造了独弦琴,在贺新房贺串姑娘的活动中,借以抒发情感,传承至今,从八十年代起,文艺工作者不断研究,改良,1997年以独弦琴为主要乐器演奏的佤族器乐曲<加林赛>在首届云南省民族民间歌舞乐调演奏中获金奖.独弦琴独特的构造独特的音色贺独特的演奏技巧堆研究佤族音乐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贺文化价值。

2004年10月,<佤族乐器独弦琴>被临沧市政府审批公布为临沧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十六、木鼓

木鼓佤语称为克罗儿(grōg),是佤族独创和独有的打击乐器,是佤文化的典型代表,可以说是佤族的标志。目前我们认知的最古老的木鼓见于沧源勐来1号点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崖画图形木鼓

历史上,凡是发生火灾、水灾、受到外族入侵或组织大规模社会活动时,佤人都会敲响木鼓召集族人。解放前,大部分佤族村寨都有木鼓,并设有专门的木鼓房,木鼓房里一般摆放一对木鼓木鼓平时不准乱敲,而是在传统节日、喜庆、娱乐时使用,也是作为民族纷争械斗时的报警器及民间宗教祭祀的讯号工具,被佤族视为“通天神器”而崇拜。

制作木鼓的过程比较复杂。在选树、砍树、拉木筒回寨、制成木鼓、放置木鼓等一系列过程中都要举行重大的祭祀活动,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逐渐产生了木鼓舞。制作木鼓,一般选用质地坚硬花桃树,树筒砍好拉回寨后,凿开一条长口子,从口子入手把木筒凿出体腔,体腔中心部分呈三角形状,两面各有一半凿空的音腔,以便敲击时发生共振,木鼓发出之音佤族称公音和母音,音色高的是公音,音色低的是母音。敲击时鼓声传播很远。木鼓证明,佤族很早的时候就知道了结构与声音的关系。

在生产力极为落后的农耕初期,万物有灵原始观念驱动下,佤族先民认为只有不断地以崇高的、神圣的敬礼祭贡谷灵,万能的梅依吉,掌管谷物生长的司欧布女神,以歌舞愉悦鼓魂,击鼓以声通达神灵,全族人才得到神灵的保佑,五谷丰登。从木鼓的造型和社会功能看,木鼓佤族母性特别是母亲崇拜的物质体现又是佤族万物有灵的原始崇拜的反映,佤族先民以至于用血祭的方式祭贡木鼓

木鼓文化是佤文化的一大特点,木鼓文化可以说贯穿了佤族的整个历史。有人说,要了解佤族就要先了解木鼓,因为它是佤文化的象征,在现实当中,木鼓越来越少,但是作为艺术和文化的表现,木鼓终于走出了祭祀房走上了舞台,为展示佤文化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木鼓研究古代佤族乃至古代人类历史、社会、宗教、艺术等等有很高的价值。

沧源现存最古老的木鼓保存于沧源县文馆所,被命名为沧源木鼓。该木鼓是100多年前绍兴佤族送给勐董傣族的象征民族团结的礼物。它是用质地坚硬的红毛树杆雕凿而成,鼓身长2.62米,直径为0.59米,两端呈稍细状,外形如独木舟。鼓身凿有长2.1米,宽0.05米的扁长状的音腔孔,内腔中部实心部分呈三角形状,两边各有一半凿空的音腔,用木棒打击时,发音低沉浑厚,声音传播很远。

沧源木鼓佤族古老的鼓文化的有力物证。

十七、佤族的寨门与栅栏

佤族寨门和栅栏除了寨桩以外,是一个村寨最具体的标志。寨门和栅栏的坚固程度可以反映这个寨子的富贵兴衰状况。原则上,佤族是非常重视寨门与栅栏的建设的。它不仅具有抵御外敌入侵的作用,还具有防火防盗的作用。作为一个新生的寨子,它会对寨门和栅栏异常重视,来显示他们的实力。寨门与栅栏的建立,是现在城郭的前身,也是一项古老文化的遗存,值得我们研究和保护。

十八、木鼓

木鼓舞,佤语称之为”稿克罗”源于佤族木鼓祭祀活动.木鼓祭祀活动一年一次,每年佤历正月初举行,历时15天,以村寨为单位,届时全寨村民身着节日盛装,都上山拉木鼓树,在手持红毛树叶的魔巴领唱指挥下,男男女女数百人,分别拉住拴着木鼓的四根藤索,边拉边跺脚舞动,声势浩大,威武壮观.在拉木鼓的实践中逐渐产生了木鼓舞,木鼓舞是随鼓而产生得艺术.在独特的打击乐器和原始古朴的拉木鼓祭祀活动中派生了拉木鼓舞,铓锣舞,剽牛舞,刀舞,甩发舞,跳木鼓房舞,迎头舞,供头舞,送头舞系列舞蹈,祭木鼓,跳木鼓就是祈求人丁兴旺驱病消灾。

木鼓舞的表现形势有;联决踏歌,围圈,对称,边歌边跳,程式化等特点.动律结构有:双膝弹动,重拍向下韵律感强.动作有:一步一跺,一步一踢,三步一跺,三步一踢,单跺步,双跺步,连跺步,并跺步,双膝弹动等元素.音乐韵律具有佤民族的个性特征。

