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擦拭蒙尘的节日仪式

发布时间:2017-01-03 栏目:专题 投稿:怡然的网络

长久以来,中华民族的文化遗存每年都在传统节日的“时空场域”内,以民众的群体传播得到承继与创新。作为我国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四大传统节日中秋节,在某种意义上,始终包含着丰富的内涵

从2008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这一改变对保护民族传统节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文化传承的断层,导致增设假日的初衷并未真正实现,节日出现了异化的趋势。端午节、中秋节成了“粽子节”、“月饼节”。这个时代,食物和礼物似乎成了节日仅存的符号,传统节日仪式真的过时了吗?

9月19日晚,农历八月十五中秋之夜。正餐还没有上桌,不满三岁的熙熙忙着摆贡品,献月神。甜瓜切成11瓣;还有月饼、葡萄、香蕉……熙熙被告知,这些东西,月亮吃完他才能吃。

熙熙的母亲刘女士介绍了这些贡品的特殊用途:是丈夫的哥哥希望以此拜月求子。

在中国若干的传说中,有一种说法是,人们说月亮的纹络像蟾蜍。蟾蜍肚大,拜月蟾会使人得子,而嫦娥会将桂子摇落人间,使人降生“贵子”。

膨胀的月饼

俗话说:“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我国城乡群众过中秋都有吃月饼的习俗,月饼最初是用来祭奉月神的祭品,后来人们逐渐把中秋赏月与品尝月饼结合在一起,寓意家人团圆的象征。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用月饼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或是祈盼丰收、幸福。

尽管近年“天价月饼”让这种古老的中秋食物有些“变味”,但在中秋时节,月饼迎来送往的交际有着旺盛的生命力。

自治区非遗专家委员会成员、作家程万里认为中秋节作为重要的传统节日,借助月饼等礼品进行适当的礼尚往来,是中国礼文化的一种表现。“‘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礼品承载着真情义,这种精神底线和送礼文化无论何时都是始终存在的,即便有些褪色和变质。”

事实上,作为食物的月饼中秋时节之外,无论其多么美味,存在感仍然微乎其微。

9月22日,从事销售工作的万黎晖说,中秋节与家人团聚,“一起吃几口,没事不吃月饼”。

32岁的万黎晖直言不讳,在他看来,月饼越做越精美,节日却越过越寡淡。

“传统节日仪式感已经不强了。”程万里这样认为

常年研究民俗的程万里表示:“解放前到(上世纪)五十年代,新疆人过中秋就是做一个大锅盔,一家人拜完月亮然后分了就吃。那味道很难和月饼相比,但是那时候过节的仪式感比现在要强得多。”

万里将这归结于现代商业的破坏:商家大肆炒作已经和节日本身没有了太大的关系,往往只是当做一个推销产品的机会,真正的文化内涵已经被抽去。“忘记了内涵忘记了对血缘亲情怀念的月饼,本身剩下的就很空泛,似乎中秋除了月饼之外就再没剩下什么了。”程万里说。

纤瘦的内涵

在一家通信单位任职的80后网友潇潇,她中秋的日程就排得很满,除了与家人的团聚,剩下的就是和亲友的聚会,“就是一群吃货聚一起吃吃喝喝。”

同样的感觉在职场女性品清的身上也可以找到,由于工作性质,品清的中秋在加班,所以她心目中的传统节日并没有太多的不同,“反正都是上班,不同的就是能拿加班费。”

就是大家对传统节日的习俗和内涵都不了解,缺乏了节日的味道,对节日的最直白的认识就是可以休息”——“多了几个休息日”,潇潇的看法有普遍性。

可《礼记》载:“秋暮夕月”,即祭拜月神。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明清以后,中秋节赏月、拜月风俗依旧,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所不同的只是,在现代文明的背景下,节庆活动的简化才导致仪式感淡漠,于是节日文化内涵大打折扣。

“赏月、拜月是必须包含的仪式月饼和西瓜也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家里有几口人就切成几瓣,如家中有人外出,也得特地留下一份,象征他也参加了家庭团聚。这些都有仪式化的含义。”自治区非遗专家委员会成员楼望皓说。

万里分析认为,之所以现在传统节日的气氛淡,其实质是“传统节日仪式内涵的淡化”,他认为传统节日里,淡化最多的是所蕴含的文化情感传承,而发掘节日内涵,最重要的就是要尊重民众的文化情感。

如何营造节日的氛围,这不仅仅只是中秋节所面临的课题。

旧有关系的断裂

自国家设立“文化遗产日”,将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定为法定节日。此后,传统节日文化、民俗、节庆活动的传播,强化了传统节日本身具有的传承文化、唤醒民族记忆的重要意义。

“无论是拜月还是吃月饼,最终都是寓意在团圆这一点上。”程万里说,中国人在人伦情绪上,特别看重乡土情结,乐于团圆。远在上古,人们在祭祀活动和年节期间,都会邀集亲人同祭、同食和聚饮。这种习俗随着祭祀活动的节日化,逐渐浓化了在传统节日中强调孝道,重视亲情,祈求团圆的文化情愫。

而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通讯的便利程度不断增加之后,程万里认为从前阻碍人们的地域因素就不见了,随着农耕文明的结束,工业化的发展,与父母、亲人分居两地,已经成为亿万中国家庭的一种生活常态,因此团圆越发变得可望不可即,节日随之淡漠起来。

楼望皓分析,由于社会结构性的变化,源自农耕社会的传统节日本身,到了现代社会已经失去寄存的土壤,在旧有关系断裂的时候,现在还没有出现人与人之间新的连接点,所以传统节日包含的所有民族文化的精髓、灵魂、核心都受到冲击。

“虽然现在的社会活动已经不再以血缘关系为连接点,但中华民族的传统中,还是看重家族的团圆。”程万里认为,春运就是最直观的表现。

拜月在中国有悠久的历史。传说貂蝉在后花园拜月时,忽然轻风吹来,一块浮云将那皎洁的明月遮住。这时正好王允瞧见。此后,王允逢人就说,我的女儿和月亮比美,月亮比不过,赶紧躲在云彩后面。貂蝉人称“闭月”。

观点

公共生活重建的探讨

今年3月,人民网曾经针对“中国人节日观”进行了全国范围内的民意调查。其中62.6%的受访者认为应强化传统节日文化教育,38%以上的受访者应该精心组织重要的传统节庆活动,以及让年轻人积极参与其中。

仪式是信仰、价值观、精神文化的具体表征,我国传统节日整体上缺乏严格意义上的仪式。”楼望皓说。

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仪式与民俗活动,并没有因为传统节日文化传播而完全恢复,具体的表现就在于没有还原出传统节日仪式化和庆典化功能,所以也就不能让受众参与到传统节日的庆典与仪式中,从而完成中华民族文化观的强化或重塑。

万里也持同样的看法,他认为传播的“仪式观”并非直指讯息的扩散,而是指在时间上对一个社会的维系,不是指分享某种仪式的现场,而是共享公共生活的内在,其实这是社会文化的导向,大众传媒无疑也有传承传统节庆活动的责任。惟有如此,传播才能更好地表现仪式并成为仪式的一部分。

当下中国传统节日联结功能的弱化,一方面源于文化保存力不强,更重要的一方面则是因为媒体对于传统节日文化符号的复原与再生产的滞后。

“关键一点,传统文化节日不管新和旧,都要守护住它的优秀的、有价值的文化内涵,而最重要的是要尊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传递。”程万里说。

相关推荐:

濒临失传玻璃画亮相 专家建议抢救传统手艺

假善人

道教建筑与园林

1978年属马的人是什么命_万年历

西方为什么不出大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