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云南有哪些少数民族?云南少数民族的介绍

发布时间:2016-12-27 栏目:专题 投稿:瘦瘦的可乐

彝族

火把节:彝语称“杜责”,是彝族最盛大的传统节日,有“中国民俗第一节”之称。“火崇拜”是彝族火把节的最早起源。彝族的火把节,按传统六月二十四日上午杀猪宰牛羊,自午后到二十六日在“火把梁子”游乐,举行斗牛、摔跤、骑马、射击、打磨担秋等活动,每晚祭祖、耍火把。三天中第一天为“都载”,意为迎火;第二天为“都格”,意为颂火、赞火,是火把节的高潮;第三天称“朵哈”或“都沙”,即送火。

密枝节:也叫“祭密枝”,是彝族以独特的方式缅怀和再现祖先生活过的古老社会形态的一种节日。流行于弥勒西山、路南圭山及大理巍山等彝族地区。流行“祭密枝”的彝族地区,在离村寨不远的地方都封有一片山凹中的树木为“密枝林”,林中有一棵参天“龙树”作为密枝林的神性象征。密枝林是神圣不可冒犯的圣地。

文化内涵】彝族节庆活动有丰富的文化内涵,火把节起源传说中不论是与“天神”的对抗,还是与自然灾害斗争,都反映了一种彝族人民的勇敢斗争精神。而新时期被赋予了更多节庆承载含义的火把节,对强化彝族的民族认同,加强各民族文化、经济交流,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都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密枝节毕摩带人喊话,批评村中不好的人事现象的仪式,是淳化民风、促进社会道德建设的良好传统

白族

三月街:每年农历三月十五至二十一日举行。初为观音庙会,始于唐代永徽年间;明代发展为以集市贸易为主的观音市。后改称“三月街”,时间不变,“各省及藏缅商贾争集,官署遣戌卒卫之。”1991年1月经云南省第八届人大常委会议批准,将“三月街”确定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节。集大型商贸活动与文艺体育活动为一体,盛况空前。

石宝山歌会:每年农历七月二十六日至八月初一在剑川石宝山举行。曲调为几种固定的模式,内容则现编现唱,以表达爱慕的“情歌”为主要内容,也有歌颂劳动赞美风光的,各村各寨都有让同伴们羡慕的唱曲高手。歌会期间,人山人海,堆堆篝火周围,歌声此起彼落。青年男女,则在歌会中找到自己的意中人,成双成对,甜蜜而归。

文化内涵】白族的节庆活动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三月街,在历史上对云南与中原和东南亚各国商贸来往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至今仍对区域经济交流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各类节庆活动都有一个共同的精神内涵,就是通过气氛的营造和快乐的体验,培育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傣族

泼水节:又称“宋干节”,是西双版纳、德宏等小乘佛教地区傣族重大的传统节日。一般在傣历六月中旬举行,属佛教一年之首的宗教节日,傣历新年。在节日里,傣族群众要举行浴佛仪式,开展泼水、放高升等娱乐活动,期望从此驱走昔日的灾难和病魔,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开门节:傣语称“出洼”,时间约在农历九月中。意为佛祖出寺。僧侣们开始走出佛门,傣家又恢复往日多情浪漫的生活,可以盖新房,小伙子们可以找姑娘,恋人可以举行婚礼,成年人也可以外出办事或者串亲访友。

“开门节”当天,人们身着盛装去佛寺拜佛,以食物、鲜花等敬献。祭祀完毕,举行盛大的文娱集会。

文化内涵】泼水节对加强各民族大团结,增强与东南亚各国的友好合作交流,推动地方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开门节和关门节,将人们的生产季节和娱乐季节严格区分,一方面保证了农时节令和生产活动的正常进行,一方面又规范了人们的社会生活行为,促进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

哈尼族

苦扎扎节(六月年):滇南哀牢山一带哈尼族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一般在农历六月二十四日前后举行。此时新谷成熟,过节时吃新米饭,并用新谷穗、青包谷(玉米)等祭祀祖先,还进行打磨秋、荡秋千、摔跤、跳舞、吟唱“哈巴”等活动

