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学习网 52xx.cn我爱学习网菜单按钮
  • 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 > 历史知识 > 传统文化

古代的酒会引起什么祸端?

发布时间:2017-01-18 栏目:专题 投稿:殷勤的煎蛋

酒本来是为了成礼,但也容易败礼毁度。这种败礼毁度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因用酒过量,在懵然不知的情况下破坏了礼法制度;二是借酒轻狂放肆,或借酒恣逞意气,有意地破坏礼法制度,以发泄心中的积怨或不满。当然也有二合一的,最初不过是借酒干一些心中想要破坏的事情,但酒越喝越多,最后真的醉了,破坏过头,甚至破坏了许多並非是最初想要针对的事物。《诗经‧宾之初筵》写的就是第一种情况。周以武立国,特別注重射礼,西周末礼崩乐坏,礼流於形式,「燕射礼」也是如此。《宾之初筵》描写诸侯士大夫参加燕射礼以酒败德的丑態:人们在没有醉的时候,还像个彬彬有礼的君子,当喝醉了,一切威仪全被鄙弃。他们斜戴著小帽,在筵席间舞来舞去,停不下来,连食具也被踢翻。礼法礼仪,毁坏殆尽;尊严威仪,荡然无存。至於第二种情况最易酿成大祸。如果说前者属於事主丧失理智的情况下干出来的,情有可原,常常会用「他是醉鬼,理他干什么」来结束事端,而后者就没有那么便宜了。人家知道你是借酒放肆,非报復不可。俗话说,「气是惹祸的根苗,酒是无烟的火炮」,为了借酒出气,「气」出了,祸事也来了。汉代贵族灌夫、竇婴两家被「族诛」(全族被杀)就是这方面的例子。古代最大的酒祸就是夏商两个王朝的灭亡。我们翻检有关的歷史资料,可以看出两朝被灭亡的理由差不多,都是因为饮食没有节制,饮酒无度,挥霍放纵。如夏桀与其宠妃妹喜终日饮酒,不仅自己喝,而且强迫別人像牛一样俯首饮於酒池。商紂也是「以酒为池,县(悬)肉为林」,作「长夜之饮」(《史记‧殷本纪》)。周灭商后,周人清算商紂的罪行时说紂的这种行为不仅老百姓怨恨,而且招致上天的愤怒,弄得家败国亡。为什么喝酒就招致人神共愤呢?应该看到这是文明发軔时期,人们经过几百万年半飢半饱的生活,初步摆脱了飢饿,可是此时统治者却「多吃多佔」,而且酿酒需要大量的粮食,刚刚从飢饿中走来的人们看到这种图景哪能不愤怒万分呢?当时的人们设想罪恶、设想不出比浪费粮食更可恶的了。

歷史上因贪杯而招致灾祸的事件多有记载。其中西汉灌夫使酒性骂座直接招来杀身之祸,就颇有代表性。《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详细记载了此事。竇婴(魏其侯,竇太后的亲戚)和丞相田蚡(武安侯,景帝皇后的弟弟)有矛盾,太僕灌夫穿插於其间,並有意把这两家撮合在一起。灌夫为人刚直,不爱当面恭维別人,他的最大缺点是常常使酒骂座。田蚡娶妻,竇婴灌夫参加婚宴,灌夫本来有气,在贺宴上因为一点小事大发脾气,借酒骂了许多与宴者,破坏了宴礼应有的秩序。田蚡向武帝「劾灌夫骂座不敬」,结果酿成了灌夫、竇婴两个大家族全部被杀。

夏商因酒亡国是周人总结出来的,所以周一灭商,周公马上发表文告——《酒誥》严厉禁酒。周公告诫新受封的康叔要爱惜自己的穀物粮食,只有在祭祀、父母有庆、敬老尊贤等场合里才可以喝酒。平时不许饮酒,尤其严禁群聚酗酒,如果出现了这种情况就要杀头。用严刑峻法来禁酒歷代並不少见,特別是经歷战乱之后,粮食短缺之时。三国时期曹操严厉禁酒,收效不是很大,他週围的官吏也在偷偷地饮,不过当他们互相交流喝酒心得时,把带有糟的白酒(糟在酒中色白,故称白酒,与现在不同)称为「贤人」,把无糟的清酒称为「圣人」。整天在曹操身边称「贤」道「圣」,仿佛品味一下子提高了,其实是在交流喝酒的经验。以喝酒为人生最大乐事的孔融不满曹操禁酒,常常在话里话外讽刺曹操,后来孔融因此而被杀。可见,酒太有吸引力了,甚至严刑峻法也不能完全禁止,这就要靠道德说教了。

