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独特的僜巴风俗

发布时间:2016-10-26 栏目:专题 投稿:土豪的香氛

中国的僜人主要分布在林芝地区的察隅县下察隅镇,人口1450余人,至今尚未经国家进行识别并正式批准承认为一个民族,目前被称为僜人,藏语称“僜巴”。 僜人有自己的语言,属缅藏语系,但没有文字;僜人讲两种语言,分别有各自的称谓,讲达让语的僜人自称“达让”,讲格曼语的僜人自称“格曼”,在察隅一些地区通用“达让”语;僜人生产、生活、婚姻、信仰独具特色;曾经以刻木结绳,摆草棍、树枝来记事;没有记年月日的习惯,因而没有记年龄和生日的习惯。 僜巴民居 僜人民居和我们见过的门巴、珞巴族民居有相似之处,但又十分独特。房顶呈“人”字形,用长条木瓦板或僜人达让话里叫做“阿库”的草盖起来的。房子为南北向,两层。上层铺木板人住,下层关牲畜,这点又和藏南地区民居相似。楼上间隔分成若干小间,间数各家不同,主要看经济实力,但至少要有两间。一间叫作“哈嘎”,意为客房,另一件叫作“恁”,意为内室。房屋中间垒有炉灶,并配以炉架,用于取暖和做饭。住室每间有几平方米,用木板间隔,每间靠走廊一边有门,可以关锁。住室中央的灶塘约1平方米左右,放三块石头作为放锅的支架,灶的右侧铺竹席,是睡觉的地方。左侧有专门悬挂衣服和被毯的横架,室内除了锅碗瓢勺等生活用具外其它家具很少。这种木屋室内无窗户,但北侧都开有门,加上木板间隙大,光线还可以,空气也很流通。 下层高度不超过一米,作为饲养鸡、猪等家禽家畜的场所。而房前屋后则种植一些芭蕉树、花椒树、竹子等经济类植物,并用石块砌成一人多高的围墙。人家除住房外一般另有仓库,距房屋十余米远,形似木亭,与住处保持一定距离目的是防火。 舒适的麻布装 僜人服饰极具特色,衣服用料主要是火麻。人将成熟的真火麻或黑火麻剥皮、捶打、煮、晒等加工后取其白色纤维搓线、织成麻布。麻布吸汗、透气、不沾身,极适宜在这种地区穿。50年代的人,男子头上都缠着2—3米长的黑帕或白帕,带银耳环,上身穿无袖无领短衣,下着遮羞布,多为白色或黑色,右边佩戴砍刀,左边是烟袋和弓箭。妇女一般都戴银质大耳鼓,头发卷在脑后,并插上银质发簪。前额戴银质抹额,颈项挂串珠或银币链,手戴银镯、银戒指。上身是有花纹的、仅能遮胸的无袖衣,腰部坦露,下着筒裙,分长短两种,长短并用,短外长内,长至脚面短至膝下,筒裙花纹多为横条。男女多在上衣外围一大披肩,披肩也可作被盖使用。男女均蓄发。 用牛换媳妇和转房妻 过去僜人婚姻都是男方以若干条巴麦牛、猪或其他财物通过媒人向女方求婚,女方的身价从一条巴麦牛到几十条巴麦牛不等,这是根据女方家庭经济状况来决定的,结婚没有一定的仪式。历史上,僜人婚姻主要是父权制下的一夫一妻制,也有相当数量的一夫多妻家庭。形成一夫多妻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家庭富裕,为了显示财富和名望,扩大自家的实力,买两三个或更多的妻子;另一种是男性去世后,逝者的妻子作为遗产一部分由逝者同姓近亲的兄弟或晚辈继承,即转房妻。 未婚青年男女可自由交往,甚至有性关系,但绝对禁止与已婚妇女私通;丈夫有权将妻子转赠或出卖,妻子无权离开丈夫。 现在僜人家庭基本是一夫一妻制了。 独特的炫耀财富形式 僜人通常在厨房的一面木板墙上挂满熏得漆黑的牛头骨,细问缘由才知道,这就是被僜人称作巴麦牛的头骨,僜人饲养的巴麦牛高大健壮,据说是从印度交换来的。巴麦牛是僜人的主要财产,也是娶妻时给女方的主要聘礼。家里挂的巴麦牛头骨越多,就越显富裕,越受别人的尊敬。据说,僜人富裕户为了夸耀富有,扩大影响,提高声望,在积累了一定数量的牲畜和粮食时,就要举行大型的“帝亚”活动,祈求平安,同时杀牲畜宴请远近亲友。这期间除吃肉喝酒外,还要尽情地唱,欢快地跳,通宵达旦,持续六七天。

相关推荐:

甘肃国画院在卓尼创建甘南州首家写生基地

2016年清明节放假安排,清明放假几天?

为何不饮酒的告诫

柯尔克孜族文化 柯尔克孜族壁挂工艺是怎样的

黑龙江哈尔滨普照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