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石家庄居住习俗有什么?石家庄居住习俗简介之一

发布时间:2017-06-23 栏目:专题 投稿:顺心的洋葱

石家庄市西依太行山,地势起伏很大,因而形成了山区与平原各居半壁江山的地貌特征。虽此,石家庄各地居住民俗的差距却不是很大,尤其是现代时期,纯山区型的居俗已相当少见,山区、丘陵地带的居住风俗和房宅式样同东部各县市的一致性目益趋同。

一、居住地的选择

从古至今,石家庄人们对居住地点的选择是很重视的。古人言“宅,择也。言择吉处而营之”,人们总是把选择“风水宝地”摆到首要地位。择址标准为:

地势好,水源近

在选择居住地的时候,一般习惯在地势平坦或稍高一些地方(赵县、栾城、藁城、晋州、辛集等地均如此),以求行动方便、通风防水。人们还要求离水井等饮用水源近一点。这主要是因为过去家用水井较水,一般都是公用水井,距离太远对生活会有诸多不便。山区的平山、井陉、灵寿等县则尽量避开在风口、河谷(尤其是谷底)以及背后没有山坡依托的地方建房,以便防风防涝。沙河,滹沱河沿岸的新乐、无极等县居民,还要尽可能避开滩地建房,以防止夏季洪水漫灌房屋,冲掏房基,影响住房安全。

安全可靠

一般选择“人烟稠密”之处营建房屋,认为群居可增强安全感。古人认为人多的地方的人气旺盛,其后必然人丁兴旺、“多子多福”。同族同宗相邻而居(聚族而居),以此希望得利同族的互助。同时选择居住的地点,往往都比较注重选择道德高尚、家教育有方的人家作自己的邻居。

经济方便

辛集部分乡镇许多人要考虑经商开作坊的历素;在井陉、平山、灵寿等山区县在矿产地区,不少的人就要考虑开山、烧灰等因素对自己的影响;在赵县、栾城、正定、藁城、晋州、辛集、深泽、无极等平原县的居民,则要考虑房屋到自家土地的距离、道路交通、水井水渠等有关因素的影响。

其他因素

井陉等山区建房习惯选择背靠山坡地方,正定等地选择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势建筑村落或宅院,这是有其合理依据的。石家庄市地处华北腹地。西高东低的地貌特征和冬天刮西北、夏季多雨的气候特征,使得山区必须正视冬季的御寒问题,而依托山坡挖建窑洞

盖筑平房,则正好解决了这一问题,居室冬暖夏凉。平原地区的宅院保持西北高东南低的基本格局,可以保证北正房冬季大风和夏季雨水的通畅,维持农居的安全无虞。还有许多地方在选择居住地点时“宁在庙前,不在庙后;宁在庙左,不在庙右”,“宁在学房,不在庙堂”。实质上也是追求人丁兴旺意识的反映。

二、村落规模

石家庄同全国其他地区一样,自古人们择吉营宅,连宅成村,居村为民,繁衍生息。从石家庄市的历史发展来看,山区同平原地区,古代同现代,贫穷地区同富裕地区,村落规模的大小和村落的营建质量有着很大差别。一般来说,在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比较大,村落之间距离也相对较近,有的甚至相互毗连。而在山区县,村落的规模相对较小,也比较分散。在富裕地区的村落则比在贫瘠地区的村落营建质量要好,这种对比现在表现的更为突出。

