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内蒙古:民族文化的“遗传密码”

发布时间:2017-01-03 栏目:专题 投稿:碧蓝的小懒猪

蒙古将独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族传统节日作为品牌来打造

民族节日变成了旅游和商业的噱头”,“有些地方的那达慕多是物资交流,已不见传统的骑马、射箭等活动”,“民族传统节日文化逐渐淡化”……目前,如何重拾民族节日文化传统、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蒙古族传统节日等话题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

传统节日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目前,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传统节日及其相关的文化表现形式有180余项,其中春节、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名列其中,蒙古族传统节日那达慕、祭敖包等榜上有名。

传统节日在增进民族文化认同、增强凝聚力、使人民群众共享文化成果和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起到积极作用。今年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等承办的“传统节日文化论坛”上,专家们在感叹“年味越来越淡”、“庙会变成商品交易会”等现象的同时,提出要加强对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保护和研究。

中央民族大学教授祁庆富认为,传统节日保护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龙头”,弘扬传统节日文化,必须深入挖掘其内涵,进一步加强整体性保护。在节日变迁中挖掘包含浓厚少数民族历史文化内涵的少数民族传统节日。如农历腊月二十三,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举行的祭火节;和汉族的春节时间一致,但独具蒙古族特色的春节“白节”;达斡尔、鄂伦春、鄂温克、蒙古民族的抹黑节;蒙古族居住地区普遍举行的祭敖包活动;社交娱乐的节日蒙古族的那达慕大会……这些民族传统节日,是丰厚的民族文化宝藏,包含着一个民族文化的“遗传密码”。

近年来,我区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越来越重视,民族节庆活动逐渐增多。各地为更好地保护、传承和利用民族文化,将独具民族和地域特色的民族节庆作为品牌来打造,培育出诸如旅游那达慕、冰雪那达慕、祭火节、马奶节等品牌民族节日活动。这些传统节日文化底蕴深厚,参与性强,受到中外宾客的欢迎。我区每年都推出百余项民族节庆活动,以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民俗风情、草原沙漠独特自然景观等为支撑,打造的民族传统节日品牌,涵盖了春夏秋冬四季。

今夏,记者在鄂尔多斯市乌审旗采访时,不时看到牧人来到那些大大小小的敖包前添石块、插树枝、献哈达,并把祭品虔诚地放在敖包前。据介绍,乌审旗聚居的蒙古族有诸多姓氏,因而成为敖包较为集中、祭祀仪式保留较为完整、祭祀内容较为丰富的敖包文化代表性地区。2006年8月,该旗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评为“中国蒙古敖包文化之乡”。之后,“中国蒙古敖包文化研究中心”也在该旗成立。

乌审旗境内有以哈德亨、赫烈特、察哈尔等氏族为单位供奉的13个敖包,种类有祭天、尊崇祖先、寺庙、部落、家户敖包等。以其外形讲有单座、双座、三座、七座、十三座、十四座敖包等;以其结构讲有堆石、沙柳、沙蒿、沙丘、砌砖敖包等。所有敖包都有其祭祀主持、祭祀员、管理员、喇嘛等,他们各负其责完成祭敖包活动

敖包经过几百年的不断发展变化,形成一种文化现象,作为游牧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敖包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也同样具有与现代文明相适应的文化成分。敖包祭祀活动在保留其独特的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被注入风土人情、生态保护意识、和谐理念以及竞技比赛、群众文化等广泛的内容,对建设和谐新牧区有积极意义。

蒙古族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它与古代的历法、季节气候、宗教信仰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蒙古族传统节日由来已久,每一个节日都有它的历史渊源、美妙传说和深广的群众基础。它们反映了蒙古民族的传统习惯、道德风尚和宗教观念,寄托着他们憧憬和愿望。蒙古族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它与古代的历法、季节气候、宗教信仰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蒙古族称春节为“查干萨日”,意为“白月之节”。蒙古族自古崇敬白色,作为美好和吉祥的象征。蒙古族过春节很隆重,从农历12月开始准备食品、衣着和祭祀祖先的供物。除夕,家族长辈带领全家人向家里挂的佛像行大礼,焚香点烛,然后祭祖。接着晚辈给长辈敬酒,长辈则向晚辈祝福。到了晚上,全家人团聚,一起吃手把肉、饺子、包子。一家人饮酒、唱歌,通宵不眠。初一清晨,全家首先祭祖、祭天。接着由家中长者致祝词,祝福全家万事如意。然后,晚辈给长辈拜年,长辈给晚辈祝福以及礼物。接着亲朋好友们互相拜年。

据《黑白算答问》记载,“成吉思汗于公元1227年,取西夏国都,盛筵庆功,并以此为蒙历岁首,星宿月遂以正月见称。”星宿月是农历12月16日到1月15日,这与农历前后相差一个月。而鄂尔多斯地区延续下来的蒙古历是以白月、五月、六月等序数记月。以此看,蒙古历岁首当是农历四月。据史书记载,自元朝起,蒙古民族接受了汉族历算法,因此,蒙古族白月与汉族春节正月相符,这就是蒙古族过春节的由来。

在有些农牧区,正月十六清晨,太阳还没出来的时候,有“哈巴德”(打黑墨)的习俗,就是在对方熟睡时,偷偷在他前额上抹黑,涂物多为锅底灰。

敖包蒙古民族盛大的祭祀活动之一,每年的农历5月12、13日是祭敖包日。敖包蒙古语,意为堆子或鼓包。敖包通常设在高山或丘陵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和奶酪等。