木鼓舞是佤族民间最具凝聚力,最原始古朴,粗犷豪放,震撼人心,激情飞扬的舞蹈,是佤族史前民间舞蹈的典型代表,是难能可贵的原始舞蹈遗存,是佤族传统歌舞艺术的源泉:是佤族历史文化的象征也是为主的象征。

2006年5月,沧源佤族木鼓舞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十九、佤族寨桩

以前,每个佤族寨子,都要有自己的寨桩,它是这个寨子的象征和标志。一般来说,寨桩是摆在寨子中间的广场上。佤族寨桩有动物的形象、有人物形象或者是塔形等,集雕刻与绘画于一体,它就象一面旗帜,在灾难、战争发生之时起到引导、保佑寨子人的作用。我们认为,寨桩很可能是旗帜的前身。它对一个寨子来说,其作用是非常重大的。

目前,对佤族寨桩的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课题,引起了欧美很多专家特别是日本专家的关注。它也是一项佤文化的代表,也可以说是世界古老民族文化的代表。研究寨桩是研究古老民族文化的不可缺少的一项工程。可以说,佤族把这一项文化遗产保留得相对完整。通过研究寨桩我们不仅可以深入地了解佤文化我们很可能会深入地了解人类古老的文化

二十、佤族饮食习俗

佤族一般习惯一日三餐,以煮食和烧食为主。相对来说,饭菜比较简单,但是非常重视佐料的搭配。不管是舂菜、捣菜、煮菜等都以熟透为主。

请客吃饭,哪怕再简单都被佤族看成最高的礼遇,所以在饮食上,佤族都习惯以客人的口味为主,希望今后得到客人的关心和爱护。

佤族有自己的文化底蕴,佤族的饮食文化也被人称赞,特别是佤族水酒、鸡肉烂饭,都被很多人知晓。

佤族一个热情好客的民族,到阿佤山来,吃一口鸡肉烂饭,喝一杯佤族水酒会让你终身难忘。

二十一、佤族传统建筑

佤族的传统建筑主要以栏杆式为主。主要有两个种类:一是高楼式建筑,它有防潮、防虫、防兽等的作用;第二是落地式,它相对比较低矮,结构比较简单。但是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两个侧边是半圆形的,具有佤文化独特的风格。佤族建筑非常讲究结构上的比例和方位的选择,可以说是古文化一种遗存。

二十二、镖牛

镖牛是佤族民间杀牛祭祀的一种形式,镖牛佤族称“suadmoi(刺牛)”,刺时,镖不脱手。

佤族民间,宰杀牛(水牛或黄牛)方法有两种,一种为一般方法,即宰杀目的主要在于食肉,而不带有其它的特殊意义,这种宰杀方法为锤击头部,而后扼断喉咙放血致死。另一种宰杀方法为特殊方法,即宰杀的目的主要在于祭贡山神、木鼓、祖宗、魂灵等。镖牛前讲究镖牛之毛色,拴头(不拴脚),捆邦于竖好的树桩上。镖手一人,一般为组织祭贡的主人,特殊情况可请他人代劳。行刺前魔巴念咒,说明镖牛原由,表达主人的某种心愿。咒毕,镖手朝牛肩左侧适当部位刺至心脏,使之倒地致死,备好的刀手若干一拥而上,掏出肝脏和胰腺看卦,然后分解其肉,按习俗部分分有关人员,部分投入大锅,众人共食,然后将牛头皮肉脱出骨头,最后将头骷髅挂于牛头桩,以作记录。

二十三、取新火

“取新火”佤语称之为“便克”,“便哦”。节期在每年春节后的一两个月内择日举行。各个村寨过节的时间并不统一。佤族崇信万物有灵,家里的火用了一年便成了“旧火”、“破烂火”,很容易成为“灾难之根”。新年伊始,就要更换新火。

在取新火那天,各家浇灭旧火,铲除旧火。灭火人由寨老派出,每家要给灭火人一碗米,一些盐巴和旧灰由他送到取火的祭司家里。祭司带上鸡,随众拿起蜡烛和祭品,一起到寨老指定的寨外山凹,杀鸡祭祀,念咒祈求火精保佑,埋掉旧灰和鸡,表示埋葬了“灾祸之根”,然后回到集满了人群的寨子广场,用一段直径3至4厘米的竹子,往竹筒里放一些火绒草,快速在固定好的竹片用力磨擦,直到火绒草冒烟,而后吹着,燃旺成一堆火。祭司又念咒召火魂,念毕,各家取新火回家点燃火塘。当晚,全寨男性又集中到寨老家庆贺新火诞生,祭司烧香,点烛、念咒、招魂、卜卦,预报吉祥。村寨里鸣土炮,吃祭火精饭,歌舞欢庆至深夜。

相关推荐:

徐派

商务礼仪基础知识

门巴族歌手央吉玛,民族之星

60年代的越南老照片 恬静而美丽 看不出战争气氛

周恩来有三位母亲,童年命运多舛,“恩来”“大鸾”有何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