中国历史在长期的封建土地私有制,制约了村落营建的合理布局,故直到今日我们村落还多呈不规则状态(解放后新规划的除外)。清代以前村落的规模比现在要小的多,例如清末正定全县有村212个,500—1000户的只有7个,100—500户的有一百个左右。100户以下的有93个。并且明清前后,石家庄各地因兵燹影响,呈现地旷人稀之状,明洪武年间正定全县只有1564户,20746人。元氏县“崇祯时户三千五百七十五,人口五万四千九百九”,由人口(户)之少,完全可以推测出古代村规模之小。从村落的营建质量上看,因石家庄市整体自然条件较差,不少县深处穷山恶水或风少困扰之中,如“行唐地荒民瘠,西北一带多崇山峻岭,田确不治”。“赞邑(赞皇)侧介山陬,土隘民贫……庶民短衣粝食,夙夜勤动,遇丰年亦度入歉岁”。“灵寿于真定三十二县中最为瘠壤,其民过丰岁饭藿羹,仅免沟壑,一遇水旱虫雹之灾,流离转死”。“(井陉)境内地势砍坷,土质薄瘠……故衣着粗陋,为本省各县最”。……民生如此,石家庄各县历史上的村落与居房质量自然就好不到哪里,除辛集各其他县中自然条件稍好一些的部分村镇,普通房宅概为土木结构(甚至更差)陋居。象井陉县“晚近……而概为平房简陋特甚……贫寒之人,穴土岸为洞,尚有穴居野处之风。数十年前,结草为节能屋者颇多”。这实际上是整个西部山区历史居住情况的缩影。在东部的辛集“新中国成立前,农民住房多为土坯房,少数富户为砖房”。其它县的房居质量也基本如此。

解放后出现的几次大规模新房营建高潮,使石家庄各县(市)的村居状况发生了翻天履地的变化。20世纪50—60年代各地大量拆除土房和土坯房。翻盖表砖房和部分跑砖房。20世纪70年代大量建盖卧砖房和部分牵檐房;80年代大量建盖牵檐房和部分二层楼房;

90年代普通平房的房间面积迅速增扩,内部结构向楼式化发展,许多甚至直接盖成了楼座子,三层和六、七层的高层楼房出现。如今石家庄各地的村落和民居建设同历史上比较,已是全面改观:除极少数表砖房外,各地均是清一色的卧砖房。由于70年代以后,许多村镇实行规划建房,故很多规则的村落格局,已被排列整齐、高度一致、大小街道平坦的新村所代替。现在无论在最东部的深泽、无极等平原县,还是在西部在行唐、井陉等山区县,随时都可以看到幢幢农家小楼成排成片,甚至整村整庄,如鹿泉市的铜冶、正定县的西兆通等村镇,均在80年代早期就已规划、建成了全村性的二层楼房。今日新农村的功能亦远非古代村落所能比附:居住、医疗、商业、通讯、交通、娱乐等项都有比较完整的体现。农村居民不仅在住房面积上超越镇不少,而且在住房的总体质量上也同城镇日益接近,有一部分则远远超出城镇。

三、房屋式样解放前,石家庄各地的宅院布局,以“四合院”为最高追求。人们一般以坐朝南的北房为正房(北正房),另有厢房(东、西房)及南房,围筑成一个方正的四合院落。正房与厢房既可单独成幢,也可以北东、北西,或北东西房一体建构,还可以通过走廊将各房连接起来。从房屋的式样看,主要可以分为:

平房这是最普通、最一般的农村住宅,其状似一个方形盒子,前山墙顶由外突出二、三寸的青砖或者突出一尺左右的椽子,支托着房顶,形成一个房檐,20世纪70年代时,人们经常用自已打成的水泥水椽,80年代则喜欢用小水泥板代替原来的木头椽,平房的房间数各地不一,一般有三、四、五间。在房间的布局上,三间房的开一个堂屋门,从堂屋内再分别向两侧房间各开一个小点的门,俗称“帘子屋”。如果是四间房,一般开两个门,堂屋一个,组成三间“帘子屋”,套屋(耳房)开一个,单独成屋。五间房组成时,一般开三个门,堂屋一个,两头套屋各开一个;最少需开两个门,堂屋一个,两头套屋任意开一个一般每个房间都有窗户,有时套屋可以不安。

牵檐房

又叫厦架房、夏子、抱厦等。其同平房的主要区别,是在阳面山墙之外再增加二檩宽度,由数根明柱支撑,形成一个独立的敞廊,廊顶和廊基(厦台)都与原房是同一个整体,可以防止夏季雨水潲进门窗内,窗前的夏台上也可以堆放一些物品。牵檐房与平房在房间数上的要求是一致的。只是在开门方向上有所变化,三间房子可以都盖牵檐,中间开一个门;也可以盖两间牵檐,剩余的一间同厦台盖齐,房间在东头就冲西在厦台上开门,反之则冲东开门。四间房子可以盖牵檐,开门方法同三间一样;也可以盖四间牵檐,堂屋和套屋各开一个门。五间房子一般盖三间牵檐,中间开门成帘子屋,两头同厦台盖齐,东、西两头相对开门,这种叫“燕窝牵檐”。牵檐房的檩木是由明柱支撑的,明柱数量同梁数一样。20世纪80年代初,人们把小水泥梁同房屋里边的大(圈)梁连筑在一起伸出前檐,叫做“挑梁”,这样就取消了明柱。挑梁的牵檐上一般多铺放水泥板,比较简单便易行。

