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二月二”侗族大歌节 侗族大歌的渊源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6-12-27 栏目:专题 投稿:专一的手链

木排逐波漂,龙舟竞速划,侗歌开心唱,民俗尽情游……近日,三江侗族自治县梅林乡第一百二十八届“二月二”侗族大歌节倾情演绎,放木排、划龙舟、敬萨细、抬官人、抢花炮、迎亲送娃、千人大歌等节目好戏连台,令来自黔桂粤等地的上万名游客目不暇接、狂欢不已、流连忘返。近年,侗乡顺应“大开放、大交通、大旅游”发展趋势,巧借生态、交通、文化及旅游等资源优势,全力借节造势,打响“月月节”品牌,让八方游客激情畅享侗乡原生态风情魅力。

“唱大歌”——天籁神韵

侗族大歌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侗族地区的一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自然和声的民间合唱形式,是民间创作的复调音乐,被中外友人誉为“清泉般闪光的音乐,掠过古梦边缘的旋律”,2006年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歌声悠扬动听,如天籁般悦耳,细听又似鸟唱蝉鸣,加上银饰叮当的侗族盛装,让人如临仙境。”从北京慕名而来的马敏捷女士如此评价侗族大歌

提起侗族大歌的渊源,有一个美丽传说:古时候,一群侗族青年男女在山上耕种。他们休憩时坐在一棵大树下相互逗乐,欢声笑语引来了山上百鸟齐鸣、昆虫欢唱,那些声音高低有致,此起彼伏,青年们被迷人的鸟鸣虫唱所吸引,于是潜心模仿,这样年复一年,多声部侗族大歌便应运而生。

当地侗族大歌非遗传承人石彦辉介绍说,侗族大歌侗族多声部民间歌曲的统称,侗语中俗称“嘎老”,意为从古老年代流传下来的大歌。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是其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音韵,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是产生侗族大歌的自然根源。其主要内容是歌唱自然、劳动、爱情及友谊,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和谐表现。

“放木排”——场面壮观

数张木排奔流直下,木排上,壮实汉子奋力吆喝,喜奏芦笙,激溅浪花;身着盛装的侗妹轻抚琵琶,高唱侗歌,舞姿翩翩。

3月9日,这一“复古”画面,让搭乘高铁从广州专程到梅林采风的王燕女士直呼过瘾:“太壮观了!侗族人民真了不起!回去后我要出一本摄影专辑,吸引更多人到这里玩!”2014年底,贵广高铁开通后,三江到广州用时仅需3小时30分。而几十年前,地处黔桂交界的梅林村放排人通过榕江运送木材广州,至少用时3个月。

曾经放排近40年、年过八旬的梅林村村民罗应福说,1842年8月,广州成为中国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毗邻广州的广西梧州成为华南主要的木材集散地。因榕江直接流进珠江水系,贵州省从江县的木材可通过水运直达梧州。梅林因河面宽、水流慢而成为木材集散地。当时梅林村人多田少,生活极度穷苦,六成以上男丁只能靠扎放木排维持生计。他们将木材通过水路运到梧州,每次放排来回需数月至一年不等。因难以忍受相思之苦,或因男方生死未卜,一些订婚或已婚女子被迫他嫁。有故事为证:以放排谋生的文中与金妹是一对恋人。文中每次放排都历尽千难万险,且一去就是一年半载,为缓解对恋人的思念,文中在放排时用唱侗族情歌的方式释放思念之情,最终完成了长达420句的《放排情歌》。他放排三年后回到梅林,金妹正被父母逼迫嫁给他人。为了挽回爱情,文中每晚都到寨中鼓楼苦唱《放排情歌》,村民无不为之感动,加上金妹誓死反抗,金妹的父母最终答应了他俩的婚事。

“如今交通便利,放木排已消失,2004年起,为弘扬放排人顽强拼搏、不怕苦累的精神,也为了纪念文中和金妹忠贞的爱情,我们在大歌节增设了放木排节目,以求代代相传。”村民罗晓峰介绍说。

“祭萨细”——敬老爱老

3月10日,在梅林村勒转萨坛旁,由数名敲锣打鼓的侗家男子引路,4名侗族男子抬着一头肥硕的黑猪,后面跟着百余名当地盛装打扮、手牵着手的侗族男女,将祭祀用品依次摆放到萨坛,围成一个大圈。

村民罗晓宇介绍,侗族历史上有一位名叫知温的女英雄,人们尊称其为萨细,把其视为侗族至高无上的保护神,几乎村村都设有萨坛。萨坛中央有一棵长势茂盛的常青树,在当地一位德高望重的侗族妇女带领下,众人开始祭萨。一对夫妻拿着香在祭祀台前祭拜后,手牵手围绕常青树走一圈,男子顺手摘下常青树的枝叶插在女子头上,以期多子多福、开枝散叶。“年轻人、老人以同样的方式祭拜,摘取常青树的枝叶,祈求事业成功、延年益寿。”23岁的侗族姑娘石慧说,村里最德高望重的妇女,被视为“萨细”的现实代表。“萨细代表着我们侗族的宗教信仰,她是我们至高无上的保护神。”村民罗天恩说,在广西、贵州、湖南、湖北等地都有侗族聚居地,对于“萨细”的传说有很多版本,但唯一相通的就是大家都将其视为保护神。“萨细”的故事在侗族民众中口口相传,流传至今,教育子孙后代养成敬老爱老的千年佳习。

“抬官人”——妙趣横生

相传,梅林村最先由苗族的一位首领开发。后来苗人搬迁他居,侗人在此安家。为了纪念苗族首领开基立寨的功劳,当地侗民每年都会举行隆重、有趣的“抬官人”游行活动。

“抬官人”以锣鼓开道,耕牛随行,轿子抬着苗王及金童玉女紧随其后,队伍后面则是最引人注目的“嘎勾队”和身着盛装的青年男女。

“嘎勾队”由一群手拿苗王刀、渔具,扛着锄头、犁耙,背着背篓、柴刀等劳动工具的民众组成。相传当地的侗民和苗民从外地逃难而来时,历尽了千辛万苦。为了纪念祖先逃难,抬官人游行队伍中衣衫褴褛的嘎勾队由本地人装扮,以告诫后人勿忘立家创业之艰辛。

“梅林乡是三江最早获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乡镇,境内各种传统民俗保存完好,如散落在民间的一颗颗珍珠,我们举办‘二月二’传统侗族大歌节,就是要通过借节造势,通过办节如串珍珠般将传统民俗集中展示,进一步打响‘月月节’品牌,推进文旅互融和农旅结合,吸引更多仁人志士到侗乡观光投资,从而助农增收,最终达到精准脱贫的目标。”该乡负责人表示。

相关推荐:

巴布亚新几内亚的习俗礼仪

寒露是什么季节 寒露是什么意思_万年历

杜松子酒

宋 苏轼 东坡题扇图

静秋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