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苗族杀鱼节的传说

发布时间:2017-01-14 栏目:专题 投稿:娇气的猎豹

听说韩国电视台要来采访我们苗家的杀鱼节,所以我特意到福泉仙桥乡大花水村了解当地杀鱼节传统习俗。因第一天正好碰上斗牛比赛,第二天下雨,到江边实拍的计划只好取消。我走访了几个参加过杀鱼节的亲戚,了解大致情况如下: 杀鱼节是当地的传统习俗,经过祖祖辈辈的传承,就形成了今天的杀鱼节。准确地说,应该叫“闹鱼节”或“擒鱼节”还要恰当些。因为整个过程最精彩之处不是“杀鱼”,而是把江里的鱼药昏之后,大家沿江捕捉河鱼的时段。实际上当地苗族居民并没有真正把它作为节日过,而是作为一种生产和娱乐相结合的群体活动。但现在外界宣传都统一称之为“杀鱼节”,就算是约定俗成吧。现将了解的情况综述如下: 地理位置:

清水江清水江全长459公里。是乌江中游的一级支流,源流有流经省会贵阳市的南明河和发源于惠水县高坡苗岭东麓的独木河,两河在福泉市境内仙桥乡的两岔河汇合后始称清水江清水江在福泉县纳入了仙桥河、蛤蚌河、冷水河三条支流,流经仙桥、王卡、道坪、高坪等地于平水马处境注入乌江。 历史沿革:

在开阳、龙里、福泉、贵定四县交界的清水江两岸,聚居着西部方言罗泊河次方言的这支独特的苗族支系,人口有4万多人。这支苗族,史称“西苗”;自称mjo31;他称“花苗”,据说是在唐末宋初因战乱迁徙到清水江流域拓荒定居的。但根据我们祖上传下来的说法,是从江西迁徙到贵州定居下来的。我认为贵州民族事务委员会徐飞、陈乐基《贵州畲族文化综述——兼谈保护畲族传统文化初步设想》(畲族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2007.12)所述,“先祖来源于江西。根据其各姓氏的族谱和碑文记载以及民族成分认定前的考证,其先祖入黔前,居住在江西赣江流域及赣东、赣东北一带。其先祖多是元末和明洪武年间,或奉旨征、讨、迁徙,或避祸而迁入贵州。畲族入黔时,首先落居于贵定平伐一带。在明代,主要散居在今贵阳、开阳、修文、长顺、贵定、清镇、龙里、都匀、福泉、荔波、麻江、凯里、施秉、镇远、石阡等lo多个县。”较为接近实际情况。而且文中所说的语言、丧葬、服饰、婚嫁、山歌等各种习俗表现形式基本和实际相符。另外,根据花苗每年七月半“放七姑娘”、“纵冷古”、“斗地牯牛”等传统活动的描述,我们这支苗族先祖应该是先到开阳县的羊场、平寨、光中等地定居下来,而后沿江向福泉王卡、仙桥、陶军、江边、干坝、谷汪深、谷滨所、气坪,龙里的巴江、平板、长寨,贵定的新场、光明、四寨方向发展,形成了今天清水江两岸的独特“花苗”文化。而“杀鱼节”就是“花苗”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杀鱼节”活动

