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春节赶坡去

发布时间:2017-01-11 栏目:专题 投稿:不安的鲜花

芦笙踩堂

赶坡啦!”2月4日(农历正月十三)一早,苗族姑娘小杨又和寨里的姐妹们盛装出发了。小杨是广西柳州融水县杆洞乡人,自正月初三开始,她天天“赶坡”会友,忙得不亦乐乎。正月十三这天去的是安太乡“整欧”坡会,当地人又称十三坡。那可是一个大坡会,往年都有三四万人参与现场狂欢。像小杨一样,天一亮,周边村寨的人们也纷纷骑车去“赶坡”,一路上成群结队,欢声笑语。

“对于我们苗族的乡亲来说,过年有很多好玩的节目,又热闹又有风情,仅坡会就有十七坡,人山人海。”小杨开心地说。

4万群众赶坡

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的坡会,是融水境内以苗族为主的各民族集体聚会娱乐的民间传统节日。据不完全统计,融水境内大大小小的坡会有几十个,分布在各个乡镇村屯。活动丰富多彩,既有传统祭祀仪式,又有比赛娱乐项目,其中以吹芦笙踩堂为主,同时还有斗马、赛马等多种活动

小杨告诉记者,融水苗族有个风俗:正月初一不吹芦笙不出门,初二可吹芦笙不可出村,而从正月初三到十七,则是集体娱乐的时间,各村寨的男女老少举家出动,四处赶坡。而到了正月十八,进入了生产阶段,各村寨芦笙便封存起来直到秋收完毕。如今,这种接连不断的坡会已经形成一条完整的坡会链,当地人根据坡会举办的日期排序命名,从“三坡”直到“十七坡”。“比如正月初三的大年乡‘忍整英’坡会,又称三坡;正月初五杆洞乡‘平卯’坡会,又称五坡等。”小杨说。

人如潮,歌如海,锣鼓喧天,芦笙悠扬,今年安太乡“整欧”坡会——十三坡如期举行。在一片开阔的坡地里,来自镇内外60多支队伍2000多个芦笙冲天齐鸣,20多匹雄马厮杀争霸,数千苗族姐妹歌舞翩翩,近4万名各族群众和游客现场狂欢。

“与往年不同,今年十三坡除了吹芦笙踩堂斗马、斗鸡、斗鸟等活动外,还首次增加了选坡花项目。”融水当地学者郁良长告诉记者,选坡花不仅吸引了众多在外苗族姑娘回乡过节,也吸引了更多来自两广和湖南的外地游客前来观光,带旺了当地旅游市场。

民族团结盛会

融水苗族自治县文化和体育局局长曹树明介绍,安太是融水县的芦笙之乡、斗马之乡。由于历史原因,安太芦笙坡都是村级芦笙坪,场地窄、规模小,无法满足各族群众欢聚一堂的愿望。1985年3月,安太乡设立县级芦笙坡会——十三坡。每年坡会期间,来自黔桂边区的苗、侗、瑶、壮、汉等兄弟民族村寨芦笙队,在齐心协力办好芦笙坡会的基础上,大家以村寨为单位,共同开展芦笙同年活动,使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

怀宝镇东水苗族村与安太乡洞安村上坎屯隔阂多年,上世纪末,随着芦笙坡会活动的开展,两个村开始增进交流,并允许年轻男女通婚,两村群众关系进一步密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多起土地纠纷问题也自然化解。因此,融水十三坡被各族群众和中外记者誉为“民族团结盛会”。

曹树明说,作为苗族文化的展示平台,坡会使每个参与者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接受民族文化的熏陶,使民族文化得以传承和传播。同时,坡会也吸引了当地各民族群众的广泛参与,促进了多民族间的融合与团结。

在传承中发展繁荣

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中,规模较大的有安太、古龙和杆洞的坡会坡会上,青年男女三五成群,互唱苗歌,抒发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纯真爱情的追求。坡会上的踩堂舞是苗族舞蹈的典型代表,青年妇女们身着盛装,围圈而舞,气氛欢快,场面热烈。吹芦笙也是坡会上的保留节目,声音嘹亮,震地动天。

有学者认为,融水苗族坡会的文化内涵丰富、功能多样,不同年龄、性别和有不同需求的人参与坡会,都能从中获得满足,这为其传承和兴旺形成了必要的条件。此外,坡会的组织者、参与者等因素也是不断推动坡会年年相续、代代相承的重要原因。进入新世纪,坡会的发展繁荣,与各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密不可分。在融水,现在县级很多机关单位都有芦笙队。县里成立芦笙协会,带动了芦笙文化的传承。

“现在全县县、乡、村、屯四级有芦笙队150支,每年大小演出上万场。”融水县文化馆馆长覃凤娟告诉记者,为顺应苗胞乡亲的需求,从2000年起,政府把当地吹芦笙斗马两种习俗结合起来,举办了每年一度的芦笙斗马节,并出台政策,在经费、培训、组织等方面给予保障。2006年,融水苗族系列坡会群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10年,融水县被中国民协授予中国芦笙斗马之乡。

相关推荐:

画家苗再新系列作品献礼伟大时代

葡萄牙饮食文化的奇葩:木糠布甸

韩国传统舞蹈与音乐

唐山皮影戏特点有什么?唐山皮影戏简介

关羽和姚明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