昂玛突节:“昂玛突”哈尼语的原意为“祭祀寨神林”,一般在农历十月或十一月第一个属“牛”或属“龙”日举行

昂玛突节的第一阶段由全村所有男子,宰杀家畜,敬献祖宗。第二阶段祭祀过后的第二天,家家户户做黄糯米、三色蛋、猪、鸡、鱼、鸭肉及各类哈尼族风味菜肴,加上管够的酒,抬到指定的街心一家一桌沿街摆成一条很长的街心宴,俗称长街宴。全寨男女老幼穿着节日盛装,从四面八方集拢入席。入夜,哈尼男女青年纷纷相约走进树林,唱情歌,对山歌,谈情说爱直至天亮。

文化内涵】哈尼族节日在促进人与自然的诙谐,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友邻和睦,弘扬尊老爱幼传统美德是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节日中还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近年来的“长街宴”吸引了众多游客,传播了哈尼族的服饰文化、饮食文化,带动了区域消费和经济发展。

苗族

花山节:又名“踩花山”、“跳花场”、“踩场”、“踩山”等。不同地区苗族花山节的日期也不尽相同。有的在农历正月,有的在六月,有的在八月。每年的“花山节”,苗家都要穿上节日盛装,到高山上栽一棵花树,举行对歌、跳芦笙舞、斗牛、跳狮子舞、爬花杆等活动

文化内涵】苗族节日文化的主要特质,具有久远传统的文化积淀;稻作文化的鲜明底色;敬祖追远的强烈意识;崇尚英雄的恒久情结;婚恋自由的情感释放。云南苗族节日,仅就“花山节”看,“爬花杆”既是体力、特技的展示,更是崇尚英勇、不畏艰险的民族精神的体现;而节日活动期间,青年男女那种无拘无束的情歌对唱与求偶的情感表达方式,既是渴求生命意识的释放,更是民族特定文化个性的张扬。

傈僳族

阔时节:傈僳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亦作“盍什节”。“阔时”是傈僳语音译,“岁首”、“新年”之意。一般多在公历12月下旬至第二年1月举行节日期间,一般都要酿制水酒、杀鸡宰猪、舂粑粑,准备各种丰盛的食品。阔时节时,每家舂出的第一块粑粑都要先拿给狗吃,据说是为了感谢狗从天上给人间偷来粮种。“阔时”除夕之夜要吃团圆饭,即使有人身在他乡,家人也要为他留出席位、摆设碗筷。

澡堂会:怒江峡谷的傈僳族人民至今仍保留着“春浴”的风尚。凡沿江两岸有温泉的地方,都是人们欢聚沐浴的场所。春节期间,人们带着年食、行李在离温泉不远的地方塔起竹棚,或找岩洞歇宿。在温泉住上三五天,祛病健身,洗尘沐浴。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形成了群众性的“温泉赛诗、赛歌会”,俗称“澡堂会”。

文化内涵节日是欢乐的时光,欢乐的时光就有欢乐的歌舞。傈僳族节日民族文化传承上有着积极的承载作用。节日中的民俗活动,既有纪念意义,更是傈僳族人民勇敢无畏的民族精神的体现。

纳西族

祭天:纳西语称“普读”,分为春祭与秋祭,以“春节大祭天”最为隆重。祭天是纳西族最古老的祭祀活动,元代李京就记述过纳西族祭天盛况:“极严洁,男女动辄数百,各执其手团旋歌舞以为乐。”

三朵节:农历二月初八举行,是祭祀纳西族保护神和战神“阿溥三朵”的盛大节庆活动。1986年8月丽江纳西族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正式确定为传统民族节日。玉龙山麓有三朵神庙,南诏曾封玉龙山为“北岳”,故三朵节又称“北岳神会”。