古代士大夫之家要长期保持禄位,都很重视家训、家教。长辈通过训诫,把自己的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的经验传给子孙,目的是想让子孙吸取自己的经验教训,比自己生活得更好一些。

三国时的嵇康纵情诗酒,愤世嫉俗,生活落拓,但他在写给儿子的训诫中显得谨小慎微,在饮酒问题上也是如此。嵇康说,不要强劝人饮酒,人家不喝就不喝;別人劝自己饮酒,既不要一概拒绝,也要自持,稍有醉意就坚决不喝。与嵇康同时的王肃在《家诫》中对家人的嘱咐更为细致:「夫酒,所以行礼、养性命、欢乐也,过则为患,不可不慎。是故宾主百拜,终日饮酒,而不得醉,先王所以备酒祸也。凡为主人饮客,使有酒色而已,无使至醉。若为人所强,必退席长跪,称父诫以辞之……下座行酒,隨其多少;犯令行罚,示有酒而已,无使多也。祸变之兴,常於此作,所宜深慎。」这段话真是面面俱到:不要饮酒过量,请客人饮酒要遵守礼仪,避免喝醉。不要强劝他人饮酒,別人强劝,要用「家诫」为挡箭牌,坚决推辞。酌酒奉客和罚他人喝酒时也只是意思到了就可以,不要太过分,否则容易惹出酒祸来。

宋代以来士大夫之家和名门大族特別重视家诫族规,关於「酒色財气」的训诫也就更多了。

人们皈依了佛法成为在家信眾(居士)或出家的僧尼,须遵守佛教的基本戒条——「五戒」。「五戒就是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大方便佛报恩经》说,有优婆塞(男居士)问「五戒」之中哪些是「实罪」(实在的罪恶),哪些是「遮罪」(破除它可以导致犯罪的条款),佛回答说前四条是实罪,饮酒是遮罪。佛又说,饮酒虽然不是实质性的罪恶,但所以把饮酒与杀生、盗窃、邪淫、妄语一起放到五戒之中是因为饮酒是放逸之本,一放逸就会破毁其他四戒,所以对於不饮酒一戒也应当持戒谨严。道教从神仙谱系、经典到戒律都受到佛教影响。在戒条上道教也有「五戒」(《云笈七籤‧洞玄灵宝六斋十直》),內容与佛教全同,只是把「不妄语」改为「不得口是心非」,「不饮酒」改为「不得嗜酒」。道教申禁嗜酒的理由有些与佛教相近,都是指出人在酒精的催动下会犯下现实的罪恶。此外,道教也提出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理由:造酒浪费粮食浪费粮食一直是中国人谈到酒祸时,念念不忘的问题。浪费粮食不仅影响了国人的肚皮,而且会导致天下大乱和统治者的倒台。

道教还从积极意义上肯定「不嗜酒」。《云笈七籤‧修斋求道当奉十戒》中说:「第六戒者,断酒节行,调和气性,神不损伤,无犯眾恶。」指出不饮酒可以修身养性,好处多多。

古人说:「唯食无忧。」在娱乐活动比较少的时代,进食是人们很重要的娱乐方式。然而,食品给人们带来的快乐只是在口腔那一个短暂时刻,下了肚子就没有好的感觉了。人们的肚子有限,又不能无休止的吃下去,就是勉强吃下去,也会让肚子受罪。古罗马的贵族富豪为了使进食得以延长,用鹅毛探喉咙,把吃的东西吐出来,再吃新的东西。不过这个办法很愚蠢,探喉咙、把食物吐出来都很难受,而且很噁心。中国古人的办法就比较高明,他们採取了延长进食时间的办法,在较长的时间里让食物在胃肠中逐渐消化,美酒佳酿在体內渗透到泌尿系统,很快排泄出去。要想吃得慢、喝得时间长,行酒令、猜拳、唱曲、吟诗作赋,以及宴席上的种种游戏都起著这个作用。这样才有可能作「长夜饮」,才有可能出现「一斗亦醉」、「一石亦醉」的奇怪现象。

相关推荐:

广州怀圣寺

杀鱼节简介

汉族文化 汉族地方戏之丝弦戏来源及发展

她大皇帝十七岁,鞭打宫女害死自己,她死后,皇帝竟说了这句话!

我国空军装备升级:五代机歼20让中国第三次接近世界顶级水平