杀鱼节”整个活动分为“传米”、做鱼药、放药、擒鱼、吃鱼饭六个环节。 “传米”:阳春三月,细雨无声;布谷欢唱,万物复苏。潜伏在深水里整整一个冬季的鱼儿,也从春雷的轰鸣中苏醒过来,成群结队游到江水面。在这个清水江两岸苗族人民下地耕种的农忙时节。村民们在忙一段时期的农活之后,寨里的族长(后来为村队长或寨里威望较高的长者)就会跟大家说:“大家赶紧把农活忙完阿,我们约定某月某日到江边“停米”(用鱼叉擒鱼),大家看看那天可以去呀”。于是大家便合计农活可以完成的时间,把“停米”的日子定下来。然后族长安排专门人员“传米”。“传米”就是传递到江边杀鱼”的消息,即邀约共同“杀鱼”的意思。所以“传米”的人也叫“邀头”。接到族长的安排后,“邀头”就拿着1把鱼叉到沿岸两边的寨里去。当别人看到外寨的人拿着鱼叉来时,就知道是来邀约“杀鱼”的,于是接下鱼叉,共同商量明确“杀鱼”的规矩。“杀鱼”的规矩一般是不向外人透露杀鱼日期,必须按要求带上闹鱼药;不准让寨里的子弟偷鱼、出发的线路以及“杀鱼”的地段等等。 做鱼药:在日期确定后,邀好的各寨村民各家各户在第一天就开始做好各种准备工作。男人们修整鱼叉竹篓,女人们磨豆腐洗蜡肉,老人们烧香祭祖供神。在“杀鱼”的前一天,每家安排采药的人就到河边岩坡上采“化香叶”(苗语叫“芥”(jie)、“中保罗”、“苦檀子”等植物的茎叶,然后背回家切细,拌匀,捣碎制成“闹鱼药”。在规定的时间内交到“鱼头”(“杀鱼节”的领头人)那里清点数量。数量不足时必须补上,否则不能参与“杀鱼”。 放药:在“鱼头”清点鱼药准备数量和参加“杀鱼”的户数后,男人们便开始拿着鱼叉,背上鱼药往放药的河段走(一般是在清水江上游,即四县交汇的两岔河处放药)。通常是两人搭伙,一人跳两袋鱼药,一人扛两把鱼叉和其它捕捞工具。而女人们则穿上盛装,准备好鱼饭(苗语“亚米”),在男人们走了之后,用提蓝装好糯米、蜡肉、豆腐等各种美食,从弯弯曲曲的山路往下游江边走。等到各寨的人都到齐时,已经是人头攒动,叉杆如林。大家在“鱼头”的指挥下,各自把鱼药堆放在河边的石头上。到中午两三点钟时,举行放药仪式。负责祭祀的人抓着药泥,念过咒语之后,将药抛撒在江中。仪式结束时,大家齐声大喊“放”,顷刻,上万斤鱼药就倒入江中,顿时形成一条黑色的龙向下游奔腾而去。 擒鱼:顺着游龙的开始狂奔,整个峡谷顿时沸腾起来。鱼药漫漫下沉,河中的鱼就像喝醉了酒一样浮出水面,有的静静地躺着,有的还在翻腾跳跃。一支支钢叉射入水里,一条条鲜鱼收入篓中。杀鱼的男人们个个手举鱼叉,一边奔跑,一边叫喊,每一份惊喜都洋溢在脸上,每一股激情都融化在喧闹的笑声之中。情绪激昂的人们,像一支刚发起冲锋的队伍沿河拼杀,遇水游泳,逢岩攀爬,如履平地,势不可挡。 吃鱼饭:苍龙远走,江水泛青,已是黄昏时。余兴未尽的人们开始收整装备。有的检查竹篓里的战利品,有的则用鱼叉挂上几条大鱼,大声地叫嚷肚子饿了。一会儿,大家不约而同走到姊妹岩下。妇女和姑娘们已经用鹅卵石架起了铁锅,锅里的水已经烧得滚烫。她们将刚打来的鱼剖好洗净,放入滚烫的烫里。放了少许盐,然后请“杀鱼”的英雄们一一入坐。一个黄昏时分的晚宴就这样在江边开始了。敬酒,唱酒歌,吃花米饭,场面非常热烈。在一片祥和的气氛中,随着夜幕的降临,大家点起了向日葵杆泡制的“鱼火把”,扛着一天的收获,随着弯弯曲曲的山路返回家里。 在“杀鱼”那天,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鱼头”组织村民设立关卡,安排专人在各个河道关隘路口检查进入“杀鱼河段的人是否按规定带足鱼药。一旦发现没有带,就要将其鱼叉把子砍断或没收鱼叉和其它捕鱼工具。不允许进入杀鱼。如果发现有不参加放药偷杀的,大家会把他杀到的鱼没收。在杀鱼结束后,大家根据各人得鱼的多少适当给予守卡人员。以作为他们当天的劳动报酬。

鱼叉

开展杀鱼活动河段在福泉市境内的棉花洞至两岔河20多公里河段,分棉花洞、谷汪深、大沙坝、竹林脚、沙滩、大花水六个小地段举行杀鱼杀鱼节最热闹的河段是竹林脚和大花水,每年汇集的人数可达万人以上。 杀鱼的第二天,杀到鱼的人家会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到家里吃鱼。煮鱼主要有热水鱼和冷水鱼两种煮法。热水鱼就是烧开油烫,将洗净的鱼切成鱼片用盐拌匀后放入热烫内即可。冷水鱼就是将洗净的鱼切成鱼片放入冷水中,烧开即可。香料主要有春葱,姜,西红柿,花椒。 由于现在大花水电站的建成。传统的杀鱼河段已经全被淹没。不可能完全拍摄“杀鱼节”的真正场景了。但是要通过复制“杀鱼节”的过程和场面,还是可以选择部分支流拍摄实现。这样看来,“杀鱼节”真的永远成为清水江畔苗家人的传说了。

相关推荐:

什么是妙道

那曲神秘的骷髅墙

佤族宗教信仰 西盟地区的佤族信仰什么

东晋书法家 王羲之与兰亭序

石家庄居住习俗有什么?石家庄居住习俗简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