文化内涵】纳西族传统节日蕴涵丰富的文化内涵。如祭天活动中有“大忏悔”和“小认错”两个仪式环节,大则向天地忏悔人类的不当行为,小则让社会个体反省自身言行;仪式中还有一个向乌鸦及小动物“施食”的环节。反映了纳西民族与自然和谐相处及促进社会个体道德自律的节庆文化内涵。商贸节日活动,对区域经济交流有积极推动作用。

拉祜族

拉祜年:又称“库扎节”或“扩塔节”。过年拉祜语叫“扣扎”或“扣木扎”,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一是过大年,正月十五是过小年。节日期间,全寨团聚吃肉喝酒,唱歌跳舞,通宵达旦。澜沧江以东的拉祜族自元、明以来隶属傣族土司,隆重的“迎客”仪式,可能与贡纳关系的历史遗留有关。

葫芦节:拉祜语称为“阿朋阿龙尼”,是澜沧、孟连等地拉祜族最隆重的节日每年农历十月十五举行。据拉祜族创世史诗中描述,拉祜族祖先扎倮和娜倮是天神“厄莎”在农历十月十五那天从葫芦中创造出来的。因此拉祜族认为他们是葫芦的后代,把葫芦看成是祖先的化身和全民族的吉祥物。届时,各村寨都要举行歌舞狂欢,举行体育与游戏表演,如荡秋千、背水、打陀螺、射弩比赛等。

文化内涵】拉祜族对使人们获得丰收的自然有感恩之心,对水源、土地和狩猎的山林每年“扩塔节”都要祭祀、感谢;甚至对帮助自己获得粮食的各种农具都要在人们过节的时候让其共同分享食物。过节期间,老少欢乐聚会,青年男女交流求偶;“葫芦节”更是全民族狂欢的节日。地方政府参与推动的“葫芦节”,更加突显了促进民族团结与经济文化交流的功能。

佤族

拉木鼓节:木鼓,是佤族崇拜的神圣之物,也是传统祭祀工具、乐器和报警器具。由于“木鼓”的神圣性,“拉木鼓”便成为佤族极为隆重、盛大的宗教祭祀活动。所谓“拉木鼓”,就是从寨子外森林中砍伐树木,拉入寨中,制作新鼓,更换旧鼓的活动。多于农历十一月举行。新鼓进寨之日,举寨欢腾。邻寨的人们也敲锣打鼓,前来祝贺,大家载歌载舞,剽牛、杀猪、饮酒娱乐。

文化内涵】正如“沧源岩画”一样,佤族的节庆活动也以古朴的形式,保存和传承了远古先民的神话、乐舞、礼俗等原始文化内涵

布朗族

过年节:即“厚南节”,布朗族用傣语叫“京比迈”,是布朗人最隆重的节日,在农历清明后十日左右举行。这一天,家家户户吃红糖糯米粑粑,还要用芭蕉叶包成两份,各插上一对蜡条,两朵鲜花,送到家族长家中。各户男家长都要脱下自己的包头巾,向作为整个“嘎滚”(家族)代表的家族长行拜年磕头礼。同时用水象征性地从头到脚为家族长做洗礼,祝贺长命百岁,吉祥平安。家族长也为全族的大人孩子祝福、赐福。然后,家族长代表全族向“胎嘎滚”(家族神)进行祈祷祭祀。最后,整个村寨以家庭为单位,再到寨子西边日落的方向,举行滴水仪式,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平安。

文化内涵】布朗族传统节日有一个不断变迁的过程,如祭祀山神的山抗节,现已成为以春耕誓师和群众性娱乐的节庆活动。布朗族有传统乐器“楞弄”,有“甩”、“宰”、“索”、“甚”等优美的民间曲调,节庆活动成为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渠道。

独龙族

卡雀哇(独龙年):又称“农瓦德路”,是独龙族一年里唯一的节日。一般在每年农历腊月底或次年的正月初举行,具体日期由各村寨长老择定,节期一般3天。节庆内容包括祭山神、射面兽、木刻传信、跳锅庄、走亲访友、火塘烧松叶求吉祥、喝木罗酒、歌舞会、剽牛等。其中最隆重、最欢乐的是“剽牛宴”。