瓦房

主要是针对平房和牵檐房的顶子而言。如果是铺瓦的顶就统一称作瓦房。瓦房一般都有青瓦铺成脊状,以便迅速排泄雨水。由于瓦房的造价较高,普通百姓建盖较少,一般都是衙署大户才盖。

楼房

指的是两层和两层以上的房子石家庄历史上各地盖的都不多,主要是造价太高,普通百姓盖不起,只是一小部分地主大户才盖些楼房。20世纪80年代后,石家庄各地普通百性的楼房日益增多,至今仍旧势头不减。

窑洞

指的是西部山区的拱碹式房屋窑洞的形成方式分为两种:开挖式,是早期人们直接在山体上挖洞成屋;垒建式,是人们依傍山坡人工垒石、顶部发碹建成的窑洞窑洞的内部结构也分两种:直(筒)式,每孔窑洞各自独立、单门单窗;复工窑洞,指窑洞内部完全或部分相互连通,如同平原的帘子屋。开挖式窑洞现已基本绝迹,垒建式窑洞还很常见。过去窑洞的门窗上方墙壁均是圆碹,20世纪80年代前后多改为半碹式。后来,除窑洞的前山项是圆碹,门窗部分基本都改成为方形。进入90年代以来,西部山区也已大量建盖平房,式样、材料同平原地区没什么两样。

石家庄历史上,如果一个家庭不盖四合院,一般先盖东房,再盖西房。只盖一面厢房则盖东不盖西,因为过去人们认为东厢是少男地,西厢是少女地,如必须进行抉择,即多选少男地,古人的重男轻女由此可见一斑。在各房的比例上,北正房最高,东厢房须比北正房低二寸,西厢房又要比东厢房再低二寸。长尊幼卑、男尊女卑的旧礼教思想,通过此种建筑格式得以反映。

山区的部分村庄,东、西厢房到北正房的距离不能小于五尺。

过去,有的大户有两进甚至三进四合院,这就必须把中间房子的堂屋留作过厅或者留下居中位置专门建盖门楼,进大门后的二门、三门等门楼或过厅都是直进的对开扇门,头重大门楼则不能直进,如果是南北方向进出,必须将门楼对面用木板做成薄墙,挡住正面,从侧正一方或双方通过;或者开巽门,从东西方向进出。如若只盖门楼头,不爱从哪个方向进出,则必须在门楼对面建盖影壁墙。普通人家因为院子太大,也有把院子分成两进的,一般是在院中央修一道墙,墙的中部盖门楼头或大门。

如果在自家宅院挖掘水井,其位置要在院落中心线东边一侧,传说那是龙地,水源充足,院落的西南角是盖猪圈的位置,但是圈棚高度不可太高,否则对家人不利;一般人家的猪圈都是“连茅(厕所)圈”,一个猪圈留两个厕所,猪圈的西北角留一个,猪圈的东南角留一个,但厕所门一般都开在院墙外面临街处,是男厕或过往行人的公厕,基本上都露天的。在山区则把猪圈盖在院外,而且不能盖成“连茅圈”(厕所是独立的),因为人们认为那样不卫生。四合院、三合院的圈厕因院内无可建之地,也只能建在院外适当地方。

北正房院落的大门大多开在院落的东南角,这里是八封的巽地,故习惯称巽门,有些山区宅院的大门位置是由摆入罗盘来决定的。过去,因经济条件有限,普通人家大门口的“大门”,只不过是一面“栅栏”而已,平常的栅栏是先用木棍做成框架,再把秫秸、葛针、树枝等物别在或钉在框架上,一端套在或者绑在内侧固定的本桩上,早晚开关即可。一般人家都盖有质量不同的影壁墙。少数富裕人家,对大门比较讲究,要在门口盖一个高门楼、安装木制的大门,结实美观。