古代祭敖包时,由萨满教巫师击鼓念咒,膜拜祈祷。近代祭敖包时,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圈,求神降福。

蒙古民族敖包的习俗渊源已久,其所祭祀的内容十分丰富。据《元史》记载,“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衣冠尚质,祭器尚纯,帝后亲之,宗戚助祭,其意幽深古远,报本反始,出于自然,而非强为之也。”

关于敖包的起源有一种说法,古时候,茫茫草原,辽阔无边,天地相连,方向不好辨别,道路难以确认,边界容易模糊,于是人们就想了个办法,垒石成堆,当作标志。敖包原是指在游牧交界之处及道路上用石块或泥土堆积起来以作标记的石堆或土堆。正如《清会典》所记:“蒙古游牧交界之所,无山无河为志者,垒石为志,谓之敖包”。后来敖包逐渐被视为神灵的居所,作为崇拜物加以祭祀和供奉。祭敖包包含了许多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和习俗,对研究游牧文化蒙古民族发展史具有重要价值。

那达慕,蒙古语意为“游戏”或“娱乐”,原指蒙古族传统的“男子三技”摔跤、赛马和射箭。历史上的那达慕不受时间限制,通常在祭祀山水,军队出征、凯旋,帝王登基等大型庆典上举行。今天的那达慕,活动内容除了传统的“男子三技”,还有文艺演出、田径比赛、文化展览、订货洽谈、物资交流等。

那达慕的前身是蒙古族祭敖包,具有久远的历史。据铭刻在石崖上的《成吉思汗石文》载,那达慕起源于蒙古汗国建立初期,早在公元1206年,成吉思汗被推举为蒙古大汗时,他为检阅自己的部队,维护和分配草场,每年七、八月间举行“大忽力革台”(大聚会),将各个部落的首领召集在一起,为表示团结友谊和祈庆丰收,举行那达慕。起初只举行射箭、赛马或摔跤的某一项比赛。到元、明时,射箭、赛马、摔跤比赛结合一起,成为固定形式。元朝时,那达慕已经在蒙古草原地区广泛开展起来,元朝统治者规定,蒙古族男子必须具备摔跤、骑马、射箭这三项基本技能。到了清代,那达慕逐步变成了由官方定期召集的有组织、有目的的游艺活动,并沿习至今。

蒙古马奶节以赞颂骏马和喝马奶酒等为主要内容。主要流行于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和鄂尔多斯牧区。通常在农历8月下旬举行,为期一两天。

在锡林郭勒草原,马奶节前夕,牧民要宰羊做手把羊肉或全羊宴,还要挤马奶酿酒。蒙古族认为马奶酒是圣洁的饮料,要献给尊贵的客人。马奶节仪式由九位骑白马的骑士和主人共同完成,首先九位骑士骑上马来到蒙古包门前,主人用银碗献鲜奶于骑士,骑士品尝鲜奶之后顺时针方向绕蒙古包一周,然后来到拴马驹的牵绳旁,用套马杆抬起装满马奶的木桶,边行边用木勺进行萨察礼(把马奶抛向空中),祭祀天地神灵,主人高声朗诵马奶萨察礼赞词……

据了解,马奶酒的酒精含量只有1.5到3度。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曾为元朝时期的宫廷和贵族的主要饮料,相传忽必烈曾以金碗盛着马奶酒来犒劳将士们。

崇拜火是蒙古民族的古老传统。在蒙古人看来,火是神圣的。最隆重的祭火是在农历腊月二十三,传说这一天是火神密仁扎木勒哈降生的日子。祭火仪式非常隆重,往往在一两天前就开始清扫庭院、房屋,准备祭品。傍晚,一家之主点燃一把香,绕行住宅一周,来到装备好的火撑子前,把香插在火盆内,祭火仪式开始。火撑子前,铺一席白毛毡,摆一张木桌。白毡上撒炒米。桌子中央的一只碗里盛着炒米、茶叶、红枣、黄油、羊胸脯肉等,上插燃烧着的香。桌上还有一个盘子,盛着绵羊的四根肋条、颈骨、灌肠、胸脯、羊尾等,盘中祭品在当晚的仪式上用。碗中的祭品要在腊月二十四以后、大年初一以前,每日早晚两次向火撑子里投祭,火撑子里的火至少3天不断,有的保持3个月。蒙古人将最小的儿子叫守火盘的人,即含接续香火之意。

蒙古民族自13世纪以来,增加了与各民族、特别是汉族的交往,促进了文化交流。因而在习俗上,既有自己独特的节日风俗,又有与汉族相近的节日

蒙古族传统节日主要有春节“白节”,蒙古语为“查干萨日”。夏季水草丰茂、牛羊肥壮的时节,草原上要举行那达慕,这种节日活动,规模可大可小,届时人们会身着节日盛装参加那达慕。蒙古族其他传统节日有祭敖包马奶节、祭火节等等。

相关推荐:

武川方言俗语

香水礼仪常识

拉魂腔的乐器的变革 柳琴戏伴奏乐器

从玄武门之变来看李家兄弟内斗的始末

古代没有牙膏,人们是怎么刷牙的,看看古代人千奇百怪的刷牙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