人们节日里跳舞,坐在篝火边,吃肉,喝酒,唱歌,通宵方散。有的村寨还用荞面做成各种动物模型,又用长竿飘挂各种麻布旗幡,以奉祭上天。如今剽牛习俗已经废除,以跳“牛锅舞”代替仪式人们摆酒置菜,在铓锣声中载歌载舞,欢庆独龙年。

1991年,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人大常委会根据独龙族人民的意愿,把每年的公历1月10日确定为独龙族的卡雀哇节。

文化内涵】剽牛集会是古代狩猎生活的缩影,是庆祝胜利的仪式再现。

景颇族

目瑙纵歌节:在历史上,景颇族举凡出征、凯旋、五谷丰登、婚丧嫁娶、喜迎嘉宾,都要举行“统肯(传统)目瑙”的欢庆活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活动逐渐相沿成习,成为约定俗成的传统民族节日

“目瑙纵歌”节,一般于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以后的九天内择双日举行,节期三至五天不等。“目瑙”是景颇语,“纵歌”是载瓦语,意为“大伙跳舞”。

每逢目瑙纵歌节,村村寨寨的景颇族身着节日盛装,由瑙双瑙巴带领,迈着古老的舞步,缓缓步入会场,加入到狂欢队伍中。如今,目瑙纵歌已不再单纯是景颇族自己的祭祀活动节日,而是各民族的狂欢日。“目瑙纵歌”已成为传承民族文化、加强民族团结、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盛会。

文化内涵】景颇族主要的民族文化承载形式和节庆活动就是“目瑙纵歌”。它是记载景颇民族文化史踪迹的活“史册”,是族群认同的最凝炼外显形式,是族群文化传递的永恒舞台,也是传统与现代文明整合的桥梁。

怒族

仙女节:又称“鲜花节”,贡山一带怒族地区民间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十七日举行。节前,先选几个钟乳岩洞作为仙女洞,节日之时,各村寨的怒族群众采上一束束杜鹃花,带上玉米粑粑,炒面、咕嘟酒等祭品,到各自选定的仙女洞去朝拜。诵经祝辞之后,众人祈祷仙女保佑村寨粮食丰收,人畜平安。祭毕,各家饮酒聚餐。节日中还进行唱歌、跳舞、射箭等文娱活动;晚间,青年男女还要围着篝火对歌、跳舞,彻夜不息。

文化内涵】现在的仙女节,已赋予新的内容。政府拨出专款举办文艺演出和物资交流活动,其他民族的干部群众也踊跃参与和祝贺。仙女节已成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互相交流和学习的盛会。

基诺族特懋克节

通海兴蒙乡那达慕大会摔跤比赛

水族端节

过大年

迪庆藏族赛马会

阿昌族

窝罗节:梁河地区阿昌族盛大的民族传统节日每年农历正月初四举行。传说是纪念阿昌族始祖遮帕麻、遮咪麻为民除害、造福后人的功绩。节日之际,远近村寨的阿昌族从四面八方纷纷汇集而来,围绕窝罗台坊跳古老的“蹬窝罗”,并由各民族代表队表演节目,举行阿昌族传统的刀舞、棍术、拳术以及对歌等活动,共同欢庆传统节日

阿露窝罗节:德宏州人大在广泛征求阿昌族人民的意见后,决定把流行于陇川县户撒、腊撒地区的“阿露节”和流行于梁河、腾冲等阿昌族地区的“窝罗节”合并为“阿露窝罗”节,并法定为阿昌族传统节日,节期确定为每年的3月20日。如今“阿露窝罗”节已成为阿昌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民族团结的盛会。