解放后,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经济水平的普遍提高和房宅数量的逐渐增多,许多小家庭建立不久就同长辈分居独住,这就使得人们已没有必要在小院中加盖配房、建成四合院,所以许多人家便只盖东厢房,并且把厢房最南面一间留作大门洞。经过绘制、贴粘墙面和安装铁、木大门,使大门既简捷实用又经济节约。虽然现在宅院的配房少了,但正房的面积却成倍增加,院墙的质量与高度也在为提高,许多院墙同正房的山墙高度已是不相上下。山区还有建筑门楼的习惯,平原上现在建门楼的已经不多了。但无论是门楼还是门洞的规模与质量都大上档次,贴瓷砖或瓷砖壁画已经极为普遍,多数还贴上诸如“紫气东来”、“幸福之家”之类的瓷砖门楣联和各类瓷砖对联。为了通过拖拉机等车辆,多数大门修建的都比较宽大,这就使得现在的大门非常美观气派。

四、房屋建筑

石家庄各地,以北正房为主体的四合院式民居格式,以及建房风格、材料和房间功能,都是持续到解放初期才逐渐发生实质性的变化。

石家庄各地的房屋结构,从古到今基本上经历了土木结构、砖木结构、钢筋水泥结构三个主要阶段。无论采用哪种结构建筑房屋,最基本的施工程序大都一样。

选址

即在村落或院落中选择营造房屋的最佳地址。这一步可简可繁,一般人都比较简略,自己认为合适就可以了;但也有的人家搞得比较繁杂,自己认为合适就可以了;但也有的人家搞得比较繁杂,自己有了初步设想后,又找来“风水先生”,看风水,观阳宅,放

较盘,看地气,枉费钱财。随着科学知识的广泛传播,这种情况在今天已经不多见了。

挖土方打基础

各地为了使住房住房牢固结实,对土方基础很重视。在土质比较好的村镇,土方工程一般不大,主要是挖出一个比墙基稍大一点的地槽,只要比砖墙稍宽大一些就行。房屋的高度越高,地槽就挖得越深。如果是平常房子,挖上一尺左右就够了。地槽挖成之后,经过简单夯打并抄平,四角钉上木楔挂线定标,即可摆砖叠砌墙基。

在地质松软的沙质地区,土方工程相对较大。人们先要下挖一米左右的地槽,而且槽宽要超出墙宽许多。地槽挖成以后通过两种方法打基础:一种是水灌法,指的是一边向地槽内灌水,一边不断向槽内投放细沙,而且地槽内专门有人来回水,刮平水槽内的沙土。如此连续进行,使槽内填满沙土,再停止灌水和水。等次日槽内的水完全渗毕,沙基即如夯打开样,直接抄平砌墙就行。另一种方法是把粘土同白灰粉按一定的比例(有的还掺上沙子)掺和后,填入地槽内,再打夯夯实,而后砌垒墙基。

山区的基础工作要比平原上大的多,必须首先把房子窑洞(垒建式)的地盘清理平整,然后再把后墙位置的山坡截成与地面成90度的平面。而后在墙基位置开控地槽,挤石灌基。如果是洞穴式窑洞,则即完全靠在山崖上开挖土方而成。

瓦作

就是砖砌垒墙的过程。因为过去砌墙都须手拿瓦刀,人称“瓦工”,故称砌砖过程为“瓦作”。也有人把过去盖瓦房时的摆瓦过程称为瓦作,我们认为这种瓦作的含义过分狭隘。瓦作是建房过程中最重要的一道工序。瓦作从最基础的根基开始;各地台基高度有异,平原的砖房一般在9—12行左右,离河较近的村子要稍高一些。按门口的台阶算,有三、五、七步之分。完成基础后,如果是盖砖房,就继续搭架往上砌,这个砌山墙过程叫“窜筒”或“拿山”。筒(山)高按室内从地面到小椽的高度,要求是1丈1至1丈1尺5。山区窑洞从地面到碹心的高度是1丈1。现在的新窑洞则是1丈2尺6(从3米以上开始发碹。从地面到窗台的高度是1米。如果是盖土坯房或表砖房外皮用立砖包裹,内衬用土坯),一般在台基上铺放一层比房基墙称宽尺寸的苇秆或秫秸杆,而后再垒土坯或表砖,以便防潮。过去的房屋外墙,表砖是1尺5左右。内墙或坯墙是1尺2寸左右;现在的砖房山墙、外墙是三七墙,内墙是二四墙。在山区多用一、二尺大小的石块灌垒地基,就是把石头挤放平稳后,用石灰冰把所有基石的缝隙灌满。石基和山墙的宽度都很大,从1米到2—3米不等。

