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充满神秘感的景颇族竹筒取火

发布时间:2016-10-28 栏目:专题 投稿:愉快的小虾米

李勒丁老人特意换上了庄重的服装准备取火

取火时,双手必须用力来回摩擦不停,直至取出火种为止,切不可中途停止,否则将前功尽弃。

竹筒取火成功了

选择合适的竹筒取火成败的关键

棕绒――棕树身上生长的一种极细的棕色绒毛

取一半竹片在其中间放入混合过的棕绒竹绒

景颇族人把火种保存在火塘里

李勒丁老人的侄儿子李崩用在村边的深山里寻找适合取火的野竹子

德宏景颇族竹筒取火,可以认定为钻木取火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时至今日,景颇族竹筒取火依然充满了神秘。

李勒丁竹筒取火“古董级”人物

70岁的景颇族老人李勒丁,是德宏州芒市西山乡跌撒村村民。说起六七岁第一次亲眼目睹取火的经历,一切仿佛还历历在目。

当时家里的房子被火烧了。按照景颇族习惯,如村寨里有人家的房屋遭火灾,就要在被烧过的宅基上举行送恶火的仪式。

李勒丁的记忆是,先要及时请董萨(景颇语,即“祭司”)驱火灾鬼,念咒语威胁火从哪里出来就回到哪里去。念的时候,还要说“绕胖”(景颇语音译,意为“快走”)。同时,在火灾废墟置一芭蕉杆做的碗,碗要放在水边。碗内要放马刀(景颇语音译,意为“大头鱼”)、宝奇(景颇语音译,意为“螃蟹”),放在水上漂着。

董萨念过祭词后,要让鱼和螃蟹随水冲走。此时,由一男子扮成雌鬼。准备好现场编制的竹箩,垫上新鲜的竹叶,选上烧后越大越好的炭头,烧坏的衣服、裤子残骸放在背上的竹箩里。男子背着竹箩冲在前面快跑,后面五六个勇士撵着他走。他们手里拿着弹弓、刀、棍棒。用弹弓打的打,用刀砍的砍,用棍棒戳的戳,一路穷追猛杀。边跑边喊,“阿涅啰(景颇语音译,意为“不烧了”),衣服阿涅啰”。

一直跑到芒市大河的坝子才停下。然后,将竹箩里所有东西都抛入河里,每个人都要将身体洗得干干净净才能回来。

景颇族人民认为,这样便能将恶火赶到深谷或水塘里去了。赶走恶火回来后,重新取火,就是再举行迎请善火仪式。

现场表演逼真还原远古场景

或许你难以相信,在一场专门为我们进行的表演中,34岁的李退作和他的同名人合力才取火成功。“我曾经和不是同名的人取火,真的没有成功过。”

取火并不如想象中容易。而现场的“竹筒取火表演,客观逼真地还原了一个远古的场景……

材料:竹子、棕绒(棕树身上生长的一种极细的棕色绒毛)、竹绒屑(用刀在竹竿表面刮出极细的竹屑)。

李勒丁将竹子从上到下用刀均匀地一剖为二,取一半在其中间放入混合过的棕绒竹绒屑。棕绒竹绒屑要干燥的。再将另一半合盖在上面,使之如未用刀剖时之状。然后在放入棕绒竹绒屑的部位开一小口,小口不能开穿,应开至将穿而又未穿之时最佳。

李勒丁的侄子李崩用将已准备好的一片长约80厘米、宽约7~8厘米的竹片竹片的一侧应似刀刃状),一端顶在小腹部,一端顶在门坎或坚硬的地面上,竹片刃口向上。李崩用双手抓紧放有棕绒竹绒屑的竹筒两端,将开过的小口对准竹片刃口,用力快速地来回摩擦。约3分钟后,在开有小口的地方开始散发出火的味道。

显然,取火不是那么顺利。5分钟以后磨出一个小洞。7分钟后,火还是没有点着,换了一根竹片继续摩擦。20分钟后,依然没有点着

李崩用累得大汗淋漓,再无力气摩擦,火却依然没有点着

李腊汤说,我们祖先留下一个传说,不同名字的两人一起点火,是点不着的。

李勒丁的另一个侄子李退作上场,和他同时摩擦的是同名同姓的村民。20秒后,闻到火的味道;一分钟后,火竟然点着了。

从这次表演来看,李勒丁已经成了副手,他的后辈能够独立完成这种取火方式了。

李勒丁另一个侄子李勒腊说,他的伯父在竹筒取火这项技艺上,快成为“古董级”人物了。“作为后辈,我们也希望50年后,有像你们这样的年轻人寻访到跌撒村,我们几兄弟能再次聚拢进行一场表演。”李勒腊说,他相信这项技艺他们不会忘记。

相关推荐:

和尚为什么都要剃光头、烫黑点?

少数民族酒趣

独龙族的习惯法有什么内容?独龙族习惯法处理的案件

教师面试礼仪-教师面试注意事项-特岗教师面试礼仪

甲午战争中,谁是最大的输家?不是慈禧,是被迫与日签条约的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