文化内涵】阿露窝罗节在传承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和物资交流上有着重要意义。

普米族

过大年:普米语称“吾时高”,是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节期在每年农历腊月,多以腊月初六为岁首,宁蒗一带以腊月初七为岁首,兰坪和维西一带以正月初一为岁首。除夕当天,家家户户在院内、大门外和屋顶上遍插象征四季长青的青松枝条,在院内及火塘周围铺撒松毛;吃年饭前,祭祖先,撤猪膘,在三角“锅庄”(即火塘)上祭猪头,先给狗喂三个饭团,全家再围坐在火塘边吃团圆饭,守岁。初一凌晨,青年男女,到井泉或河溪边“抢水”,称为“买金水”;各家长辈开始向宗巴拉(神台)烧香祈祷,祭房头,敬祖先,求平安。

节日期间,还开展上山打猎、玩磨秋等活动

文化内涵】年节时先给狗喂饭团,是先祖迁徙和狩猎痕迹的遗留;温暖和食物都自“锅庄”(火塘)而来,是神圣的地方也是祭祀的对象。节庆期间的歌舞活动,则充分展示了普米族爽朗豪放的性格。普米族节庆活动与周边民族相互影响,对促进民族交流和文化传承有着重要意义。

藏族

藏历新年:藏语称“博洛色”,按传统,藏历年的清晨,家中成年男子要到当地神山上插经幡、烧天香,在佛龛前点酥油灯、供圣水、献供品、摆设“竹素切玛”(五谷斗),祈求新的一年全家幸福,六畜兴旺。吃过早茶后,亲戚邻里之间互相拜年。晚上,在村中燃起篝火,跳弦子舞、锅庄舞。节期还要举行歌舞、赛马、射箭等娱乐活动

赛马节:农历端午前后,正是迪庆高原草绿山青、群芳吐艳的季节,德钦贡卡湖畔,香格里拉仙人洞、五凤山下,人们纷纷邀约亲朋,在林荫树下、杜鹃丛中,搭起帐篷,野炊饮宴,举行歌舞赛马等传统娱乐活动。赛马节已成为弘扬传统民族体育文化,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经济交流,促进民族团结的盛会。

文化内涵】藏族节日大都与宗教内容有关,由于广大民众的参与,又极大丰富了民俗、游艺、艺术等活动内容,节日活动也是藏民族民俗文化和歌舞艺术的集中展示。

回族

开斋节:伊斯兰教主要节日之一。时间是伊斯兰教历十月一日。伊斯兰教五功之一的“斋功”,要求每年有一个月必须把斋:在东方发白前吃饱饭,天亮后至太阳落山前,断绝一切饮食,即“封斋”。把斋一个月后,举行一个盛大的节礼来庆祝斋月的结束,就是“开斋节”。人们在清真寺聚集参加会礼,并按规定交纳开斋捐,藉以完善全月斋功,周济贫穷,共度佳节。会礼结束时,表示节日祝贺,并依礼俗宴请宾客,互赠节日食品。

古尔邦节:又称宰牲节,在伊斯兰教历十二月十日举行。古尔邦节的来历,相传伊斯兰教古代先知之一易卜拉欣夜间梦见安拉命他宰杀爱子伊斯玛仪献祭,考验他对安拉的虔诚。伊斯玛仪也要求坚决执行真主的旨意。可易卜拉欣用锋利的刀在儿子的脖子上怎么也宰不进去。这时真主派使者送来一只羊,代替了易卜拉欣的儿子,以羊“献牲”。原来真主是在考验易卜拉欣的真诚,并不是真要他宰掉儿子。真主很满意,很高兴。此后这个日子便成为宰羊、宰牛,感谢真主的宗教节日

文化内涵传统节日是回族宗教信仰及道德信念的完整体现。传统节日的文化传递,或以独特生活方式淳化民风;或通过诵经自省的方式提升道德修养;或通过禁忌的设置规范个体行为,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相融;通过节日活动调节民众生活。