过去盖土坯房时,人们一般要用砖(一种比今天红砖略大的青砖)垒房子的四个角砖腿,用来增加房子的稳定性。在解放前,表砖房或极少数的跑砖房(卧砖表墙)是最好的房子,卧砖房十分少见。解放后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经济收入提高,20世纪70年代以后盖的砖房都是卧砖(基本上都是由转盘窑烧制的红色黏土砖),故现在人们已经统称“砖房”而不是进行“表砖”、“卧砖”之分了。文革后的新房不论是平方还是楼房,都是越来越高大宽阔,现在平房的进深达12米,楼房的进度则到了15米。许多新房都在房基上打水泥圈梁(内有钢筋骨架),有的还要打两道梁或三道俗。瓦作完成(土坯、砖房垒到顶,小二数打好最上边的圈梁)就该进入下一道工序了。

木作

房屋大、小山墙的砌成,标志着瓦作程序的基本结束。此时,木作开始(这里指的是砖房),木作指的是建房过程中的木工工作部分。因为长期的摸索实践,建房规格早已约定俗成,主要只要说明盖“几檩”房,“掌作的”(指挥、工头)就会布置瓦作和木作分别投入工作。“檩”是房子的檩条,是架在梁上的横木。以北正房为例。梁在房顶上是南北方向摆放。檩是架在梁上东西方向摆入。一般说檩与檩之间的距离按小椽长度是三尺三(但因小椽要搭在檩条上,故实际距离就小于三尺三),“几檩”就是几个三尺三,所以,檩数越多,房子越深。“几间”或“几(个)梁”则是房子宽度的规格,一间屋两个梁再加一个边梁,就是房间数,如三间房四个梁(俗称“四梁八柱”),四间房五个梁。梁数和间数越多房体的宽度就越大。因为有固定的规格,在瓦作开始的同时,木作也就在附近的空地开始了,木工们先把木料(主要是梁、檩、小椽有的当时做有的事先订做)按规定长度打好。其后,再分别刨、凿、锛、楔,把木料做成需要的形状,最后再把加工好的木料按实际格式,在平地架装在一起备用。因此,尽管人们常说瓦作之后开木作,实际上却是木作高潮的开始。在盖土坯房和表砖房的时候,则是于基础完成后先行架装“四梁八柱”并用斜木支撑固定,然后再逐次垒砖(坯),把“八柱”(支撑梁、檩的立柱)包砌在山寺当中,这种先行竖(立)柱、上梁的运作程式,使得整个木架结构紧密地楔合为一个整体,坚固耐用,以至于发大小时,土坯与房顶都已经坍塌无余,房木架子却还巍然屹立。因为木作(主要是上梁)是整个建房过程的高潮,故主家、掌作和帮工们都格外重视,许多主家吊装“披红檩”(堂屋中心檩)的时间都是经人刻意挑选的,这时主人要鸣放纸炮,摆供香案,叩头求吉。人们把梁木升顶称为“上梁”,届时把已经标注了位置次序的梁檩(如东三、北三等)从架上分别拆卸下来,再依次用大绳拽吊安装。上梁的仪式,各地大同小异。在正定等地,每家的“披红檩”都贴写有“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的红纸平安符(也有的在此位置画一个阴阳鱼图案),还要把一个带红布条的小“木挣子”(老式织布部件)用细红绳拴在檩上。平安符或阴阳鱼的两侧还要另贴上“金童扶玉柱,玉女架金梁”红纸吉祥条幅,披红梁要在其它檩木安放完毕之后才能吊装。上梁、安檩之后,再往檩条上铺放椽子。所有的椽子铺放完毕之后,木作过程基本结束。接着便是铺放秫秸或苇箔(有钱人家铺放方砖),而后再分别上一层滑秸和“苦累土”,用上碌碡压实。最后,用滑秸泥抹顶,房子的主体就完成了。