基诺族

特懋克节:是基诺族最隆重、最盛大的节日。特懋克是基诺语,意为“打大铁”。早年的特懋克节,便是“打铁节”,是基诺族人民为纪念铁器的创制及使用而举行的节庆活动。昔日过特懋克节,以村寨为单位开展活动,节期由各寨长老“卓巴”决定。节日期间,要举行剽牛、祭大鼓、跳大鼓舞、荡秋千、踩高跷、打陀螺等活动,并且要举行一次象征性的打铁仪式,。1988年西双版纳州人大常委会根据基诺族人民的意愿,将特懋克节确定为基诺族的年节,于每年2月6日至8日举行

文化内涵】利用节日形式回顾祖先生存与繁衍的艰辛,并努力传授生产、生活技能,体现了一个民族的危机意识和对民族生存能力的重视。在今天,对追求生产力进步,保障民族的生存与发展,仍是具有现实意义。

瑶族

盘王节:又叫还盘王愿、跳盘王,是瑶族人民祭祀其始祖盘王(盘瓠)的传统节日。节期为每年农历十月十六日。盘王节可以一家一户进行,也可以联户或者同宗同族集聚进行。节日期间,瑶族人民家家宰牲祭祀,款待亲朋。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共同聚会,举行“还盘王愿”、“跳盘王”仪式和各类歌舞娱乐活动

文化内涵】“盘王节”是瑶族历史文化的展现和有效传承方式;是对族群起源的纪念;是始祖认同的集体远怀,更是民族古老文化的传承和延续。

壮族

陇端节: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富宁县及附近壮族的传统节日。“陇端”(壮语“赶田坝”之意),即到宽阔平坦的地方去相聚。陇端节从农历三月二十五日开始,历时三天。节前,作为东道主的村寨,杀猪宰牛,在田坝上搭戏台,做好接待客人的食宿安排。届时,远亲近邻,四方客商,纷纷赶来聚会。姑娘们则身着盛装,个个花团锦簇,与英姿勃勃的小伙子们相邀相聚,载歌载舞;日落之后,仍有余兴未尽者追随姑娘进寨对歌。陇端节如今已发展成为富宁县及邻近一带壮、瑶、苗、彝、汉各族人民进行物资交流,共同欢庆的传统节日

三月三:是壮族的重大节日之一,是传统骆越文化的主要表现,统称为“三月三”歌圩。一个较大的歌圩,方圆几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前来参加,人山人海,歌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男女青年通过对歌,如果双方情投意合,就互赠信物,以为定情。此外,还有抛绣球、碰彩蛋等有趣活动

文化内涵云南壮族的传统节日,有的浪漫多情,有的与纪念本民族的英雄有关。“到田坝上相聚”的陇端节,是侬智高起义失败后壮族人民背井离乡的历史反映,而“三月三”歌圩则体现了一个民族自由内敛的纯真情感。

布依族

二月二:云南罗平等地布依族“二月二”是“祭老人房”和举行“对歌”活动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初二晚上便要打扫老人房和寨子,并用有刺的树枝将老人房四周的路堵起来,三天之内禁止通行。祭老人房期间,禁止外人进寨。村寨的山神树和大罗汉树,禁止任何人触摸和砍伐。“对歌”也是“二月二”重要的活动内容。如今“二月二”已发展成集歌会、民间民俗表演、景区游览观光、旅游商贸洽谈于一体的民族传统节日

文化内涵】布依族是水边的民族,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一些节庆的活动,是对人与外在自然环境和谐的祈愿,在节庆交往中也能体现布依族对客友好、人际和谐的风气,以及对对耕牛辛劳的感恩之心。

水族

端节:又称“借端”。“借”水语为“吃”,意即吃端、过端。水族有自己的历法,“端节”就选择在水历十二月下旬至次年二月上旬(农历八月下旬至十月上旬)的亥日,时值大季收割、小季播种,也是水历的年终岁首,因此是辞旧迎新、庆贺丰收、祭祀祖先和预祝来年幸福的盛大节日,相当于汉族的春节。端节主要活动祭祀和赛马。“初一”上午要挨家逐户去吃祝贺性的新年饭,并把糖食果品及干鱼等供馔品分给孩童们。早饭后,到祖上流传下来的端坡上举行赛马活动节日期间,村村寨寨敲击铜鼓、皮鼓,有些地区还举行对歌和跳芦笙舞,水乡山寨沉浸在欢乐的气氛中。