解放前部分经济实力不足以及解放后许多盖卧砖房的农户,都把木梁省去了,就把檩条直接搭入在左右山墙上,叫作“硬扛山“。这样,虽然节省了购买木梁的资金,但上梁时的一套仪式却还是依然如旧。

另外,过去大户人家房子,有的小山墙(隔山)是通本窗格式,整个木墙面积很大,作工复杂,是建房过程中的又一项重要木作内容。

改革开放以来,楼房的建筑技术已经广泛用于平房建筑。许多平房的设计,都是采用楼房的多重套间结构,使厅、堂、厨、臣各自分离,既卫生又互不影响。20世纪80年代以后,许多家庭在瓦作之后,省去了上梁过程,在墙顶上打圈梁,而后在圈梁上直接安放水泥预制板。不少人家在土方工程中就挖、垒地下室,使平房的式样、标准同小二楼完全一致。也有一部分人家因财力或用途原因,把基础完全搞成了楼样(楼座子),以便日后“东山再起”,直接接成二层。

山区窑洞是没有上梁过程的,人们都是在石头或砖的山墙完成后,用两种方法建筑碹顶,一种是用石头挤插成碹;另一种是用白灰炉渣或碎石水泥砸筑碹项,等干燥之后,往碹顶上大填其土,少则一、二米、多则十米八米厚,不仅不会漏雨,而且顶上可以作打麦场。也有的接着盖成窑洞,成为窑洞式楼房。

抹顶

过去的房屋在完成上梁并铺上苇箔、“苦累土”之后,为防止漏雨,还要抹一层滑秸泥,约有二指厚,因为隔水性较差,往后基本上每年都要抹一层,以至于有的老房子把滑秸泥抹到了一尺多厚。为了增强防水性,许多人家就有陈年老炕的炉坯土抹顶,效果不错。解放前的有钱人家和20世纪50—60年代以后的普通人家,都用炉渣(白)灰铺盖房顶,其厚度约在3寸左右,在春季人们把拌好的炉渣灰摊在顶上,再用约4公分见方的两根木条,错开钉在一起(后半部当手柄)连续抽打,把炉渣砸实,并且把灰浆拍出来,再用玻璃瓶子或光滑的扁圆石块来回蹭,直到蹭出亮皮。经过一春天的风吹日晒,到雨季房顶干透之后,房顶就特别平整结实,不漏雨了。石家庄各县(市)都俗称这种方法叫“砸顶子”或“锤顶子”。近年以来,随着小二楼和楼式平房的大量出现,包括西部山区各县在内的许多人家,在使用楼板封顶之后,便都采用了一种更简便的方法——“筑顶子”。就是把小石子加水泥拌和后浇筑二寸左右的一层,使整个楼墙楼顶合成一体,防不抗震,一劳永逸。

五、房屋的装修和功能

前四道工序完成以后,工程进入最后一道工序——装修。解放前,一般的劳动人民生活贫苦,许多人房无一间地无一垄,能有个简陋的小屋栖身就不错了,人们房屋的装修基本不存奢望。

墙壁抹灰

石家庄各地的许多人家,在房子的主体完成以后,一般是先对内外壁寺进行简单的掩抹。人们用稀滑秸泥在外墙上抹一层厚度2厘米左右的保护层,有条件的再抹一层白滑秸灰膏,以防冷风透和雨水浸坏墙体。室内墙壁的抹法跟外墙壁一样,但一般都加抹滑秸灰膏;对滑秸的要求也稍高一点,要挑选细白、光滑的。也有人用蒲棒(絮),但抹出来有小黑点。所以有钱人家一般都选用剪碎的白棉花和灰,以保证墙面的白洁。房屋的内壁抹上一层白灰膏,既可使室内白净,又可使墙壁不易卤蚀掉土。

相关推荐:

彝族毕摩文化有着怎样的习俗文化

平顶清音戏台

《秦叔宝》(门神)明代年画作品

谁说只有汉字是象形文字,有一队英文单词标识不服!

看看这名日本兵在中国都拍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