文化内涵】水族的端节在两季的收割和播种之间,具有庆丰收和祈愿丰收的双重含义;其他一些节日活动也反映了农事安排的功能;节日活动中拜神祭祖是核心内容;敬霞节摆供祭品的绝对平均,体现了朴素的善恶观和原始的公平观。

德昂族

泼水节(浇花节):也是德昂族的年节,是一年中最重要的节日。于清明节后的第7天开始(公历4月中旬)举行,一般为3至5天。主要仪式还是由“浴佛”和“泼水祝福”两部分组成。德昂族又叫此节为“浇花节”。“浴佛”之后,德高望重的长者们手持鲜花,蘸水洒向周围的人群,向大家祝福,祝贺新年的开始。随后,兴奋人们开始纷纷互相洒水祝贺新年,人们以象脚鼓为前导,排成长队,拥向泉边、河畔,唱歌、跳舞,互相追逐、泼水。

文化内涵】德昂族的“洗手脚礼”,通过仪式化的形式,促进尊老爱幼,家庭和睦,仍是今天精神文明建设应大力提倡的优秀文化传统

满族

颁金节:“颁金”是满语,意为满族命名之日。1635年夏历十月十三日,皇太极发布谕旨,正式改族名“女真”为“满洲”,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1989年10月,在丹东“首届满族文化学术研讨会”上,正式把每年的12月3日定为“颁金节”。满族同胞便把这一天作为节日,开展各种庆祝活动。从1994年起,在昆明的满族同胞每年农历十月十三日都聚在一起,欢度自己民族传统节日——颁金节。

文化内涵】颁金节的确立,对纪念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传承民族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蒙古族

“那达慕”大会:“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历史悠久的传统节日,在蒙古族人民的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

每年七、八月牲畜肥壮的季节举行的“那达慕”大会,是人们为了庆祝丰收而举行的文体娱乐大会。“那达慕”,蒙语的意思是娱乐或游戏。“那达慕”大会上有惊险刺激的赛马、摔跤,令人赞赏的射箭,有争强斗胜的棋艺,有引人入胜的歌舞。赛马也是大会上重要的活动之一。比赛开始,骑手们一字排开,个个扎着彩色腰带,头缠彩巾,洋溢着青春的活力。赛马的起点和终点插着各种鲜艳的彩旗,只等号角长鸣,骑手们便纷纷飞身上鞍,扬鞭策马,一时红巾飞舞,如箭矢齐发。先到达终点者,成为草原上最受人赞誉的健儿。射箭、摔跤等比赛也吸引着众多牧民。

鲁班节:是云南蒙古族人的传统节日,每逢农历四月初二,蒙古族人便要杀猪宰羊,搭台唱戏,并把供在中村大佛殿中的檀香木鲁班雕像迎到各村瞻仰。奉迎师祖时,游行队伍敲锣打鼓、燃放鞭炮、耍龙灯、划彩船、跳蚌壳舞,观者人山人海,热闹非凡。欢庆鲁班节的前后三天,外出做工的蒙族工匠,必须在四月初二前赶回家乡拜师祖,如不回来过节者,将被认为是忘师欺祖之徒。

文化内涵节日人们的价值观和社会生活在民俗文化上的反映。尤其是云南蒙古族“鲁班节”成为约定俗成的节日,正是人们的社会价值观在节庆活动上的体现。

相关推荐:

陕西方言文化魅力 值得珍藏的陕西方言写作

大年初一的14个习俗

公关礼仪之沟通技巧

与行业相关的民间禁忌,宁可信其有

变废为宝,10种应跟孩子一起制作的创意玩具|舍衣二次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